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模拟考试 八年级语文试题 说明:1.全卷三大题,19小题,共8页,满分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本试卷设有附加题,共10分,考生可答可不答;该题得分作为补偿分计入总分,但全卷 最后得分不得超过120分 3.答选择题时,将所选的选项编号写在答题卡相应的括号內;答简答题和填空题时,将答案 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上 4.答题时,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按答题的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不能使用涂 改液,注意卷面整洁,书写工整。 、基础(25分) 1.古诗文默写。(10分) (1)烽火连三月,口口口口口。(《春望》)(1分) (2)口口口口口,端居耻圣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1分) (3)牡丹,口口口口口口:莲,口口口口口口。(《爱莲说》)(2分) (4)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写早出晚归,披星戴月地从事田间劳动的诗句是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囗口。(2分) (5)将苏轼《浣溪沙》默写完整。(4分) 山下兰芽短浸溪,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休将白发唱黄鸡。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1)岩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因此可以 zhui su( )到恐龙灭绝的年 代。 (2)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 xiong kua )在江河之上,在交通方面发挥作用。 (3)或者是 chong luan die zhang( ),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 着竹子花木。 (4)面对这样的天文数字,人们岂能 wu dong yu zhong( )?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一进教室,看到的第一眼是一幅很大的地图。(把“一幅”和“很大的”颠倒过来) B.当我走到农贸市场时,看到一片热热闹闹的景象。(删除“当”和“时”) C.展览室的桌子上厚厚的放着一叠植物标本。(把“厚厚的”调到“放着”后) D.小明变化了早晨睡懒觉的习惯。(把“变化”改为“改变”) 4.从下面备选词语中选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至少使用一组关联词语,写一段描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试题第1页共8页
八年级上学期 期末试题 第 1 页 共 8 页 2013—2014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模拟考试 八年级语文试题 说明:1.全卷三大题,19 小题,共 8 页,满分 120 分。考试时间为 120 分钟。 2.本试卷设有附加题,共 10 分,考生可答可不答;该题得分作为补偿分计入总分,但全卷 最后得分不得超过 120 分。 3.答选择题时,将所选的选项编号写在答题卡相应的括号内;答简答题和填空题时,将答案 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上。 4.答题时,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按答题的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不能使用涂 改液,注意卷面整洁,书写工整。 一、基础(25 分) 1.古诗文默写。(10 分) (1)烽火连三月,口口口口口。(《春望》)(1 分) (2)口口口口口,端居耻圣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1 分) (3)牡丹,口口口口口口;莲,口口口口口口。(《爱莲说》)(2 分) (4)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写早出晚归,披星戴月地从事田间劳动的诗句是: □□□□□,□□□□□。(2 分) (5)将苏轼《浣溪沙》默写完整。(4 分) 山下兰芽短浸溪,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休将白发唱黄鸡。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 分) (1)岩层的年龄为 6500 万年,因此可以 zhuī sù( )到恐龙灭绝的年 代。 (2)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 xióng kuà ( )在江河之上,在交通方面发挥作用。 (3)或者是 chóng luán dié zhàng( ),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 着竹子花木。 (4)面对这样的天文数字,人们岂能 wú dòng yú zhōng( )?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我一进教室,看到的第一眼是一幅很大的地图。(把“一幅”和“很大的”颠倒过来) B.当我走到农贸市场时,看到一片热热闹闹的景象。(删除“当”和“时”) C.展览室的桌子上厚厚的放着一叠植物标本。(把“厚厚的”调到“放着”后) D.小明变化了早晨睡懒觉的习惯。(把“变化”改为“改变”) 4.从下面备选词语中选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至少使用一组关联词语,写一段描
写某旅游景点的话。(80字之内)。(4分) (参考的关联词语:虽然……但是……无论……都……;不但…而且……) 备选词语:驻足明艳萌发周而复始变化多端五彩斑斓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为了解初中阶段两年来语文学习的情况,八年级(18)班的语文老师依据语文学 习目标要求对全班50人作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査数据如下表。请你对表中信息进行探 究后写出结论并据此提出学习语文的2点建议。 调查项目 兴趣程度 过程感受 调查数据 喜欢无所谓|不喜欢|享受|淡然|负担 内容 名著阅读409 4010 0 日记写作510 口语交际6 15 29 6 15 29 书法训练4 16 30 4 16 30 ①探究调查表后的结论 (1分) ②提出学习语文的二点建议:a_ (2分) 阅读(45分) (一)(10分)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 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 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 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试题第2页共8页
八年级上学期 期末试题 第 2 页 共 8 页 写某旅游景点的话。(80字之内)。(4分) (参考的关联词语:虽然……但是………;无论……都……;不但……而且……) 备选词语: 驻足 明艳 萌发 周而复始 变化多端 五彩斑斓 5.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4 分) 为了解初中阶段两年来语文学习的情况,八年级(18)班的语文老师依据语文学 习目标要求对全班 50 人作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数据如下表。请你对表中信息进行探 究后写出结论并据此提出学习语文的 2 点建议。 调查项目 调查数据 内 容 兴趣程度 过程感受 喜欢 无所谓 不喜欢 享受 淡然 负担 名著阅读 40 9 1 40 10 0 日记写作 5 10 35 5 10 35 口语交际 6 15 29 6 15 29 书法训练 4 16 30 4 16 30 ① 探究调查表后的结论: (1 分) ②提出学习语文的二点建议:a b (2 分) 二、阅读(45 分) (一)(10 分)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 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 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 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6.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上下一白/则一舸无迹 B.独往湖心亭看雪/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C.天与云与山与水/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湖中人鸟声俱绝/哀转久绝 7.翻译下列句子。(2分)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 8.用原文填空。(2分) 作者到湖心亭看雪的情绪是一波三折的,作者不惧寒冷“口口囗口囗口口”, 然后被眼前“口口囗口,口囗口囗口口口,口口口口”的雪景所迷 住,接着湖心亭的巧遇更让作者“口口”,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绪。 9.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写作此文时,已经是清朝初年,但作者仍然沿用明朝“崇祯”年号,含蓄地表 达了他对故国的怀念 B.“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写出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表现了悠远脱俗的精神。 C.两个赏雪人见到志趣相投的作者,惊喜劝酒,作者被迫喝下三大杯酒后赶紧离去 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深化意境,反衬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 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二)神秘的运动常数(12分) ①鸟儿在空中飞翔时,翅膀每分钟拍几次?每次幅度有多大?鱼儿在水里游动时, 尾巴毎分钟摆几回?毎回幅度又是多少?这些问题看上去似乎没什么意义难道空中的 飞鸟和水里的游鱼不是完全自由的吗?它们的运动不是完全无拘无束的吗? ②答案真是出乎我们的意料。看上去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飞行动物和游水动 物,它们的运动似乎怡恰遵循着严格的规律。科学家们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验,发现飞 行动物和游水动物的运动过程中存在着一个神秘的常数那就是它们的翅膀和尾巴的振 动频率、振幅以及运动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振动频率乘以振幅再除以运动速度, 计算得到的数值总是落在0.2~0.4之间。 ③比如,世界上最小的鸟类—蜂鸟,其双翅展开仅有10厘米左右,飞翔时振 幅大约是20厘米。蜂鸟飞行速度非常快,大约能达到50米/秒。而科学家们以往观 察到的蜂鸟飞行时双翅振动频率在50~70赫兹之间,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出来的蜂鸟的 运动常数就落在0.2~0.4之间。 ④与蜂鸟形体相差悬殊的海豚也是科学家们观察的一个对象。成年海豚的体长 般在3米左右,在大海里游动时,海豚尾巴摆动的振幅大约是1米,频率每分钟30次 左右,游动速度是每小时100公里。根据公式计算出来的海豚的运动常数是03,也落 在0.2~04之间。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试题第3页共8页
八年级上学期 期末试题 第 3 页 共 8 页 6.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上下一.白/则一.舸无迹 B.独.往湖心亭看雪/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C.天与云与山与.水/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湖中人鸟声俱绝./哀转久绝. 7.翻译下列句子。(2 分)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8.用原文填空。(2 分) 作者到湖心亭看雪的情绪是一波三折的,作者不惧寒冷“□□□□□□□”, 然后被眼前“□□□□,□□□□□□□,□□□□”的雪景所迷 住,接着湖心亭的巧遇更让作者“□□”,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绪。 9.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3 分) A. 作者写作此文时,已经是清朝初年,但作者仍然沿用明朝“崇祯”年号,含蓄地表 达了他对故国的怀念。 B.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写出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表现了悠远脱俗的精神。 C. 两个赏雪人见到志趣相投的作者,惊喜劝酒,作者被迫喝下三大杯酒后赶紧离去。 D. 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深化意境,反衬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 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二)神秘的运动常数(12 分) ①鸟儿在空中飞翔时,翅膀每分钟拍几次?每次幅度有多大?鱼儿在水里游动时, 尾巴每分钟摆几回?每回幅度又是多少?这些问题看上去似乎没什么意义,难道空中的 飞鸟和水里的游鱼不是完全自由的吗?它们的运动不是完全无拘无束的吗? ②答案真是出乎我们的意料。看上去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飞行动物和游水动 物,它们的运动似乎恰恰遵循着严格的规律。科学家们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验,发现飞 行动物和游水动物的运动过程中存在着一个神秘的常数,那就是它们的翅膀和尾巴的振 动频率、振幅以及运动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振动频率乘以振幅再除以运动速度, 计算得到的数值总是落在 0. 2~0.4 之间。 ③比如,世界上最小的鸟类——蜂鸟,其双翅展开仅有 10 厘米左右,飞翔时振 幅大约是 20 厘米。蜂鸟飞行速度非常快,大约能达到 50 米/秒。而科学家们以往观 察到的蜂鸟飞行时双翅振动频率在 50~70 赫兹之间,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出来的蜂鸟的 运动常数就落在 0. 2~0.4 之间。 ④与蜂鸟形体相差悬殊的海豚也是科学家们观察的一个对象。成年海豚的体长一 般在 3 米左右,在大海里游动时,海豚尾巴摆动的振幅大约是 1 米,频率每分钟 30 次 左右,游动速度是每小时 100 公里。根据公式计算出来的海豚的运动常数是 0.3,也落 在 0.2~0.4 之间
⑤这不仅仅是巧合,研究者们做了大量的试验,发现几乎所有的飞行动物和游水 动物的运动机制中都存在着这个神秘的常数。事实上,只有当这一运动常数的值处于 0.2~0.4之间,动物们才能达到最佳的运动状态 ⑥虽然目前科学家们还不清楚为什么会存在这个运动常数,它的值又为什么恰恰 落在0.2~0.4之间,但这一神奇常数似乎像物理学中著名的光速不变原理那样放之四 海而皆准,也像光速一样神秘。它能够帮助生物学家们根据动物化石的身体构造,判断 出那些早已灭绝了的动物曾经具有怎样的运动速度。甚至,不能排除,这一常数很可能 对外星生物也同样适用。很多科学家都表示:“如果在其他星球上真的存在飞行生物或 游水生物的话,我们相信,它们的运动也遵循着同样的规律。” ⑦此外,这一常数还能够帮助军方硏制岀各种高性能的飞行器。比如说,一个 翼长15厘米、翼振振幅为10厘米的机械间谍如果要做有效飞行的话,其最佳翼振频 率应该是30次/秒左右。目前美国军方已经着手研制类似于飞鸟的有翼飞行器,在配 备上微型摄像机之后,这样的机械鸟可能渗入敌方的任何机密要塞进行刺探。当然,他 们最感兴趣的还是能够硏制岀体积更小、无孔不入的机械昆虫,相信这一天的到来也为 时不晚 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是按照逻辑顺序说明的。 B.科学研究表明,空中的飞鸟和水中的游鱼的运动并不完全是自由的。 C.美国军方研制出的机械鸟可能渗入敌方的机密要塞进行刺探。 D.海豚的形体要比蜂鸟大得多,但它们的运动常数却都落在0.2~0.4之间 11.第③④两段运用 的说明方法,说明 (3分) 12.第⑤段中加点词“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答 13.神秘的“运动常数”在目前的科学研究中,具有怎样的用途?(3分) 答 (三)流泪的蓑衣(15分) 余君才 那件蓑衣,被我的父亲挂在老屋的土墙上。 土墙上有一截嵌入在泥里的木头,有些腐朽了,蓑衣就被挂在了土墙的木头上。蓑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试题第4页共8页
八年级上学期 期末试题 第 4 页 共 8 页 ⑤这不仅仅是巧合,研究者们做了大量的试验,发现几乎..所有的飞行动物和游水 动物的运动机制中都存在着这个神秘的常数。事实上,只有当这一运动常数的值处于 0.2~0.4 之间,动物们才能达到最佳的运动状态。 ⑥虽然目前科学家们还不清楚为什么会存在这个运动常数,它的值又为什么恰恰 落在 0.2~0.4 之间,但这一神奇常数似乎像物理学中著名的光速不变原理那样放之四 海而皆准,也像光速一样神秘。它能够帮助生物学家们根据动物化石的身体构造,判断 出那些早已灭绝了的动物曾经具有怎样的运动速度。甚至,不能排除,这一常数很可能 对外星生物也同样适用。很多科学家都表示:“如果在其他星球上真的存在飞行生物或 游水生物的话,我们相信,它们的运动也遵循着同样的规律。” ⑦此外,这一常数还能够帮助军方研制出各种高性能的飞行器。比如说,一个 翼长 15 厘米、翼振振幅为 10 厘米的机械间谍如果要做有效飞行的话,其最佳翼振频 率应该是 30 次/秒左右。目前美国军方已经着手研制类似于飞鸟的有翼飞行器,在配 备上微型摄像机之后,这样的机械鸟可能渗入敌方的任何机密要塞进行刺探。当然,他 们最感兴趣的还是能够研制出体积更小、无孔不入的机械昆虫,相信这一天的到来也为 时不晚。 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是按照逻辑顺序说明的。 B.科学研究表明,空中的飞鸟和水中的游鱼的运动并不完全是自由的。 C.美国军方研制出的机械鸟可能渗入敌方的机密要塞进行刺探。 D.海豚的形体要比蜂鸟大得多,但它们的运动常数却都落在 0.2~0.4 之间。 11.第③④两段运用 、 的说明方法,说明 了 (3 分) 12.第⑤段中加点词“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 3 分) 答: 13.神秘的“运动常数”在目前的科学研究中,具有怎样的用途?(3 分 ) 答: (三)流泪的蓑衣(15 分) 余君才 那件蓑衣,被我的父亲挂在老屋的土墙上。 土墙上有一截嵌入在泥里的木头,有些腐朽了,蓑衣就被挂在了土墙的木头上。蓑
衣轻轻靠在土墙上,当夜晚的风吹穿过窗户,吹进老屋,蓑衣也就开始飘荡。而很长的 时间里,在土墙的角落,蓑衣始终显得有些无趣和落寞 已经很久了,蓑衣一直挂在那里,落满了灰尘与时光的碎片。它,好像被父亲遗忘 了,被无情地挂在了土墙上。于是,蓑衣开始在一个下雨的夜里流泪了,它开始回忆起 自己辉煌而又辛苦的生。 它想,那应该是在很久远年代的一个雨天,有一个放牧的男子,荷蓑荷笠地走进了 江南的细雨,或许是要去见一个想往已久的女子。而在唐朝风雨里,有一个诗人吟唱着 这样的词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蓑衣想到自己的前生,心里一阵喜 悦。但它更愿意回忆的是和我父亲相依为命的苦涩的日子。 那时候,父亲在农村,在春三月的细雨里,父亲牵着牛,戴着斗笠,披着蓑衣行走 在田埂上。或者,父亲在冬水田里,赶着牛犁田。或者,在稻田里插秧,蓑衣紧紧地贴 着父亲的脊背。蓑衣被冷漠了一个冬天,终于感受到了来自我父亲的温暖。于是感动的 泪水顺着蓑衣流了下来,滴落在冬水田里。 多少个这样的雨天,蓑衣紧贴着我父亲的脊背,行走在田间地头。可以说,在农村, 看见了蓑衣,就好像看见了辛苦劳作的父亲。蓑衣被雨水冲刷,棕榈的颜色渐渐的褪却, 它是农忙时劳动的功臣。农忙之后,蓑衣,又被父亲挂在了老屋的土墙上 蓑衣想着这些昔日的事情,想着那些苦涩的日子,蓑衣躲在老屋的角落哭了。顺着 土墙,有蓑衣哭泣的泪痕。但是,它万万没想到的是,我的父亲把它永远的挂在了乡下 老屋的土墙上 生活在乡下的父亲,终于被说服到城里和我们-起生活。父亲是在一个雨天离开乡 村的,离开的时候,蓑衣高兴极了,以为父亲会和往日一样披上它,穿梭在细雨之中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试题第5页共8页
八年级上学期 期末试题 第 5 页 共 8 页 衣轻轻靠在土墙上,当夜晚的风吹穿过窗户,吹进老屋,蓑衣也就开始飘荡。而很长的 时间里,在土墙的角落,蓑衣始终显得有些无趣和落寞。 已经很久了,蓑衣一直挂在那里,落满了灰尘与时光的碎片。它,好像被父亲遗忘 了,被无情地挂在了土墙上。于是,蓑衣开始在一个下雨的夜里流泪了,它开始回忆起 自己辉煌而又辛苦的一生。 它想,那应该是在很久远年代的一个雨天,有一个放牧的男子,荷蓑荷笠地走进了 江南的细雨,或许是要去见一个想往已久的女子。而在唐朝风雨里,有一个诗人吟唱着 这样的词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蓑衣想到自己的前生,心里一阵喜 悦。但它更愿意回忆的是和我父亲相依为命的苦涩的日子。 那时候,父亲在农村,在春三月的细雨里,父亲牵着牛,戴着斗笠,披着蓑衣行走 在田埂上。或者,父亲在冬水田里,赶着牛犁田。或者,在稻田里插秧,蓑衣紧紧地贴 着父亲的脊背。蓑衣被冷漠了一个冬天,终于感受到了来自我父亲的温暖。于是感动的 泪水顺着蓑衣流了下来,滴落在冬水田里。 多少个这样的雨天,蓑衣紧贴着我父亲的脊背,行走在田间地头。可以说,在农村, 看见了蓑衣,就好像看见了辛苦劳作的父亲。蓑衣被雨水冲刷,棕榈的颜色渐渐的褪却, 它是农忙时劳动的功臣。农忙之后,蓑衣,又被父亲挂在了老屋的土墙上。 蓑衣想着这些昔日的事情,想着那些苦涩的日子,蓑衣躲在老屋的角落哭了。顺着 土墙,有蓑衣哭泣的泪痕。但是,它万万没想到的是,我的父亲把它永远的挂在了乡下 老屋的土墙上。 生活在乡下的父亲,终于被说服到城里和我们一起生活。父亲是在一个雨天离开乡 村的,离开的时候,蓑衣高兴极了,以为父亲会和往日一样披上它,穿梭在细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