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寄语 1994年9月,当我重回中国人民大学校冠在职攻读博士学 位之际,在我国著名法学家孙国华教授的箭心指导下,并得到日 世伦教授的多方教诲,我在“博七研究生培养计划”中把博士学 位论文的选题范围确定为“研究法律发展及法制现代化方面的垫 本理论问题”。我作出这样的抉泽,并非偶然的一时兴趣之所致。 早在80年代后半期,我和南京折范大学的诸位同仁便开始 涉足法制现代化的研究领域。1987年,由我主持的《近现代中国 法制与西方法律文化的关联考系》课题研究,荻得江苏省哲学社 会科学基金资助。课题组试阁运用法制现代化的概念工其,分析 论证在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西方法律文化东渐、渗入及中 国传统法律文化转型变革的规律,从而提出在当代中国现代化过 程中革新传统法律文化并使之现代化的重要课题。该项目研究的 最终成果是出版了《法律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国广播电视出 版社1993年版)一书。1988年下半年,我牵头的《中国法制现 代化的仍史道路》学览研究,代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资功。在 研冤这程中,我们始终注意这祥三个问题:第一,认真把握中国 法制现代化的慨念分析工具;第二,在与西方社会法制现代化进 的北较分析中,深入考察近现中国法制玩代化的主要特点;
作者寄语 单,、深入场示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运作机理。该项目研究最后以 《中问法制我代化的进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为赞行两世。此外,我也写了一些有关这一论题的文章,有的公 开发表,有的则属于手稿性质。 然而,我对既有的研究成果不甚满意。尽管我和我的尚事们 有关法制流代化问题的探讨,已经大体上确立了一种理论分析架 内,并丘把它应用于对中国事例的分析过程之中,在法学界产生 了一定的影响,但是,我清醒池意识到,讫今为止尚缺乏对法制 现代化一般理论逻辑的较为深入透砌论证与阐释,而这种学理层 面的探讨在当前似乎显得尤为必要。这是因为,在国外(主要在 西方),虽然这方面的研究开始北较早,位进入60年代设0年 代以来,相关的著述文献越来越多,观念与认知的差异也您益加 深。特别是近些年来,在中国,伴随着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与法 律交革,许多学者愈益发珑法制现代化埋论研究的重要价值意 义,一些著述明确使用“法制现代气”或“法律发展”的术语来 表征当代中国法律变革与转型的历史走向。这方面的专门性文章 不断问世:但是,从总体上看,系统地研究这一问题的高水平学 术著作确实不多,而致力于法制现代化一殼理论研究的著述则更 为少见。现实生活的需要和理论创作的执忱在催动着我奋力求 索。因此,我选语法制现代化的一般理论作为博士论文写作的主 攻方向,首在于在这方面做一些更为深入的思老和研究,同时也 是对自已近些年来在这一领城的研究思路及成果作一次比较系统 的梳理,以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收获,有所进展。 两年多来,在导师孙国华先生的悉心指点下,我不敢懈怠, 努力钻研、如今终于完成了论文的写作工作,并将论文定名为
作者寄语 《法制现代化的理论逻辑》。此时此刻,我要衷心感孙国华先生 和吕世伦光生,师长的睿智学识确乎是取之不竭的学术养份。在 论文写作过程中,我得到了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周新城教 授以及高铭暄教授、曾宪义教授、沈宗灵教授、张文显教授、谷 春德教授、郭宇昭教授、刘新教赞、朱景文教授、刘满教授、刘 海年教授、吴大英教授、李步云教授、韩延龙教授、郭道晖教 慢、李双元教授、李龙教授、陈弘毅教授、武树臣教授、林仁栋 教授、钱大群教授、王超教设、王利明教授、赵秉志教授、贺卫 方教投、信春鹰教授、郑成良教授、刘作翔教授、何勤华教授、 郝铁川教授、张中秋教设等等许多专家学者的鼓励、关心和支 持。朱景文教授还专门给我寄来了美国研究法制现代化问题的若 名学者M,格兰特的“法律的现代化”(The Modemization of Law) 和LM:弗里德曼的“论法律发展”(On Legal Development)这两 篇论文的英文复印件,供我研读。在1996年6月的论文开题论 证会上,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理学教研室的老师和同届学仁对 我的论文写作思路提出了许多富有见地的意见或建议。南京师范 大学经济法政学院、法律系及法制现代化研究中心的诸位同仁学 者,时常给我以帮助称鞭策;法律系法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唐 宏强同志不辞辛劳,放弃休假,帮助我打印校对文稿。特别值得 一提的是,我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这三年,正是行政事务最烦忙 的时期,我的师长和同事们给予了我多方面的关顾与支持。尤其 是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臻中教授时常给我以鼓励,并尽量减 轻我的工作负担,使我相对集中精力完成学业任务。此外,我的 双亲大人、我的家人对我的支持是难以言表的。妻子刘凤灵女士 默默地承担起全部的家务,女儿公历小朋友从来不向我提出带她
作者寄语 外出碎玩之类的合理要求。每每相到这些,我的心情是苦源的 图此,我要深切地、衷心地$注这丝长、司事、学:及亲人们 的关心、却助和支持。这第惠士学位花文的出版,得到了中雪攻 法大学出版社额导和编辑们的热清关注,待歌是丁小宝先生的鼎 力支持。我要向他们致以深深的敬意和津忱! 我清鼠地意识到,这篇论文离预期的理论目标要求还是存在 差距的。这使我有些湟然。我热忱地期望能得到学术界批评性的 反应。看来,关于法制现代化基本理论及比较研究的更为乘巨的 学术任务,还在后面,我将孜孜不倦,查力前行,以期回应迅疾 走来的新世纪的挑战和变革时代的理论期待。 公玉祥 一九九七年四月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系统研究 法制现代化基本埋论的学 术专著,作者运用比较法 律社会学和历史分析方法 深人探讨法制规代化的概 念内.研究范式.评价标 准、社会机理、精神枢组及 矛后关系,号绕任社会转 型过程中法制现代化的: 本表征及其运动规律。把 不同国度或地这的法制现 代化运动放置到各自的社 会生活条件下去加以考察 揭示了在祛制现代化进程 中经济因素与非经济闲素、 客观的与主观的、必然与 偶然等等之问的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