浆古帝国的绳兴与分裂/7 成吉思汗甘年的征讨为蒙古帝国奠立了基本的规模。他生前的征服战争 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先后征服了北方及西方的突厥、蒙古民族,包括西伯利 亚南部的吉利吉思、秃麻、斡亦剌、不里牙惕等“林木中百姓”、立国于吐鲁番盆 地的畏兀儿、以及游牧于伊犁河流域草原上的哈刺鲁人等。另一方面,则对南 方各富庶的定居大国发动大规模的征服战。1205一1227年间,成吉思汗六伐西 夏,迫使此一居于甘肃、宁夏一带,亦耕亦牧的国家降服。1211年,又挥军伐金, 金室被迫南迁汴京(今开封),河北、山东、山西的丰饶资源遂陷于蒙古之手。 1217年,成吉思汗更藉口使臣及商队被屠,发动西征,攻灭雄踞中亚的花剌子 模,因而取得中亚绿洲城市及东西商道的控制权。成吉思汗攻略蒙古、突厥游 牧及狩猎民族的目的与进攻定居国家有所不同。征服前者旨在加以吸收,使所 有草原民族皆团结于他的旗帜之下,壮大进攻定居国家的力量。而进攻定居国 家的目的则在于掠夺财富与强征贡赋而已。其攻夏伐金之初既无征服的意图, 亦无统治的计划。 窝阔台汗(1229一1241)时代的征伐则使蒙古帝国的版图大为扩张。窝阔 台汗虽无乃父的雄心与精力,也不常亲历戎行,却能使征服的巨轮运转不息。 1232.年发动对金朝的总攻击,明年陷汴京。1234年又与南宋联盟,攻克金行都 蔡州,金朝乃亡。蒙古遂拥有全部汉地,与南宋形成对峙。窝阔台又派遣两支 大军西征。一支由绰尔马罕率领于1230年出发,负责剿灭花刺子模残余势力。 先后征服波斯东部、谷儿只、亚美尼亚及小亚细亚等地,蒙古因而控制西亚部分 地区。另一支由十五万人组成的大军则由成吉思汗之孙、术赤之子拔都率领, 而老将速不台则担任实际统兵作战的主将。此军于1235年出发,明年即征服 伏尔加河下游的突厥种人钦察族。拔都更挥军北向,三年之间,蹂躏了斡罗思 (俄国)的大部分国土。1241年,拔都更以马札儿(匈牙利)庇护斡罗思贵族为藉 口,兵分二路,西向进攻马札儿(匈牙利)、孛烈儿(波兰)。北路军进攻孛烈儿, 1241年4月,大败孛烈儿、日耳曼及条顿武土团联军于里格尼茨(波兰西部)。 侵人马札儿的南路军在拔都率领下,于同年先后攻占马札儿新京佩斯及旧京格
8/内北国而外中国:蒙元史研究 兰城。此次战争显示欧洲重装武士全非蒙古轻骑兵之对手,欧洲因而大展。蒙 古军如继续西进,征服全欧,应有可能。不意窝阔台汗于1241年冬逝世,拔都 为应付国内政治变局,不得不挥军东返。 窝阔台卒后,蒙古朝廷动荡不安,无暇外顾。1251年蒙哥汗(1251一1259) 即位后,对外征服,始告恢复。蒙哥汗是蒙古帝国的中兴之主,对内重振中央权 威,对外则再行攻略。一方面派皇弟旭烈兀远征西亚,建立对该地区的完全控 制。旭烈兀军于1256年灭回教亦思马因派所建的木刺夷国(波斯北部),二年 后又攻陷报达,灭哈里发(回教最高领袖,阿拔斯王朝君主)。旭烈兀又进军攻 击叙利亚及埃及军,但其军在阿因札鲁特为埃及军所败。此后,蒙军在西亚的 攻势完全停顿。 另一方面,蒙哥汗又挥军进攻南宋。他一改窝阔台汗以来对宋所采取多路 并进、漫无重点的策略,而改用取蜀出峡、南北对进、会师鄂州(武昌)、南下临安 (杭州)的战略。1253年派遣皇弟忽必烈攻灭云南大理国,造成对宋的斡腹之 势。他本人则于1257年亲率大军,进攻四川。另遣忽必烈进攻鄂州,以作牵 制。可惜此一战略过于迂远,使蒙古骑兵踯躅于坚不可破的四川山城防御体系 之中,一筹莫展。蒙哥汗本人于1259年死于合州的钓鱼城下。虽然死因不明, 却是唯一死于疆场的蒙古大汗。 忽必烈汗(1260一1294)的攻灭南宋及海外征讨则是最后一波的征服战。 忽必烈于1260年立国中原,建立元朝后,自须以中原王者自居。消灭南宋,一 统华夏,乃为政治上所必需。于是,集中汉地一切资源,于1267年重燃蒙宋战 火。成功执行中间一襄、樊—突破,两翼牵制,然后沿江而下,直捣临安的 策略。1276年陷临安,三年后又追灭宋朝残余势力于崖山(广东新会岸外)。全 中国遂为蒙古人所有,结束晚唐以来中国长期分裂与战乱的局面,而蒙古也成 为历史上第一个征服全中国的边疆民族。消灭南宋前后,忽必烈又对邻近及海 外各国发动一连串远征。如两征日本(1274及1281年),南侵安南、占城 (1284-1285年、1287一1288年及1293年),屡讨缅国(1283一1287年),以及远
蒙古帝国的幅兴与分裂/9 征爪哇(1293年)。但是,其中除征缅之役略有所获外,其他各战,都是舟覆马 仰,铩羽而归。 七 何以早期蒙古人能够屡战屡捷,所向披靡?而忽必烈季年所发动的远征都 是弃戈曳甲,无功而返?欲解答第一问题,须自欧亚大陆国际情势及蒙古自身 所具优点两方面来分析。环顾十三世纪的欧亚大陆,蒙古人并无动敌。东亚 金、宋、西夏三国对峙,不能合作。而且立国皆久,早已衰败不堪,难挡蒙古新锐 之势。中亚以西,时值十字军东征方告结束,基督教与回教经过二百年之血战, 仇深似海,无法共御强敌。回教世界中,以花刺子模最为强大,但其国之突厥种 统治阶层与波斯种百姓隔阂颇深,峡乏凝聚力。而其国苏丹与报达哈里发之间 怨隙甚深,亦难缓急为助。而此时之欧洲不仅小邦林立,且有政教之争。罗马 教会与东正教会亦势如水火,互不相下。总之,东西文明世界正是四分五裂,对 蒙古人侵,未能形成有效的共同防御策略,蒙古人善于运用其间矛盾,一一 击破。 客观情势对蒙古固然有利,而蒙古本身的优点更为重要。金哀宗(1224一 1234)曾分析蒙胜金败的原因说:“北兵所以常取全胜者,恃北方之马力,就中国 之技巧耳!我实难与之敌,”这位亡国之君一语道破蒙古战无不胜的奥秘。有 如美国学者Thomas A1lsen所说:蒙古不仅拥有优势骑兵,而且善于动员定居 国家的人力、物力,以供作战之用。 优势骑兵无疑是蒙古人称雄世界的主要资本。近代枪炮广为应用之前,游 牧民族的骑兵所向无敌。而蒙古人则将匈奴以来游牧民族骑兵传统带至巅峰。 著名兵略学家蒋方震曾说过:“一个民族的生活条件与战斗条件一致者,强。”蒙 古民族正是如此。游牧、狩猎生活使得蒙古人擅长骑射,全国皆兵,并且发展出 独特的战略与战术,农耕社会的步兵穷于应付。蒙古人善于利用其骑兵的机动 力、冲击力,长于奇袭,达成变幻莫测的效果。他们避免与敌人硬拚,如果攻击
10/内北国而外中国:聚元史研究 欠顺,便后退诱敌,另择有利战场,强迫敌人决战。 在战略层次,蒙古人以善用大迁回著称,常避开敌人防御线的正面,派造一 支队伍跋涉数百里、乃至数千里,出其不意,由敌方弱点攻入其防御体系,然后 大军四合,消灭敌军。这种大迁回战略的执行,有赖于各军在长距离运动时仍 能紧密协调。这是他们每年举行大围猎时锻炼出来的蒙古功夫,其他民族无法 望其项背。 英国著名军事学家李德·哈特(B.H.Liddell-Hart)曾说:“使用单一军 种—骑兵一是蒙古人不断胜利的秘密”,“机动力为其战略及战术上的王 牌”。这一说法正确指出骑兵的重要性,但将蒙古人战无不胜完全归功于骑兵 则失之于片面。骑兵利于野战,但遇高垒深池、长江大河便是一筹莫展。在灭 金、西征过程中,随着征战地区地理条件的变化,蒙古人逐渐形成一支以骑兵为 核心而兼拥步、工、炮等军种的复合大军。以后伐宋时期,又吸取汉人、南人之 长,建立强大水军。因此,不断适应新情势,增加新兵种,吸取新战法,配合骑兵 作战,才是蒙古东征西讨、所向披靡的主要原因。 成吉思汗及其继承人的卓越领导也是蒙古人得以征服世界的重要原因。 物拉基米尔佐夫曾形容成吉思汗为“天才野蛮人”(savage of genius)。事实上, 有如赖德懋(Owen Lattimore)所说,成吉思汗“是天才而不野蛮,文盲却不愚 昧”。他无疑是一充满魅力的领袖、卓越的组织家、“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的 战略家。其才能绝不限于毛泽东所说“只识弯弓射大鹃”而已。他不仅将蒙古 人一乃至所有草原游牧民一组织成一支纪律森严的军队,而且赋予征服世 界的狂热。此外,他更是气度恢廓,知人善任,颇能听取来自文明各族顾问的意 见,为其帝国奠定制度。而且对不同宗教及文化皆加包容。成吉思汗的继承 人:窝阔台、蒙哥、忽必烈等大汗都能步武其后,继续扩大帝国的领土并改善其 组织。如果没有这些优秀的继承人,成吉思汗的帝国可能与历史上许多威震一 时的游牧帝国一样,随着缔造者的逝世而土崩瓦解。 忽必烈晚年对外频频丧师则反映蒙古帝国的发展早已达到极限。就时间
蒙古帝国的崛兴与分裂/11 而言,蒙古人戎马倥偬已七、八十年,久战疲惫,不复当年锐气。就地理而言,气 候与地形两皆不利。安南、占城、缅甸、爪哇、日本,或为丛林地区,燠热难当;或 为海外岛屿,波涛阻隔。蒙古人或难以适应气候,或无法施展骑兵之长技。即 使“长生天”愿意“添助气力”,也无法改变时间、空间的不利因素。忽必烈虽未 曾有亚历山大那样无地再可征服的悲叹,但未能征服地区确已超越蒙古人之能 力,无法征服。 八 蒙古帝国的辽阔版图实际上由两大区域所组成。这两大区域的自然与人 文环境互异,统治方式也不相同。北方是游牧民居住的草原地区,南方则为定 居地区,包括华北平原、突厥斯坦及伊朗等地。草原地区是帝国的核心,而定居 地区则是边睡。 蒙古本土是草原地区的中心,也是整个蒙古帝国的政治重心。窝阔台汗于 1235年在斡尔寒河畔建立哈刺和林城,这所宫殿巍峨的草原新都遂成帝国行政 中心。中央行政官员最高者为也可札鲁忽赤(大断事官),主管分封领民及刑 罚。成吉思汗时由其义弟失吉忽突忽担任,窝阔台汗时由额勒只吉歹继任。窝 阔台汗时又设置了所谓“中书省”,由汉化契丹人、辽朝东丹王八世孙耶律楚材 为中书令,女真人粘合重山任右丞相,怯烈人镇海为左丞相。不过,此时之中书 省不过是怯薛组织中必阁赤(秘书)的扩大。耶律楚材负责主理的仅为汉字文 书,而镇海则主管畏兀字蒙古文书。蒙古帝国的中央行政机构可说是具体而 微,部分行政事务仍由怯薛中的皇家家务机构兼理。 蒙古本土以外的草原地区则分封予各宗室、姻戚及勋臣。:自蒙古人观点言 之,大蒙古国的人民、土地乃是成吉思汗家族一“黄金氏族”(Altan uru- gh)一全体的共同财产,人人皆有应得的“份子”(qub)。成吉思汗于伐金之 前便对诸弟及其正妻所生诸子大行分封。每人皆受封游牧民数千户及大片作 为牧场的草原。诸弟所得分地皆在东蒙古一带,故称“东道诸王”。诸子所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