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與民間自衛武力的探討 著 圆建湖
南宋地方武力 —地方軍與民間自衛武力的探討一 The Regional Military Forces in Southern Song China: Studies of Regional Armies and Local Militias 黄寬重 Kuan-chung Huang 风束大围者公司
自序羽1 自序 我從大學三年級起對宋史有興趣。不過,當時論著所瞭解的宋 代,都環繞著與「重文輕武,強榦弱枝」國策有關的議題’而且以 北宋為主,對南宋歷史的討論相當有限。為了更全面地暸解宋代, 我把研究焦點集中於南宋。 在探討南宋歷史的過程中,最吸引我的課題就是南宋地方武 力。我研習宋史之餘,喜歡閱讀一些近現代的人物傳記,發現清末 民初有紅槍會、白狼等自衛武装力量,一直到抗戰時期,各地仍有 不同形式的民間武力。這些訊息使我相信民間武力在中國歷史上有 如涓滴細流,不曾枯竭,宋代的情形,也當如此。從這個視點來觀 察,將與以往所認識「強榦弱枝」體制下、地方武力不存在的看法, 出現相當大的差距。尤其到南宋,由於立國形势的轉變’宋廷為了 生存與發展,除了掌控正规罩之外,應當還允許有不同形式的地方 武力存在。然而,學界可能囿於傳統觀念或受資料的限制,對南宋 地方武力的研究,仍留下相當宽廣的開發空間。為了填補這個論域 的空白,我從撰寫博士論文開始,便以宋金對峙時期活躍於兩國逢 境上’而被宋廷視為義軍的武装力量,作為研究主題。希望進一步 對宋朝境內的地方武力進行較具深度的探討,深一層剖析蘊含於集 權中央國策下的歷史發展’赋予南宋史新的時代意義。 1985年,我趁到普林斯頓大學研究的機會,向劉子健教授請教 有關南宋地方武力的問題,並且利用葛思德圖書館(Gest Library) 蒐藏的圖書文献,窝成〈南宋飛虎軍〉一文·這篇文章是經過師友
C致南宋地方武力 多次討論後完成的’不僅是我研究南宋地方武力的第一個個案,並 且以此為基點’確定日後系列論文的大致架構和寫作模式。 南宋地方武力的名稱繁複,任務有別,牽涉的範圍廣泛’要進 行全面、完整且深入的研究並不容易。但這些地方武力有許多共通 之處,若就其中資料較豐富、發展性較強的一些案例,進行較細緻 的探討,當有助於瞭解其屬性及中央與地方的關係。於是繼飛虎軍 之後’我陸續寫了相關的論文。然而,一方面缘於資料分散,版本 不同’蒐集、整理、比對十分费時,寫作時斷時續。另方面,所探 討的個案也呈現不同的特色與問題’於是,探究此一課題的角度、 取徑也隨之調整、修正。這次出版’為了集中焦點,凸顯主題,將 各單篇作了若干的修訂與增删;但又冀望能反映各地方武力多元而 複雜的樣貌,因此在保留與删减的兩難情况下,所呈現的内容不免 有觀點難以前後貫穿、看法未趨一致之憾,這是我特别感到不安之 處· 本書各章先後以單篇的論文形式,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 言研究所集刊》、《中國史研究》、《國史釋論》、《第二屆國際漢學會 議論文集》《中國史學》(日本)《第一屆全國歷史學學術討論會論 文集》等學衛期刊。第一篇發表於1986年,最後一篇完稿於2001 年,時序跨越了我一生最精彩的十六個年頭;回顧往昔,雖有學習 的喜悦,然受限於個人能力及眼界,總有難以破繭之感。此次若非 藉棄集成書的機緣,激勋自我,再整舊稿,細理思緒,否則實難有 心力與勇氣重拾昔日的宿願· 本書得以順利出版,要特別感謝劉靜貞教授、方震華博士仔細 看完書稿,提出許多修訂意見;在各篇章成稿期間,劉子健教授
自床p3 陶晉生老師、王德毅老師、王曾瑜教授、梁庚堯教授、柳立言教授、 黄清連教授、李天鳴教授及匿名的審查人,都曾提供批評、修改建 議,深表感謝。此外,東大圖書公司劉振強董事長慨允出版學術專 書;謝美娥、張斐怡、高月娥三位小姐辛苦協助打字、编輯、校對 工作,都十分感激· 我在史語所服務超過二十二年,是這個學術園地中受益最多的 一份子。這裡的學術環境與傳統,固然為學界所钦羡,更值得感念 的是同事、朋友間彼此的包容和鼓勵·其中,張存武先生和杜正勝、 邢義田、何大安、劉增貴、張彬村、朱漓林諸兄,雖與我所學沒有 直接的關係,但他們至誠相待、直言不諱的情誼,是啟發我學習成 長的泉源,也是我治史生涯中的良師諍友·最後要向內人錦香致謝, 如果沒有她全力支撑家務,照顧我的身體,替我分勞照料年邁的雙 親’我很難在工作上有所發展。 黄寬重 2002年2月15日 南港中央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