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书C7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思想,历来的概括是:通过百 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和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的生活相比,表现 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心理,批判了封建教育制 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这一概括,源于许钦文《语文课中鲁 迅作品的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61年),为历年来的中 学语文教学参考资料所沿袭 笔者认为,这一概括的前半部分是正确的;后半部分则不符合 作品实际,也不符合鲁迅的创作本意。这篇散文,没有批判封 建教育制度的意旨。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原题《旧 事重提》之六)。对于《朝花夕拾》全集的写作缘起和本意, 鲁迅有过明确的说明。他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说道,这本 散文集是在北京至厦门这段时间写的,在广州编定。其时正是 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 寻出一点闲静来”,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 除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从百草园到 三味书屋》正是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楼上写的,当时他“是被 学者们挤出了集团之后”,只好借这样一朵儿时的“小花”, 来排遣寂寞。这是一。第二,《小引》还说明,原来集名是《旧 事重提》,编定时,“我还替它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 这一改动,是为了更符合这组散文的内容实际。因为,在苦闷 失望中的鲁迅,当时常常回忆起儿时的故乡的瓜果。这组散文, 正是浸透着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的滋味的小品,就像鲁迅 书桌上的那盆“水横枝”,树叶青葱得可爱。所以鲁迅把这美 好的回忆散文,比做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拾来自赏、自慰, 而并不是直接为了战斗。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 代生活的恋歌,而不是投向敌人的投枪和匕首。《从百草园到 三味书屋》是其中的一篇,它的创作思想不可能游离于《朝花 夕拾》之外。 从作品的实际内容来看,也看不到批判封建教育的意思。首先,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前后描写无法形成所谓“相比”或“对 照”,它们在叙述格调上是浑然一体,前后一致的,不存在褒 前贬后的问题。百草园生活的描写自不必说,是何等欢乐,天
用书 C7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思想,历来的概括是:通过百 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和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的生活相比,表现 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心理,批判了封建教育制 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这一概括,源于许钦文《语文课中鲁 迅作品的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1961 年),为历年来的中 学语文教学参考资料所沿袭。 笔者认为,这一概括的前半部分是正确的;后半部分则不符合 作品实际,也不符合鲁迅的创作本意。这篇散文,没有批判封 建教育制度的意旨。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原题《旧 事重提》之六)。对于《朝花夕拾》全集的写作缘起和本意, 鲁迅有过明确的说明。他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说道,这本 散文集是在北京至厦门这段时间写的,在广州编定。其时正是 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 寻出一点闲静来”,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 除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从百草园到 三味书屋》正是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楼上写的,当时他“是被 学者们挤出了集团之后”,只好借这样一朵儿时的“小花”, 来排遣寂寞。这是一。第二,《小引》还说明,原来集名是《旧 事重提》,编定时,“我还替它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 这一改动,是为了更符合这组散文的内容实际。因为,在苦闷 失望中的鲁迅,当时常常回忆起儿时的故乡的瓜果。这组散文, 正是浸透着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的滋味的小品,就像鲁迅 书桌上的那盆“水横枝”,树叶青葱得可爱。所以鲁迅把这美 好的回忆散文,比做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拾来自赏、自慰, 而并不是直接为了战斗。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 代生活的恋歌,而不是投向敌人的投枪和匕首。《从百草园到 三味书屋》是其中的一篇,它的创作思想不可能游离于《朝花 夕拾》之外。 从作品的实际内容来看,也看不到批判封建教育的意思。首先,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前后描写无法形成所谓“相比”或“对 照”,它们在叙述格调上是浑然一体,前后一致的,不存在褒 前贬后的问题。百草园生活的描写自不必说,是何等欢乐,天
用书C72 真。三味书屋的生活描写又何尝不是这样。作者描写刚到书屋 时对里头的陈设布置首先就充满着新奇的情感,那“黑油的竹 门”,“三味书屋”的大匾,“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 古树下”的画幅,那没有孔子牌位的拜孔子和拜先生仪式,对 未脱孩提稚气的鲁迅,充满着一种不同于百草园戏耍的新鲜 感。假如说,百草园是令人留恋的,那么进了三味书屋,则又 使他的好奇心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当然,“何曰怪哉”之类 的好奇,是不可能从先生口中或书上得到解答的,但作者写到 这些时,并不认为这是对儿童的束缚,只是说“做学生是不应 该问这些事的”。并认为先生是一定懂得的,只不过不愿说。 接着,描写了读书生活中的乐趣。“正午习字,晚上对课 “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人声鼎沸”,“先生自己也 念”,而他在念书时,“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 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这些描写,同样是充满着欢乐、天 真的笔调,一种怀着成年人回顾儿童们放声唱读的乐趣,一种 从老先生略带迂腐的神态中品出的幽默,交织在文章之中,给 人以欢乐、风趣的欣赏效果。这里怎么看得出“枯燥无味”的 气息?哪里有批判或贬抑的格调呢?即使是写到戒尺、罚跪这 些封建师道的象征品时,作者也是以一种轻松的口吻写的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 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连续两个“不 常用”和一个“总不过”,还不足以反映出作者对三味书屋的 态度吗?至于写到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小花园以及儿童们 在园中的戏耍,写到上课时偷偷在下面玩纸盔甲,画画儿,就 同写百草园欢乐生活更无二致。直到文章结尾,作者还以自己 在三味书屋中画画的成绩而自豪,为这些画儿的卖掉而惋惜 在这惋惜之中,我们不是也可以看出作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留 恋和依依之情吗?从上述所举的这些描写笔调和内容来看,说 作者是在批判三味书屋中的封建教育对儿童的束缚,实在有点 离题万里。 从作者对两个人物的描写中,我们也看不出褒贬对照的色彩。 长妈妈以她的慈爱和动人的故事,嬴得了儿童鲁迅的爱;先生 则以他的品行“方正、质朴、博学”以及对学生的宽宥获得了 少年鲁迅的崇敬。文章是这样描写先生的:他对学生和蔼,开 始严厉,后来就好起来。学生溜出花园去玩,并不是不可以
用书 C72 真。三味书屋的生活描写又何尝不是这样。作者描写刚到书屋 时对里头的陈设布置首先就充满着新奇的情感,那“黑油的竹 门”,“三味书屋”的大匾,“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 古树下”的画幅,那没有孔子牌位的拜孔子和拜先生仪式,对 未脱孩提稚气的鲁迅,充满着一种不同于百草园戏耍的新鲜 感。假如说,百草园是令人留恋的,那么进了三味书屋,则又 使他的好奇心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当然,“何曰怪哉”之类 的好奇,是不可能从先生口中或书上得到解答的,但作者写到 这些时,并不认为这是对儿童的束缚,只是说“做学生是不应 该问这些事的”。并认为先生是一定懂得的,只不过不愿说。 接着,描写了读书生活中的乐趣。“正午习字,晚上对课”, “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人声鼎沸”,“先生自己也 念”,而他在念书时,“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 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这些描写,同样是充满着欢乐、天 真的笔调,一种怀着成年人回顾儿童们放声唱读的乐趣,一种 从老先生略带迂腐的神态中品出的幽默,交织在文章之中,给 人以欢乐、风趣的欣赏效果。这里怎么看得出“枯燥无味”的 气息?哪里有批判或贬抑的格调呢?即使是写到戒尺、罚跪这 些封建师道的象征品时,作者也是以一种轻松的口吻写的: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 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连续两个“不 常用”和一个“总不过”,还不足以反映出作者对三味书屋的 态度吗?至于写到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小花园以及儿童们 在园中的戏耍,写到上课时偷偷在下面玩纸盔甲,画画儿,就 同写百草园欢乐生活更无二致。直到文章结尾,作者还以自己 在三味书屋中画画的成绩而自豪,为这些画儿的卖掉而惋惜, 在这惋惜之中,我们不是也可以看出作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留 恋和依依之情吗?从上述所举的这些描写笔调和内容来看,说 作者是在批判三味书屋中的封建教育对儿童的束缚,实在有点 离题万里。 从作者对两个人物的描写中,我们也看不出褒贬对照的色彩。 长妈妈以她的慈爱和动人的故事,赢得了儿童鲁迅的爱;先生 则以他的品行“方正、质朴、博学”以及对学生的宽宥获得了 少年鲁迅的崇敬。文章是这样描写先生的:他对学生和蔼,开 始严厉,后来就好起来。学生溜出花园去玩,并不是不可以
用书C72 只是去的人“太多”“太久”,就不行了。他不屑于回答“何 曰怪哉”之类的怪题,但也不轻易体罚学生,在学生不听话时, “普通总不过瞪几眼”。他有点旧书生的迂腐,但是,这并没 有给学生带来一点恶感,更没有在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恐惧的阴 影。因此,从作品对三味书屋先生的描写中,也看不出作者有 批判封建教育的意思。 应该说,贯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 的回忆,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就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 韵味美之所在。依照某种主观需要,凡持革命的文艺家的作品 都必带“火药味”的偏见,凭空地把它附会为批判封建教育, 把它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作为对照割裂开来,不仅破坏了这 篇作品整体的和谐统一,也破坏了它的诗意。因此,《从百草 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思想应该是: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儿童热爱自然,追求新鲜知识,天真幼 稚、欢乐的心理 2爸爸的花儿落了58 课文研讨 、整体把握 本文节选自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的最后一部分,原 题为“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从本文题目就 可以看出,这一部分实际上写主人公经历了那么多人生世事 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 这篇文章是随着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下来的,所以文 章采用插叙手法,时而写眼前的事,时而又回忆往事,使文章
用书 C72 只是去的人“太多”“太久”,就不行了。他不屑于回答“何 曰怪哉”之类的怪题,但也不轻易体罚学生,在学生不听话时, “普通总不过瞪几眼”。他有点旧书生的迂腐,但是,这并没 有给学生带来一点恶感,更没有在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恐惧的阴 影。因此,从作品对三味书屋先生的描写中,也看不出作者有 批判封建教育的意思。 应该说,贯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 的回忆,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就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 韵味美之所在。依照某种主观需要,凡持革命的文艺家的作品 都必带“火药味”的偏见,凭空地把它附会为批判封建教育, 把它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作为对照割裂开来,不仅破坏了这 篇作品整体的和谐统一,也破坏了它的诗意。因此,《从百草 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思想应该是: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儿童热爱自然,追求新鲜知识,天真幼 稚、欢乐的心理。 2 爸爸的花儿落了 58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本文节选自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的最后一部分,原 题为“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从本文题目就 可以看出,这一部分实际上写主人公经历了那么多人生世事, 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 了。 这篇文章是随着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下来的,所以文 章采用插叙手法,时而写眼前的事,时而又回忆往事,使文章
用书C72 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当然,作者每次忆述往事,都是由 眼前的事引发的。文章开篇用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引出前 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通过忆述探病时爸爸说的一番 话,特别是嘱咐她不要迟到,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 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这时,礼堂的钟声响了 想到爸爸不会来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 料理花儿,于是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还没有想完,韩主任 已经讲话了,我们也唱起了骊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长 大,进而回忆起爸爸要她闯练,让她到东交民巷正金银行汇款 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的经过;最后写毕业典礼回来,看着满院零 落的花儿,听到老高的话,她清醒地意识到爸爸的花儿落了, 自己已经长大了。这里有现实,有回忆,用现实引出回忆,其 中很多回忆又与爸爸的话语有直接联系,内容丰富而不拖沓 事件交错而不零乱。 本文重点写爸爸对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的情 感,写得深沉,含而不露。爸爸严厉但不失爱心,这就是文中 重点写到的赖床迟到事件。有一天,下大雨,她因赖床不起而 受到爸爸惩罚。爸爸狠狠地打了她一顿,仍然坚持要她上学, 不过拿了五大枚铜板,破例让她坐洋车去上学。她上学时忘了 穿上花夹袄,爸爸拿着送到学校去,还给了她两个铜板。事情 不大,却充分表现出爸爸是十分爱她的,这在她幼小的心灵中 激起了阵阵涟漪,使她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能够处处严格要求 自己。爸爸时时盼望着孩子长大,鼓励女儿:无论什么困难的 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一方面实指夹竹桃的败 落,一方面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离开人世。与题目相映,文章 多处写到花,如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结 尾用“垂落的夹竹桃”回应前文,点出爸爸已不在人间。全文 充满情味而又严谨周密 二、问题探究 1.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
用书 C72 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当然,作者每次忆述往事,都是由 眼前的事引发的。文章开篇用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引出前 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通过忆述探病时爸爸说的一番 话,特别是嘱咐她不要迟到,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 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这时,礼堂的钟声响了, 想到爸爸不会来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 料理花儿,于是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还没有想完,韩主任 已经讲话了,我们也唱起了骊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长 大,进而回忆起爸爸要她闯练,让她到东交民巷正金银行汇款 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的经过;最后写毕业典礼回来,看着满院零 落的花儿,听到老高的话,她清醒地意识到爸爸的花儿落了, 自己已经长大了。这里有现实,有回忆,用现实引出回忆,其 中很多回忆又与爸爸的话语有直接联系,内容丰富而不拖沓, 事件交错而不零乱。 本文重点写爸爸对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的情 感,写得深沉,含而不露。爸爸严厉但不失爱心,这就是文中 重点写到的赖床迟到事件。有一天,下大雨,她因赖床不起而 受到爸爸惩罚。爸爸狠狠地打了她一顿,仍然坚持要她上学, 不过拿了五大枚铜板,破例让她坐洋车去上学。她上学时忘了 穿上花夹袄,爸爸拿着送到学校去,还给了她两个铜板。事情 不大,却充分表现出爸爸是十分爱她的,这在她幼小的心灵中 激起了阵阵涟漪,使她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能够处处严格要求 自己。爸爸时时盼望着孩子长大,鼓励女儿:无论什么困难的 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一方面实指夹竹桃的败 落,一方面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离开人世。与题目相映,文章 多处写到花,如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结 尾用“垂落的夹竹桃”回应前文,点出爸爸已不在人间。全文 充满情味而又严谨周密。 二、问题探究 1.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
用书C72 爸爸表面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 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 就闯过去了。 很重感情,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 了 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2.文章没有正面提及爸爸病危、濒死,写得很含蓄,但 文中处处有伏笔。试做点分析。 文中多次使用伏笔,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可能将不久 于人世。比如文章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望爸爸时,爸爸曾 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 已经大了,是不是?”这是一处伏笔。又如当毕业典礼的钟声 响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妈妈爸爸,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 么红肿着”,是在暗示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将去 世很悲痛。而毕业典礼结束后,“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 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赶回家去,这恐怕是一种预感,在 文中也成为爸爸即将离开人世的伏笔。至于写她进家门以后看 到“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 的,很不像样”,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将丧父的伤痛推到极致。 练习说明 课文中,“我”从爸爸的一席话引出对往事的回忆和 眼前事的思考。阅读下面爸爸的三句话,看看课文中哪几件事 与这三句话相照应 1.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 做,就闯过去了。 2.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学校去,这是你在小学的最 后一天了,可不能迟到!
用书 C72 爸爸表面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 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 就闯过去了。 很重感情,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 了。 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2.文章没有正面提及爸爸病危、濒死,写得很含蓄,但 文中处处有伏笔。试做点分析。 文中多次使用伏笔,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可能将不久 于人世。比如文章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望爸爸时,爸爸曾 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 已经大了,是不是?”这是一处伏笔。又如当毕业典礼的钟声 响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妈妈爸爸,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 么红肿着”,是在暗示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将去 世很悲痛。而毕业典礼结束后,“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 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赶回家去,这恐怕是一种预感,在 文中也成为爸爸即将离开人世的伏笔。至于写她进家门以后看 到“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 的,很不像样”,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将丧父的伤痛推到极致。 练习说明 一、课文中,“我”从爸爸的一席话引出对往事的回忆和 眼前事的思考。阅读下面爸爸的三句话,看看课文中哪几件事 与这三句话相照应。 1.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 做,就闯过去了。 2.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学校去,这是你在小学的最 后一天了,可不能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