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书C72 本题是从课内向课外的延伸练习。要引导学生在体会这段话准 确使用动词的基础上,学着用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一个游 戏。可以用题目中提出的那些游戏,也可以自行选择游戏。 教学建议 、教师在课前可简明扼要地介绍鲁迅生平,结合鲁迅童年生 活讲述与课文有关的部分,自然导入对课文的分析,引发学生 的阅读兴趣。也可从反映鲁迅童年生活的一组散文(收在《朝 花夕拾》中)引出本文的教学。让学生想一想:文中的生活经 历在童年鲁迅的成长过程中可能会有哪些影响? 课文容量大,难点多,但用于教学的课时却有限,这就要 求处理好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关系,对教学难点的处理更要 多斟酌。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是教学难点。难在两点:一是对 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二是有些难解的词语。关于内容,主 要是有些分歧意见。只要是从课文本身出发,联系时代背景和 作者思想全面考虑,见解不同是正常的。教师适当引导,学生 理解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了。 三、本文的写景极为精妙,此中笔法,学生未必都能一一学会。 但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诸如要抓住事物特点,有恰当 的顺序等,应该指导学生掌握。另外,“此文景是儿童心理的 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李何林语),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 中的写景和抒情,学生是能够接受的 四、“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等语是作者有意讽刺当时 社会上那些“正人君子”的,但说得较含蓄,学生不易理解, 但这并不妨碍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对这类句子不必过多讲 解。 有关资料 、《朝花夕拾》小引(鲁迅) 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目前是这 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
用书 C72 本题是从课内向课外的延伸练习。要引导学生在体会这段话准 确使用动词的基础上,学着用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一个游 戏。可以用题目中提出的那些游戏,也可以自行选择游戏。 教学建议 一、教师在课前可简明扼要地介绍鲁迅生平,结合鲁迅童年生 活讲述与课文有关的部分,自然导入对课文的分析,引发学生 的阅读兴趣。也可从反映鲁迅童年生活的一组散文(收在《朝 花夕拾》中)引出本文的教学。让学生想一想:文中的生活经 历在童年鲁迅的成长过程中可能会有哪些影响? 二、课文容量大,难点多,但用于教学的课时却有限,这就要 求处理好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关系,对教学难点的处理更要 多斟酌。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是教学难点。难在两点:一是对 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二是有些难解的词语。关于内容,主 要是有些分歧意见。只要是从课文本身出发,联系时代背景和 作者思想全面考虑,见解不同是正常的。教师适当引导,学生 理解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了。 三、本文的写景极为精妙,此中笔法,学生未必都能一一学会。 但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诸如要抓住事物特点,有恰当 的顺序等,应该指导学生掌握。另外,“此文景是儿童心理的 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李何林语),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 中的写景和抒情,学生是能够接受的。 四、“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等语是作者有意讽刺当时 社会上那些“正人君子”的,但说得较含蓄,学生不易理解, 但这并不妨碍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对这类句子不必过多讲 解。 有关资料 一、《朝花夕拾》小引(鲁迅) 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目前是这 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
用书C72 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中国的 做文章有轨范,世事也仍然是螺旋。前几天我离开中山大学的 时候,便想起四个月以前的离开厦门大学;听到飞机在头上鸣 叫,竟记得了一年前在北京城上日日旋绕的飞机。我那时还做 了一篇短文,叫做《一觉》。现在是,连这“一觉”也没有了。 广州的天气热得真早,夕阳从西窗射入,逼得人只能勉强穿一 件单衣。书桌上的一盆“水横枝”,是我先前没有见过的:就 是一段树,只要浸在水中,枝叶便青葱得可爱。看看绿叶,编 编旧稿,总算也在做一点事。做着这等事,真是虽生之日,犹 死之年,很可以驱除炎热的。 前天,已将《野草》编定了;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 的《旧事重提》,我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带 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 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 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 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 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 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 我时时反顾。 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 现在只记得是这样。文体大概很杂乱,因为是或作或辍,经了 九个月之多。环境也不一: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 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却在厦门大 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 九二七年五月一日,鲁迅于广州白云楼记 (选自《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二、关于三味书屋
用书 C72 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中国的 做文章有轨范,世事也仍然是螺旋。前几天我离开中山大学的 时候,便想起四个月以前的离开厦门大学;听到飞机在头上鸣 叫,竟记得了一年前在北京城上日日旋绕的飞机。我那时还做 了一篇短文,叫做《一觉》。现在是,连这“一觉”也没有了。 广州的天气热得真早,夕阳从西窗射入,逼得人只能勉强穿一 件单衣。书桌上的一盆“水横枝”,是我先前没有见过的:就 是一段树,只要浸在水中,枝叶便青葱得可爱。看看绿叶,编 编旧稿,总算也在做一点事。做着这等事,真是虽生之日,犹 死之年,很可以驱除炎热的。 前天,已将《野草》编定了;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 的《旧事重提》,我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带 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 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 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 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 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 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 我时时反顾。 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 现在只记得是这样。文体大概很杂乱,因为是或作或辍,经了 九个月之多。环境也不一: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 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却在厦门大 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 一九二七年五月一日,鲁迅于广州白云楼记。 (选自《鲁迅全集》第 2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年版) 二、关于三味书屋
用书C72 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幼年读书的地方。他于12岁那年到这里 上学。第二年秋后,因祖父下狱,少年鲁迅离家去绍兴农村- 皇甫庄、小皋埠避难,故学业中断。1894年夏间回家,仍返三 味书屋。这样一直到大约1898年往南京水师学堂学习前半年 才离开,首尾竟达六年…… 这里的一切都保存得十分完好,仍旧如鲁迅回忆时写的那样 “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 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 树下。”这匾和画,解放前曾散失,解放后,党派干部想尽办 法才找回来。当年和鲁迅一道念书的同学,解放初还有周梅卿 章祥耀、王福林三位健在,按照这三位老同学的回忆,三味书 屋恢复了原来的布置。屋子里,好像是中国旧式的客厅,这在 今天的青少年看来,是会感到奇特的。学生的座位一共有11 个;鲁迅的座位排在北墙边,是一张带抽屉的长方形桌子,桌 子后面放着一张略嫌低些的椅子。这儿光线很暗,空气也显得 潮湿。他的书桌右角,至今还刻有一个约一寸见方的“早”字 刀法简朴挺直,它是鲁迅幼年手刻的一件极为珍贵的木刻文 物。至于它的来历,据说是这样的:有一天,鲁迅上学迟到了 受到塾师的责备,他就用小刀刻下了这个方方正正的“早” 字,来督促自己。从此,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三、关于私塾 私塾乃我国古代私人所设立的教学场所。它在我国两千多年的 历史进程中,对于传播祖国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 启蒙儿童,使学童在读书识理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 私塾的学生多六岁启蒙。学生入学不必经过入学考试,一般只 需征得先生同意,并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圣像前恭立,向孔老 夫子和先生各磕一个头或作一个揖后,即可取得入学的资格 私塾规模一般不大,收学生多者二十余人,少者数人。私塾对 学生的入学年龄、学习内容及教学水平等,均无统一的要求和 规定
用书 C72 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幼年读书的地方。他于 12 岁那年到这里 上学。第二年秋后,因祖父下狱,少年鲁迅离家去绍兴农村── 皇甫庄、小皋埠避难,故学业中断。1894 年夏间回家,仍返三 味书屋。这样一直到大约 1898 年往南京水师学堂学习前半年 才离开,首尾竟达六年…… 这里的一切都保存得十分完好,仍旧如鲁迅回忆时写的那样: “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 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 树下。”这匾和画,解放前曾散失,解放后,党派干部想尽办 法才找回来。当年和鲁迅一道念书的同学,解放初还有周梅卿、 章祥耀、王福林三位健在,按照这三位老同学的回忆,三味书 屋恢复了原来的布置。屋子里,好像是中国旧式的客厅,这在 今天的青少年看来,是会感到奇特的。学生的座位一共有 11 个;鲁迅的座位排在北墙边,是一张带抽屉的长方形桌子,桌 子后面放着一张略嫌低些的椅子。这儿光线很暗,空气也显得 潮湿。他的书桌右角,至今还刻有一个约一寸见方的“早”字, 刀法简朴挺直,它是鲁迅幼年手刻的一件极为珍贵的木刻文 物。至于它的来历,据说是这样的:有一天,鲁迅上学迟到了, 受到塾师的责备,他就用小刀刻下了这个方方正正的“早” 字,来督促自己。从此,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三、关于私塾 私塾乃我国古代私人所设立的教学场所。它在我国两千多年的 历史进程中,对于传播祖国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 启蒙儿童,使学童在读书识理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 私塾的学生多六岁启蒙。学生入学不必经过入学考试,一般只 需征得先生同意,并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圣像前恭立,向孔老 夫子和先生各磕一个头或作一个揖后,即可取得入学的资格。 私塾规模一般不大,收学生多者二十余人,少者数人。私塾对 学生的入学年龄、学习内容及教学水平等,均无统一的要求和 规定
用书C72 就私塾的教材而言,有我国古代通行的蒙养教本“三、百、千、 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以及 《女儿经》《教儿经》《童蒙须知》等等,学生进一步则读四 书五经、《古文观止》等。其教学内容以识字习字为主,还十 分重视学诗作对。 私塾的教学时数,一般因人因时而灵活掌握,可分为两类:“短 学”与“长学”。教学时间短的称为“短学”,一般是一至三 个月不等,家长对这种私塾要求不高,只求学生日后能识些字、 能记账、能写对联即可。而“长学”每年农历正月半开馆,到 冬月才散馆,其“长”的含义,一是指私塾的先生有名望,其 教龄也长,二是指学生学习的时间长,学习的内容也多 至于私塾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在蒙养教育阶段,十分注重蒙童 的教养教育,强调蒙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如对 蒙童的行为礼节,像着衣、叉手、作揖、行路、视听等都有严 格的具体规定,为我国教育的传统。在教学方法上,先生完全 采用注入式。讲课时,先生正襟危坐,学生依次把书放在先生 的桌上,然后侍立一旁,恭听先生圈点口哼,讲毕,命学生复 述。其后学生回到自己座位上去朗读。凡先生规定朗读之书 学生须一律背诵。另外,私塾中体罚盛行,遇上粗心或调皮的 学生,先生经常揪学生的脸皮和耳朵、打手心等。 四、对本文主题的分歧意见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是什么?众说纷纭。就其主要 分歧来说:一种意见认为,本文的主题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另一种意见认为,不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1.主题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李何林认为:本篇的中心思想是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 童实际的私塾教育,用乐园似的百草园生活来和阴森、冷酷 枯燥、陈腐的三味书屋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 现了儿童的广阔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
用书 C72 就私塾的教材而言,有我国古代通行的蒙养教本“三、百、千、 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以及 《女儿经》《教儿经》《童蒙须知》等等,学生进一步则读四 书五经、《古文观止》等。其教学内容以识字习字为主,还十 分重视学诗作对。 私塾的教学时数,一般因人因时而灵活掌握,可分为两类:“短 学”与“长学”。教学时间短的称为“短学”,一般是一至三 个月不等,家长对这种私塾要求不高,只求学生日后能识些字、 能记账、能写对联即可。而“长学”每年农历正月半开馆,到 冬月才散馆,其“长”的含义,一是指私塾的先生有名望,其 教龄也长,二是指学生学习的时间长,学习的内容也多。 至于私塾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在蒙养教育阶段,十分注重蒙童 的教养教育,强调蒙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如对 蒙童的行为礼节,像着衣、叉手、作揖、行路、视听等都有严 格的具体规定,为我国教育的传统。在教学方法上,先生完全 采用注入式。讲课时,先生正襟危坐,学生依次把书放在先生 的桌上,然后侍立一旁,恭听先生圈点口哼,讲毕,命学生复 述。其后学生回到自己座位上去朗读。凡先生规定朗读之书, 学生须一律背诵。另外,私塾中体罚盛行,遇上粗心或调皮的 学生,先生经常揪学生的脸皮和耳朵、打手心等。 四、对本文主题的分歧意见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是什么?众说纷纭。就其主要 分歧来说:一种意见认为,本文的主题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另一种意见认为,不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1.主题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李何林认为:本篇的中心思想是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 童实际的私塾教育,用乐园似的百草园生活来和阴森、冷酷、 枯燥、陈腐的三味书屋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 现了儿童的广阔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
用书C72 展:像《论语》《幼学琼林》《周易》《尚书》这些宣扬封建 毒素的古书,艰深难懂,逼着学生死记硬背,不懂也不能问。 重点在批判封建教育,揭露私塾残害儿童的身心发展,但百草 园毕竟不是学校,不是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课堂,不过是能 引起儿童乐趣的地方,所以这不是写两个课堂 作者写这个私塾老先生,说“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 朴,博学的人”,这是传言,并不是作者的看法。作者的看法 已渗透在全篇的叙述中:通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动的对 比;通过对这位老先生一面教学生死读书、读死书,一面自己 在课堂上摇头晃脑地欣赏无聊文章的描写;特别是通过写学生 按规矩如何先拜孔子后拜他,鲁迅如何抱着求知的渴望和仰慕 的心情拿天真的问题去请教他,而碰了一鼻子灰……说明了他 是一个体现孔孟之道的、不学无术的典型腐儒。不过作者还不 是把他写得很凶。他对学生也“大叫”“瞪眼”“怒斥”,偶 尔也打“戒尺”“罚跪”,但这些都不常用。对这位老先生, 作者是用轻松幽默的笔调予以揭露。 这篇散文不仅写景细致,且景中有情。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 是儿童心理的情,使读者感到此情此景亲切可爱:使人爱文中 的景,更爱景中的情,更爱有这种天真感情的儿童,从而也就 更憎恶夺去儿童“好景”的封建教育。 (选自李何林《北京市中学语文课本中十五篇鲁迅作品的问题 试答》,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雪步认为:“作者通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儿童时代两种截然不 同的生活描写,所表达的主题则是揭露和批判以孔孟之道为核 心的封建教育制度,从而表现了鲁迅对封建社会及其教育制度 的彻底否定。” (选自山东师院聊城分院中文系、图书馆编《鲁迅教学手册》) 2.主题不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张硕城)
用书 C72 展:像《论语》《幼学琼林》《周易》《尚书》这些宣扬封建 毒素的古书,艰深难懂,逼着学生死记硬背,不懂也不能问。 重点在批判封建教育,揭露私塾残害儿童的身心发展,但百草 园毕竟不是学校,不是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课堂,不过是能 引起儿童乐趣的地方,所以这不是写两个课堂。 作者写这个私塾老先生,说“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 朴,博学的人”,这是传言,并不是作者的看法。作者的看法 已渗透在全篇的叙述中:通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动的对 比;通过对这位老先生一面教学生死读书、读死书,一面自己 在课堂上摇头晃脑地欣赏无聊文章的描写;特别是通过写学生 按规矩如何先拜孔子后拜他,鲁迅如何抱着求知的渴望和仰慕 的心情拿天真的问题去请教他,而碰了一鼻子灰……说明了他 是一个体现孔孟之道的、不学无术的典型腐儒。不过作者还不 是把他写得很凶。他对学生也“大叫”“瞪眼”“怒斥”,偶 尔也打“戒尺”“罚跪”,但这些都不常用。对这位老先生, 作者是用轻松幽默的笔调予以揭露。 这篇散文不仅写景细致,且景中有情。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 是儿童心理的情,使读者感到此情此景亲切可爱:使人爱文中 的景,更爱景中的情,更爱有这种天真感情的儿童,从而也就 更憎恶夺去儿童“好景”的封建教育。 (选自李何林《北京市中学语文课本中十五篇鲁迅作品的问题 试答》,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4 年版) 雪步认为:“作者通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儿童时代两种截然不 同的生活描写,所表达的主题则是揭露和批判以孔孟之道为核 心的封建教育制度,从而表现了鲁迅对封建社会及其教育制度 的彻底否定。” (选自山东师院聊城分院中文系、图书馆编《鲁迅教学手册》) 2.主题不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张硕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