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书C72 3.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 你已经大了,是不是? 本题旨在帮助学生熟悉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本文 对往事的回忆,既可以说是由爸爸的话引起的,也可以说是由 眼前的事情引起的。 1.回忆起爸爸叫她到东交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 的陈叔叔。 2.回忆起爸爸惩罚她赖床不起,使她明白爸爸对她的爱 是很深的。 3.回家后看到垂落的夹竹桃、掉在地上的青石榴,得知 爸爸死讯时,她虽然很悲伤,但是想到爸爸对她说的话,知道 自己已经长大了,于是表现出从来没有过的镇定和安静 二、重点阅读爸爸逼“我”去上学以及毕业典礼后“我” 急着回家两部分,讨论下面的问题。 1.前一部分回忆表明了爸爸怎样的态度和情感?对 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2.“我”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 来的? 本题旨在精读本文的精彩段落,揣摩其中的深意和蕴含的 作者的情感。 1.爸爸对“我”要求很严格,希望“我”从小就能养成 好的习惯:但是他表面的严厉中又有无限的关爱,关心自己的 冷暖和苦乐。爸爸的爱使“我”意识到不能懒惰,要处处严格 要求自己,为“我”以后的成长上了很好的一课。 2.是。“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识到“这里就数 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后就对老高说话,而且是“从
用书 C72 3.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 你已经大了,是不是? 本题旨在帮助学生熟悉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本文 对往事的回忆,既可以说是由爸爸的话引起的,也可以说是由 眼前的事情引起的。 1.回忆起爸爸叫她到东交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 的陈叔叔。 2.回忆起爸爸惩罚她赖床不起,使她明白爸爸对她的爱 是很深的。 3.回家后看到垂落的夹竹桃、掉在地上的青石榴,得知 爸爸死讯时,她虽然很悲伤,但是想到爸爸对她说的话,知道 自己已经长大了,于是表现出从来没有过的镇定和安静。 二、重点阅读爸爸逼“我”去上学以及毕业典礼后“我” 急着回家两部分,讨论下面的问题。 1.前一部分回忆表明了爸爸怎样的态度和情感?对 “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2.“我”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 来的? 本题旨在精读本文的精彩段落,揣摩其中的深意和蕴含的 作者的情感。 1.爸爸对“我”要求很严格,希望“我”从小就能养成 好的习惯;但是他表面的严厉中又有无限的关爱,关心自己的 冷暖和苦乐。爸爸的爱使“我”意识到不能懒惰,要处处严格 要求自己,为“我”以后的成长上了很好的一课。 2.是。“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识到“这里就数 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后就对老高说话,而且是“从
用书C72 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最后在心里默念“我已 不再是小孩子” 三、“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 呢!”你可能也有过这样的感受,试结合自己的体验与同学讨 论:“我们”为什么既喜欢、又害怕变成大人? 这一题是开放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这句话的上下文,先 理解本文主人公说这句话时的心理,然后再结合自己的体验与 同学们一起进行探讨。 教学建议 可以先由老师简明扼要地介绍《城南旧事》的梗概 其中以小英子为重点,照顾课文中的几个人物:宋妈、兰姨娘 四眼狗、蹲在草地里的人等,以此引出本文的教学。也可以先 让学生讨论:自己愿意不愿意长大?为什么?从而引出本文的 教学。 教学本文,老师不必过多讲解,关键是要让学生多读, 读出文中的情感,使学生自己能够受到感动。不要一上来就分 析,以致把整篇文章搞得支离破碎,使学生失去阅读的兴趣。 三、可以抓住眼前事与过去事这两个方面,让学生看看哪 些写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回忆的事情是怎么引 出的,从而弄清全文的脉络 四、父亲的情是本文的重点,可以引导学生做些分析。同 时要让学生理解,父亲的深情是怎样影响着“我”的成长的。 五、也可以从题目出发,抓住“花”这个线索梳理本文的 脉络,看看“花”在全文的构思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有关资料 作者简介
用书 C72 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最后在心里默念“我已 不再是小孩子”。 三、“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 呢!”你可能也有过这样的感受,试结合自己的体验与同学讨 论:“我们”为什么既喜欢、又害怕变成大人? 这一题是开放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这句话的上下文,先 理解本文主人公说这句话时的心理,然后再结合自己的体验与 同学们一起进行探讨。 教学建议 一、可以先由老师简明扼要地介绍《城南旧事》的梗概, 其中以小英子为重点,照顾课文中的几个人物:宋妈、兰姨娘、 四眼狗、蹲在草地里的人等,以此引出本文的教学。也可以先 让学生讨论:自己愿意不愿意长大?为什么?从而引出本文的 教学。 二、教学本文,老师不必过多讲解,关键是要让学生多读, 读出文中的情感,使学生自己能够受到感动。不要一上来就分 析,以致把整篇文章搞得支离破碎,使学生失去阅读的兴趣。 三、可以抓住眼前事与过去事这两个方面,让学生看看哪 些写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回忆的事情是怎么引 出的,从而弄清全文的脉络。 四、父亲的情是本文的重点,可以引导学生做些分析。同 时要让学生理解,父亲的深情是怎样影响着“我”的成长的。 五、也可以从题目出发,抓住“花”这个线索梳理本文的 脉络,看看“花”在全文的构思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用书C72 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 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 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 占,她的父亲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 即在北京长大。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 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不久与报社同事夏承楹 结婚。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 语日报》编辑。1953年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 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 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富的。迄今为止,已出版了18本书 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作客美国》《芸窗 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 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 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 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另外有《林海音自选集》 《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 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 《城南旧事》简介 20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 同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 结交的第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大学生 被警察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 死不明。英子对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 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 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 惨死在火车轮下。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 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 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 是坏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 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 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英子得 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
用书 C72 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 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 1918 年 3 月 18 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 占,她的父亲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 即在北京长大。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 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不久与报社同事夏承楹 结婚。1948 年 8 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 语日报》编辑。1953 年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 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 年创办《纯 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富的。迄今为止,已出版了 18 本书。 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作客美国》《芸窗 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 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 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 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另外有《林海音自选集》 《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 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 二、《城南旧事》简介 20 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 同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 结交的第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大学生 被警察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 死不明。英子对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 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 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 惨死在火车轮下。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 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 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 是坏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 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 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英子得 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
用书C72 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 候别人。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 毛驴接走。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 童年。 三、冬阳童年骆驼队——《城南旧事》出版后记(林 海音) 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 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 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 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 爸爸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 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呢? 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但是 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 的 另外一个拉骆驼的,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它们把前脚 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来。 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 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 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 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看它从不着急, 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也许它天生 是该慢慢的,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姿势很难看 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 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
用书 C72 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 候别人。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 毛驴接走。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 童年。 三、冬阳 童年 骆驼队──《城南旧事》出版后记(林 海音) 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 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 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 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 爸爸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 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呢? 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但是 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 的。 另外一个拉骆驼的,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它们把前脚一 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来。 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 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 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 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看它从不着急, 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也许它天生 是该慢慢的,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姿势很难看。 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 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
用书C72 “为什么要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 它们带上了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 着,就不敢侵犯了。 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 说: 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 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 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倒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 的人们,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 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爸爸想了想,笑笑说 “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了,太阳特别的暖和,暖得让 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吗?骆驼也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 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 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 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 峰上。麻袋空了,“乌金墨玉”都卖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 响得更清脆。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夏天它们到哪里去?” “谁?” “骆驼呀!”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用书 C72 “为什么要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 它们带上了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 着,就不敢侵犯了。 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 说: “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 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 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倒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 的人们,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 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爸爸想了想,笑笑说: “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了,太阳特别的暖和,暖得让 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吗?骆驼也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 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 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 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 峰上。麻袋空了,“乌金墨玉”都卖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 响得更清脆。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夏天它们到哪里去?” “谁?” “骆驼呀!”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