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New Media,Culture and Theory 课程代码NENM1O27 课程性质 专业选修课程 授课对象传媒专业大三学生 学分 2 学时36 主讲教师 周舒燕 修订日期2021年9月23日 指定教材 自编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新媒体对传统媒体造成了巨大冲击,并对建构当代中国青少 年一代的日常生活和大众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媒介研究、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 部分,新媒体文化研究理论关注的是在新媒体时代下媒介文化研究理论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新 趋势。本课程致力于将欧美现当代的媒介文化研究理论融合到以新媒体为载体、以中国本士 为语境的流行文化、青少年亚文化及大众传播领域当中,来思考、解读和阐释当代新媒体文 化话语的生产、传摇与消费。澳程将从历中、理论与方法论三个不同维度来切入对媒介文化 研究相关概念的介绍。首先,使学生了解媒介文化理论的历史发展脉络、各学派和重要理论 家的基本观点:其次,学会从理论视角米对全球化环境下的新媒体文化现象进行提问、思考 与分析:最后,学会将理论概念运用到自身所处的文化语境中,从而发展个案研究,并掌握 研究型论文基本的提问和写作范式。 (二)课程目标: 在课程结束时,学生拟掌握以下内容: 课程目标1:理论概念的掌握 1.1掌握新媒体文化一一特别是网络媒体及移动媒体文化的发展与特色。 1.2文化研究理论中的关键词概念,包括主体、身份、权力、意识形态、话语、场域, 再现、身体等,以及主要理论家对这些概念的解释 1.3媒介文化理论的形成和其发展脉络中的几个重要学派,包括法兰克福学派、伯明翰 学派、结构主义符号学,以及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和青年亚文化理论影响下的新媒体文化 理论。 课程目标2:分析、思考与研究的能力
《新媒体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New Media, Culture and Theory 课程代码 NENM1027 课程性质 专业选修课程 授课对象 传媒专业大三学生 学 分 2 学 时 36 主讲教师 周舒燕 修订日期 2021 年 9 月 23 日 指定教材 自编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新媒体对传统媒体造成了巨大冲击,并对建构当代中国青少 年一代的日常生活和大众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媒介研究、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 部分,新媒体文化研究理论关注的是在新媒体时代下媒介文化研究理论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新 趋势。本课程致力于将欧美现当代的媒介文化研究理论融合到以新媒体为载体、以中国本土 为语境的流行文化、青少年亚文化及大众传播领域当中,来思考、解读和阐释当代新媒体文 化话语的生产、传播与消费。课程将从历史、理论与方法论三个不同维度来切入对媒介文化 研究相关概念的介绍。首先,使学生了解媒介文化理论的历史发展脉络、各学派和重要理论 家的基本观点;其次,学会从理论视角来对全球化环境下的新媒体文化现象进行提问、思考 与分析;最后,学会将理论概念运用到自身所处的文化语境中,从而发展个案研究,并掌握 研究型论文基本的提问和写作范式。 (二)课程目标: 在课程结束时,学生拟掌握以下内容: 课程目标 1:理论概念的掌握 1.1 掌握新媒体文化——特别是网络媒体及移动媒体文化的发展与特色。 1.2 文化研究理论中的关键词概念,包括主体、身份、权力、意识形态、话语、场域、 再现、身体等,以及主要理论家对这些概念的解释。 1.3 媒介文化理论的形成和其发展脉络中的几个重要学派,包括法兰克福学派、伯明翰 学派、结构主义符号学,以及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和青年亚文化理论影响下的新媒体文化 理论。 课程目标 2:分析、思考与研究的能力
2.1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下形成独立的批判性思考。 2.2能够从理论视角对日常生活经验及本土文化现象进行分析。 2.3掌握媒介文化研究型论文写作的基本范式。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 表1: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表 课程目标 课程子目标 对应课程内容 对应毕业要求 1.1 课程目标1 1.2 第一部分媒介文化理论发展脉 初步掌握基础人文科学与 络与主要学派 社会科学的知识 1.3 2.1 系统掌握新闻传播学基础 课程目标2 2.2 第二部分新媒体文化理论研究 专题 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 法 2.3 三、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媒介文化理论发展脉络与主要学派 1,教学目标:掌握现代以来媒介文化理论的兴起、发展、主要流派、关健概念。 2.教学重难点:对理论概念的讲解和对文化实例的分析。 3.教学内容:结合当代的新媒体文化语境介绍媒介变革背景下的媒介文化理论发展脉 络:媒介文化研究的两种基本范式 4.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第二部分新媒体文化理论研究专题 1,教学目标:掌握新媒体文化理论研究的六个相关专题研究。 2.教学重难点:将理论运用于当代文化现象与文化实践的分析。 3.教学内容:新媒体时代政治经济学、文化工业生产、短视频文化、粉丝文化、消费 主义与全球化议题。 4.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2.1 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下形成独立的批判性思考。 2.2 能够从理论视角对日常生活经验及本土文化现象进行分析。 2. 3 掌握媒介文化研究型论文写作的基本范式。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 表 1: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表 课程目标 课程子目标 对应课程内容 对应毕业要求 课程目标 1 1.1 第一部分 媒介文化理论发展脉 络与主要学派 初步掌握基础人文科学与 社会科学的知识 1.2 1.3 课程目标 2 2.1 第二部分 新媒体文化理论研究 专题 系统掌握新闻传播学基础 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 法 2.2 2.3 三、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 媒介文化理论发展脉络与主要学派 1.教学目标:掌握现代以来媒介文化理论的兴起、发展、主要流派、关键概念。 2.教学重难点:对理论概念的讲解和对文化实例的分析。 3.教学内容:结合当代的新媒体文化语境介绍媒介变革背景下的媒介文化理论发展脉 络;媒介文化研究的两种基本范式。 4.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第二部分 新媒体文化理论研究专题 1.教学目标:掌握新媒体文化理论研究的六个相关专题研究。 2.教学重难点:将理论运用于当代文化现象与文化实践的分析。 3.教学内容:新媒体时代政治经济学、文化工业生产、短视频文化、粉丝文化、消费 主义与全球化议题。 4.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四、学时分配 表2:各章节的具体内容和学时分配表(五号宋体) 章节 章节内容 学时分配 第一章 定位媒介:媒介技术与媒才 文化 2 第二章 新媒体文化的政治经济学 4 第三章 新媒体文化的意识形态与权 力观 4 第四章 新媒体文化的符号学批评 4 第五章 新媒体文化的受众与消费研 4 究 第六章 新媒体与亚文化研究 4 第七章 新媒体文化的性别视角 4 第八章 新媒体文化的空间批评 第九章 新媒体文化的视觉幻想 2 第十章 新媒体文化的身体表演 2 第十一章 新媒体文化的民族性与跨国 2 第十二章 课程总结 2 五、教学进度 表3:敦学进度表 周次 日期 章节名称 内容提要 授课作业及 时数 要求 备注
四、学时分配 表 2:各章节的具体内容和学时分配表(五号宋体) 章节 章节内容 学时分配 第一章 定位媒介:媒介技术与媒介 文化 2 第二章 新媒体文化的政治经济学 4 第三章 新媒体文化的意识形态与权 力观 4 第四章 新媒体文化的符号学批评 4 第五章 新媒体文化的受众与消费研 究 4 第六章 新媒体与亚文化研究 4 第七章 新媒体文化的性别视角 4 第八章 新媒体文化的空间批评 2 第九章 新媒体文化的视觉幻想 2 第十章 新媒体文化的身体表演 2 第十一章 新媒体文化的民族性与跨国 性 2 第十二章 课程总结 2 五、教学进度 表 3: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日期 章节名称 内容提要 授课 时数 作业及 要求 备注
概括介绍媒介变革背 1 3.11 绪论:媒介文化 理论发展脉络 2 研究的两种基本范式 资本主义、工 介绍包括阿名诺、木 2 3.18 雅敏、霍克海默等法 兰克福学派学者的文 2 文化批判 化批判理论。 介绍以葛兰西、阿尔 领导权、意识形 都塞为代表的西方马 克思主义理论在战后 3 3.25 态与主体:马实 的意识形态理论及文 2 思主义的文化转 化批评,以领导权、 意识形态两个概念为 主。 意义的建构:结 介绍列维·斯特劳 斯、索绪尔、罗 构主义、符号学 兰·巴特的结构主义 4.1 与神话 符号学理论,强调文 2 化研究理论的语言转 向,以及符号学的意 识形态批判。 介绍德里达、福柯、 意义的解构:后 拉康等为代表的的后 4.8 结构主义理论,特别 结构主义的发展 2 是福柯的话语理论对 与批判 于媒介文化研究的重 要影响。 再现/表征的政 介绍英国伯明翰学派 文化研究的基本路径 6 治:伯明渝学派 4.15 以及以雷尔为代表的 2 小组报 的文化研究 表征理论、受众研究方 (一) 面的编码/解码理论 青年亚文化与抵 介绍英国伯明翰学派 的青年亚文化研究,包 抗:伯明箱学派 4.22 括者年亚文化研究的 2 小组报 的文化研究 历史脉络、基本观点和 (二) 研究范式
1 3.11 绪论:媒介文化 理论发展脉络 概括介绍媒介变革背 景下的媒介文化理论 发展脉络;媒介文化 研究的两种基本范式 2 2 3.18 资本主义、工业 化与文化危机: 法兰克福学派 的 文化批判 介绍包括阿多诺、本 雅敏、霍克海默等法 兰克福学派学者的文 化批判理论。 2 3 3.25 领导权、意识形 态与主体:马克 思主义的文化转 向 介绍以葛兰西、阿尔 都塞为代表的西方马 克思主义理论在战后 的意识形态理论及文 化批评,以领导权、 意识形态两个概念为 主。 2 4 4.1 意义的建构:结 构主义、符号学 与神话 介绍列维·斯特劳 斯、索绪尔、罗 兰·巴特的结构主义 符号学理论,强调文 化研究理论的语言转 向,以及符号学的意 识形态批判。 2 5 4.8 意义的解构:后 结构主义的发展 与批判 介绍德里达、福柯、 拉康等为代表的的后 结构主义理论,特别 是福柯的话语理论对 于媒介文化研究的重 要影响。 2 6 4.15 再现 /表征的政 治:伯明翰学派 的文化研究 (一) 介绍英国伯明翰学派 文化研究的基本路径, 以及以霍尔为代表的 表征理论、受众研究方 面的编码 /解码理论。 2 小组报告 7 4.22 青年亚文化与抵 抗:伯明翰学派 的文化研究 (二) 介绍英国伯明翰学派 的青年亚文化研究,包 括青年亚文化研究的 历史脉络、基本观点和 研究范式。 2 小组报告
介绍以列斐伏尔、福 现代性、都市化 可、大卫,哈维为代表 8 4.29 与全球化:空间 的文化理论的空间转 2 小组报 向,从空间的维度思考 的社会性生产 现代性、城市化与全球 介绍女性主义理论对 媒介与性别:女 于传媒研究的影响,包 9 66 括不同女性主义流派 小组报 性主义视角的媒 2 的观点。从性别视角切 个批 入对于媒介文化批判 的范式。 介绍后现代主义思潮, 特别是鲍德里亚、利奥 理论的后现代转 10 塔等后现代理论家的 5.13 向与数字时代的 2 小组报 观点,结合数字时代媒 到来 介技术变革带来新的 文化变革 平台经济与数字 结合案例从政治经济 深本主义:新媒 5.20 学视角分析新媒体时 2 小组报 体时代的政治经 期的劳动与劳动者及 济学 资本剥削形式的转变。 结合案例对当代的网 网络文学与P 路文学的丙容生密讲 5.27 产业链:新媒体 行文化解读,并讨论中 2 小组报 时代的文学影视 生产 国网络文学的跨文化 传播。 结合案例从视觉性与 文化身份的角度分析 短视频:新模径 6.3 小组报 短视频文化的兴起,包 2 时代的视频文化 括三农短视频、 青年 10g等 偶像与饭圈:新 结合案例从参与式文 化、互动仪式等角度讨 6.10 媒体时代的粉丝 2 小组报 论新媒体时代的粉丝 文化 文化。 网络直播与媒分 结合案例从媒介仪式 小组报 6.17 仪式:新媒体 论、消费主义批判的角 代的消费主义 度思考网络直播文化 6.24 网络民族主义与 时论分析网络民族主 2 身份认同:新媒 义相关的案例,思考
8 4.29 现代性、都市化 与全球化:空间 的社会性生产 介绍以列斐伏尔、福 柯、大卫·哈维为代表 的文化理论的空间转 向,从空间的维度思考 现代性、城市化与全球 化。 2 小组报告 9 5.6 媒介与性别:女 性主义视角的媒 介批判 介绍女性主义理论对 于传媒研究的影响,包 括不同女性主义流派 的观点。从性别视角切 入对于媒介文化批判 的范式。 2 小组报告 1 0 5.13 理论的后现代转 向与数字时代的 到来 介绍后现代主义思潮, 特别是鲍德里亚、利奥 塔等后现代理论家的 观点,结合数字时代媒 介技术变革带来新的 文化变革。 2 小组报告 1 1 5.20 平台经济与数字 资本主义:新媒 体时代的政治经 济学 结合案例从政治经济 学视角分析新媒体时 期的劳动与劳动者及 资本剥削形式的转变。 2 小组报告 1 2 5.27 网络文学与 IP 产业链:新媒体 时代的文学影视 生产 结合案例对当代的网 络文学的内容生产进 行文化解读,并讨论中 国网络文学的跨文化 传播。 2 小组报告 1 3 6.3 短视频:新媒体 时代的视频文化 结合案例从视觉性与 文化身份的角度分析 短视频文化的兴起,包 括三农短视频、青年 vlog 等。 2 小组报告 1 4 6.10 偶像与饭圈:新 媒体时代的粉丝 文化 结合案例从参与式文 化、互动仪式等角度讨 论新媒体时代的粉丝 文化。 2 小组报告 1 5 6.17 网络直播与媒介 仪式:新媒体时 代的消费主义 结合案例从媒介仪式 论、消费主义批判的角 度思考网络直播文化。 2 小组报告 1 6 6.24 网络民族主义与 身份认同:新媒 讨论分析网络民族主 义相关的案例,思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