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地震及地球内部结构(4学时) 1.教学内容: (1)地震的基本概念 (2)地震波与地震仪: (3)地震的强度: (4)地震的分布: (5)地震的预报与预防: (6)地球的内部构造。 2.重点、难点提示: (1)重点是地震的预报与预防: (2)难点是地震的形成机理。 第八章构造作用与地质构造(6学时) 1.教学内容: (1)构造作用的基本方式: (2)岩石的变形与地质构造: (3)地层的接触关系: (4)构造期与构造事件。 2.重点、难点提示: (1)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地壳运动基本形式、褶皱构造、断裂构造形成原因和表现特征: (2)在野外分析地壳运动的基本方法。 七、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项目(一):常见金属矿物肉眼鉴定(2学时) (1)项目类别:必做√选做口 (2)项目性质:演示性口验证性√设计性口综合性口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认识常见金属矿物的形态、光学性质和力学性质 等特性,掌握其描述术语。学会肉眼鉴定矿物的方法:掌握最常见金属矿物的重 要鉴定特征。 (4)主要仪器:放大镜、小刀、条痕板、盐酸溶液、矿物标本、实验报告纸。 12
12 第七章 地震及地球内部结构(4 学时) 1.教学内容: (1)地震的基本概念 (2)地震波与地震仪; (3)地震的强度; (4)地震的分布; (5)地震的预报与预防; (6)地球的内部构造。 2.重点、难点提示: (1)重点是地震的预报与预防; (2)难点是地震的形成机理。 第八章 构造作用与地质构造(6 学时) 1.教学内容: (1)构造作用的基本方式; (2)岩石的变形与地质构造; (3)地层的接触关系; (4)构造期与构造事件。 2.重点、难点提示: (1)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地壳运动基本形式、褶皱构造、断裂构造形成原因和表现特征; (2)在野外分析地壳运动的基本方法。 七、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项目(一):常见金属矿物肉眼鉴定(2 学时) (1)项目类别:必做√ 选做□ (2)项目性质:演示性□ 验证性√ 设计性□ 综合性□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认识常见金属矿物的形态、光学性质和力学性质 等特性,掌握其描述术语。学会肉眼鉴定矿物的方法;掌握最常见金属矿物的重 要鉴定特征。 (4)主要仪器:放大镜、小刀、条痕板、盐酸溶液、矿物标本、实验报告纸
实验项目(二):常见非金属矿物肉眼鉴定(2学时) (1)项目类别:必做√选做口 (2)项目性质:演示性口验证性√设计性口综合性口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认识常见非金属矿物的形态、光学性质和力学性 质等特性,掌握其描述术语。学会肉眼鉴定矿物的方法:掌握最非常见金属矿物 的重要鉴定特征。 (4)主要仪器:放大镜、小刀、条痕板、盐酸溶液、矿物标本、实验报告纸。 实验项目(三):常见岩浆岩的观察与鉴定(2学时) (1)项目类别:必做√选做口 (2)项目性质:演示性口验证性√设计性口综合性口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观察岩浆岩的颜色、结构、构造特征和主要矿物 成分;掌握岩浆岩的结构、构造的观察方法及肉眼鉴定岩浆岩方法初步步骤。 (4)主要仪器:放大镜、小刀、条痕板、盐酸溶液、岩石标本、实验报告纸。 实验项目(四):常见沉积岩的观察与鉴定(2学时) (1)项目类别:必做√选做口 (2)项目性质:演示性口验证性√设计性口综合性口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观察沉积岩的颜色、结构、构造特征和主要矿物 成分:掌握沉积岩的结构、构造的观察方法及肉眼鉴定沉积岩方法初步步骤。 (4)主要仪器:放大镜、小刀、条痕板、盐酸溶液、岩石标本、实验报告纸。 实验项目(五):常见变质岩的观察与鉴定(2学时) (1)项目类别:必做√选做口 (2)项目性质:演示性口验证性√设计性口综合性口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观察变质岩的颜色、结构、构造特征和主要矿物 成分:掌握变质岩的结构、构造的观察方法及肉眼鉴定变质岩方法初步步骤。 (4)主要仪器:放大镜、小刀、条痕板、盐酸溶液、岩石标本、实验报告纸。 13
13 实验项目(二):常见非金属矿物肉眼鉴定(2 学时) (1)项目类别:必做√ 选做□ (2)项目性质:演示性□ 验证性√ 设计性□ 综合性□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认识常见非金属矿物的形态、光学性质和力学性 质等特性,掌握其描述术语。学会肉眼鉴定矿物的方法;掌握最非常见金属矿物 的重要鉴定特征。 (4)主要仪器:放大镜、小刀、条痕板、盐酸溶液、矿物标本、实验报告纸。 实验项目(三):常见岩浆岩的观察与鉴定(2 学时) (1)项目类别:必做√ 选做□ (2)项目性质:演示性□ 验证性√ 设计性□ 综合性□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观察岩浆岩的颜色、结构、构造特征和主要矿物 成分;掌握岩浆岩的结构、构造的观察方法及肉眼鉴定岩浆岩方法初步步骤。 (4)主要仪器:放大镜、小刀、条痕板、盐酸溶液、岩石标本、实验报告纸。 实验项目(四):常见沉积岩的观察与鉴定(2 学时) (1)项目类别:必做√ 选做□ (2)项目性质:演示性□ 验证性√ 设计性□ 综合性□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观察沉积岩的颜色、结构、构造特征和主要矿物 成分;掌握沉积岩的结构、构造的观察方法及肉眼鉴定沉积岩方法初步步骤。 (4)主要仪器:放大镜、小刀、条痕板、盐酸溶液、岩石标本、实验报告纸。 实验项目(五):常见变质岩的观察与鉴定(2 学时) (1)项目类别:必做√ 选做□ (2)项目性质:演示性□ 验证性√ 设计性□ 综合性□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观察变质岩的颜色、结构、构造特征和主要矿物 成分;掌握变质岩的结构、构造的观察方法及肉眼鉴定变质岩方法初步步骤。 (4)主要仪器:放大镜、小刀、条痕板、盐酸溶液、岩石标本、实验报告纸
实验项目(六):地质罗盘的使用(2学时) (1)项目类别:必做√选做☐ (2)项目性质:演示性√验证性切设计性口综合性口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了解地质罗盘的基本构造:运用地质罗盘测量岩 石的产状。 (4)主要仪器:地质罗盘。 实验项目(七):地质图的阅读与分析(4学时) (1)项目类别:必做√选做口 (2)项目性质:演示性口验证性口设计性口综合性√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会阅读地质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掌握各种岩层 产状、接触关系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掌握褶皱构造、断裂构造等在地质图上 的表现特征。 (4)主要仪器:地质图、放大镜、野外记录本等。 八、学时分配 章目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理论教学学时 实验教学学时 绪论 2 0 三 矿物 2 × 三 岩浆作用与火成岩 6 2 四 外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 61 2 五 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 2 六 地质年代 2 0 七 地震及地球内部结构 4 2 八 构造作用与地质构造 6 4 总计 32 16 九、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 笔试,闭卷。 2.成绩构成 闭卷笔试部分+课堂考勤+课堂表现。 14
14 实验项目(六):地质罗盘的使用(2 学时) (1)项目类别:必做√ 选做□ (2)项目性质:演示性√ 验证性 设计性□ 综合性□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了解地质罗盘的基本构造;运用地质罗盘测量岩 石的产状。 (4)主要仪器:地质罗盘。 实验项目(七):地质图的阅读与分析(4 学时) (1)项目类别:必做√ 选做□ (2)项目性质:演示性□ 验证性□ 设计性□ 综合性√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会阅读地质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掌握各种岩层 产状、接触关系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掌握褶皱构造、断裂构造等在地质图上 的表现特征。 (4)主要仪器:地质图、放大镜、野外记录本等。 八、学时分配 章目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理论教学学时 实验教学学时 一 绪论 2 0 二 矿物 2 4 三 岩浆作用与火成岩 6 2 四 外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 6 2 五 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4 2 六 地质年代 2 0 七 地震及地球内部结构 4 2 八 构造作用与地质构造 6 4 总计 32 16 九、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 笔试,闭卷。 2.成绩构成 闭卷笔试部分+课堂考勤+课堂表现
十、选用教材和参考书目 [1]《普通地质学》(第三版),舒良树编,地质出版社,2010年; [2]《普通地质学》,黄定华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3]《普通地质学简明教程》,杨伦编,地质大学出版社,2004年; [4]《构造地质学》(第三版),曾佐勋,樊光明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8 年; [5]《基础结晶学与矿物学》,赵建刚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9年; [6]《岩石学》(第二版),于炳松编,地质出版社,2012年。 15
15 十、选用教材和参考书目 [1]《普通地质学》(第三版),舒良树编,地质出版社,2010 年; [2]《普通地质学》,黄定华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 [3]《普通地质学简明教程》,杨伦编,地质大学出版社,2004 年; [4]《构造地质学》(第三版),曾佐勋,樊光明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8 年; [5]《基础结晶学与矿物学》,赵建刚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9 年; [6]《岩石学》(第二版),于炳松编,地质出版社,2012 年
《气象与气候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气象与气候学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地理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考核方式:考试 总学时、学分:48学时、2.5学分 其中实验学时:16学时 一、课程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自然地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系统的学习,应使 学生全面地熟悉大气中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和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 理解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分布、演化的基本原理和影响机制;了解 人类对天气的影响和改造的基本原理;重点掌握主要天气现象形成过 程,定量表达方法及现实意义,全球气候的形成和分布,为自然地理 的其他要素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要求 气象与气候学是学习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的必备知识,多数内容 要求学生熟悉和掌握。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气象学与气候学基本理 论,了解气象、气候学在地理、环境、资源等学科方面的应用和发展 状况。根据本门课程特点,在教学中达到如下要求: (1)必须完整地讲授整个课程,保证内容的连贯性和整体性,使 学生对气象、气候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理解。 (2)课程中的抽象内容,多用形象生动的比喻讲授,利用现实生 活中的实例,解释主要的大气原理和现象。保证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 并能应用到相关自然现象的解释中去。 (3)本课程涉及到的数理知识,讲清其原理,并作为理解相关知 16
16 《气象与气候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气象与气候学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地理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考核方式:考试 总学时、学分:48 学时、2.5 学分 其中实验学时:16 学时 一、课程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自然地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系统的学习,应使 学生全面地熟悉大气中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和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 理解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分布、演化的基本原理和影响机制;了解 人类对天气的影响和改造的基本原理;重点掌握主要天气现象形成过 程,定量表达方法及现实意义,全球气候的形成和分布,为自然地理 的其他要素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要求 气象与气候学是学习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的必备知识,多数内容 要求学生熟悉和掌握。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气象学与气候学基本理 论,了解气象、气候学在地理、环境、资源等学科方面的应用和发展 状况。根据本门课程特点,在教学中达到如下要求: ⑴ 必须完整地讲授整个课程,保证内容的连贯性和整体性,使 学生对气象、气候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理解。 ⑵ 课程中的抽象内容,多用形象生动的比喻讲授,利用现实生 活中的实例,解释主要的大气原理和现象。保证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 并能应用到相关自然现象的解释中去。 ⑶ 本课程涉及到的数理知识,讲清其原理,并作为理解相关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