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的基础,但不作为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吸收国内外最新成果,培养学生 研究能力和学习本课程兴趣,又要尽可能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 体等教学辅助手段,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同时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 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释生活中遇到的大气现象。 三、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地球概论》。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重点:强调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生物圈构成了决 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复杂的气候系统,太阳辐射是这 个系统的能源。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气候系统内部产生一系列的物 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和相互作用的结果。立足于大气圈,重点突出 课程的有关气候成因、气候分类及地理气候分布的基本理论和概念。 难,点:温压场分布、表现形式及原理,气候形成的影响因素及过 程;天气预报过程;气象要素的定量表述;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的气 候变化机制分析。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技术等现代 技术手段,形象、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并吸收传统优秀教学方法。 六、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大气的一般特性(2学时) 1.教学内容 (1)概述: 17
17 识的基础,但不作为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吸收国内外最新成果,培养学生 研究能力和学习本课程兴趣,又要尽可能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 体等教学辅助手段,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同时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 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释生活中遇到的大气现象。 三、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地球概论》。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重点:强调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生物圈构成了决 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复杂的气候系统,太阳辐射是这 个系统的能源。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气候系统内部产生一系列的物 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和相互作用的结果。立足于大气圈,重点突出 课程的有关气候成因、气候分类及地理气候分布的基本理论和概念。 难点:温压场分布、表现形式及原理;气候形成的影响因素及过 程;天气预报过程;气象要素的定量表述;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的气 候变化机制分析。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技术等现代 技术手段,形象、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并吸收传统优秀教学方法。 六、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大气的一般特性(2 学时) 1.教学内容 (1) 概述;
(2)大气的组成和结构: (3)大气水分及其相变。 2.重、难点提示 ()重点:大气基本组成成分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大气的分层结构及特点:大气水分及 其变化规律。 (2)难点:大气的分层结构、特点及水相变化规律。 第二章气候形成的辐射和热力因素(6学时) 1.教学内容 (1)气候形成的辐射因素: (2)气候形成的热力因素: (2)全球气温带。 2.重、难点提示 (1)重点:气候形成的辐射因素基本概念、原理、热力因素、热能转换机制:大气中各 种热力过程状况及气温的时空分布特点。 (2)难点:气候形成的热力因素及其转换机制。 第三章气候形成的环流因素(8学时) 1.教学内容 (1)气压和大气流动: (2)大气环流和风系: (3)气团和锋: (4)大型空气涡旋。 2.重、难点提示 (1)重点:大气环流形成、变化、维持的原因及其平均状况、时空变化规律:气团、锋、 气旋、反气旋的基本知识:近地面层大气环流的基本特点、大气中各种热力过程状况及气温 的时空分布特点。 (2)难点:大气环流的形成及其在近地面层的基本特点。 第四章气候形成的下垫面因素(6学时) 1.教学内容 (1)海陆分布与气候: 18
18 (2) 大气的组成和结构; (3) 大气水分及其相变。 2.重、难点提示 (1) 重点:大气基本组成成分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大气的分层结构及特点;大气水分及 其变化规律。 (2) 难点:大气的分层结构、特点及水相变化规律。 第二章 气候形成的辐射和热力因素(6 学时) 1.教学内容 (1) 气候形成的辐射因素; (2) 气候形成的热力因素; (2) 全球气温带。 2.重、难点提示 (1) 重点:气候形成的辐射因素基本概念、原理、热力因素、热能转换机制;大气中各 种热力过程状况及气温的时空分布特点。 (2) 难点:气候形成的热力因素及其转换机制。 第三章 气候形成的环流因素(8 学时) 1.教学内容 (1) 气压和大气流动; (2) 大气环流和风系; (3) 气团和锋; (4) 大型空气涡旋。 2.重、难点提示 (1) 重点:大气环流形成、变化、维持的原因及其平均状况、时空变化规律;气团、锋、 气旋、反气旋的基本知识;近地面层大气环流的基本特点、大气中各种热力过程状况及气温 的时空分布特点。 (2) 难点:大气环流的形成及其在近地面层的基本特点。 第四章 气候形成的下垫面因素(6 学时) 1.教学内容 (1) 海陆分布与气候;
(2)海气相互作用与气候: 3)地形与气候: (4)冰雪覆盖与气候: (5)局地地面特性与气候。 2.重、难点提示 (1)重点:影响气候的下垫面因素及其特性:各类型下垫面因素对气候的主要影响及后 果。 (2)难点:各类型下垫面因素对气候的主要影响及后果。 第五章气候类型(4学时) 1.教学内容 (1)气候分类方法: (2)世界气候类型: (3)局地气候。 2.重、难点提示 ()重点:主要的气候分类方法、优缺点及特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及特 点;局地气候的基本概念、特征及形成原因。 (2)难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及其特点。 第六章气候变化(4学时) 1.教学内容 (1)气候变化的史实: (2)气候变化的原因。 2.重、难点提示 (1)重点:气候变化的史实、现状: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因素。 (2)难点:气候变化的各因素内在关系。 第七章气候资源(2学时) 1.教学内容 (1)光、热、水资源: (2)气候生产潜力: (3)风能资源。 19
19 (2) 海气相互作用与气候; (3) 地形与气候; (4) 冰雪覆盖与气候; (5) 局地地面特性与气候。 2.重、难点提示 (1) 重点:影响气候的下垫面因素及其特性;各类型下垫面因素对气候的主要影响及后 果。 (2) 难点:各类型下垫面因素对气候的主要影响及后果。 第五章 气候类型(4 学时) 1.教学内容 (1) 气候分类方法; (2) 世界气候类型; (3) 局地气候。 2.重、难点提示 (1) 重点:主要的气候分类方法、优缺点及特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及特 点;局地气候的基本概念、特征及形成原因。 (2) 难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及其特点。 第六章 气候变化(4 学时) 1.教学内容 (1) 气候变化的史实; (2) 气候变化的原因。 2.重、难点提示 (1) 重点:气候变化的史实、现状;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因素。 (2) 难点:气候变化的各因素内在关系。 第七章 气候资源(2 学时) 1.教学内容 (1) 光、热、水资源; (2) 气候生产潜力; (3) 风能资源
2.重、难点提示 (1)重点:气候资源定义、利用与形成因子:气候资源的类型及其价值。 (2)难点:气候生产潜力与开发利用。 七、实验教学内容 空气温度和湿度观测(一) (4学时): (1)项目类别:必做√选做口 (2)项目性质:演示性口验证性√设计性口综合性口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通过实验,要求了解并掌握百叶箱及野外用的各 种测温(湿)仪的构造原理,各种空气温(湿)度表(计)的观测方法及使用中 注意问题。 (4)主要仪器:普通温度表、最高温度表、最低温度表、曲管温度表、直管 温度表以及自计温度计:干湿球温度表、手摇千湿球温度表、湿度查算表。 气压和风观测(二)(4学时): (1)项目类别:必做√选做口 (2)项目性质:演示性口验证性√设计性口综合性口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了解水银气压表和空盒气压,以及电接风向风速 仪、轻便三杯风向风速仪等构造原理,掌握水银气压表的观测方法及本站气压和 海平面的订正方法。了解地理野外考察使用的测风仪器,初步掌握野外测风方法 和目测判断风力、风向。 (4)主要仪器:动槽式水银气压表和空盒气压表,电接风向风速仪、轻便三 杯风向风速仪。 降水和蒸发量观测(三) (3学时): (1)项目类别:必做√选做口 (2)项目性质:演示性口验证性√设计性口综合性口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了解雨量器、虹吸式雨量计等观测降水仪器,以 及蒸发器的构造和原理。掌握各种降水和蒸发观测仪器的使用步骤方法和使用过 程注意事项。 (4)主要仪器:雨量筒、虹吸雨量计、小型蒸发皿。 20
20 2.重、难点提示 (1) 重点:气候资源定义、利用与形成因子;气候资源的类型及其价值。 (2) 难点:气候生产潜力与开发利用。 七、实验教学内容 空气温度和湿度观测(一) (4 学时): (1)项目类别:必做√ 选做□ (2)项目性质:演示性□ 验证性√ 设计性□ 综合性□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通过实验,要求了解并掌握百叶箱及野外用的各 种测温(湿)仪的构造原理,各种空气温(湿)度表(计)的观测方法及使用中 注意问题。 (4)主要仪器:普通温度表、最高温度表、最低温度表、曲管温度表、直管 温度表以及自计温度计;干湿球温度表、手摇干湿球温度表、湿度查算表。 气压和风观测(二) (4 学时): (1)项目类别:必做√ 选做□ (2)项目性质:演示性□ 验证性√ 设计性□ 综合性□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了解水银气压表和空盒气压,以及电接风向风速 仪、轻便三杯风向风速仪等构造原理,掌握水银气压表的观测方法及本站气压和 海平面的订正方法。了解地理野外考察使用的测风仪器,初步掌握野外测风方法 和目测判断风力、风向。 (4)主要仪器:动槽式水银气压表和空盒气压表,电接风向风速仪、轻便三 杯风向风速仪。 降水和蒸发量观测(三) (3 学时): (1)项目类别:必做√ 选做□ (2)项目性质:演示性□ 验证性√ 设计性□ 综合性□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了解雨量器、虹吸式雨量计等观测降水仪器,以 及蒸发器的构造和原理。掌握各种降水和蒸发观测仪器的使用步骤方法和使用过 程注意事项。 (4)主要仪器:雨量筒、虹吸雨量计、小型蒸发皿
日照观测(四)(1学时): (1)项目类别:必做口选做√ (2)项目性质:演示性口验证性√设计性口 综合性口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了解暗筒式日照计的构造及原理、日照涂纸步骤, 掌握日照的观测方法。 (4)主要仪器:暗筒式日照计。 云的观测(五)(2学时): (1)项目类别:必做口选做√ (2)项目性质:演示性口验证性口设计性口综合性√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了解29种云的主要特征和区别,初步掌握云量、 云状的观测和记录方法。了解判别云状、云量和估计云高的步骤和方法。 (4)主要仪器:云图、墨镜、气象观测记录表、铅笔。 气候类型判断(六)(2学时): (1)项目类别:必做√选做口 (2)项目性质:演示性口验证性口设计性口 综合性√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了解气候图的简单读法,掌握利用气温和降水资 料判断各种气候类型的方法技巧和步骤。 (4)主要仪器:气温和降水资料 八、学时分配 章目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理论教学学时 实验教学学时 一 大气的一般特性 2 9 气候形成的辐射和热力因素 6 1 二 气候形成的环流因素 8 四 气候形成的下垫面因素 6 0 五 气候类型 4 2 六 气候变化 4 0 七 气候资源 2 0 总计 48 32 16 21
21 日照观测(四) (1 学时): (1)项目类别:必做□ 选做√ (2)项目性质:演示性□ 验证性√ 设计性□ 综合性□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了解暗筒式日照计的构造及原理、日照涂纸步骤, 掌握日照的观测方法。 (4)主要仪器:暗筒式日照计。 云的观测(五) (2 学时): (1)项目类别:必做□ 选做√ (2)项目性质:演示性□ 验证性□ 设计性□ 综合性√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了解 29 种云的主要特征和区别,初步掌握云量、 云状的观测和记录方法。了解判别云状、云量和估计云高的步骤和方法。 (4)主要仪器:云图、墨镜、气象观测记录表、铅笔。 气候类型判断(六) (2 学时): (1)项目类别:必做√ 选做□ (2)项目性质:演示性□ 验证性□ 设计性□ 综合性√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了解气候图的简单读法,掌握利用气温和降水资 料判断各种气候类型的方法技巧和步骤。 (4)主要仪器:气温和降水资料 八、学时分配 章目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理论教学学时 实验教学学时 一 大气的一般特性 2 9 二 气候形成的辐射和热力因素 6 1 三 气候形成的环流因素 8 4 四 气候形成的下垫面因素 6 0 五 气候类型 4 2 六 气候变化 4 0 七 气候资源 2 0 总计 48 32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