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出谦虚消极和积极的意义。据此概括作答。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论证方法的作用。常用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 喻论证。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句子“这道理好 比打太极拳,极力求绵软柔缓,可是‘四两拨千斤’,极强悍的力士在这轻推慢挽之间 可以望风披靡”把“人的谦虚”比作“打太极拳”,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生动形象 地论证了“人的谦虚,它的外表虽是空旷柔弱,而它的内在力量却极刚健”的这一观点。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题目要 求筛选出符合题意的句子并概括作答。本题可依据“一个人必须见地高远,知道天高地 厚才能真正地谦虚”“谦虚是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强’”“这种情绪和美感经验 中的"崇高意识"以及一般人的英雄崇拜心理是相同的。我们突然间发现对象无限伟大, 无形中自觉此身渺小……不知不觉中把自己也提升到那同样伟大的境界”来概括作答。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査文章内容理解及个性化阅读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在结合文章内容 的基础上,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文本材料阐述理由。文本材料中的同学有能力来 完成任务却还要“谦虚”,可以从“人需要谦虚,但不要过分谦虚”的角度,结合生活 实际来发表自己的看法。没有固定答案,答题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江西省2019年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卷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谈语言 王力 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人们进行文学创作、新闻写作和其他一切写作 的工具。我们既然爱好写作,又想在这方面成才,就不能不首先掌握好这个工具,而且 要像木匠爱斧锯、画家爱颜料、战士爱武器那样爱我们赖以进行工作的工具。 许多写文章的人,从中学生到大学教授,从新闻记者到作家,拿起笔来总想我现在 是写文章,跟说话不一样,要把语言装饰得“华丽”一点,把语句表达得“文雅”一点, 把文章写得“美妙”一点。于是总想造一些时髦的句子,东拐西缠多绕一些弯子。实际 呢?弄巧成拙,适得其反。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 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 第6页共20页
第 6 页 共 20 页 点出谦虚消极和积极的意义。据此概括作答。 【13 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论证方法的作用。常用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 喻论证。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句子“这道理好 比打太极拳,极力求绵软柔缓,可是‘四两拨千斤’,极强悍的力士在这轻推慢挽之间 可以望风披靡”把“人的谦虚”比作“打太极拳”,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生动形象 地论证了“人的谦虚,它的外表虽是空旷柔弱,而它的内在力量却极刚健”的这一观点。 【14 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题目要 求筛选出符合题意的句子并概括作答。本题可依据“一个人必须见地高远,知道天高地 厚才能真正地谦虚”“谦虚是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强’”“这种情绪和美感经验 中的"崇高意识"以及一般人的英雄崇拜心理是相同的。我们突然间发现对象无限伟大, 无形中自觉此身渺小……不知不觉中把自己也提升到那同样伟大的境界”来概括作答。 【15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及个性化阅读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在结合文章内容 的基础上,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文本材料阐述理由。文本材料中的同学有能力来 完成任务却还要“谦虚”,可以从“人需要谦虚,但不要过分谦虚”的角度,结合生活 实际来发表自己的看法。没有固定答案,答题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江西省 2019 年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卷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谈语言 王力 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人们进行文学创作、新闻写作和其他一切写作 的工具。我们既然爱好写作,又想在这方面成才,就不能不首先掌握好这个工具,而且 要像木匠爱斧锯、画家爱颜料、战士爱武器那样爱我们赖以进行工作的工具。 许多写文章的人,从中学生到大学教授,从新闻记者到作家,拿起笔来总想我现在 是写文章,跟说话不一样,要把语言装饰得“华丽”一点,把语句表达得“文雅”一点, 把文章写得“美妙”一点。于是总想造一些时髦的句子,东拐西缠多绕一些弯子。实际 呢?弄巧成拙,适得其反。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 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
有一篇描写英雄到大海救人的报道说:“他冒着刺骨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脚跳入 了沸腾的大海。”这是一个很费解又不准确的句子,作者在说话时绝不会这么说,这叫 故作姿态” 还有篇报道,出现“他冒着七月流火在圩堤上东奔西走”这样的句子。“七月流火” 出自《诗经》,指夏历七月星辰位置的移动,并不指天气炎热。用“七月流火”形容天 气炎热就不对。我们平常说话从不这样说,可能说“冒着烈火”、“顶着烈日”,如果 说“我冒着七月流火怎样怎样……”肯定要被人大笑一番 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晚年的作品比他早年的作品好,他晚年的作品更受读者欢迎,我 自己就爱看他晚年的作品。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话怎么说,文章就 怎么写。他早年的作品语句过于修饰、做作,读起来很绕口,理解就更不容易了。他晚 年的作品朴素、自然、平易近人,就很受读者欢迎。这对我们后人是一种启发 是不是说口语与书面语没有区别呢?也不是的。文章是有组织的语言,在这一点上, 也可以说文章和语言不一样。我们平常说话的时候,往往不假思考,想到哪里就说到哪 里,有时候语言不连贯,甚至前后矛盾,句子不合逻辑,不合语法。有的同志在小组会 上发言头头是道,娓娓动听,但是人家把他的话记录下来,仔细看一下,却又会发现毛 病百出,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所以,我不反对对口语加工。并且,我一直是主张口语 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 报刊上使用的语言更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不要以讹传讹。报刊上的语言往往要 被读者仿效,因而更应该强调准确性,规范化。否则,会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制造混乱 比如,我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意见,认为“最好水平”这个说法在口语中运用勉 强说得过去,而在报刊上运用就不对了。“水平’,原意是水的平面,水的平面永远是 平的,只有高低之分,没有好坏之分。因此,说“最好水平”,是违背事理的。但是, 至今有些报刊还在使用“最好水平”这个词 又比如,有的报刊批评某些人对事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时,习惯用“不以为然 这个词。这也是不对的。“不以为然”是“不以为如此”或“不以为对”的意思,而不 是“满不在乎”的意思。从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了不能随便运用口语 但是在将口语上升到书面语的时候,一定不能忘了它的目的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 这就是要使读者能读懂。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要 能够被读者领会、理解。否则,这种上升就失去了意义! 有些话本不符合书面语的要求,不准确,也不规范,但由于说习惯了,改不过来 什么“约定俗成”。谁“约定”的呢?恐怕总是从少数人说错开始,一直不去纠正它, 变成“俗成”的吧!所以,不要把“约定俗成”拿来作语病的挡箭牌,该规范化的,能 页共20页
第 7 页 共 20 页 有一篇描写英雄到大海救人的报道说:“他冒着刺骨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脚跳入 了沸腾的大海。”这是一个很费解又不准确的句子,作者在说话时绝不会这么说,这叫 “故作姿态”。 还有篇报道,出现“他冒着七月流火在圩堤上东奔西走”这样的句子。“七月流火” 出自《诗经》,指夏历七月星辰位置的移动,并不指天气炎热。用“七月流火”形容天 气炎热就不对。我们平常说话从不这样说,可能说“冒着烈火”、“顶着烈日”,如果 说“我冒着七月流火怎样怎样……”肯定要被人大笑一番。 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晚年的作品比他早年的作品好,他晚年的作品更受读者欢迎,我 自己就爱看他晚年的作品。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话怎么说,文章就 怎么写。他早年的作品语句过于修饰、做作,读起来很绕口,理解就更不容易了。他晚 年的作品朴素、自然、平易近人,就很受读者欢迎。这对我们后人是一种启发。 是不是说口语与书面语没有区别呢?也不是的。文章是有组织的语言,在这一点上, 也可以说文章和语言不一样。我们平常说话的时候,往往不假思考,想到哪里就说到哪 里,有时候语言不连贯,甚至前后矛盾,句子不合逻辑,不合语法。有的同志在小组会 上发言头头是道,娓娓动听,但是人家把他的话记录下来,仔细看一下,却又会发现毛 病百出,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所以,我不反对对口语加工。并且,我一直是主张口语 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 报刊上使用的语言更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不要以讹传讹。报刊上的语言往往要 被读者仿效,因而更应该强调准确性,规范化。否则,会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制造混乱。 比如,我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意见,认为“最好水平”这个说法在口语中运用勉 强说得过去,而在报刊上运用就不对了。“水平’,原意是水的平面,水的平面永远是 平的,只有高低之分,没有好坏之分。因此,说“最好水平”,是违背事理的。但是, 至今有些报刊还在使用“最好水平”这个词。 又比如,有的报刊批评某些人对事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时,习惯用“不以为然” 这个词。这也是不对的。“不以为然”是“不以为如此”或“不以为对”的意思,而不 是“满不在乎”的意思。从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了不能随便运用口语。 但是在将口语上升到书面语的时候,一定不能忘了它的目的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 这就是要使读者能读懂。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要 能够被读者领会、理解。否则,这种上升就失去了意义! 有些话本不符合书面语的要求,不准确,也不规范,但由于说习惯了,改不过来, 叫什么“约定俗成”。谁“约定”的呢?恐怕总是从少数人说错开始,一直不去纠正它, 变成“俗成”的吧!所以,不要把“约定俗成”拿来作语病的挡箭牌,该规范化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