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高经济增长率的几种解释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经济发展波动较大,但经济增长速度总体 上很快。1978~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94%。与 中国香港、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和新加坡在经济起飞时期的20年1961~ 1981年相比中国的GDP稍低于中国台湾水平(此间台湾增长10.0%) 与中国香港(96%)新加坡(9.5%)增长率相当,高于日本增长率2 个百分点。如果作同期对比,在1978~2003年这25年间,我国的经济 增长无疑是世界上最快的,也明显快于亚洲四小龙和日本。特别是1998 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经济增长普遍低迷,而我国GDP仍保持 了7%以上的速度。这一现实不禁使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中国靠什么 支撑长达25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的高增长?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岀: “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 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ˆ这意味着未来1年的我 国GDP速度平均在7%以上,仍然是一个高速度。对于中国高经济增长 率现象,人们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给出了种种解释。归纳起来,比较 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高储蓄率 储蓄是投资的最主要资金来源。一般情况下,高储蓄率对应高投资 率。高投资率下的较多投资一方面直接扩大了需求,通过需求拉动经济 增长。另一方面,投资又会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新的生产能力意味着社 会供给能力的增加。因此,投资也从供给方面推动经济增长。著名的哈
关于中国高经济增长率的几种解释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经济发展波动较大,但经济增长速度总体 上很快。1978~2003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 9.4%。与 中国香港、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和新加坡在经济起飞时期的20 年(1961~ 1981 年)相比,中国的 GDP 稍低于中国台湾水平(此间台湾增长 10.0%), 与中国香港(9.6%)、新加坡(9.5%)增长率相当,高于日本增长率 2 个百分点。如果作同期对比,在 1978~2003 年这 25 年间,我国的经济 增长无疑是世界上最快的,也明显快于亚洲四小龙和日本。特别是 1998 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经济增长普遍低迷,而我国 GDP 仍保持 了 7%以上的速度。这一现实不禁使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中国靠什么 支撑长达 25 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的高增长?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 “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 2020 年力争比 2000 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这意味着未来 17 年的我 国 GDP 速度平均在 7%以上,仍然是一个高速度。对于中国高经济增长 率现象,人们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给出了种种解释。归纳起来,比较 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一、高储蓄率 储蓄是投资的最主要资金来源。一般情况下,高储蓄率对应高投资 率。高投资率下的较多投资一方面直接扩大了需求,通过需求拉动经济 增长。另一方面,投资又会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新的生产能力意味着社 会供给能力的增加。因此,投资也从供给方面推动经济增长。著名的哈
罗德ˉ多马模型就是硏究储蓄率与经济増长率之间关系的。该模型的简 化形式是:△Y/Y=sx△Y/△K 其中:Y表示产出,△Y表示产出变化量,△Y/Y为经济增长率;s 表示储蓄率;ΔK表示资本存量K的变化量。在模型中,假设了储蓄等 于投资,而投资又等于资本存量K的变化量ΔK。ΔY/△K表示每增加 一个单位的资本可以增加的产出,即资本(投资)的使用效率。很明显, 储蓄率与经济増长率成正比,储蓄率越高,经济增长越快。9年代以来, 我国储蓄率一直很高,大体在40%左右。近年来这一比率略有下降,但 也在38%以上。比如,根据资金流量表计算的2000年国民储蓄率为 385%‰。这一水平较多地高于世界上一些高储蓄率国家和地区。1978~ 1999年,香港国民储蓄率平均为32.8%,日本为31.3%,韩国为32.5%, 台湾为306% 二、中国经济正处在工业化阶段,这个阶段的经济增长率相对比较 关于工业化阶段的划分标准,一些著名经济学家曾有过专门的阐述 霍夫曼根据一些国家的统计资料计算出一个系数,称作霍夫曼系数,并 以此把工业化过程分成四个阶段。按照这个划分标准,我国80年代以来 大体上处在工业化的第三个阶段①。 钱纳里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工业化阶段大约是人均收入200~3600 美元的一个阶段②。其中:人均GDP在200~400美元之间为工业化初
罗德-多马模型就是研究储蓄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关系的。该模型的简 化形式是:△Y/Y=s×△Y/△K 其中:Y 表示产出,△Y 表示产出变化量,△Y/Y 为经济增长率;s 表示储蓄率;△K 表示资本存量 K 的变化量。在模型中,假设了储蓄等 于投资,而投资又等于资本存量 K 的变化量△K。△Y/△K 表示每增加 一个单位的资本可以增加的产出,即资本(投资)的使用效率。很明显, 储蓄率与经济增长率成正比,储蓄率越高,经济增长越快。90 年代以来, 我国储蓄率一直很高,大体在 40%左右。近年来这一比率略有下降,但 也在 38%以上。比如,根据资金流量表计算的 2000 年国民储蓄率为 38.5%。这一水平较多地高于世界上一些高储蓄率国家和地区。1978~ 1999 年,香港国民储蓄率平均为 32.8%,日本为 31.3%,韩国为 32.5%, 台湾为 30.6%。 二、中国经济正处在工业化阶段,这个阶段的经济增长率相对比较 高 关于工业化阶段的划分标准,一些著名经济学家曾有过专门的阐述。 霍夫曼根据一些国家的统计资料计算出一个系数,称作霍夫曼系数,并 以此把工业化过程分成四个阶段。按照这个划分标准,我国 80 年代以来 大体上处在工业化的第三个阶段①。 钱纳里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工业化阶段大约是人均收入 200~3600 美元的一个阶段②。其中:人均 GDP 在 200~400 美元之间为工业化初
始阶段;人均GDP在400~1500美元之间为工业化中期阶段;人均GDP 在1500~3600美元之间为工业化后期阶段。我国人均GDP达到200美 元始于80年代初期,此后人均GDP水平逐年增加,2002年接近1000 美元。按钱纳里的划分,我国最近20多年来处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和工业 化中期阶段 贝尔提出的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与钱纳里相近。他认为人均收入 200~600美元对应的是早期工业化社会;人均收入600~1500美元对应 中期工业化社会;1500~4000美元对应发达工业社会。 按照以上几个经济学家的划分标准,可以大致判断:我国自80年代 以来,一直处在工业化发展阶段。进一步地,从各国实践看,处在工业 化阶段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对较快。比如,利用世界银行1997年各国 数据计算,人均收入在200~5000美元之间的工业化国家GDP增长率平 均水平约为49%,而人均收入在5000~1000美元的国家平均增长率为 2%,人均收入10000美元以上的国家平均增长率为37%。由此看出, 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增长率确有差别。 三、中国市场需求量很大 90年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一个由短缺到相对过剩,即由卖方市场到 买方市场的转变。这一转变使决定中国经济増长的因素由过去主要靠供 给能力变为现阶段主要靠可实现的需求总量。需求越大,经济增长越快
始阶段;人均 GDP 在 400~1500 美元之间为工业化中期阶段;人均 GDP 在 1500~3600 美元之间为工业化后期阶段。我国人均 GDP 达到 200 美 元始于 80 年代初期,此后人均 GDP 水平逐年增加,2002 年接近 1000 美元。按钱纳里的划分,我国最近 20 多年来处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和工业 化中期阶段。 贝尔提出的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与钱纳里相近。他认为人均收入 200~600 美元对应的是早期工业化社会;人均收入 600~1500 美元对应 中期工业化社会;1500~4000 美元对应发达工业社会。 按照以上几个经济学家的划分标准,可以大致判断:我国自 80 年代 以来,一直处在工业化发展阶段。进一步地,从各国实践看,处在工业 化阶段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对较快。比如,利用世界银行 1997 年各国 数据计算,人均收入在 200~5000 美元之间的工业化国家 GDP 增长率平 均水平约为 4.9%,而人均收入在 5000~10000 美元的国家平均增长率为 4.2%,人均收入 10000 美元以上的国家平均增长率为 3.7%。由此看出, 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增长率确有差别。 三、中国市场需求量很大 90 年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一个由短缺到相对过剩,即由卖方市场到 买方市场的转变。这一转变使决定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由过去主要靠供 给能力变为现阶段主要靠可实现的需求总量。需求越大,经济增长越快
中国是一个潜在需求和现实需求都很大的国家,这一点已成为国内 外的共识。从消费需求看,城镇居民在走过以家电消费为主要热点的阶 段后,正进入以住房、汽车、旅游、教育、保健等多个消费热点的阶段。 根据国外经验,这一阶段的消费具有带动面宽、持续时间长的特征。我 国农村消费相对滞后,总体上处在温饱向家电消费的过渡阶段。由于农 村人口众多,农村消费的扩大对经济增长有着很强的带动作用。80年代 以来,投资需求除少数年份外,始终保持着快速增长的态势,反映了投 资需求十分旺盛。投资重点涉及基础设施、城市建设、设备更新、高新 技术产业、房地产等多个领域。如果在政策上不主动紧缩,强劲的投资 需求还将持续较长时间。此外,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城乡之间、 地区之间的明显差距已形成了一个阶梯式的需求格局。这种格局虽有许 多弊端,但对保持一个数量较大且比较稳定的需求总量是有效的。 四、外贸和外资的推动 部分国外经济专家持这种观点。他们认为,中国80年代以来最引人 注目的地方就是外贸和外资的大幅度增加,由此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增长 从外贸看,进出口总额与GDP的比值(依存度)上升较快。1980年为 12.6%,1990年为300%,200年为49.0%,2003年前3季度为628 从外资看,外商在华直接投资不断增加,几年一个台阶。从80年代初期 的一年10亿美元左右上升到现在的500多亿美元2002年527亿美元 中国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外资的流入不仅增加了国 内可用资金,而且带来了高新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
中国是一个潜在需求和现实需求都很大的国家,这一点已成为国内 外的共识。从消费需求看,城镇居民在走过以家电消费为主要热点的阶 段后,正进入以住房、汽车、旅游、教育、保健等多个消费热点的阶段。 根据国外经验,这一阶段的消费具有带动面宽、持续时间长的特征。我 国农村消费相对滞后,总体上处在温饱向家电消费的过渡阶段。由于农 村人口众多,农村消费的扩大对经济增长有着很强的带动作用。80 年代 以来,投资需求除少数年份外,始终保持着快速增长的态势,反映了投 资需求十分旺盛。投资重点涉及基础设施、城市建设、设备更新、高新 技术产业、房地产等多个领域。如果在政策上不主动紧缩,强劲的投资 需求还将持续较长时间。此外,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城乡之间、 地区之间的明显差距已形成了一个阶梯式的需求格局。这种格局虽有许 多弊端,但对保持一个数量较大且比较稳定的需求总量是有效的。 四、外贸和外资的推动 部分国外经济专家持这种观点。他们认为,中国 80 年代以来最引人 注目的地方就是外贸和外资的大幅度增加,由此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增长。 从外贸看,进出口总额与 GDP 的比值(依存度)上升较快。1980 年为 12.6%,1990 年为 30.0%,2002 年为 49.0%,2003 年前 3 季度为 62.8%。 从外资看,外商在华直接投资不断增加,几年一个台阶。从 80 年代初期 的一年 10 亿美元左右,上升到现在的 500 多亿美元(2002 年 527 亿美元)。 中国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外资的流入不仅增加了国 内可用资金,而且带来了高新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
五、体制因素释放的能量 中国经济高增长率是在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产 生的。体制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主要表现在:随着改革的推进,市场 化程度逐步提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增大。在市场的引导下,企业 竞争加剧,内在活力增强,新的供给和需求不断涌现,有力地促进了经 济增长。而且,由于市场激励机制具有可持续性,在一定条件下,它能 够在较长时期内使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増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 直呈快速增长态势,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非公有 制工业迅速壮大。 六、统计数据被高估 中国经济增长率被高估的观点在国内外有一定的代表性。持这种观 点的人有的是根据感觉;有的是根据一些典型报道,比如某地区某项统 计指标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有的是从现阶段干部管理体制推断统计基 础数据普遍存在水分;还有的是利用与经济增长相关的部分统计指标来 检验经济増长数据的真实性等等。这些怀疑或许有些道理,但都缺乏充 分的论据。因此,不能简单地否定中国经济增长率数据的准确性。事实 上,越来越多的人士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率与中国实际状况基本吻合, 数据是基本可信的。 以上是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个人认为,这些观点(除数据高估的 观点外)确有一定的说明力,即中国高经济增长率与这些因素(观点)
五、体制因素释放的能量 中国经济高增长率是在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产 生的。体制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主要表现在:随着改革的推进,市场 化程度逐步提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增大。在市场的引导下,企业 竞争加剧,内在活力增强,新的供给和需求不断涌现,有力地促进了经 济增长。而且,由于市场激励机制具有可持续性,在一定条件下,它能 够在较长时期内使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一 直呈快速增长态势,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非公有 制工业迅速壮大。 六、统计数据被高估 中国经济增长率被高估的观点在国内外有一定的代表性。持这种观 点的人有的是根据感觉;有的是根据一些典型报道,比如某地区某项统 计指标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有的是从现阶段干部管理体制推断统计基 础数据普遍存在水分;还有的是利用与经济增长相关的部分统计指标来 检验经济增长数据的真实性等等。这些怀疑或许有些道理,但都缺乏充 分的论据。因此,不能简单地否定中国经济增长率数据的准确性。事实 上,越来越多的人士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率与中国实际状况基本吻合, 数据是基本可信的。 以上是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个人认为,这些观点(除数据高估的 观点外)确有一定的说明力,即中国高经济增长率与这些因素(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