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十月底,我终于去了三峡。正是深秋时节,长江两岸的山峦有些冷峻之气,“无 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我的确感受到了大江的气势。但老实说,三峡并没有我 想象中那么美丽奇伟,山不够绿,水也不够清,浑黄的江水泥汤一样翻滚流淌。江面上往来 船只很多,有客轮,那上头满载着告别三峡的游人:也有货船,装满各种各样的物资,船体 吃水很深,看了让人揪心。江面繁忙而嘈杂,即使面对美景,也少了从容欣赏的情趣,只感 到一种紧迫和忙乱。此时,距三峡明渠截流只有几天的时间了,届时将要断航,该运的急用 的货物要赶快运出,天南海北赶来的游客要最后看一眼原始的三峡。那时,我和所有的游客 样,都显得多情而惆怅。但在后来的日子里,当我实地目睹了涪陵、万州、云阳、巫山等 地移民拆迁的许多现场后,却突然发现自己和游人的多情惆怅是多么的空洞 在整个三峡库区,有一百多万移民,其中有十二万人迁去外省定居,剩下的或远或近, 也都要离开自己的家园。长江两岸,到处可见残墙断壁,瓦砾成堆,一座座县城,一个个乡 镇和村落,全都成了废墟。百万移民为三峡工程建设所作出的巨大牺牲,他们舍弃祖辈生活 的土地远离家乡的故事,搬走前夜一村人在露天场地上喝告别酒时相拥而泣的场面,临行前 向滔滔长江向已成废墟的故土磕头祭拜的情景,一次次让我动容,让我顿生敬意。那时我才 真切感到,他们才是告别三峡的主角。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 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 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在远离长江的地方,我同样也看到了一座座崭新的城市和村镇 三峡移民已经开始新的生活,建设新的家园。其实,在今天的中国,移民已不应再被看成苦 难的象征。中国所有的城市都在急速发展,正是因为新移民走了进来。而为数更多的遍布全 国的打工族和流动人口,正像鸟儿寻找新的栖息之地,随时准备把家乡作故乡,把他乡作家 乡。在人类历史上,移民总是伴随着苦难和生离死别,但同时也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乃至 人种的优化。移民从来就是一股活水。当年,如果没有欧洲移民,就不会有今天的美利坚。 中国人固守家园,终老一生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移民正成为当今中国具有活力和开 拓精神的一个群体。(2003.2.14) 15.“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 心裂肺感天动地的”,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4 16.梳理文章结构,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4分) (2)“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2分) 17.全文渗透着作者告别三峡的强烈情感,请具体说明其情感的变化。(6分) 18.文章第三段中写三峡移民告别时“相拥而泣”、临行前“磕头祭拜 “中国人固守家园,终老一生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样写是否矛盾?请作简要分 析。(6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2分)15.(4分)(1)游人的告别只是对“原始长江三峡”景点的 告别,由此生出的只是怜惜、惆怅和失落。(2)百万移民的告别则是故土难离的割舍之痛和 舍弃家园的巨大牺牲。16.(6分)(1)①以“告别”为中心②感性到理性(层层深入)(2)① 过渡②总领后文17.(6分)由惆怅而失落到感动与崇敬,再由感动与崇敬到肯定和褒扬。① 惆怅而失落②感动与崇敬③肯定和褒扬18.(6分)(1)不矛盾。(2)前者是从情感的角度着笔 后者是从思想观念的角度着笔。①“喝告别酒时相拥而泣…”向滔滔长江向已成废墟的 故土磕头祭拜”表现的是与故人故土的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故乡情怀。②“搬走”“临 行”正说明了三峡移民顾全大局而奔赴他乡,并非固守家园而终老一生。移民们安土重迁 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故土的深厚情感。 (山东卷)六.本题为选做题,考生必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 能全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灯火的温情 叶延滨 不知是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这么一段经历,在记忆中留下一段对黑暗很深的、难以忘怀 的感触,我把这种感触叫做:“荒野无灯。”小时候怕黑,怕一个人呆在家里,怕窗外那些 与神怪故事相连的响动。这种恐惧不是对黑暗本身,而是对藏在黑夜里的鬼怪的敬畏。长大 了,常走夜路,在乡间,一次又一次地强化了我对黑暗的印象。天地浑然与漆黑的夜幕之中 天上无星无月,有时飘洒一些无端的雨丝,黑影幢幢,或是浓云或是山影或是树阴,黑暗在 你面前悄然分开,又在你背后迅速合拢,只有路面上的水洼是亮的。这时候,我往往疾走如 光朝着前方茫然地搜索,直至一盏灯像萤火飞进心田,猛地点燃温暖全身的火 种热爱和感激之情。 人生之旅,总会经常穿行于荒野无灯的境界,如火车会钻进漆黑的隧洞。当列车在长 长的隧洞中穿行时,虽然身处险境,但作为乘车人,我们处之泰然,泰然是因为一种信任感
去年十月底,我终于去了三峡。正是深秋时节,长江两岸的山峦有些冷峻之气,“无 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我的确感受到了大江的气势。但老实说,三峡并没有我 想象中那么美丽奇伟,山不够绿,水也不够清,浑黄的江水泥汤一样翻滚流淌。江面上往来 船只很多,有客轮,那上头满载着告别三峡的游人;也有货船,装满各种各样的物资,船体 吃水很深,看了让人揪心。江面繁忙而嘈杂,即使面对美景,也少了从容欣赏的情趣,只感 到一种紧迫和忙乱。此时,距三峡明渠截流只有几天的时间了,届时将要断航,该运的急用 的货物要赶快运出,天南海北赶来的游客要最后看一眼原始的三峡。那时,我和所有的游客 一样,都显得多情而惆怅。但在后来的日子里,当我实地目睹了涪陵、万州、云阳、巫山等 地移民拆迁的许多现场后,却突然发现自己和游人的多情惆怅是多么的空洞。 在整个三峡库区,有一百多万移民,其中有十二万人迁去外省定居,剩下的或远或近, 也都要离开自己的家园。长江两岸,到处可见残墙断壁,瓦砾成堆,一座座县城,一个个乡 镇和村落,全都成了废墟。百万移民为三峡工程建设所作出的巨大牺牲,他们舍弃祖辈生活 的土地远离家乡的故事,搬走前夜一村人在露天场地上喝告别酒时相拥而泣的场面,临行前 向滔滔长江向已成废墟的故土磕头祭拜的情景,一次次让我动容,让我顿生敬意。那时我才 真切感到,他们才是告别三峡的主角。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 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 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在远离长江的地方,我同样也看到了一座座崭新的城市和村镇, 三峡移民已经开始新的生活,建设新的家园。其实,在今天的中国,移民已不应再被看成苦 难的象征。中国所有的城市都在急速发展,正是因为新移民走了进来。而为数更多的遍布全 国的打工族和流动人口,正像鸟儿寻找新的栖息之地,随时准备把家乡作故乡,把他乡作家 乡。在人类历史上,移民总是伴随着苦难和生离死别,但同时也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乃至 人种的优化。移民从来就是一股活水。当年,如果没有欧洲移民,就不会有今天的美利坚。 中国人固守家园,终老一生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移民正成为当今中国具有活力和开 拓精神的一个群体。(2003.2.14) 15.“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 心裂肺感天动地的”,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4 分) 16.梳理文章结构,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4 分) (2)“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2 分) 17.全文渗透着作者告别三峡的强烈情感,请具体说明其情感的变化。(6 分) 18.文章第三段中写三峡移民告别时“相拥而泣”、临行前“磕头祭拜”,第四段又写 “中国人固守家园,终老一生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样写是否矛盾?请作简要分 析。(6 分) 五、(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22 分)15.(4 分)(1)游人的告别只是对“原始长江三峡”景点的 告别,由此生出的只是怜惜、惆怅和失落。(2)百万移民的告别则是故土难离的割舍之痛和 舍弃家园的巨大牺牲。16.(6 分) (1)①以“告别”为中心②感性到理性(层层深入) (2)① 过渡②总领后文 17.(6 分)由惆怅而失落到感动与崇敬,再由感动与崇敬到肯定和褒扬。① 惆怅而失落②感动与崇敬③肯定和褒扬 18.(6 分)(1)不矛盾。(2)前者是从情感的角度着笔, 后者是从思想观念的角度着笔。①“喝告别酒时相拥而泣……”向滔滔长江向已成废墟的 故土磕头祭拜”表现的是与故人故土的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故乡情怀。②“搬走”“临 行”正说明了三峡移民顾全大局而奔赴他乡,并非固守家园而终老一生。移民们安土重迁 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故土的深厚情感。 (山东卷) 六.本题为选做题,考生必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 能全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2 题。(18 分) 灯火的温情 叶延滨 不知是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这么一段经历,在记忆中留下一段对黑暗很深的、难以忘怀 的感触,我把这种感触叫做:“荒野无灯。”小时候怕黑,怕一个人呆在家里,怕窗外那些 与神怪故事相连的响动。这种恐惧不是对黑暗本身,而是对藏在黑夜里的鬼怪的敬畏。长大 了,常走夜路,在乡间,一次又一次地强化了我对黑暗的印象。天地浑然与漆黑的夜幕之中, 天上无星无月,有时飘洒一些无端的雨丝,黑影幢幢,或是浓云或是山影或是树阴,黑暗在 你面前悄然分开,又在你背后迅速合拢,只有路面上的水洼是亮的。这时候,我往往疾走如 飞,目光朝着前方茫然地搜索,直至一盏灯像萤火飞进心田,猛地点燃温暖全身的火——一 种热爱和感激之情。 人生之旅,总会经常穿行于荒野无灯的境界,如火车会钻进漆黑的隧洞。当列车在长 长的隧洞中穿行时,虽然身处险境,但作为乘车人,我们处之泰然,泰然是因为一种信任感
和依赖感。是的,我们处于这个闹哄哄的世界,常常身处黑暗而不惊,有时来自一种盲目依 赖和盲目信任。因为无知,反而坦然地生活于黑暗中,哪管死神正盯着自己。 孤绝是一种人生境界,它对我们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独行夜路所带给我们的刺 激。有时候我身处闹市,四周是熙熙攘攘的人群,两旁是红红绿绿的彩灯,而我却如处荒野, 心里刮着凄冷的风。谁都可能产生这种体验,你明明被这个世界紧紧搂着,然而内心却感到 自己是无人理睬的弃儿。不仅在闹市里,甚至在熟悉的人群中,也会有这种孤绝感。那些熟 悉的脸一下子变得陌生了,没有一张嘴对你说真话,没有一双眼睛使你感到温暖,无靠无助 的感觉紧紧攫住你的心,从环境到心境,都真是“荒野无灯”。乞助和寻求怜悯是常被人采 取的解脱方法,可惜这种解脱是以出卖或出让尊严与自信为代价的。人生之旅常常有一段难 以摆脱的黑暗,它对每个人都同样严酷。这种黑暗也许是一个大时代的国家民族的浩劫,个 人只分担了其中的一份:这种黑暗也许只是个人命运中的小插曲,诸如失恋、被诬、疾病等 对其他人而言是微不足道的琐事。然而每个人在通过这段黑暗时所产生的心境是不同 的,解脱的方式也会各异 说到这里,我可以认为人是有灵魂的,因为我们平素看不到的内心世界,在这个时候 往往会显眼,会左右我们的言行。柳宗元的《江雪》一诗,应该是孤绝心境的最美描绘。“ 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在此绝灭之境,能心平气和地垂钓,是一种境界,能够不与 人为伍的独钓又是一种境界,而能在绝灭孤独之中钓寒江之雪,乃是最高境界。以前老师讲 课总说这是诗人失意心态的写照。其实,人难免不失意,失意时不失人格,不失风骨,不失 高洁,才可独居寒冷的江峡中,成为高天银雪世界的唯一自持者。假如你在蓑笠翁的位置, 会如何呢?我曾问自己。我说,我不如他,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 (文章有删改) 19.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20.第一、三段都出现了“荒野无灯”,请分别指出它们在文中的具体含义。(4分) 21.作者最后说:“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你怎样 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意?(5分) 22.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 己。你怎样看等这种人生态度?假若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 法。(5分) 19、从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起,行文自然,为下文谈人生的孤绝境界作了铺垫 指记忆中留下的对野外黑暗很深的难以忘怀的感触。第二个是指居闹市 与朋友之中却感到无靠无助的心境。 21、在作者看来,人生路上的孤绝(苦难和艰苦)环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感受不到 真情和温暖,没有自我救赎的灵魂。这表现了作着对人间真情和温暖的渴望与向往,对人 生新年和人格尊严的呼唤和坚持。 22、这都不是积极的做法。身处逆境,至少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在逆境中 能在心中点一盏温情的灯,保持自我,不失人格,不失风骨,勇于进取。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梦碎雅典 奧蒂又输了,这次依然输给了“坏运气” 杨明马 这位37岁的牙买加老将具备夺取世界女子百米冠军的实力已达17年之久,但好运却 从未降临到她的头上。当奥蒂今晩闪着泪花走岀第六届世界田径锦标赛赛场时,她追求了 生的梦想化作了一场噩梦。 奥蒂已经赢得过一次百米冠军。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女子田径选手能在37岁“高龄” 依然在世界赛场上奔跑:也没有任何一个世界名将比奥蒂遭遇更多的莫名其妙的不幸。 这次大赛前,她以10秒96的成绩排名今年世界第三。美国的奥运冠军德弗斯和世界 冠军托伦斯因故不能参加本届的百米赛,这给了奥蒂一次绝好、也是最后一次竞争世界“短 跑女皇”的机会。 经过三轮出色的表现,奧蒂最终站到了决赛起路线前,观众送给她的激励掌声超过了 所有其他选手。她太珍惜这次机会了,这将是她人生最关键的一次搏击,就像剑手要毕其功 力于一击 奥蒂蹲下了,全场静默着。发令员举起手臂。反常的两声枪响表明有人抢跑。所有人 跑出后都停下来,惟独奧蒂没有听出是犯规的枪声。这对于比赛经验最丰富的她来说,真是 不可思议
和依赖感。是的,我们处于这个闹哄哄的世界,常常身处黑暗而不惊,有时来自一种盲目依 赖和盲目信任。因为无知,反而坦然地生活于黑暗中,哪管死神正盯着自己。 孤绝是一种人生境界,它对我们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独行夜路所带给我们的刺 激。有时候我身处闹市,四周是熙熙攘攘的人群,两旁是红红绿绿的彩灯,而我却如处荒野, 心里刮着凄冷的风。谁都可能产生这种体验,你明明被这个世界紧紧搂着,然而内心却感到 自己是无人理睬的弃儿。不仅在闹市里,甚至在熟悉的人群中,也会有这种孤绝感。那些熟 悉的脸一下子变得陌生了,没有一张嘴对你说真话,没有一双眼睛使你感到温暖,无靠无助 的感觉紧紧攫住你的心,从环境到心境,都真是“荒野无灯”。乞助和寻求怜悯是常被人采 取的解脱方法,可惜这种解脱是以出卖或出让尊严与自信为代价的。人生之旅常常有一段难 以摆脱的黑暗,它对每个人都同样严酷。这种黑暗也许是一个大时代的国家民族的浩劫,个 人只分担了其中的一份;这种黑暗也许只是个人命运中的小插曲,诸如失恋、被诬、疾病等 等, 对其他人而言是微不足道的琐事。然而每个人在通过这段黑暗时所产生的心境是不同 的,解脱的方式也会各异。 说到这里,我可以认为人是有灵魂的,因为我们平素看不到的内心世界,在这个时候 往往会显眼,会左右我们的言行。柳宗元的《江雪》一诗,应该是孤绝心境的最美描绘。“千 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在此绝灭之境,能心平气和地垂钓,是一种境界,能够不与 人为伍的独钓又是一种境界,而能在绝灭孤独之中钓寒江之雪,乃是最高境界。以前老师讲 课总说这是诗人失意心态的写照。其实,人难免不失意,失意时不失人格,不失风骨,不失 高洁,才可独居寒冷的江峡中,成为高天银雪世界的唯一自持者。假如你在蓑笠翁的位置, 会如何呢?我曾问自己。我说,我不如他,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 灯…… (文章有删改) 19.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 分) 20.第一、三段都出现了“荒野无灯”,请分别指出它们在文中的具体含义。(4 分) 21.作者最后说:“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你怎样 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意?(5 分) 22.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 己。你怎样看等这种人生态度?假若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 法。(5 分) (一) 19、从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起,行文自然,为下文谈人生的孤绝境界作了铺垫。 20、第一个是指记忆中留下的对野外黑暗很深的难以忘怀的感触。第二个是指居闹市 与朋友之中却感到无靠无助的心境。 21、在作者看来,人生路上的孤绝(苦难和艰苦)环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感受不到 真情和温暖,没有自我救赎的灵魂。这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真情和温暖的渴望与向往,对人 生新年和人格尊严的呼唤和坚持。 22、这都不是积极的做法。身处逆境,至少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在逆境中 能在心中点一盏温情的灯,保持自我,不失人格,不失风骨,勇于进取。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2 题。(18 分) 梦碎雅典 杨明 马小林 奥蒂又输了,这次依然输给了“坏运气”。 这位 37 岁的牙买加老将具备夺取世界女子百米冠军的实力已达 17 年之久,但好运却 从未降临到她的头上。当奥蒂今晚闪着泪花走出第六届世界田径锦标赛赛场时,她追求了一 生的梦想化作了一场噩梦。 奥蒂已经赢得过一次百米冠军。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女子田径选手能在 37 岁“高龄” 依然在世界赛场上奔跑;也没有任何一个世界名将比奥蒂遭遇更多的莫名其妙的不幸。 这次大赛前,她以 10 秒 96 的成绩排名今年世界第三。美国的奥运冠军德弗斯和世界 冠军托伦斯因故不能参加本届的百米赛,这给了奥蒂一次绝好、也是最后一次竞争世界“短 跑女皇”的机会。 经过三轮出色的表现,奥蒂最终站到了决赛起路线前,观众送给她的激励掌声超过了 所有其他选手。她太珍惜这次机会了,这将是她人生最关键的一次搏击,就像剑手要毕其功 力于一击。 奥蒂蹲下了,全场静默着。发令员举起手臂。反常的两声枪响表明有人抢跑。所有人 跑出后都停下来,惟独奥蒂没有听出是犯规的枪声。这对于比赛经验最丰富的她来说,真是 不可思议
起跑通常不好的奥蒂这次“启动”完美之极。她像旋风般掠过跑道,人们惊呆了。夜 色中,孤独的奥蒂如黑色的闪电射向终点,转瞬之间,她已经跑过80米! 在全场的惊呼声中奥蒂停下来,她意识到发生了“可怕”的事情。此时,全场再次静 默得反常。在这片静默之中,奥蒂转身,面无表情地朝起点慢慢地一步一步走着· 奥蒂,为什么总是不幸的奥蒂!人们想起在1993年的世界锦标赛百米决赛中,奥蒂和 美国的德弗斯几乎同时撞线,成绩均为10秒82。但是,国际田联通过录像将金牌判给了对 手。站在银牌领奖台上,奥蒂的那双泪眼给世界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历史居然惊人地再一次重演!1996年奥运会百米决赛上,奥蒂又一次在同样的情形下 输给了德弗斯,又一次成为无可奈何的“伴娘”,让世界唏嘘不已 去年底,奥蒂曾经决定退役。捧着一大堆银牌和铜牌,心怀不甘的她宣布改当时装设 计师。当时,世界上所有的体育爱好者都将深深的敬意,献给这位不是世界百米冠军的“女 现在,奥蒂那两条修长的腿沉重地走着,分明是一步一个坎坷,一步一个艰辛,那条 跑道浓缩了她20多年的运动生涯和一个未能如愿的梦。数万观众以静默表示着他们的深深 的同情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奥蒂没有沮丧,没有发脾气。她的脸上是坚毅的神情 起点前,奥蒂再一次蹲下,再一次使出毕生的气力去拼搏,但结局是大家可以预料的 (仅获第七名 奥蒂以永不向厄运低头的勇气证明了什么是奧林匹克精神。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虽然 没有实现,但在世人的心中,奥蒂何尝不英雄! (新华社雅典1997年8月3日电) 19.文章开头两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请结合本文分析其作用。(4 20.文章用较长篇幅介绍了奥蒂参加比赛的背景材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21.怎样理解“在这片静默之中,奥蒂转身,面无表情地朝起点慢慢地一步一步走 着……”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5分) 22.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的心中,奥 蒂何尝不英雄!”请结合奥林匹克精神,谈谈你的认识。(5分) (二) 22、“重要的是参与,不是胜利”是奥林匹克精神的核心之一。奥蒂的“悲剧命运 令人叹息,但她屡败屡战、不向厄运低头的坚毅与执着,完美地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失 败者未必不是英雄,奥蒂虽败犹荣。 (广东卷)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本大题的 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 答:作答前,务必先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 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文学类文本阅读 泥泞迟子建 北方的初舂是肮脏的,这肮脏当然缘自于我们曾经热烈赞美过的纯洁无瑕的雪。在北方 漫长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它们自天庭伸开美丽的触角,纤柔地飘落 到大地上,使整个北方沉沦于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中。如果你在飞雪中行进在街头,看 着枝条濡着雪绒的树,看着教堂屋顶的白雪,看着银色的无限延伸着的道路,你的内心便会 洋溢着一股激情:为着那无与伦比的壮丽或者是苍凉。然而春风来了。春风使积雪融化,它 们在消融的过程中容颜苍老、憔悴,仿佛一个即将撒手人寰的老妇人:雪在这时候将它的两 重性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它的美丽依附于寒冷,因而它是一种静止的美、脆弱的美:当寒 冷已经成为西天的落霞,和风丽日映照它们时,它的丑陋才无奈地呈现。纯美之极的事物是 没有的,因而我还是热爱雪。爱它的美丽、单纯,也爱它的脆弱和被迫的消失。当然,更热 爱它们消融时给这大地制造的空前的泥泞。小巷里泥水遍布:排水沟因为融雪后污水的加入 而增大流量,哗哗地响;燕子在潮湿的空气里衔着湿泥在槍下筑巢:鸡、鸭、鹅、狗将它们 游荡小巷的爪印带回主人家的小院,使院子里印满无数爪形的泥印章,宛如月下松树庞大的 投影:老人在走路时不小心失了手杖,那手杖被拾起时就成了泥手杖;孩子在小巷奔跑嬉闹 时不慎将嘴里含着的糖掉到泥水中了,他便失神地望着那泥水呜呜地哭,而窥视到这一幕的 孩子的母亲却快意地笑起来 这是我童年时常常经历的情景,它的背景是北方的一个小山村,时间当然是泥泞不堪的 早春时光了。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泥泞常常使我联想到俄罗斯这个伟大的民族, 罗蒙诺索夫、柴可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蒲宁、普希金就是踏着泥泞一步步 朝我们走来的。俄罗斯的艺术洋溢着一股高贵、博大、阴郁、不屈不挠的精神气息,不能不 说与这种春日的泥泞有关。泥泞诞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
起跑通常不好的奥蒂这次“启动”完美之极。她像旋风般掠过跑道,人们惊呆了。夜 色中,孤独的奥蒂如黑色的闪电射向终点,转瞬之间,她已经跑过 80 米! 在全场的惊呼声中奥蒂停下来,她意识到发生了“可怕”的事情。此时,全场再次静 默得反常。在这片静默之中,奥蒂转身,面无表情地朝起点慢慢地一步一步走着…… 奥蒂,为什么总是不幸的奥蒂!人们想起在 1993 年的世界锦标赛百米决赛中,奥蒂和 美国的德弗斯几乎同时撞线,成绩均为 10 秒 82。但是,国际田联通过录像将金牌判给了对 手。站在银牌领奖台上,奥蒂的那双泪眼给世界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历史居然惊人地再一次重演!1996 年奥运会百米决赛上,奥蒂又一次在同样的情形下 输给了德弗斯,又一次成为无可奈何的“伴娘”,让世界唏嘘不已。 去年底,奥蒂曾经决定退役。捧着一大堆银牌和铜牌,心怀不甘的她宣布改当时装设 计师。当时,世界上所有的体育爱好者都将深深的敬意,献给这位不是世界百米冠军的“女 皇”。 现在,奥蒂那两条修长的腿沉重地走着,分明是一步一个坎坷,一步一个艰辛,那条 跑道浓缩了她 20 多年的运动生涯和一个未能如愿的梦。数万观众以静默表示着他们的深深 的同情。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奥蒂没有沮丧,没有发脾气。她的脸上是坚毅的神情。 起点前,奥蒂再一次蹲下,再一次使出毕生的气力去拼搏,但结局是大家可以预料的 (仅获第七名)。 奥蒂以永不向厄运低头的勇气证明了什么是奥林匹克精神。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虽然 没有实现,但在世人的心中,奥蒂何尝不英雄! (新华社雅典 1997 年 8 月 3 日电) 19.文章开头两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请结合本文分析其作用。(4 分 20.文章用较长篇幅介绍了奥蒂参加比赛的背景材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 分) 21.怎样理解“在这片静默之中,奥蒂转身,面无表情地朝起点慢慢地一步一步走 着……”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5 分) 22.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的心中,奥 蒂何尝不英雄!”请结合奥林匹克精神,谈谈你的认识。(5 分) (二) 22、“重要的是参与,不是胜利”是奥林匹克精神的核心之一。奥蒂的“悲剧命运” 令人叹息,但她屡败屡战、不向厄运低头的坚毅与执着,完美地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失 败者未必不是英雄,奥蒂虽败犹荣。 (广东卷)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 3 小题,共 15 分。 本大题的 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 答:作答前,务必先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 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泥泞 迟子建 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这肮脏当然缘自于我们曾经热烈赞美过的纯洁无瑕的雪。在北方 漫长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它们自天庭伸开美丽的触角,纤柔地飘落 到大地上,使整个北方沉沦于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中。如果你在飞雪中行进在街头,看 着枝条濡着雪绒的树,看着教堂屋顶的白雪,看着银色的无限延伸着的道路,你的内心便会 洋溢着一股激情:为着那无与伦比的壮丽或者是苍凉。然而春风来了。春风使积雪融化,它 们在消融的过程中容颜苍老、憔悴,仿佛一个即将撒手人寰的老妇人:雪在这时候将它的两 重性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它的美丽依附于寒冷,因而它是一种静止的美、脆弱的美;当寒 冷已经成为西天的落霞,和风丽日映照它们时,它的丑陋才无奈地呈现。纯美之极的事物是 没有的,因而我还是热爱雪。爱它的美丽、单纯,也爱它的脆弱和被迫的消失。当然,更热 爱它们消融时给这大地制造的空前的泥泞。小巷里泥水遍布;排水沟因为融雪后污水的加入 而增大流量,哗哗地响;燕子在潮湿的空气里衔着湿泥在檐下筑巢;鸡、鸭、鹅、狗将它们 游荡小巷的爪印带回主人家的小院,使院子里印满无数爪形的泥印章,宛如月下松树庞大的 投影;老人在走路时不小心失了手杖,那手杖被拾起时就成了泥手杖;孩子在小巷奔跑嬉闹 时不慎将嘴里含着的糖掉到泥水中了,他便失神地望着那泥水呜呜地哭,而窥视到这一幕的 孩子的母亲却快意地笑起来…… 这是我童年时常常经历的情景,它的背景是北方的一个小山村,时间当然是泥泞不堪的 早春时光了。 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 泥泞常常使我联想到俄罗斯这个伟大的民族, 罗蒙诺索夫、柴可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蒲宁、普希金就是踏着泥泞一步步 朝我们走来的。俄罗斯的艺术洋溢着一股高贵、博大、阴郁、不屈不挠的精神气息,不能不 说与这种春日的泥泞有关。泥泞诞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