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四市联考2017届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 、现代文阅读 (一)文本阅读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传统的艺术创作理论通常不以创意为中心,更加强调创作的技巧、素材等一些工 具性问题。而在创意写作视野中,创意是第一性,写作是第二性的。 创意写作学认为,创意最初从写作者的意识转化为笔端的文字,这个过程是“ 度创意 度创意是原生态(文字态、文案态)的创意,一部分是直接以文字的 形式直接产业化的,另外一部分也无法以其原初的面目进入市场(如舞台剧本 等),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无法产业化的(如很多没有市场的纯文学作品)。“一度 创意”常常并不以它本来的面目进入市场,它需要通过一定的转化,如转化为符 合产业要求的创意形态(舞台剧、广告、电影等)。这种转化,并不是对大众趣味 的简单迎合或者样态的简单变化,而是一个再创意过程,我们称它为“二度创 意”。创意写作主张拓展文学领域,将文化创意产业的视角纳入其中,这样,创 意写作学就将对“创意”的研究,拓展到了传统的艺术创作论之外,将其引申向 产业态创意一—“二度创意”。 传统的文学理论家伊瑟尔认为作者创作完成的文学文本是不完整的,其中充满了 空白,这些空白,需要依靠读者的想象去完成。而只有当读者填补了这些空白, 一部文学作品才算真正地完成。伊瑟尔的观点为我们研究文学创意的产业化提供 了思路和理论基础:创意写作也将是作者、读者和消费者共同参与的结果,文学 创意要进入市场,实现产业化,创作者必须充分重视消费者的参与地位。 文学正是因为其创意本质,才具有产业化可能。产业化过程本质是“一度创意” 向“二度创意”的转化,这才使得文学从文字态转化为影视、戏剧、摄影等形式, 从而使文学能与市场经济更紧密结合,推动文化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文化创 意产业的不断深入,又反过来促进文学创意的不断涌现。文学创意离不开文化创 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非但不会扼杀文学,反而会使文学重获新生,更加繁荣。 在市场化的今天,在这个以视听文化为主导的时代,文学产业化是一个必然的趋 势,文学消费者在某种程度上占据了主导地位。但如果过分强调“二度创意”, 纯粹基于文学接受者和消费者视角进行创作,则会陷入一种媚俗的困局。同样, 如果过于强调“一度创意”而忽视“二度创意”也不利于文学的发展。在传统的 观念里,我们普遍习惯于将文学与市场割裂开来,传统的艺术创作论把文学界定 为审美和意识形态的观点也遮蔽了我们对文学的全面认识,文学产业化给我们提 供了一种全新的、基于文化消费的角度考察文学的方法。这就要求创作者在进行 文学创作的时候纳入市场意识,用一种全局性的观念来促进文学的发展 (摘编自葛红兵、高尔雅《从创意写作文学角度重新定义文学的本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的艺术创作理论将文学界定为审美和意识形态,更加强调创作的技巧、素 材等问题。 B创意写作以创意为中心,主张将写作从文学领域拓展出去,将文化创意产业纳 入其中。 C.“一度创意”是将作者的意识转化为笔端的文字,作品呈现为原生态而无法实 现产业化
四川省四市联考 2017 届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一)文本阅读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传统的艺术创作理论通常不以创意为中心,更加强调创作的技巧、素材等一些工 具性问题。而在创意写作视野中,创意是第一性,写作是第二性的。 创意写作学认为,创意最初从写作者的意识转化为笔端的文字,这个过程是“一 度创意”。一度创意是原生态(文字态、文案态)的创意,一部分是直接以文字的 形式直接产业化的,另外一部分也无法以其原初的面目进入市场(如舞台剧本 等),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无法产业化的(如很多没有市场的纯文学作品)。“一度 创意”常常并不以它本来的面目进入市场,它需要通过一定的转化,如转化为符 合产业要求的创意形态(舞台剧、广告、电影等)。这种转化,并不是对大众趣味 的简单迎合或者样态的简单变化,而是一个再创意过程,我们称它为“二度创 意”。创意写作主张拓展文学领域,将文化创意产业的视角纳入其中,这样,创 意写作学就将对“创意”的研究,拓展到了传统的艺术创作论之外,将其引申向 产业态创意——“二度创意”。 传统的文学理论家伊瑟尔认为作者创作完成的文学文本是不完整的,其中充满了 空白,这些空白,需要依靠读者的想象去完成。而只有当读者填补了这些空白, 一部文学作品才算真正地完成。伊瑟尔的观点为我们研究文学创意的产业化提供 了思路和理论基础:创意写作也将是作者、读者和消费者共同参与的结果,文学 创意要进入市场,实现产业化,创作者必须充分重视消费者的参与地位。 文学正是因为其创意本质,才具有产业化可能。产业化过程本质是“一度创意” 向“二度创意”的转化,这才使得文学从文字态转化为影视、戏剧、摄影等形式, 从而使文学能与市场经济更紧密结合,推动文化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文化创 意产业的不断深入,又反过来促进文学创意的不断涌现。文学创意离不开文化创 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非但不会扼杀文学,反而会使文学重获新生,更加繁荣。 在市场化的今天,在这个以视听文化为主导的时代,文学产业化是一个必然的趋 势,文学消费者在某种程度上占据了主导地位。但如果过分强调“二度创意”, 纯粹基于文学接受者和消费者视角进行创作,则会陷入一种媚俗的困局。同样, 如果过于强调“一度创意”而忽视“二度创意”也不利于文学的发展。在传统的 观念里,我们普遍习惯于将文学与市场割裂开来,传统的艺术创作论把文学界定 为审美和意识形态的观点也遮蔽了我们对文学的全面认识,文学产业化给我们提 供了一种全新的、基于文化消费的角度考察文学的方法。这就要求创作者在进行 文学创作的时候纳入市场意识,用一种全局性的观念来促进文学的发展。 (摘编自葛红兵、高尔雅《从创意写作文学角度重新定义文学的本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的艺术创作理论将文学界定为审美和意识形态,更加强调创作的技巧、素 材等问题。 B.创意写作以创意为中心,主张将写作从文学领域拓展出去,将文化创意产业纳 入其中。 C.“一度创意”是将作者的意识转化为笔端的文字,作品呈现为原生态而无法实 现产业化
D.文学产业化要求创作作者在创作时要有市场意识,要用一种全局性的观念来促 进文学的发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二度创意”是一个再创意的过程,它将“一度创意”的作品转化为符合产业 要求的创意形态。 B.伊瑟尔认为文学创意需要在产业化过程中才能完成,因此创作者必须充分重视 消费者的参与地位。 C.文学的本质是创造,没有文学的“一度创意”这一基础和前提,也就没有“二 度创意”的转化。 D将文学与市场割裂开来的传统观念,在视听文化为主导的今天已经与文学产业 化的趋势相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创意写作学认为“创意第一,写作第二”,“创意”这一概念的提出,填补了 传统艺术创作理论的空白。 B.在市场化的今天,文学很难再像过去那样以文字形态作为传播的主要形式,它 所依托的媒介将更加多样,如舞台剧、影视、网络视频等各种形态。 C.文学创意进入市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又反哺 文学创作,使文学重获新生,更加繁荣。 D市场化背景下,文学的发展强调“一度创意”和“二度创意”的结合,换言之, 要让文学和市场深度融合,两种“创意”不可偏废。 【答案】 【解析】 1.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作品呈现为原生态 而无法实现产业化”说法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一部分是直接以文字的形式直接 产业化的,另外一部分也无法以其原初的面目进入市场(如舞台剧本等),还有相 当一部分是无法产业化的(如很多没有市场的纯文学作品)”,意思是只有一部分 是无法实现产业化 2.本题考査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项,“伊瑟尔认为文 学创意需要在产业化过程中才能完成”理解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伊瑟尔认为作 者创作完成的文学文本是不完整的,其中充满了空白,这些空白,需要依靠读者 的想象去完成。而只有当读者填补了这些空白,一部文学作品才算真正地完成。 意思是创意作品需要在作者和读者填补空白后才算真正完成。 3.本题考査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填补了传统艺术 创作理论的空白”此句于文无据。 (二)文本阅读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 世人一提起先生,第一反应多是“译界泰斗”“复旦教授”,但陆谷孙引以为孝 的却是“父亲的儿子”。父亲陆达成带领幼小的陆谷孙迈进法国文学的殿堂,使 得陆谷孙自小就结下了与语言文字的不解情缘。他对女儿的学业要求十分苛刻
D.文学产业化要求创作作者在创作时要有市场意识,要用一种全局性的观念来促 进文学的发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二度创意”是一个再创意的过程,它将“一度创意”的作品转化为符合产业 要求的创意形态。 B.伊瑟尔认为文学创意需要在产业化过程中才能完成,因此创作者必须充分重视 消费者的参与地位。 C.文学的本质是创造,没有文学的“一度创意”这一基础和前提,也就没有“二 度创意”的转化。 D.将文学与市场割裂开来的传统观念,在视听文化为主导的今天已经与文学产业 化的趋势相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创意写作学认为“创意第一,写作第二”,“创意”这一概念的提出,填补了 传统艺术创作理论的空白。 B.在市场化的今天,文学很难再像过去那样以文字形态作为传播的主要形式,它 所依托的媒介将更加多样,如舞台剧、影视、网络视频等各种形态。 C.文学创意进入市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又反哺 文学创作,使文学重获新生,更加繁荣。 D.市场化背景下,文学的发展强调“一度创意”和“二度创意”的结合,换言之, 要让文学和市场深度融合,两种“创意”不可偏废。 【答案】 1.C 2.B 3.A 【解析】 1.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 项,“作品呈现为原生态 而无法实现产业化”说法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一部分是直接以文字的形式直接 产业化的,另外一部分也无法以其原初的面目进入市场(如舞台剧本等),还有相 当一部分是无法产业化的(如很多没有市场的纯文学作品)”,意思是只有一部分 是无法实现产业化。 2.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 项,“伊瑟尔认为文 学创意需要在产业化过程中才能完成”理解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伊瑟尔认为作 者创作完成的文学文本是不完整的,其中充满了空白,这些空白,需要依靠读者 的想象去完成。而只有当读者填补了这些空白,一部文学作品才算真正地完成。” 意思是创意作品需要在作者和读者填补空白后才算真正完成。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 项,“填补了传统艺术 创作理论的空白”此句于文无据。 (二)文本阅读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 世人一提起先生,第一反应多是“译界泰斗”“复旦教授”,但陆谷孙引以为孝 的却是“父亲的儿子”。父亲陆达成带领幼小的陆谷孙迈进法国文学的殿堂,使 得陆谷孙自小就结下了与语言文字的不解情缘。他对女儿的学业要求十分苛刻
强调凡事“以学为先”。陆谷孙幼时习字,父亲认为字若歪斜,必定是心有邪念, 实是在其练书法的同时灌输正直豁达的人生态度。父亲在生活上的作风也深刻地 影响着陆谷孙,先生始终谨记父亲“小富可,大富不敢”的教诲,一生清贫,布 姆虚名,自得其乐地过着知识分子的“草根生活” 1965年,陆谷孙从复旦大学外文系硕士毕业并留校,在紧接着的“文革”浪潮 中,他被打成“逍遥派”。生性乐观的陆谷孙后来回忆说,自己不会闹革命,被 划到该派别后就是看书。“托‘四人帮’的福”,陆谷孙读了不少的外文书籍和 文章。1970年他被分配进入由工宣队领导的《新英汉词典》编写组。那个年代, 编写词典也必须纳入既定的“革命”流程。这样的硬性要求使得陆谷孙内心挣 扎,为了保留心中的学术底线,陆谷孙借着编译工作之便,和编写组其他人员私 底下交流英文书刊,变戏法似的把实用生动的英文条目塞入“红色语录”的庞大 队伍中,《新英汉词典》总共编写了五年时间,自1975年第Ⅰ版问世后,累计 共售出1000万册以上,堪称中国辞书史上的销售奇迹 1976年,周恩来总理决定亲自筹划《英汉大词典》的编纂,陆谷孙再次被调配 进入新的编写小组。后来小组内很多人奔向了条件更为优越的地方,编写组不断 萎缩,资金匮乏,工作难以为继。陆谷孙憋着一口气,主动揽下主编的活儿,并 立下铿锵誓言:词典编完之前不出国、不写书、不兼课。直至1991年,长途跋 涉了15年的《英汉大词典》终于出版,该词典收录词条达20万,俨然一部英汉 百科全书。后来此书成为联合国的必用工具书之一,享誉国内外。 陆谷孙一生痴迷莎士比亚,常喜欢引用他的一句名言:凡是过去,皆为序章。直 至其已过花甲之年,仍不愿停歇。2001年,本该颐养天年的陆谷孙再一次决定 出面主持《英汉大词典》的修订工作。而早在20世纪90年代,陆谷孙便萌生编 汉英词典的想法,直至2015年8月,这本耗去陆谷孙15年光阴和心力的《中华 汉英大词典》终于出版,陆谷孙也完成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项事业。陆谷孙在词 典编纂的路上一走就是30多年,两本词典几近倾注了他所有的青春年华,但他 从未后悔,从未抱怨。支撑他一路走下来的并不是聚光灯下的闪亮光环,而是作 为一名文化人,自觉背负中英文化沟通使命的责任感和对祖国深沉的爱。 世人给陆谷孙送去鲜花和掌声,但他不需要,只想和宁静为伴。他对《英汉大词 典》的频频获奖感到惭愧:“凭一本书到处揽奖,只能说明学术浅薄。”除了编 纂词典外,陆谷孙还是另一领域的匠人:教书。除了因身体原因无法上课,陆谷 孙从不愿欠学术一堂课,严寒酷暑,始终如一,他讲课幽默风趣,常使学生哄堂 大笑,陆谷孙生活简朴,但对于学生,却是无条件的慷慨。有学生生病住院,他 二话不说就拿出1000元送到系里;多年坚持捐款,惠及多位学生;逢年过节 陆谷孙就像位大家长一样的给学生们发红包……除了上课,陆谷孙几乎不愿走出 自己的“洞穴”一一这是他对自己简陋而陈旧的住所的戏称,只想安静低待在家 里做学问,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某位编辑就给陆谷孙取了个“老神仙”的外号。 (摘编自林金堂《陆谷称:凡是过去·皆为序章》) 相关连接: ①陆谷孙,复旦大学教授,翻译家,英语文学研究专家,尤精于莎士比亚文学研 究和英汉词典的编纂。 ②“我是真心不希望抛头露面,我希望躲在我的‘洞’里,你们也不烦我,我也 不烦你们。 Leave me alone(让我一个人待着)是我的哲学。”陆老在2012年的 次讲座上这样述说自己的人生哲学,他在精神上王国里享受着孤独,并将之化 作灵感的催化剂
强调凡事“以学为先”。陆谷孙幼时习字,父亲认为字若歪斜,必定是心有邪念, 实是在其练书法的同时灌输正直豁达的人生态度。父亲在生活上的作风也深刻地 影响着陆谷孙,先生始终谨记父亲“小富可,大富不敢”的教诲,一生清贫,布 姆虚名,自得其乐地过着知识分子的“草根生活”。 1965 年,陆谷孙从复旦大学外文系硕士毕业并留校,在紧接着的“文革”浪潮 中,他被打成“逍遥派”。生性乐观的陆谷孙后来回忆说,自己不会闹革命,被 划到该派别后就是看书。“托‘四人帮’的福”,陆谷孙读了不少的外文书籍和 文章。1970 年他被分配进入由工宣队领导的《新英汉词典》编写组。那个年代, 编写词典也必须纳入既定的“革命”流程。这样的硬性要求使得陆谷孙内心挣 扎,为了保留心中的学术底线,陆谷孙借着编译工作之便,和编写组其他人员私 底下交流英文书刊,变戏法似的把实用生动的英文条目塞入“红色语录”的庞大 队伍中,《新英汉词典》总共编写了五年时间,自 1975 年第Ⅰ版问世后,累计 共售出 1000 万册以上,堪称中国辞书史上的销售奇迹。 1976 年,周恩来总理决定亲自筹划《英汉大词典》的编纂,陆谷孙再次被调配 进入新的编写小组。后来小组内很多人奔向了条件更为优越的地方,编写组不断 萎缩,资金匮乏,工作难以为继。陆谷孙憋着一口气,主动揽下主编的活儿,并 立下铿锵誓言:词典编完之前不出国、不写书、不兼课。直至 1991 年,长途跋 涉了 15 年的《英汉大词典》终于出版,该词典收录词条达 20 万,俨然一部英汉 百科全书。后来此书成为联合国的必用工具书之一,享誉国内外。 陆谷孙一生痴迷莎士比亚,常喜欢引用他的一句名言:凡是过去,皆为序章。直 至其已过花甲之年,仍不愿停歇。2001 年,本该颐养天年的陆谷孙再一次决定 出面主持《英汉大词典》的修订工作。而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陆谷孙便萌生编 汉英词典的想法,直至 2015 年 8 月,这本耗去陆谷孙 15 年光阴和心力的《中华 汉英大词典》终于出版,陆谷孙也完成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项事业。陆谷孙在词 典编纂的路上一走就是 30 多年,两本词典几近倾注了他所有的青春年华,但他 从未后悔,从未抱怨。支撑他一路走下来的并不是聚光灯下的闪亮光环,而是作 为一名文化人,自觉背负中英文化沟通使命的责任感和对祖国深沉的爱。 世人给陆谷孙送去鲜花和掌声,但他不需要,只想和宁静为伴。他对《英汉大词 典》的频频获奖感到惭愧:“凭一本书到处揽奖,只能说明学术浅薄。”除了编 纂词典外,陆谷孙还是另一领域的匠人:教书。除了因身体原因无法上课,陆谷 孙从不愿欠学术一堂课,严寒酷暑,始终如一,他讲课幽默风趣,常使学生哄堂 大笑,陆谷孙生活简朴,但对于学生,却是无条件的慷慨。有学生生病住院,他 二话不说就拿出 1000 元送到系里;多年坚持捐款,惠及多位学生;逢年过节, 陆谷孙就像位大家长一样的给学生们发红包……除了上课,陆谷孙几乎不愿走出 自己的“洞穴”——这是他对自己简陋而陈旧的住所的戏称,只想安静低待在家 里做学问,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某位编辑就给陆谷孙取了个“老神仙”的外号。 (摘编自林金堂《陆谷称:凡是过去•皆为序章》) 相关连接: ①陆谷孙,复旦大学教授,翻译家,英语文学研究专家,尤精于莎士比亚文学研 究和英汉词典的编纂。 ②“我是真心不希望抛头露面,我希望躲在我的‘洞’里,你们也不烦我,我也 不烦你们。Leave me alone(让我一个人待着)是我的哲学。”陆老在 2012 年的 一次讲座上这样述说自己的人生哲学,他在精神上王国里享受着孤独,并将之化 作灵感的催化剂
(曹刚、刘建芳《陆谷孙:低调的“老神仙”》)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陆谷孙的生活作风、人品性情深受父亲陆达成的影响,先生不喜“译界泰斗 这样的世俗虚名,却以“父亲的儿子”身份为豪。 B.70年代,陆谷孙两进词典编写都面临诸多困难:政治环境的束缚,人员的流 失,资金的困乏,他都想尽办法克服。 C.经过15年努力,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词典》终于在1991年出版,这是一部 英汉百科全书,后来该书频频获奖,成为了联合国必用工具书之一。 D.陆谷孙晩年曾写过一首诗,其中“亭亭常抱岁寒心”“消磨绚烂归平淡”两 句,是他一生心境的真实写照 5.下面对陆谷孙为人与治学特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陆谷孙生性乐观,“文革”浪潮中,被打成“逍遥派”,他却说“托四人帮” 的福,这种知恩感恩的人生态度使他能以苦为乐。 B.陆谷孙不为“虚名”所累,豁达开朗。尽管“译界泰斗”于他而言是实至名归, 但他却不慕虚名,安心做学问,自得其乐。 C.陆谷孙能倾注30年心血编纂完成《英汉大词典》《中华汉英大词典》,这与 他治学有恒、有强烈的学术使命感密不可分 D.陆谷孙上课严谨认真,教学艺术高超生动,深受学生欢迎,他关心学生.平易 近人.是学生的良师益友。 E.陆谷孙性格孤僻,不喜欢抛头露面,也不喜欢别人打扰他的生活,他在自己的 精神王国享受孤独,被人们称为“低调的老神仙” 6.莎士比亚名言“凡是过去,皆为序章”在陆谷孙身上有着生动体现,请结合 分析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5. AE 6.莎士比亚这句话告诉了我们只要是已经发生的事,都是过去的事。哲理就是 不管过去的事是好是坏都不要惦记,而是要坦然的面对未来。陆谷孙不管获得了 多大的成就,他所编辑的《英汉大词典》频频获奖,成为了联合国的必用工具书 之一,他都不为“虚名”所累,豁达开朗,继续安心做学问,自得其乐。 【解析 4.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不喜‘译者泰 斗’这样的世俗虚名”表述错误,根据原文意思可知“译者泰斗”是世人对其的 评价,陆谷孙并未表示出喜欢与否 5.本题考査把握传主的个性特征的能力。A项,“知恩感恩”理解错误,这是 自我解嘲和以苦为乐:E项,“性格孤僻”理解有误,陆谷孙是不希望抛头露面, 希望享受孤独,不是性格孤僻。 6.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凡是过去,皆 为序章”的意思是过去的都已经过去,已无需提及与记忆;在文中的意思是陆谷 孙对待自己取得的成就淡然处之,仍然继续安心做学问。如他已过花甲之年,仍 不愿停歇,2001年,本该颐养天年的陆谷孙再一次决定出面主持《英汉大词典》 的修订工作;他对《英汉大词典》的频频获奖感到惭愧:“凭一本书到处揽奖, 只能说明学术浅薄。”长途跋涉了15年的《英汉大词典》终于出版,该词典收 录词条达20万,俨然一部英汉百科全书。后来此书成为联合国的必用工具书之
(曹刚、刘建芳《陆谷孙:低调的“老神仙”》)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陆谷孙的生活作风、人品性情深受父亲陆达成的影响,先生不喜“译界泰斗” 这样的世俗虚名,却以“父亲的儿子”身份为豪。 B.70 年代,陆谷孙两进词典编写都面临诸多困难:政治环境的束缚,人员的流 失,资金的困乏,他都想尽办法克服。 C.经过 15 年努力,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词典》终于在 1991 年出版,这是一部 英汉百科全书,后来该书频频获奖,成为了联合国必用工具书之一。 D.陆谷孙晚年曾写过一首诗,其中“亭亭常抱岁寒心”“消磨绚烂归平淡”两 句,是他一生心境的真实写照。 5.下面对陆谷孙为人与治学特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陆谷孙生性乐观,“文革”浪潮中,被打成“逍遥派”,他却说“托四人帮” 的福,这种知恩感恩的人生态度使他能以苦为乐。 B.陆谷孙不为“虚名”所累,豁达开朗。尽管“译界泰斗”于他而言是实至名归, 但他却不慕虚名,安心做学问,自得其乐。 C.陆谷孙能倾注 30 年心血编纂完成《英汉大词典》《中华汉英大词典》,这与 他治学有恒、有强烈的学术使命感密不可分。 D.陆谷孙上课严谨认真,教学艺术高超生动,深受学生欢迎,他关心学生.平易 近人.是学生的良师益友。 E.陆谷孙性格孤僻,不喜欢抛头露面,也不喜欢别人打扰他的生活,他在自己的 精神王国享受孤独,被人们称为“低调的老神仙”。 6.莎士比亚名言“凡是过去,皆为序章”在陆谷孙身上有着生动体现,请结合 分析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4.A 5.AE 6.莎士比亚这句话告诉了我们只要是已经发生的事,都是过去的事。哲理就是 不管过去的事是好是坏都不要惦记,而是要坦然的面对未来。陆谷孙不管获得了 多大的成就,他所编辑的《英汉大词典》频频获奖,成为了联合国的必用工具书 之一,他都不为“虚名”所累,豁达开朗,继续安心做学问,自得其乐。 【解析】 4.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 项,“不喜‘译者泰 斗’这样的世俗虚名”表述错误,根据原文意思可知“译者泰斗”是世人对其的 评价,陆谷孙并未表示出喜欢与否。 5.本题考查把握传主的个性特征的能力。A 项,“知恩感恩”理解错误,这是 自我解嘲和以苦为乐;E 项,“性格孤僻”理解有误,陆谷孙是不希望抛头露面, 希望享受孤独,不是性格孤僻。 6.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凡是过去,皆 为序章”的意思是过去的都已经过去,已无需提及与记忆;在文中的意思是陆谷 孙对待自己取得的成就淡然处之,仍然继续安心做学问。如他已过花甲之年,仍 不愿停歇,2001 年,本该颐养天年的陆谷孙再一次决定出面主持《英汉大词典》 的修订工作;他对《英汉大词典》的频频获奖感到惭愧:“凭一本书到处揽奖, 只能说明学术浅薄。”长途跋涉了 15 年的《英汉大词典》终于出版,该词典收 录词条达 20 万,俨然一部英汉百科全书。后来此书成为联合国的必用工具书之
,享誉国内外。“我是真心不希望抛头露面,我希望躲在我的‘洞’里,你们 也不烦我,我也不烦你们。 Leave me alone(让我一个人待着)是我的哲学。” (三)文本阅读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鹤 汪曾祺 李小龙已经是中学生了。过了一个暑假,上初二了。 学校在东门里,李小龙的家在北门外东街。从李小龙家的巷子出来,是越塘。从 越塘的坡岸走上来,右手有几家种菜的。左边便是菜地。李小龙看见种菜的种青 菜,种萝卜。看他们浇粪,浇水。种菜的用一个长把的水舀子舀满了水,手臂 挥舞,水就像扇面一样均匀地洒开了。青菜一天一个样,一天一天长高了,全都 直直地立着,都很精神,很水灵。萝卜原来像菜,后来露出红红的“背儿”,就 像萝卜了。他看见扁豆开花,扁豆结角了。看见芝麻。芝麻可不好看,直不老挺, 四方四棱的秆子,结了好些带小毛刺的蒴果。蒴果里就是芝麻粒了。“你就是芝 麻呀!”李小龙过去没有见过芝麻。他觉得芝麻能榨油,给人吃,这非常神奇。 过了菜地,有一条不很宽的石头路。石头路的西边是一片很大的苇荡子。春天, 苇荡子里有很多蝌蚪,忙忙碌碌地甩着小尾巴。很快,就变成了小蛤蟆。小蛤蟆 每天早上横过石头路乱蹦。你们干嘛乱蹦,不好老实呆着吗?小蛤蟆很快就成了 大蛤蟆,咕呱乱叫! 走完石头路,过了傅公桥,是一条很宽很平的大路,当地人把它叫做“马路”。 马路东,是一大片农田。春天,他爱下了马路,从麦子地里走,一直走到东门口。 麦子还没有“起身”的时候,是不怕踩的,越踩越旺。麦子一天一天长高了。他 掰下几粒青麦子,搓去外皮,放进嘴里嚼。他一辈子记得青麦子的清香甘美的味 道。他看见过割麦子。看见过插秧。插秧是个大喜的日子,好比是娶媳妇,聘闺 女。插秧的人总是精精神神的,脾气也特别温和。又忙碌,又从容,凡事有条有 理。他们的眼睛里流动着对于粮食和土地的脉脉的深情。一天又一天,哈,稻子 长得齐李小龙的腰了。不论是麦子,是稻子,挨着马路的地边的一排长得特别好 总有几丛长得又高又壮,比周围的稻麦高出好些。李小龙想,这大概是由于过路 的行人曾经对着它撒过尿。小风吹着丰盛的庄稼的绿叶,沙沙地响,像一首遥远 的、温柔的歌。李小龙在歌里轻快地走着 李小龙有时挨着庄稼地走,有时挨着河沿走。河对岸是一带黑黑的城墙,城墙垛 子一个、一个、一个,整齐地排列着。城墙外面,有一溜荒地,长了好些狗尾巴 草、扎蓬、苍耳和风播下来的旅生的芦秫。草丛里一定有很多蝈蝈,蝈蝈把它们 的吵闹声音都送到河这边来了。下面,是护城河。随着上游水闸的启闭,河水有 时大,有时小;有时急,有时慢。水急的时候,挨着岸边的水会倒流回去,李小 龙觉得很奇怪。过路的大人告诉他:这叫“回溜”。水是从运河里流下来的,是 浑水,颜色黄黄的。黑黑的城墙,碧绿的田地,白白的马路,黄黄的河水。 去年冬天,有一天,下大雪,李小龙一大早上学去,他发现河水是红颜色的!很 红很红,红得像玫瑰花。李小龙想:也许是雪把河变红了。雪那样厚,雪把什么 都盖成一片白,于是衬得河水是红的了。也许是河水自己这一天发红了。他捉摸 不透。但是他千真万确看见了一条红水河。雪地上还没有人走过,李小龙独自 人,踏着积雪,他的脚踩得积雪咯吱咯吱地响。雪白雪白的原野上流着一条玫瑰
一,享誉国内外。“我是真心不希望抛头露面,我希望躲在我的‘洞’里,你们 也不烦我,我也不烦你们。Leave me alone(让我一个人待着)是我的哲学。” (三)文本阅读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鹤 汪曾祺 李小龙已经是中学生了。过了一个暑假,上初二了。 学校在东门里,李小龙的家在北门外东街。从李小龙家的巷子出来,是越塘。从 越塘的坡岸走上来,右手有几家种菜的。左边便是菜地。李小龙看见种菜的种青 菜,种萝卜。看他们浇粪,浇水。种菜的用一个长把的水舀子舀满了水,手臂一 挥舞,水就像扇面一样均匀地洒开了。青菜一天一个样,一天一天长高了,全都 直直地立着,都很精神,很水灵。萝卜原来像菜,后来露出红红的“背儿”,就 像萝卜了。他看见扁豆开花,扁豆结角了。看见芝麻。芝麻可不好看,直不老挺, 四方四棱的秆子,结了好些带小毛刺的蒴果。蒴果里就是芝麻粒了。“你就是芝 麻呀!”李小龙过去没有见过芝麻。他觉得芝麻能榨油,给人吃,这非常神奇。 过了菜地,有一条不很宽的石头路。石头路的西边是一片很大的苇荡子。春天, 苇荡子里有很多蝌蚪,忙忙碌碌地甩着小尾巴。很快,就变成了小蛤蟆。小蛤蟆 每天早上横过石头路乱蹦。你们干嘛乱蹦,不好老实呆着吗?小蛤蟆很快就成了 大蛤蟆,咕呱乱叫! 走完石头路,过了傅公桥,是一条很宽很平的大路,当地人把它叫做“马路”。 马路东,是一大片农田。春天,他爱下了马路,从麦子地里走,一直走到东门口。 麦子还没有“起身”的时候,是不怕踩的,越踩越旺。麦子一天一天长高了。他 掰下几粒青麦子,搓去外皮,放进嘴里嚼。他一辈子记得青麦子的清香甘美的味 道。他看见过割麦子。看见过插秧。插秧是个大喜的日子,好比是娶媳妇,聘闺 女。插秧的人总是精精神神的,脾气也特别温和。又忙碌,又从容,凡事有条有 理。他们的眼睛里流动着对于粮食和土地的脉脉的深情。一天又一天,哈,稻子 长得齐李小龙的腰了。不论是麦子,是稻子,挨着马路的地边的一排长得特别好。 总有几丛长得又高又壮,比周围的稻麦高出好些。李小龙想,这大概是由于过路 的行人曾经对着它撒过尿。小风吹着丰盛的庄稼的绿叶,沙沙地响,像一首遥远 的、温柔的歌。李小龙在歌里轻快地走着…… 李小龙有时挨着庄稼地走,有时挨着河沿走。河对岸是一带黑黑的城墙,城墙垛 子一个、一个、一个,整齐地排列着。城墙外面,有一溜荒地,长了好些狗尾巴 草、扎蓬、苍耳和风播下来的旅生的芦秫。草丛里一定有很多蝈蝈,蝈蝈把它们 的吵闹声音都送到河这边来了。下面,是护城河。随着上游水闸的启闭,河水有 时大,有时小;有时急,有时慢。水急的时候,挨着岸边的水会倒流回去,李小 龙觉得很奇怪。过路的大人告诉他:这叫“回溜”。水是从运河里流下来的,是 浑水,颜色黄黄的。黑黑的城墙,碧绿的田地,白白的马路,黄黄的河水。 去年冬天,有一天,下大雪,李小龙一大早上学去,他发现河水是红颜色的!很 红很红,红得像玫瑰花。李小龙想:也许是雪把河变红了。雪那样厚,雪把什么 都盖成一片白,于是衬得河水是红的了。也许是河水自己这一天发红了。他捉摸 不透。但是他千真万确看见了一条红水河。雪地上还没有人走过,李小龙独自一 人,踏着积雪,他的脚踩得积雪咯吱咯吱地响。雪白雪白的原野上流着一条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