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县中学高2011级高考适应性考试(三) 语文 命题:邓启勇审定:唐邦平邓启勇宁鹏飞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 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和答卷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准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第I卷(单项选择题,共27分) (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辖制/挟制 邻近/伶俐 暂时/积攒 游说/说服 B.盥沐/豢养 瓦楞/棱角 着笔/着迷 妃嫔/濒临 C.犒劳/镣铐 沏茶/休戚质量/福祉 露骨/露面 D.噱头/穴位 起讫/呓语 比较/矫健 夙愿/束缚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聒噪蕴藉 记录片 蝇营狗苟 屈意逢迎 B.蟊贼 敲榨 辩证法 珊珊来迟 两全其美 C.撮合 笑靥 滩血 得陇望蜀 磨肩接踵 D.装帧 绿洲 侃大山 崭露头角 缘木求鱼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在指挥大师艾森巴赫的指挥下,钢琴家朗朗和世界著名的费城交响乐团 在民族宫大剧院上演了钢琴协奏曲《黄河》,真可谓琴瑟和谐,让所有的 观众大呼过瘾。 B.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们党尊重生产力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意愿,“摸 着石头过河”,从农民自发包产到户中受到启示,在全国推行农村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启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之路 C.另一方面,预期美联储退出QE的呼声从年初开始响起,直到本月20 消息落地,整整一年的时间,黄金市场好像如芒在背,忍受着美联储退 出QE的魔咒和压力 D.人大代表张丰瑞说,作为本地的企业负责人,希望政府部门加大对本地 企业的扶植,本地企业在创税过程中贡献突出,但在政策上,本地企业 相对于招商企业来说并不存在优势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随着“利剑”的首飞,使得中国成为世界第四个试飞大型隐身无人攻击
1 安县中学高 2011 级高考适应性考试(三) 语 文 命题:邓启勇 审定: 唐邦平 邓启勇 宁鹏飞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150 分,考 试时间 150 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和答卷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准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 27 分) 一、(12 分,每小题 3 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辖.制/挟.制 邻.近/伶.俐 暂.时/积攒. 游说./说.服 B.盥.沐/豢.养 瓦楞./棱.角 着.笔/着.迷 妃嫔./濒.临 C.犒.劳/镣铐. 沏.茶/休戚. 质.量/福祉. 露.骨/露.面 D.噱.头/穴.位 起讫./呓.语 比较./矫.健 夙.愿/束.缚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聒噪 蕴藉 记录片 蝇营狗苟 屈意逢迎 B.蟊贼 敲榨 辩证法 珊珊来迟 两全其美 C.撮合 笑靥 一滩血 得陇望蜀 磨肩接踵 D.装帧 绿洲 侃大山 崭露头角 缘木求鱼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在指挥大师艾森巴赫的指挥下,钢琴家朗朗和世界著名的费城交响乐团 在民族宫大剧院上演了钢琴协奏曲《黄河》,真可谓琴瑟和谐 ....,让所有的 观众大呼过瘾。 B.上世纪 80 年代初期,我们党尊重生产力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意愿,“摸. 着石头过河 .....”,从农民自发包产到户中受到启示,在全国推行农村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启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之路。 C.另一方面,预期美联储退出 QE 的呼声从年初开始响起,直到本月 20 日 消息落地,整整一年的时间,黄金市场好像如芒在背 ....,忍受着美联储退 出 QE 的魔咒和压力。 D.人大代表张丰瑞说,作为本地的企业负责人,希望政府部门加大对本地 企业的扶植..,本地企业在创税过程中贡献突出,但在政策上,本地企业 相对于招商企业来说并不存在优势。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随着“利剑”的首飞,使得中国成为世界第四个试飞大型隐身无人攻击
机的国家,意味着中国已经实现了从无人机向无人作战飞机的跨越,其 重大意义不亚于歼-20等新型第四代战机的试飞 B.今年,我省将加大洛阳、郑州两大片区,长城、大运河、丝绸之路河南 段3条线性遗产,巩义宋陵等16处大遗址的保护工作。 C.针对美国国会有关华为和中兴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的言论,外交部 回应说,希望美国国会尊重事实,摒弃偏见,多做有利于中美经贸合作 的事 D.南京市主要领导否决了环保部门提出的青奥会期间是否实行普通汽车 单双号限行的方案,要求“保障青奥,不扰民”。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①在风光旖旎的川西蒙顶山上,一口千年古井常年被石板盖着,很少用于饮 水止渴。因为传说,井盖“板揭即雨,板盖雨停”,神奇无比。据当地人讲,有 年初夏天旱,数十天滴雨未下,人们无法下田耕种。于是,一部分村民上山求 雨,另一部分人把牛牵到田地等下雨。求雨的村民把井盖揭开大喊三声后,天上 很快下起了大雨,人们在大雨中耕种,田里的活一点儿都没耽搁。 ②除了当地人外,一些见证过“板揭即雨,板盖雨停”的游人也对此感到惊 奇,迷惑不解。有外地游客到四川旅游,在得知蒙顶山上有口神奇雨井后,便想 去见识一下。走到井前,跨过雕刻精美的石栏杆,上前轻轻搬开20多千克重的 石刻井盖,眼前立时露出了一个直径为0.3米的圆形井口,俯视井内,可见井底 储存的清澈泉水。井水不多,只有全部容积的1/3左右。揭开井盖后,站在井口 等待了约五六分钟,想象中的雨点并没有从空中落下。 ③就在游客准备下山时,令人惊奇的事情发生了,山顶上空突然云雾四合, 乌云密布,冷风骤起。此时离掀开井盖约20分钟,不一会儿,豆大的雨点“噼 里啪啦”砸了下来。大约过了10多分钟,云开雾散,雨滴随即无影无踪,还露 出晴朗湛蓝的天空 ④当地民间有一个神话传说:上古时孽龙撞破天宇,四处兴风作雨,人类始 祖女娲炼五彩石补天,并捉孽龙囚于蒙顶山井中,上盖大石以镇之,后历千秋万 代,孽龙虽困于井中而不得出,但若有人揭开井盖,孽龙必张开龙嘴,呼风唤雨, 企图乘大雨飞出井外,继续为恶人间,故千百年来,“雨井”一直被石板所盖, 无人敢揭而不盖。 些专家给出了这样的解释:井周围一带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十分充足,经 常处于饱和状态,人揭井盖时所发出的那一声巨响,引起了空气的震荡,使空气 中的饱和水汽分子相互碰撞,迅速造成连锁反应,并很快聚集成雨滴下落。专家 同时指出,古井附近的人若高声叫喊,有时也会出现类似打开井盖呼风唤雨的效 果。这种现象在四川的甘孜、阿坝等高原湖泊中也较为常见。但这种说法无法解 释古井有时揭盖会下雨,有时揭盖却不会下雨的现象。 ⑥对古井揭盖后能下雨的现象,还有专家给出了另一种解释:井一般有冬暖 夏凉的特点,一方面是打开井盖时产生了声音,震动了空气中丰富的水汽;另 方面,夏夭时古井内的气温比井外略低,一旦打开井盖,就会形成对流,湿度很 2
2 机的国家,意味着中国已经实现了从无人机向无人作战飞机的跨越,其 重大意义不亚于歼-20 等新型第四代战机的试飞。 B. 今年,我省将加大洛阳、郑州两大片区,长城、大运河、丝绸之路河南 段 3 条线性遗产,巩义宋陵等 16 处大遗址的保护工作。 C. 针对美国国会有关华为和中兴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的言论,外交部 回应说,希望美国国会尊重事实,摒弃偏见,多做有利于中美经贸合作 的事。 D. 南京市主要领导否决了环保部门提出的青奥会期间是否实行普通汽车 单双号限行的方案,要求“保障青奥,不扰民”。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①在风光旖旎的川西蒙顶山上,一口千年古井常年被石板盖着,很少用于饮 水止渴。因为传说,井盖“板揭即雨,板盖雨停”,神奇无比。据当地人讲,有 一年初夏天旱,数十天滴雨未下,人们无法下田耕种。于是,一部分村民上山求 雨,另一部分人把牛牵到田地等下雨。求雨的村民把井盖揭开大喊三声后,天上 很快下起了大雨,人们在大雨中耕种,田里的活一点儿都没耽搁。 ②除了当地人外,一些见证过“板揭即雨,板盖雨停”的游人也对此感到惊 奇,迷惑不解。有外地游客到四川旅游,在得知蒙顶山上有口神奇雨井后,便想 去见识一下。走到井前,跨过雕刻精美的石栏杆,上前轻轻搬开 20 多千克重的 石刻井盖,眼前立时露出了一个直径为 0.3 米的圆形井口,俯视井内,可见井底 储存的清澈泉水。井水不多,只有全部容积的 1/3 左右。揭开井盖后,站在井口 等待了约五六分钟,想象中的雨点并没有从空中落下。 ③就在游客准备下山时,令人惊奇的事情发生了,山顶上空突然云雾四合, 乌云密布,冷风骤起。此时离掀开井盖约 20 分钟,不一会儿,豆大的雨点“噼 里啪啦”砸了下来。大约过了 10 多分钟,云开雾散,雨滴随即无影无踪,还露 出晴朗湛蓝的天空。 ④当地民间有一个神话传说:上古时孽龙撞破天宇,四处兴风作雨,人类始 祖女娲炼五彩石补天,并捉孽龙囚于蒙顶山井中,上盖大石以镇之,后历千秋万 代,孽龙虽困于井中而不得出,但若有人揭开井盖,孽龙必张开龙嘴,呼风唤雨, 企图乘大雨飞出井外,继续为恶人间,故千百年来,“雨井”一直被石板所盖, 无人敢揭而不盖。 ⑤一些专家给出了这样的解释:井周围一带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十分充足,经 常处于饱和状态,人揭井盖时所发出的那一声巨响,引起了空气的震荡,使空气 中的饱和水汽分子相互碰撞,迅速造成连锁反应,并很快聚集成雨滴下落。专家 同时指出,古井附近的人若高声叫喊,有时也会出现类似打开井盖呼风唤雨的效 果。这种现象在四川的甘孜、阿坝等高原湖泊中也较为常见。但这种说法无法解 释古井有时揭盖会下雨,有时揭盖却不会下雨的现象。 ⑥对古井揭盖后能下雨的现象,还有专家给出了另一种解释:井一般有冬暖 夏凉的特点,一方面是打开井盖时产生了声音,震动了空气中丰富的水汽;另一 方面,夏天时古井内的气温比井外略低,一旦打开井盖,就会形成对流,湿度很
高的冷暖空气相互汇合,从而对下雨助了一臂之力。但这种说法也不能解开人们 心中的疑团,因为井口面积太小,不可能影响到整座山的气候变化。 ⑦据气象专家介绍,蒙顶山海拔1440米,山顶常年云遮雾绕,湿度极大, 降水日数多,自古便有“雅州天漏,中心蒙顶”之说,年降雨量高达220多毫 米,比“雨城”雅安的1800毫米还多400多毫米。专家分析,这么多的降水量 导致山顶一带几乎日日雨水不歇。因此,人们揭开井盖时,碰巧遇到山顶下雨的 情形也就不足为奇了。 ⑧至于为何蒙顶山山顶多雨,而半山腰乃至山下的名山县城却降雨较少呢? 专家表示,这并非是古井所致,而是蒙顶山所处的特殊地形造成的。蒙顶山处于 气流迎风坡,空气沿山坡爬升时,到山顶一带由于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汽便凝 结成雨降落下来。因此,除了蒙顶山的山顶降雨较多外,山下一带的降雨相对都 较少。 (节选自《百科知识·千年古井之谜》2013年第23期) 5.下列有关蒙顶山“神奇雨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川西蒙顶山上有一口千年古井,神奇无比,只要求雨的村民把井盖揭开大 喊三声,天上很快就会下起大雨。 B.外地游客揭开井盖后,虽然没有马上下雨,但准备下山时,豆大的雨点“噼 里啪啦”砸了下来,这也令人惊奇 C.千百年来,“雨井”一直被石板所盖,无人敢揭而不盖,是因为神话中说 揭开井盖,孽龙会飞出井外,为恶人间 D.人揭井盖时所发出的那一声巨响,使空气中的饱和水汽分子相互碰撞,很 快聚集成雨滴下落。这其实也无法完全解释古井的神奇之谜。 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川西蒙顶山上一口千年古井,因为传说井盖“板揭即雨,板盖雨停”,神 奇无比,所以这口古井常年被石板盖着,很少用于饮水止渴 B.专家指出,古井附近的人若高声叫喊,有时也会出现类似打开井盖呼风唤 雨的效果。但这种说法无法解释古井有时揭盖却不会下雨的现象 C.夏天时,井内气温比井外低得多,一旦打开井盖,就会形成对流,湿度很 高的冷暖空气相互汇合,从而引发降雨。但这只是个别专家的观点 D.揭盖下雨其实是一种巧合,因为蒙顶山自古就有“雅州天漏,中心蒙顶” 之说,雨量充沛,所以,人们揭盖时,碰巧下雨也就不足为奇了。 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外地游客来川旅游,他们揭开20多千克重的石刻井盖后马上就把井盖盖 好,结果想象中的雨点才没有从空中落下。 B.蒙顶山自古便有“雅州天漏,中心蒙顶”之说,年降雨量比几乎日日雨水 不歇的“雨城”雅安的1800毫米还多400多毫米。 C.古井位于蒙顶山接近山顶处的一块凹地上,湿度大,因此,除了蒙顶山的 山顶降雨较多外,山下一带的降雨相对都较少。 D.专家表示,蒙顶山山顶多雨,而半山腰乃至山下的名山县城却降雨较少, 这是蒙顶山所处的特殊地形造成的,而并非是古井所致, (6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题。 李光传
3 高的冷暖空气相互汇合,从而对下雨助了一臂之力。但这种说法也不能解开人们 心中的疑团,因为井口面积太小,不可能影响到整座山的气候变化。 ⑦据气象专家介绍,蒙顶山海拔 1440 米,山顶常年云遮雾绕,湿度极大, 降水日数多,自古便有“雅州天漏,中心蒙顶”之说,年降雨量高达 2200 多毫 米,比“雨城”雅安的 1800 毫米还多 400 多毫米。专家分析,这么多的降水量 导致山顶一带几乎日日雨水不歇。因此,人们揭开井盖时,碰巧遇到山顶下雨的 情形也就不足为奇了。 ⑧至于为何蒙顶山山顶多雨,而半山腰乃至山下的名山县城却降雨较少呢? 专家表示,这并非是古井所致,而是蒙顶山所处的特殊地形造成的。蒙顶山处于 气流迎风坡,空气沿山坡爬升时,到山顶一带由于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汽便凝 结成雨降落下来。因此,除了蒙顶山的山顶降雨较多外,山下一带的降雨相对都 较少。 (节选自《百科知识·千年古井之谜》2013 年第 23 期) 5.下列有关蒙顶山“神奇雨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川西蒙顶山上有一口千年古井,神奇无比,只要求雨的村民把井盖揭开大 喊三声,天上很快就会下起大雨。 B. 外地游客揭开井盖后,虽然没有马上下雨,但准备下山时,豆大的雨点“噼 里啪啦”砸了下来,这也令人惊奇。 C.千百年来,“雨井”一直被石板所盖,无人敢揭而不盖,是因为神话中说 揭开井盖,孽龙会飞出井外,为恶人间。 D.人揭井盖时所发出的那一声巨响,使空气中的饱和水汽分子相互碰撞,很 快聚集成雨滴下落。这其实也无法完全解释古井的神奇之谜。 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川西蒙顶山上一口千年古井,因为传说井盖“板揭即雨,板盖雨停”,神 奇无比,所以这口古井常年被石板盖着,很少用于饮水止渴。 B.专家指出,古井附近的人若高声叫喊,有时也会出现类似打开井盖呼风唤 雨的效果。但这种说法无法解释古井有时揭盖却不会下雨的现象。 C.夏天时,井内气温比井外低得多,一旦打开井盖,就会形成对流,湿度很 高的冷暖空气相互汇合,从而引发降雨。但这只是个别专家的观点。 D.揭盖下雨其实是一种巧合,因为蒙顶山自古就有“雅州天漏,中心蒙顶” 之说,雨量充沛,所以,人们揭盖时,碰巧下雨也就不足为奇了。 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外地游客来川旅游,他们揭开 20 多千克重的石刻井盖后马上就把井盖盖 好,结果想象中的雨点才没有从空中落下。 B.蒙顶山自古便有“雅州天漏,中心蒙顶”之说,年降雨量比几乎日日雨水 不歇的“雨城”雅安的 1800 毫米还多 400 多毫米。 C.古井位于蒙顶山接近山顶处的一块凹地上,湿度大,因此,除了蒙顶山的 山顶降雨较多外,山下一带的降雨相对都较少。 D.专家表示,蒙顶山山顶多雨,而半山腰乃至山下的名山县城却降雨较少, 这是蒙顶山所处的特殊地形造成的,而并非是古井所致。 三、(6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9 题。 李光传
李光,字泰发,越州上虞人。童稚不戏弄。父高称曰:“吾儿云间鹤,其 兴吾门乎!”亲丧,哀毁如成人,有致赙者,悉辞之。及葬,礼皆中节。服除 游太学,登崇宁五年进士第。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 以监当,改秩,知平江府常熟县。朱勔父冲倚势暴横,光械治其家僮。冲怒,风 部使者移令吴江,光不为屈。改京东西学事司管勾文字。 建炎三年,车驾自临安移跸建康,除知宣州。时范琼将过军,光先入视事, 琼至则开门延劳,留三日而去,无敢哗者。光以宣密迩行都,乃缮城池,聚兵粮, 籍六邑之民,保伍相比,谓之义社。择其健武者,统以土豪,得保甲万氽,号“精 拣军”。又栅险要二十三所谨戍之,厘城止为十地分,分巡内外,昼则自便,夜 则守城,有警则战。苗租岁输邑者,悉命输郡。初欢言不便,及守城之日,赡军 养民,迄赖以济。事闻,授管内安抚,许便宜从事,进直龙图阁。 溃将邵青自真州拥舟数百艘,剽当涂、芜湖两邑间,光招谕之,遗米二千斛。 青喜,谓使者曰:“我官军也,所过皆以盗贼见遇,独李公不疑我。”于是秋毫 无犯。他日,舟过繁昌,或绐之曰:“宣境也。”乃掠北岸而去。 时秦桧初定和议,将揭榜,欲籍光名镇压。上意不欲用光,桧言:“光有人 望,若冋押榜,浮议自息。”遂用之。同郡杨炜上光书,责以附时相取尊官,堕 黠虏奷计,隳平时大节。光本意谓但可因和而为自治之计。既而桧议彻淮南守备, 夺诸将兵权,光极言戎狄狼子野心,和不可恃,备不可彻。桧恶之。桧以亲党郑 亿年为资政殿学士,光于榻前面折之,又与桧语难上前,因曰:“观桧之意,是 欲壅蔽陛下耳目,盗弄囯权,怀奷误国,不可不察。”桧大怒明日光丐去高宗曰 卿昨面叱秦桧举措如古亼朕退而叹息方寄卿以腹心何乃引去。光曰:“臣与宰相 争论,不可留。”章九上,乃除资政殿学士、知绍兴府,改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十一年冬,中丞万俟离论光阴怀怨望,责授建宁军节度副使,藤州安置。越四年, 移琼州。居琼州八年,仲子孟坚坐陆升之诬以私撰囯史,狱成;吕愿中又告光与 胡铨诗赋倡和,讥讪朝政,移昌化军。论文考史,怡然自适。年逾八十,笔力精 健。又三年,始以郊恩,复左朝奉大夫,任便居住。至江州而卒。孝宗即位,复 资政殿学士,赐谥庄简。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二》) 8.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致赙者,悉辞之 赙:钱物 B.光于榻前面折之 折:告发 既而桧议彻淮南守备 彻:撤除 D.舟过繁昌,或绐之曰 绐:欺骗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光械治其家僮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B.统以土豪 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C.乃除资政殿学士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D.至江州而卒 吾尝终日而思矣
4 李光,字泰发,越州上虞人。童稚不戏弄。父高称曰:“吾儿云间鹤,其 兴吾门乎!”亲丧,哀毁如成人,有致赙者,悉辞之。及葬,礼皆中节。服除, 游太学,登崇宁五年进士第。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 以监当,改秩,知平江府常熟县。朱勔父冲倚势暴横,光械治其家僮。冲怒,风 部使者移令吴江,光不为屈。改京东西学事司管勾文字。 建炎三年,车驾自临安移跸建康,除知宣州。时范琼将过军,光先入视事, 琼至则开门延劳,留三日而去,无敢哗者。光以宣密迩行都,乃缮城池,聚兵粮, 籍六邑之民,保伍相比,谓之义社。择其健武者,统以土豪,得保甲万余,号“精 拣军”。又栅险要二十三所谨戍之,厘城止为十地分,分巡内外,昼则自便,夜 则守城,有警则战。苗租岁输邑者,悉命输郡。初欢言不便,及守城之日,赡军 养民,迄赖以济。事闻,授管内安抚,许便宜从事,进直龙图阁。 溃将邵青自真州拥舟数百艘,剽当涂、芜湖两邑间,光招谕之,遗米二千斛。 青喜,谓使者曰:“我官军也,所过皆以盗贼见遇,独李公不疑我。”于是秋毫 无犯。他日,舟过繁昌,或绐之曰:“宣境也。”乃掠北岸而去。 时秦桧初定和议,将揭榜,欲籍光名镇压。上意不欲用光,桧言:“光有人 望,若同押榜,浮议自息。”遂用之。同郡杨炜上光书,责以附时相取尊官,堕 黠虏奸计,隳平时大节。光本意谓但可因和而为自治之计。既而桧议彻淮南守备, 夺诸将兵权,光极言戎狄狼子野心,和不可恃,备不可彻。桧恶之。桧以亲党郑 亿年为资政殿学士,光于榻前面折之,又与桧语难上前,因曰:“观桧之意,是 欲壅蔽陛下耳目,盗弄国权,怀奸误国,不可不察。”桧大怒明日光丐去高宗曰 卿昨面叱秦桧举措如古人朕退而叹息方寄卿以腹心何乃引去。光曰:“臣与宰相 争论,不可留。”章九上,乃除资政殿学士、知绍兴府,改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十一年冬,中丞万俟禼论光阴怀怨望,责授建宁军节度副使,藤州安置。越四年, 移琼州。居琼州八年,仲子孟坚坐陆升之诬以私撰国史,狱成;吕愿中又告光与 胡铨诗赋倡和,讥讪朝政,移昌化军。论文考史,怡然自适。年逾八十,笔力精 健。又三年,始以郊恩,复左朝奉大夫,任便居住。至江州而卒。孝宗即位,复 资政殿学士,赐谥庄简。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二》) 8.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致赙.者,悉辞之 赙:钱物 B.光于榻前面折.之 折:告发 C. 既而桧议彻.淮南守备 彻:撤除 D. 舟过繁昌,或绐.之曰 绐:欺骗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光械治其.家僮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B.统以.土豪 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C.乃.除资政殿学士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D.至江州而.卒 吾尝终日而.思矣
第Ⅱ卷(非选择题,满分123分) 四、(31分) 10.请将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同郡杨炜上光书,责以附时相取尊官,堕黠虏奸计,隳平时大节。(4分) (2)居琼州八年,仲子孟坚坐陆升之诬以私撰国史,狱成。(4分) 11.第Ⅰ卷文言文中,传主李光为官有何特点?请简要概括。(5分) 12.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8处)(4分) 桧大怒明日光丐去高宗曰卿昨面叱秦桧举措 如古人朕退而叹息方寄卿以腹心何乃引去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8分) 浣溪沙 无名氏 剪碎香罗浥⑩泪痕,鹧鸪声断不堪闻,马嘶人去近黄昏。 整整斜斜杨柳陌,疏疏密密杏花村,一番风月更消魂。 [注]香罗,即香罗帕,男女定情时馈赠的信物;浥,沾湿。 (1)“剪碎香罗浥泪痕”一句中的细节描写表意丰富,请简要分析。(4分) (2)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分别对词的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4分)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6小题,6分)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苏轼《赤壁赋》 (3) ,可以无悔矣。(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 ,有暗香盈袖 (李清照《醉花阴》 (5)寒衣处处催刀尺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6)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欧阳修《《醉翁亭记》》) (7)海日生残夜, (王湾《次北固山下》) 5
5 第Ⅱ卷(非选择题,满分 123 分) 四、(31 分) 10.请将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同郡杨炜上光书,责以附时相取尊官,堕黠虏奸计,隳平时大节。(4 分) (2)居琼州八年,仲子孟坚坐陆升之诬以私 撰国史,狱成。(4 分) 11.第Ⅰ卷文言文中,传主李光为官有何特点?请简要概括。(5 分) 12.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 8 处)(4 分) 桧 大 怒 明 日 光 丐 去 高 宗 曰 卿 昨 面 叱 秦 桧 举 措 如 古 人 朕 退 而 叹 息 方 寄 卿 以 腹 心 何 乃 引 去 。 1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8 分)。 浣溪沙 无名氏 剪碎香罗浥①泪痕,鹧鸪声断不堪闻,马嘶人去近黄昏。 整整斜斜杨柳陌,疏疏密密杏花村,一番风月更消魂。 [注]香罗,即香罗帕,男女定情时馈赠的信物; 浥,沾湿。 (1)“剪碎香罗浥泪痕”一句中的细节描写表意丰富,请简要分析。(4 分) (2)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分别对词的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4 分)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 6 小题,6 分) (1)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苏轼《赤壁赋》) (3) ,可以无悔矣。(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 ,有暗香盈袖。 (李清照《醉花阴》) (5)寒衣处处催刀尺,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6)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欧阳修《《醉翁亭记》》) (7)海日生残夜, 。 (王湾《次北固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