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阴离子聚合反应 但对于一些同时具有给电子pm共轭效应的吸电子取代基单 体,由于pπ给电子共轭效应减弱了吸电子诱导效应对双键 电子云密度的降低程度,因而不易受阴离子的进攻,不易 阴离子聚合。如 2C=CH HC=CH ●o-c-CH 3 氯乙烯 乙酸乙烯酯 (2)羰基化合物:如HCHO
但对于一些同时具有给电子p-π共轭效应的吸电子取代基单 体,由于p-π给电子共轭效应减弱了吸电子诱导效应对双键 电子云密度的降低程度,因而不易受阴离子的进攻,不易 阴离子聚合。如: H2 C CH Cl H2 C CH O C CH3 O 氯乙烯 乙酸乙烯酯 (2)羰基化合物:如HCHO 4.1 阴 离 子 聚 合 反 应
41阴离子聚合反应 (3)杂环化合物:一般是一些含氧、氮等杂原子的环状化合 物如 NH o 环氧化合物 内酰胺 内酯
O NH O O O 环氧化合物 内酰胺 内酯 (3)杂环化合物:一般是一些含氧、氮等杂原子的环状化合 物 如: 4.1 阴 离 子 聚 合 反 应
41阴离子聚合反应 413引发剂 阴离子聚合引发剂从链引发机理上可分为两大类 (1)电子转移类: 如碱金属、碱金属与不饱和或芳香化合物的复合物。 (i)碱金属:如金属钠引发丁二烯聚合 Na+CH2=CH-CH=CH2- Na CH2 CH=CHCH2 引发聚合 2 Na CH2CHECHCH2 Na CH2 CH=CHCH2 CH2 CHECHCH2 Na 双阴离子活性种 电子直接向单体转移引发
4.1.3 引发剂 阴离子聚合引发剂从链引发机理上可分为两大类: (1)电子转移类: 如碱金属、碱金属与不饱和或芳香化合物的复合物。 (i)碱金属:如金属钠引发丁二烯聚合 4.1 阴 离 子 聚 合 反 应 Na + CH2 =CH-CH=CH2 Na + - CH2 CH=CHCH2 Na + - 2 CH2 CH=CHCH2 Na + - CH2 CH=CHCH2 CH2 CH=CHCH2 -+ Na 引发聚合 双阴离子活性种 电子直接向单体转移引发
41阴离子聚合反应 聚合过程中通常是把金属与惰性溶剂加热到金属的熔点以 上,剧烈搅拌,然后冷却得到金属微粒,再加入聚合体系, 属非均相引发体系。 (ⅱi)碱金属与不饱和或芳香化合物的复合物: 如金属钠+萘引发苯乙烯聚合 苯乙烯 C-CH Na H2C-CH Na+ Na’“Hc→CH2CH2- CH"Na引发聚合 2 电子间接转移引发
聚合过程中通常是把金属与惰性溶剂加热到金属的熔点以 上,剧烈搅拌,然后冷却得到金属微粒,再加入聚合体系, 属非均相引发体系。 (ii)碱金属与不饱和或芳香化合物的复合物: 如金属钠+萘引发苯乙烯聚合 4.1 阴 离 子 聚 合 反 应 Na + Na - + 苯乙烯 ? + H2 C CH - Na + H2 C CH - Na + 2 Na HC CH + N - 2 CH2 CH - a + 引发聚合 电子间接转移引发
41阴离子聚合反应 实施聚合反应时,先将金属钠与萘在惰性溶剂中反应后 再加入聚合体系引发聚合反应,属均相引发体系。 (2)阴离子加成引发: 引发剂离解产生的阴离子与单体加成引发聚合反应: RM+H2c=CH—R-CH2-CHM聚合 RM主要有 金属氨基化合物(MtNH2)、醇盐(RO)、酚盐(PhO)、 有机金属化合物(MR)、格氏试剂(RMgX)等
主要有: 金属氨基化合物(MtNH2)、醇盐(RO-)、酚盐(PhO-)、 有机金属化合物(MtR)、格氏试剂(RMgX)等。 实施聚合反应时,先将金属钠与萘在惰性溶剂中反应后 再加入聚合体系引发聚合反应,属均相引发体系。 4.1 阴 离 子 聚 合 反 应 (2)阴离子加成引发: 引发剂离解产生的阴离子与单体加成引发聚合反应: R M + H2 C CH X R CH2 CH X M 聚合 R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