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义区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九年级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10页,总分12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请考生将答案填写在答题纸 上,要求干净整齐,考试结束后,上交答题纸 基础·运用(共25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每小题2分,共8分) 中国人口味之杂,堪称世界之冠,但也有一定规律可循。有人说南甜北咸、东辣 西酸,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地区差异,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 口味与地理环境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山西人能吃醋,可谓“西酸”之首。他们吃饭前,往往先把醋瓶子拿过来,每人 喝三调羹醋用以“解馋”。改革开放前,每逢春节,别处都供应一点好酒,太原 的油盐店却都贴出一个条子:“供应老陈醋,每户一斤。”有人来给姑娘说亲, 当妈的先问:“他家有几口酸菜缸。”酸菜缸多,说明家底子厚。另外,福建人 广西人爱吃酸笋,越酸越能显出制作者的水平。傣族人也爱吃酸,酸笋炖鸡可是 一道传统名菜。 山西等地的西方人何以爱吃酸打开中国地图,可知这些地区,特别是黄土高原、 云贵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水土中含有大量的钙。因而他们的食物中钙的含量也相 应较多。这样,通过饮食,易在体内引起钙质淀积,形成结石。这一带的劳动人 民,经过长期的实践经验,()。久而久之,他们也就渐渐养成了爱吃酸的习 惯 1)给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调羹:()供应() (2)文中划曲线句“酸菜缸多,说明家底子厚”,其中“底子”含义与下面各 句中的“底子”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A.国家在经济建设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但物质条件还是困难,因为以前底子太坏 (谢觉哉《要永远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 B.她穿着一件白底子小红花的衬衫 C.每逢写计划,我只是打个底子,叫工人再补充。(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 D.她重重盯了我一眼,似乎把我底子全估计出来了。(沈从文《新湘西行》) (3)根据上下文,给文中划横线句加上标点,使其表意更清楚 山西等地的西方人何以爱吃酸 (4)在文中括号处填写衔接恰当的一句话() 2.汉语中有一种表达手法叫“回文”,把相同的词或句子,调换位置或颠倒过来 可以表现两种事物或现象相互依靠或排斥的关系,产生首尾回环的情趣。例如: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依据此 种手法,下面句子横线处可填的内容是(每小题1分,共2分) ①客上天然居,。(注释:居一一饭店) ②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四川及东北的朝鲜族等地居民多喜辣,我国流传有 “贵州人不怕辣、湖南人_,四川人怕不辣”之说 3.根据文意理解其中的加点成语,解说此现象原因及成语的比喻义。(2分) 喜辣的食俗多与气候潮湿的地理环境有关。我国东部地处沿海,东北的朝鲜族当 地气候也湿润多雨,冬春阴湿寒冷,而四川虽不处于东部,但其地处盆地,更是 潮湿多雾,一年四季少见太阳,因而有“蜀犬吠日”之说。 蜀犬吠日:①原因
顺义区 2014——2015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九年级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 10 页,总分 120 分,考试时长 150 分钟。请考生将答案填写在答题纸 上,要求干净整齐,考试结束后,上交答题纸。 一、基础·运用(共 25 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每小题 2 分,共 8 分) 中国人口味之杂,堪称世界之冠,但也有一定规律可循。有人说南甜北咸、东辣 西酸,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地区差异,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 口味与地理环境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山西人能吃醋,可谓“西酸”之首。他们吃饭前,往往先把醋瓶子拿过来,每人 喝三调羹醋用以“解馋”。改革开放前,每逢春节,别处都供应一点好酒,太原 的油盐店却都贴出一个条子:“供应老陈醋,每户一斤。”有人来给姑娘说亲, 当妈的先问:“他家有几口酸菜缸。”酸菜缸多,说明家底子厚。另外,福建人、 广西人爱吃酸笋,越酸越能显出制作者的水平。傣族人也爱吃酸,酸笋炖鸡可是 一道传统名菜。 山西等地的西方人何以爱吃酸 打开中国地图,可知这些地区,特别是黄土高原、 云贵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水土中含有大量的钙。因而他们的食物中钙的含量也相 应较多。这样,通过饮食,易在体内引起钙质淀积,形成结石。这一带的劳动人 民,经过长期的实践经验,( )。久而久之,他们也就渐渐养成了爱吃酸的习 惯。 (1)给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调羹:( ) 供应( ) (2)文中划曲线句“酸菜缸多,说明家底子厚”,其中“底子”含义与下面各 句中的“底子”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A.国家在经济建设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但物质条件还是困难,因为以前底子太坏。 (谢觉哉 《要永远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 B.她穿着一件白底子小红花的衬衫。 C.每逢写计划,我只是打个底子,叫工人再补充。(刘宾雁 《在桥梁工地上》) D.她重重盯了我一眼,似乎把我底子全估计出来了。(沈从文 《新湘西行》) (3)根据上下文,给文中划横线句加上标点,使其表意更清楚 山西等地的西方人何以爱吃酸 (4)在文中括号处填写衔接恰当的一句话( ) 2.汉语中有一种表达手法叫“回文”,把相同的词或句子,调换位置或颠倒过来, 可以表现两种事物或现象相互依靠或排斥的关系,产生首尾回环的情趣。例如: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依据此 种手法,下面句子横线处可填的内容是(每小题 1 分,共 2 分) ①客上天然居, 。(注释:居——饭店) ②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四川及东北的朝鲜族等地居民多喜辣,我国流传有 “贵州人不怕辣、湖南人 ,四川人怕不辣”之说。 3.根据文意理解其中的加点成语,解说此现象原因及成语的比喻义。(2 分) 喜辣的食俗多与气候潮湿的地理环境有关。我国东部地处沿海,东北的朝鲜族当 地气候也湿润多雨,冬春阴湿寒冷,而四川虽不处于东部,但其地处盆地,更是 潮湿多雾,一年四季少见太阳,因而有“蜀犬吠日”之说。 蜀犬吠日:①原因
②比喻义 4在横线处填写原文,并对后面的解说做出判断(每小题1分,共6分) ①过尽千帆皆不是,。肠断白蘋洲。(《望江南》温庭筠) ②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_,千骑卷平冈。(《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③浊酒一杯家万里,_,羌管悠悠霜满地。(《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④“羌”字的笔画共有A.7画B.8画 ⑤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李清照) ⑥“载不动许多愁”将心理感受的浓烈愁苦形象化为可见的沉重物品,这种手法 与“你笑得很甜”一句一样,都借打通人的感官来增加艺术效果。此观点A.正 确B.错误 5.下面一段文字选自老舍的《骆驼祥子》,解释加点词的意思,并选择合适的词 语填在横线上。(每小题1分,共3分) 他们的车破,又不敢“拉晚儿”,所以只能早早的出车,希望能从清晨转到午后 三四点钟,拉出“车份儿”①和自己的嚼谷②。他们的车破,跑得慢,所以得多 走路,少要钱。到瓜市,果市,菜市,去拉货物,都是他们:钱少,可是③(A.无 须B.无需)快跑呢 ①车份儿:②嚼谷:③ 6.《三国演义》的第四十五回《群英会蒋干中计》,周瑜与蒋干原来是①() 关系,周瑜成功使用②()计,曹操看了蒋干带回来的密信后大怒,喝令杀了 ③()()(写清全名)二将。(每空1分,共4分) 二、文言文阅读(共13分) 阅读《唐睢不辱使命》(节选),回答问题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 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 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 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 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7.下列词或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怫然:盛怒的样子,与《陈涉世家》的“忿恚尉”的“恚”字意思相近 B.布衣之怒:“布衣”的意思与“往来无白丁”中的“白丁”意思相同 C.缟素:这里指穿丧服,与《隆中对》中的“箪食壶浆”中的活用现象不同。 D.寡人谕矣:“谕”字的意思与“不言而喻”的“喻”的意思相同 8.秦王认为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而唐睢认为布衣之怒“伏尸二人, 流血五步”,分别写出秦王与唐雎的语言所暗示的意思。(4分) ①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②伏尸二人,流血五步: 9.文章结尾“秦王色挠”,“挠”意思是屈服,结合你对秦王的了解,你会对 这句话思考一个什么问题。()(1分)
②比喻义 4.在横线处填写原文,并对后面的解说做出判断(每小题 1 分,共 6 分) ①过尽千帆皆不是, 。肠断白蘋洲。(《望江南》温庭筠) ②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千骑卷平冈。(《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③浊酒一杯家万里, ,羌管悠悠霜满地。(《渔家傲 秋思》范仲淹) ④“羌”字的笔画共有 A.7 画 B.8 画 ⑤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李清照) ⑥“载不动许多愁”将心理感受的浓烈愁苦形象化为可见的沉重物品,这种手法 与“你笑得很甜”一句一样,都借打通人的感官来增加艺术效果。此观点 A.正 确 B.错误 5.下面一段文字选自老舍的《骆驼祥子》,解释加点词的意思,并选择合适的词 语填在横线上。(每小题 1 分,共 3 分) 他们的车破,又不敢“拉晚儿”,所以只能早早的出车,希望能从清晨转到午后 三四点钟,拉出“车份儿”①和自己的嚼谷②。他们的车破,跑得慢,所以得多 走路,少要钱。到瓜市,果市,菜市,去拉货物,都是他们;钱少,可是 ③ (A.无 须 B.无需)快跑呢。 ①车份儿: ②嚼谷: ③ 6.《三国演义》的第四十五回《群英会蒋干中计》,周瑜与蒋干原来是①( ) 关系,周瑜成功使用②( )计,曹操看了蒋干带回来的密信后大怒,喝令杀了 ③( )( )(写清全名)二将。(每空 1 分,共 4 分) 二、文言文阅读(共 13 分) 阅读《唐睢不辱使命》(节选),回答问题。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 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 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 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 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7.下列词或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怫然:盛怒的样子,与《陈涉世家》的“忿恚尉”的“恚”字意思相近。 B.布衣之怒:“布衣”的意思与“往来无白丁”中的“白丁”意思相同。 C.缟素:这里指穿丧服,与《隆中对》中的“箪食壶浆”中的活用现象不同。 D.寡人谕矣:“谕”字的意思与“不言而喻”的“喻”的意思相同。 8.秦王认为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而唐睢认为布衣之怒“伏尸二人, 流血五步”,分别写出秦王与唐雎的语言所暗示的意思。(4 分) ①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②伏尸二人,流血五步: 9.文章结尾“秦王色挠”,“挠”意思是屈服,结合你对秦王的了解,你会对 这句话思考一个什么问题。( )(1 分)
10.下面一段文字节选自《廉颇蔺(lin)相如列传》,当时蔺相如是宦者令缪贤 的门客。文章记述赵惠文王得到一块和氏璧,秦昭王想用十五城换取这块玉,赵 王于是派蔺相如出使秦国。阅读后回答问题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 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 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 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 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不可。……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 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 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 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 许斋五日。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 道亡,归璧于赵。 注释: ①奏:进献。②却立:倒退几步立定。③急:逼迫。④睨(ni):斜视。⑤固请: 坚决请求(相如不要把璧撞破)。⑥有司:职有专司的官吏。⑦案图:查明地图。 案,同“按”。⑧特:只,只是。⑨衣(yi)褐:穿着粗麻布短衣,指化装成平 民百姓。⑩径道:小路。 (1)上文所记述的情节可归纳为一个成语:(1分) (2)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判断“乃辞谢”中的“谢”字含义:(1分) (3)唐雎、蔺相如这两位使者在面对强秦时,都表现出怒气,你对他们的布衣之 怒有什么看法?通过阅读这两篇文章,你获得了哪些人生启示?(4分) 三、现代文阅读(共32分) (一)下面文字介绍了中国古代计时器,阅读后回答问题。(共10分) ①人类最早使用的计时仪器是利用太阳的射影长短和方向来判断时间的,比如圭 (gui)表、日晷(gui)两种仪器,可以用来测量日中时间、定四季和辨方位。 直立于平地上测日影的标杆和石柱,叫做表: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 的刻板,叫做圭。根据太阳影子的方向和长度,就能读出时间。日晷,本义是指 太阳的影子。《周髀算经》卷上:“故冬至日晷丈三尺五寸,夏至日晷尺六寸。 冬至日晷长,夏至日晷短。”俗语“一寸光阴一寸金”,就源自日晷测量光影原 理。这两种仪器统称为太阳钟。圭表是测定正午的日影长度以定节令,定回归年 或阳历年。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中国所测定的回归年数值的准确度都居世界 第一。圭表不仅可以用来制定节令,而且还可以用来在历书中排出未来的阳历年 以及二十四个节令的日期,作为指导汉族劳动人民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 ②圭表等太阳钟在阴天或夜间就失去效用。为此人们又发明了漏壶和沙漏、油灯 钟和蜡烛钟等计时仪器。我国先民在使用陶器时,发现盛水的陶器常因破损而漏 水,这使古人逐渐认识到水的流失与时间的流逝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久而久之, 我们的祖先想到了用水滴漏计时的方法。他们发明了一种滴水计时的计时器名叫 “漏刻”也有称“刻漏”。漏刻计时的工作原理是将漏壶注水让其滴漏,根据滴 水量的多少来计量时间。漏刻由漏壶和刻箭组成。漏壶有二种:一种是壶的底部 开一个小孔让水滴漏,观测壶内的水量减少量来计算时间。这种漏壶叫泄水型漏
10.下面一段文字节选自《廉颇蔺(lìn)相如列传》,当时蔺相如是宦者令缪贤 的门客。文章记述赵惠文王得到一块和氏璧,秦昭王想用十五城换取这块玉,赵 王于是派蔺相如出使秦国。阅读后回答问题。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①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 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 如因持璧却立②,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 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 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不可。……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 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③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④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⑤,召有司⑥案图⑦,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⑧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 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 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 许斋五日。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⑨褐,怀其璧,从径 道⑩亡,归璧于赵。 注释: ①奏:进献。②却立:倒退几步立定。③急:逼迫。④睨(nì):斜视。⑤固请: 坚决请求(相如不要把璧撞破)。⑥有司:职有专司的官吏。⑦案图:查明地图。 案,同“按”。⑧特:只,只是。⑨衣(yì)褐:穿着粗麻布短衣,指化装成平 民百姓。⑩径道:小路。 (1)上文所记述的情节可归纳为一个成语: (1 分) (2)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判断“乃辞谢”中的“谢”字含义: (1 分) (3)唐雎、蔺相如这两位使者在面对强秦时,都表现出怒气,你对他们的布衣之 怒有什么看法?通过阅读这两篇文章,你获得了哪些人生启示?(4 分) 三、现代文阅读(共 32 分) (一)下面文字介绍了中国古代计时器,阅读后回答问题。(共 10 分) ①人类最早使用的计时仪器是利用太阳的射影长短和方向来判断时间的,比如圭 (guī)表、日晷(guǐ)两种仪器,可以用来测量日中时间、定四季和辨方位。 直立于平地上测日影的标杆和石柱,叫做表;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 的刻板,叫做圭。根据太阳影子的方向和长度,就能读出时间。日晷,本义是指 太阳的影子。《周髀算经》卷上:“故冬至日晷丈三尺五寸,夏至日晷尺六寸。 冬至日晷长,夏至日晷短。”俗语“一寸光阴一寸金”,就源自日晷测量光影原 理。这两种仪器统称为太阳钟。圭表是测定正午的日影长度以定节令,定回归年 或阳历年。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中国所测定的回归年数值的准确度都居世界 第一。圭表不仅可以用来制定节令,而且还可以用来在历书中排出未来的阳历年 以及二十四个节令的日期,作为指导汉族劳动人民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 ②圭表等太阳钟在阴天或夜间就失去效用。为此人们又发明了漏壶和沙漏、油灯 钟和蜡烛钟等计时仪器。我国先民在使用陶器时,发现盛水的陶器常因破损而漏 水,这使古人逐渐认识到水的流失与时间的流逝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久而久之, 我们的祖先想到了用水滴漏计时的方法。他们发明了一种滴水计时的计时器名叫 “漏刻”也有称“刻漏”。漏刻计时的工作原理是将漏壶注水让其滴漏,根据滴 水量的多少来计量时间。漏刻由漏壶和刻箭组成。漏壶有二种:一种是壶的底部 开一个小孔让水滴漏,观测壶内的水量减少量来计算时间。这种漏壶叫泄水型漏
壶;另一种叫受水型漏壶,观测受水壶内的水的增加量来计算时间。中国历史上 用得最多,流传最广的是漏刻计时。汉代滴漏报时已有制度。夜漏尽,指天明, 要鸣鼓报时:昼漏尽,指夜临,要鸣钟报时。这种依刻漏而鸣鼓鸣钟的方式,自 汉代以后历代循行。现代的人常说的一刻钟,就起源于漏刻计时。先秦时期军队 中为便携,常用的漏刻就是“一刻之漏”,即每漏完一壶水的时间为一刻(一古 刻合今14分24秒。现代的一刻等于15分钟)。 ③漏壶的发明时代尚无定论。传说滴漏在黄帝时即已出现。《周礼·夏官》记载 “凡军事县(悬)壶以序聚柝”,“皆以水火守之”。“水守”是在壶旁备水,需 要时往壶里添加;“火守”有两方面的意义,即夜间用火照明以观察箭上的刻 度,在冬天又要以火温水,防止冻结,由这条记载可知,在周朝已经有了漏壶 《史记》上曾记载司马穰苴( rangJU春秋末期齐国人)在军中“立表下漏”以待 庄贾(齐景公的大臣),日中而贾违令不至,被司马穰苴处以死刑。说明春秋时 期漏刻的应用己经较普及,并且能够作为处罚违犯军令者的依据。那位庄贾可能 是有史可考的第一位因不守时而被处死的罪人了。 ④还有一种叫“称漏”。是以漏水的重量来计量时间。据传是北魏时期的道士李 兰发明的。它的构造是一杆吊着的秤,受水壶挂在秤钩上,按李兰的计算,流水 一升,增重一斤,经时一刻。以称得水的重量计量时间。这种“称漏”在唐、宋 时期比较流行 ⑤沙漏的最早记载见于元代,造沙漏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水因气温变化而影响计 时精度。其原理是通过流沙推动齿轮组,使指针在时刻盘上指示时刻。明初詹希 元创制五轮沙漏,后来周述学改进为六轮沙漏。但是流沙容易阻塞,使用并不普 遍 ⑥中国古代用皇帝的年号纪年,用漏壶计时,漏壶的原理是利用滴水的原理是利 用滴水多少来计算时间,因此后人称作水钟。相应的沙漏也叫沙钟。有了漏刻, 人类的计时开始摆脱依赖天象。开创了人类制造计时器的新纪元。 11.“漏刻”的名称源自漏壶内的刻箭杆,上面刻有间距等长的刻度,根据水流 入或流出量的多少来计时。一种是“沉箭漏刻”;另一种是“浮箭漏刻”。依据 第②段文中信息,请说明这两种漏刻分别对应什么漏壶?(2分) 12.中国有成语“奉为圭臬(nie)”,此处“奉”的意思是尊崇信奉;臬,指古 代测日影的标杆。圭臬的本义指圭表。生活中常说有人把某些言论或事奉为圭臬, 根据第①段的信息,请说明“奉为圭臬”的含义及这个成语形成的依据。(每小 题2分,共4分) ①含义 ②依据 13.阅读理解宋朝王安石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金炉香烬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①诗第一句中的“漏声残”具体是什么意思?(1分) ②结合文本判断这首诗表现出的时间应是一天中的什么时段?(1分) 14.第④段中的“称漏”,以称得水的重量计量时间。根据文中李兰的计算原理, 试写出称漏的更便捷计时方法。(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共12分) 风景谈 茅盾
壶;另一种叫受水型漏壶,观测受水壶内的水的增加量来计算时间。中国历史上 用得最多,流传最广的是漏刻计时。汉代滴漏报时已有制度。夜漏尽,指天明, 要鸣鼓报时;昼漏尽,指夜临,要鸣钟报时。这种依刻漏而鸣鼓鸣钟的方式,自 汉代以后历代循行。现代的人常说的一刻钟,就起源于漏刻计时。先秦时期军队 中为便携,常用的漏刻就是“一刻之漏”,即每漏完一壶水的时间为一刻(一古 刻合今 14 分 24 秒。现代的一刻等于 15 分钟)。 ③漏壶的发明时代尚无定论。传说滴漏在黄帝时即已出现。《周礼•夏官》记载 “凡军事县(悬)壶以序聚柝”﹐“皆以水火守之”。“水守”是在壶旁备水﹐需 要时往壶里添加﹔“火守”有两方面的意义﹐即夜间用火照明以观察箭上的刻 度﹐在冬天又要以火温水﹐防止冻结﹐由这条记载可知﹐在周朝已经有了漏壶。 《史记》上曾记载司马穰苴(rángjū 春秋末期齐国人)在军中“立表下漏”以待 庄贾(齐景公的大臣),日中而贾违令不至﹐被司马穰苴处以死刑。说明春秋时 期漏刻的应用已经较普及,并且能够作为处罚违犯军令者的依据。那位庄贾可能 是有史可考的第一位因不守时而被处死的罪人了。 ④还有一种叫“称漏”。是以漏水的重量来计量时间。据传是北魏时期的道士李 兰发明的。它的构造是一杆吊着的秤﹐受水壶挂在秤钩上,按李兰的计算,流水 一升,增重一斤,经时一刻。以称得水的重量计量时间。这种“称漏”在唐、宋 时期比较流行。 ⑤沙漏的最早记载见于元代﹐造沙漏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水因气温变化而影响计 时精度。其原理是通过流沙推动齿轮组﹐使指针在时刻盘上指示时刻。明初詹希 元创制五轮沙漏﹐后来周述学改进为六轮沙漏。但是流沙容易阻塞﹐使用并不普 遍。 ⑥中国古代用皇帝的年号纪年,用漏壶计时,漏壶的原理是利用滴水的原理是利 用滴水多少来计算时间,因此后人称作水钟。相应的沙漏也叫沙钟。有了漏刻, 人类的计时开始摆脱依赖天象。开创了人类制造计时器的新纪元。 11.“漏刻”的名称源自漏壶内的刻箭杆,上面刻有间距等长的刻度,根据水流 入或流出量的多少来计时。一种是“沉箭漏刻”;另一种是“浮箭漏刻”。依据 第②段文中信息,请说明这两种漏刻分别对应什么漏壶?(2 分) 12.中国有成语“奉为圭臬(niè)”,此处“奉”的意思是尊崇信奉;臬,指古 代测日影的标杆。圭臬的本义指圭表。生活中常说有人把某些言论或事奉为圭臬, 根据第①段的信息,请说明“奉为圭臬”的含义及这个成语形成的依据。(每小 题 2 分,共 4 分) ①含义: ②依据: 13.阅读理解宋朝王安石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金炉香烬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①诗第一句中的“漏声残”具体是什么意思?(1 分) ②结合文本判断这首诗表现出的时间应是一天中的什么时段?(1 分) 14.第④段中的“称漏”,以称得水的重量计量时间。根据文中李兰的计算原理, 试写出称漏的更便捷计时方法。(2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共 12 分) 风景谈 茅盾
前夜看了《塞上风云》的预告片,便又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来了。没有隆起的 沙丘,也不见有半间泥房,四顾只是茫茫一片,那样的平坦,连一个“坎儿井” 也找不到,那样的纯然一色,又是那样的寂静,似乎只有热空气在作哄哄的火响 然而,你不能说,这里就没有“风景”。当地平线上出现了第一个黑点,当更多 的黑点成为线,成为队,而且当微风把铃铛的柔声,丁当,丁当,送到你的耳鼓, 而最后,当那些昂然髙步的骆驼,排成整齐的方阵,安详然而坚定地愈行愈近, 当骆驼队中领队驼所掌的那一杆长方形猩红大旗耀入你眼帘,而且大小丁当的谐 和的合奏充满了你耳管,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 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 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于是我又回忆起另一个画面,这就在所谓“黄土高原”!那边的山多数是秃 顶的,然而层层的梯田里,那些高秆植物颀长而整齐,等待检阅的队伍似的,在 晚风中摇曳,别有一种惹人怜爱的姿态。可是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样 的蓝,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这时候忽然从山脊上长出两支牛角来,随即 牛的全身也出现,掮着犁的人形也出现,并不多,只有三两个,也许还跟着个小 孩,他们姗姗而下,在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的背景上,成就了一幅剪影, 如果给田园诗人见了,必将赞叹为绝妙的题材。可是没有完。这几位晚归的种地 人,还把他们那粗朴的短歌,用愉快的旋律,从山顶上飘下来,直到他们没入了 山坳,歌声还是缭绕不散。 另一个时间。另一个场面。夕阳在山,干坼的黄土正吐出它在一天内所吸收 的热,河水汤汤急流,似乎能把浅浅河床中的鹅卵石都冲走了似的。这时候, 沿河的山坳里有一队人,从“生产”归来,兴奋的谈话中,至少有七八种不同的 方音。忽然间,他们又用同一的音调,唱起雄壮的歌曲来了,他们的爽朗的笑声 落到水上,使得河水也似在笑。看他们的手,这是惯拿调色板的,那是昨天还拉 着提琴的弓子伴奏着《生产曲》的,这是经常不离木刻刀的,那又是洋洋洒洒下 笔如有神的,但现在,一律都被锄锹的木柄磨起了老茧了。他们在山坡下,被另 群人迎住。这里正燃起熊熊的野火,多少曾调朱弄粉的手儿,已经将金黄的小 米饭,翠绿的油菜,准备齐全。这时候,太阳已经下山,却将它的余辉幻成了满 天的彩霞,河水渲哗得更响了,跌在石上的便喷出了雪白的泡沫,人们把沾着黄 土的脚伸在水里,任它冲刷,或者掬起水来,洗一把脸。在背山面水这样一个 所在,静穆的自然和弥满着生命力的人,就织成了美妙的图画。 在这里,蓝天明月,秃顶的山,单调的黄土,浅浅的河水,似乎都是最恰当 不过的背景,无可更换。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 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不过仍旧回到“风景”罢;在这里,人依然是“风景”的构成者,没有了人 还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再者,如果不是内心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 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 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 的。人创造了第二自然! 最后一段回忆是五月的北国。清晨,窗纸微微透白,万籁俱静,嘹亮的喇叭 声,破空而来。我忽然想起了白天在一本相册上所见的第一张,银白色的背景前 个淡黑的侧影,一个号兵举起了喇叭在吹,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 都表现在小号兵的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上边。我赞美这摄影家的艺术。我披 衣出去,空气非常清冽,朝霞笼住了左面的山,我看见山峰上的小号兵了。霞光
前夜看了《塞上风云》的预告片,便又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来了。没有隆起的 沙丘,也不见有半间泥房,四顾只是茫茫一片,那样的平坦,连一个“坎儿井” 也找不到,那样的纯然一色,又是那样的寂静,似乎只有热空气在作哄哄的火响。 然而,你不能说,这里就没有“风景”。当地平线上出现了第一个黑点,当更多 的黑点成为线,成为队,而且当微风把铃铛的柔声,丁当,丁当,送到你的耳鼓, 而最后,当那些昂然高步的骆驼,排成整齐的方阵,安详然而坚定地愈行愈近, 当骆驼队中领队驼所掌的那一杆长方形猩红大旗耀入你眼帘,而且大小丁当的谐 和的合奏充满了你耳管,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 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 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于是我又回忆起另一个画面,这就在所谓“黄土高原”!那边的山多数是秃 顶的,然而层层的梯田里,那些高秆植物颀长而整齐,等待检阅的队伍似的,在 晚风中摇曳,别有一种惹人怜爱的姿态。可是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样 的蓝,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这时候忽然从山脊上长出两支牛角来,随即 牛的全身也出现,掮着犁的人形也出现,并不多,只有三两个,也许还跟着个小 孩,他们姗姗而下,在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的背景上,成就了一幅剪影, 如果给田园诗人见了,必将赞叹为绝妙的题材。可是没有完。这几位晚归的种地 人,还把他们那粗朴的短歌,用愉快的旋律,从山顶上飘下来,直到他们没入了 山坳,歌声还是缭绕不散。 另一个时间。另一个场面。夕阳在山,干坼的黄土正吐出它在一天内所吸收 的热,河水汤汤急流,似乎能把浅浅②河床中的鹅卵石都冲走了似的。这时候, 沿河的山坳里有一队人,从“生产”归来,兴奋的谈话中,至少有七八种不同的 方音。忽然间,他们又用同一的音调,唱起雄壮的歌曲来了,他们的爽朗的笑声, 落到水上,使得河水也似在笑。看他们的手,这是惯拿调色板的,那是昨天还拉 着提琴的弓子伴奏着《生产曲》的,这是经常不离木刻刀的,那又是洋洋洒洒下 笔如有神的,但现在,一律都被锄锹的木柄磨起了老茧了。他们在山坡下,被另 一群人迎住。这里正燃起熊熊的野火,多少曾调朱弄粉的手儿,已经将金黄的小 米饭,翠绿的油菜,准备齐全。这时候,太阳已经下山,却将它的余辉幻成了满 天的彩霞,河水渲哗得更响了,跌在石上的便喷出了雪白的泡沫,人们把沾着黄 土的脚伸在水里,任它冲刷,或者掬③起水来,洗一把脸。在背山面水这样一个 所在,静穆的自然和弥满着生命力的人,就织成了美妙的图画。 在这里,蓝天明月,秃顶的山,单调的黄土,浅浅的河水,似乎都是最恰当 不过的背景,无可更换。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 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不过仍旧回到“风景”罢;在这里,人依然是“风景”的构成者,没有了人, 还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再者,如果不是内心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 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 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 的。人创造了第二自然! 最后一段回忆是五月的北国。清晨,窗纸微微透白,万籁俱静,嘹亮的喇叭 声,破空而来。我忽然想起了白天在一本相册上所见的第一张,银白色的背景前 一个淡黑的侧影,一个号兵举起了喇叭在吹,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 都表现在小号兵的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上边。我赞美这摄影家的艺术。我披 衣出去,空气非常清冽,朝霞笼住了左面的山,我看见山峰上的小号兵了。霞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