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冲刺·古文阅读(其二) (十六) 马之千里者,一食①或尽粟一石。食②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③也。是马也, 虽有千里之能,食④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 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 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对上文第一段中的四个“食”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①和②读音相同,含义不同。B、①和④读音不同,含义不同。 C、②和③读音相同,含义相同。D、③和④读音相同,含义不同 2、《马说》托物寓意,抨击当时“食马者”“不知马”的错误行为。但韩愈 没有正面阐明应该怎么做。参照第二段,你认为他主张怎么样对待“千里马”那 样的人才? 3、《马说》的标点符号,是现代人加的。有人提出:末句“其真不知马也” 应该用问号(?)结束。请你细读原文,揣摩文意,表明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 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 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任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 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用“/”标出下边句子的朗读停顿。(只要标两处)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2、总写舟尾所刻内容布局的语句是: 3、写出两句其他诗句中与船有关的诗句。 其其 (十八)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 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 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 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 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以定,兵甲已足,当奖 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之所 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袆、允之 任也
中考冲刺·古文阅读(其二) (十六) 马之千里者,一食①或尽粟一石。食②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③也。是马也, 虽有千里之能,食④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 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 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对上文第一段中的四个“食”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和②读音相同,含义不同。 B、①和④读音不同,含义不同。 C、②和③读音相同,含义相同。 D、③和④读音相同,含义不同。 2、《马说》托物寓意,抨击当时“食马者”“不知马”的错误行为。但韩愈 没有正面阐明应该怎么做。参照第二段,你认为他主张怎么样对待“千里马”那 样的人才? 。 3、《马说》的标点符号,是现代人加的。有人提出:末句“其真不知马也” 应该用问号(?)结束。请你细读原文,揣摩文意,表明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 (十七)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 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 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任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 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1、用“/”标出下边句子的朗读停顿。(只要标两处) 虞 山 王 毅 叔 远 甫 刻 2、总写舟尾所刻内容布局的语句是: 。 3、写出两句其他诗句中与船有关的诗句。 其一: 。 其二: 。 (十八)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 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 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 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 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以定,兵甲已足,当奖 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之所 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袆、允之 任也
1、翻译“由是感激”的“是”字所指代的内容。 2、第二段中,作者指出“出师”的战略目的是() A、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B、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C、北定中原,庶尽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D、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3、选出与“故五月渡泸”的“故”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A、桓侯故使人问之。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既克,公问其故 D、彼竭我盈,故克之。 4、选出加点的“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先帝不以臣卑鄙 临崩寄臣以大事 B、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C、遂许先帝以驱驰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D、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以彰其咎 (十九)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①还,顾反②,为女杀彘③。”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④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 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①女:同“汝”。②顾反:等(我)回来。③彘:(zhi)猪。④婴儿: 孩子 1、对“曾子之妻之市”一句话中两个“之”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之”的用法相同,都是结构助词“的”。 B、两个“之”的用法相同,都是动词“去、到”。 C、前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后一个“之”是动词“去、到”。 D、前一个“之”是动词“去、到”,后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 2、译文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女杀彘一一杀猪给你吃 B、子而不信其母一一孩子就不再相信母亲的话。 C、妻适市来一一妻子去到集市回来。 D、婴儿非与戏也一一不可以和孩子做游戏, 3、对曾子的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谈论的是孩子的学习方法。 B、曾子谈论的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 C、曾子谈论的是孩子应如何对待父母的教育。 D、曾子谈论的是父母应该从生活上关心孩子。 (二十)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去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
1、翻译“由是感激”的“是”字所指代的内容。 。 2、第二段中,作者指出“出师”的战略目的是( ) A、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B、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C、北定中原,庶尽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D、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3、选出与“故五月渡泸”的“故”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 A、桓侯故.使人问之。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既克,公问其故.。 D、彼竭我盈,故.克之。 4、选出加点的“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先帝不以.臣卑鄙 临崩寄臣以.大事 B、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C、遂许先帝以.驱驰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D、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 以.彰其咎 (十九)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①还,顾反②,为女杀彘③。”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④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 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①女:同“汝”。②顾反:等(我)回来。③彘:(zhì)猪。④婴儿: 孩子。 1、对“曾子之妻之市”一句话中两个“之”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之”的用法相同,都是结构助词“的”。 B、两个“之”的用法相同,都是动词“去、到”。 C、前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后一个“之”是动词“去、到”。 D、前一个“之”是动词“去、到”,后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 2、译文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女杀彘——杀猪给你吃。 B、子而不信其母——孩子就不再相信母亲的话。 C、妻适市来——妻子去到集市回来。 D、婴儿非与戏也——不可以和孩子做游戏。 3、对曾子的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谈论的是孩子的学习方法。 B、曾子谈论的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 C、曾子谈论的是孩子应如何对待父母的教育。 D、曾子谈论的是父母应该从生活上关心孩子。 (二十)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去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
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 何陋之有?” 1、下列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惟吾德馨(ⅹing)B、苔痕上阶绿(tai) 2、加点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谈笑有鸿儒(渊博的学者) B、丝竹之乱耳(奏乐的声音) C、案牍之劳形(官府的公文) D、可以调素琴(加以修饰的琴) 3、下面说法有误有一项是() A、“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本文的主旨句 B、“往来无白丁”可以译为:往来的是没有功名的人。 何陋之有”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是古代贤士的陋室。作者引此表达了 古代贤士为榜样的志向。 4、哪些句子描写了陋室清幽的环境?请用“ 在原文上画 出来。 (二十一) 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 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炎,欲 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 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 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 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 “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 每韵为一帖,本格贮之,有厅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 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每字为一印 B、若印数十百千本 C、每一字皆有数印 D、其印自落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持就火炀之( )瞬息可就( ②火烧令坚( )用讫再火令药熔( 3、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及所通的字 ①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 通 ②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4、请你用自己的话说明“不以木为之者”的原因
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 “何陋之有?” 1、下列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惟吾德馨.(xíng) B、苔.痕上阶绿(tái) 2、加点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谈笑有鸿儒..(渊博的学者) B、丝竹..之乱耳(奏乐的声音) C、案牍..之劳形(官府的公文) D、可以调素琴..(加以修饰的琴) 3、下面说法有误有一项是( ) A、“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本文的主旨句。 B、“往来无白丁”可以译为:往来的是没有功名的人。 C、“何陋之有”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是古代贤士的陋室。作者引此表达了 古代贤士为榜样的志向。 4、哪些句子描写了陋室清幽的环境?请用“—————”在原文上画 出来。 (二十一) 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 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炎,欲 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 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 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 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 “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 每韵为一帖,本格贮之,有厅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 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每字为一印. B、若印.数十百千本 C、每一字皆有数印. D、 其印.自落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持就火炀之( ) 瞬息可就( ) ②火烧令坚( ) 用讫再火令药熔( ) 3、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及所通的字。 ① 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 通 ②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通 4、请你用自己的话说明“不以木为之者”的原因
5、请你用尽可能少的字概括本段说明内容的本质特征。 6、本段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写出其中的两种并举例说明。 (二十二) ①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 酿泉为酒, ,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 ,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 醉也 ②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 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 修也。 1、在文中的横线上按原文填空。 2、选项段①主要描述了人物物活动的两个场景,这两个场景分别是 。把这两个场景写入同一画面,是为了更充分 地表达作者 的乐趣。 3、选段①描绘的一幅滁州百姓安居乐业的太平图景,使人不免想到《桃花 源记》一文中描写桃源中人们生活情况和精神状态的句子。这些句子是: 4、选段②中所说的人所不知的“太守之乐”主要指的是 5、《醉翁亭记》与《岳阳楼记》两文共同体现了: (二十三) (1)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 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2)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 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 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1、“属予作文以记之”中的通假字是 它的意思是 2、从第(1)段中找出两个成语。 3、第(2)段中“前人之述”指的是 ,“多会 于此”的“此”指的是 (二十四)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 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 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 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以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 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之所以报先帝而忠
5、请你用尽可能少的字概括本段说明内容的本质特征。 6、本段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写出其中的两种并举例说明。 (二十二) ①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 ,酿泉为酒, , ,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 ,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 醉也。 ②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 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 修也。 1、 在文中的横线上按原文填空。 2、 选项段①主要描述了人物物活动的两个场景,这两个场景分别是 、 。把这两个场景写入同一画面,是为了更充分 地表达作者 的乐趣。 3、选段①描绘的一幅滁州百姓安居乐业的太平图景,使人不免想到《桃花 源记》一文中描写桃源中人们生活情况和精神状态的句子。这些句子是: 。 4、选段②中所说的人所不知的“太守之乐”主要指的是: 。 5、《醉翁亭记》与《岳阳楼记》两文共同体现了: 。 (二十三) (1)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 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2)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 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 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1、“属予作文以记之”中的通假字是 ,它的意思是 。 2、从第(1)段中找出两个成语。 ① ② 3、第(2)段中“前人之述”指的是 ,“多会 于此”的“此”指的是 。 (二十四)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 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 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 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以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 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之所以报先帝而忠
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袆、允之任也 1、下列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卑鄙”一词是低微低微而鄙俗的意思,表现了诸葛亮的谦虚 B、文中“感激”一词是感动、激动之意,并没有感谢的意思。 C、第一段中三个加点的“以”字可依次解释为“用”、“而”、“因为 D、“尔来二十有一年矣”中的“有”字是通假字,通“又” 2、概括选文中第一段的的大意。 3、选文中诸葛亮出师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二十五)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 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 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 可计日而待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亲贤臣,远小人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B、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C、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愿陛下亲之信之 D、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2、理解本文内容,然后填空 ①文中提到的“亲贤臣”,相当于今天我们选拔人才时常提到的 ”这一成语。 ②“此悉贞良死节之臣”中的“贞良死节”的意思是: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 就是一个贞良死节之臣。(举本文以外 的例子) ③文中的“计日而待”,与今天的 这个成语意义相 近,字数相等 3、判断正误(在你认为正确的说法后面打“∨”,错误的打“×”) A、“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对这句话朗读停顿的划分是正确的。()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一次不对桓 灵二帝感到痛心仇恨的 C、本文从正反面概括了两汉历史经验和教训,提出了“亲贤远佞”的 建议。() D、“亲贤臣,远小人”使先汉兴隆,这对我们今天消除腐败现象,振 兴民族大业仍有借鉴意义。() (二十六)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先帝不以 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 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躬耕于南阳躬 2、将选文空缺的句子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袆、允之任也。 1、下列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卑鄙”一词是低微低微而鄙俗的意思,表现了诸葛亮的谦虚。 B、文中“感激”一词是感动、激动之意,并没有感谢的意思。 C、第一段中三个加点的“以”字可依次解释为“用”、“而”、“因为”。 D、“尔来二十有一年矣”中的“有”字是通假字,通“又”。 2、概括选文中第一段的的大意。 3、选文中诸葛亮出师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 (二十五)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 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 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 可计日而待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亲.贤臣,远小人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B、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C、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愿陛下亲之信.之 D、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2、理解本文内容,然后填空。 ①文中提到的“亲贤臣”,相当于今天我们选拔人才时常提到的 “ ”这一成语。 ②“此悉贞良死节之臣”中的“贞良死节”的意思是: 。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 就是一个贞良死节之臣。(举本文以外 的例子) ③文中的“计日而待”,与今天的 这个成语意义相 近,字数相等。 3、判断正误(在你认为正确的说法后面打“∨”,错误的打“×”) A、“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对这句话朗读停顿的划分是正确的。( ) B、“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一次不对桓、 灵二帝感到痛心仇恨的。( ) C、本文从正反面概括了两汉历史经验和教训,提出了“亲贤远佞”的 建议。( ) D、“亲贤臣,远小人”使先汉兴隆,这对我们今天消除腐败现象,振 兴民族大业仍有借鉴意义。( ) (二十六)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 。先帝不以 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 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躬.耕于南阳 躬: 。 2、将选文空缺的句子填在下面的横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