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考冲刺·古文阅读(其一)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 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 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1、下面一段文字,根据句意和语气,需要有五处停顿,请用“/”画出(此 题不要求加标点)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 入 2、与“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中的“属”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属于作文以记之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C、神情与苏黄不属D、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3、与“属于作文以记之”中“之”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D、永之人争奔走焉 4、(甲)文中描写桃花源内优美宁静的生活环境的语句是: (乙)文中作者为何对“岳阳楼之大观”的描写很简略,试用原文的话 回答: 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翻译: 6、写出出自(甲)(乙)两段文字中的两个成语。 (二)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 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 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 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
1 中考考冲刺·古文阅读(其一) (一)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 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 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1、下面一段文字,根据句意和语气,需要有五处停顿,请用“/”画出(此 题不要求加标点) 林 尽 水 源 便 得 一 山 山 有 小 口 仿 佛 若 有 光 便 舍 船 从 口 入。 2、与“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中的“属”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属.于作文以记之 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C、神情与苏黄不属. D、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3、与“属于作文以记之”中“之”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D、永之.人争奔走焉 4、(甲)文中描写桃花源内优美宁静的生活环境的语句是: (乙)文中作者为何对“岳阳楼之大观”的描写很简略,试用原文的话 回答: 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翻译: 6、写出出自(甲)(乙)两段文字中的两个成语。 ① ② (二)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 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 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 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
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 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 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l、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小惠未偏 )②小信未孚( ③小大之狱( )④公将鼓之( ⑤公问其故( )⑥望其旗靡( 2、用原文语句回答。 ①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 ②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 3、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4、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5、文中曹刿的形象令人钦佩。请写出中国近代史(1840~1949)上,你最崇敬 的一位爱国将领,并用一句话加以评价。 ①爱国将领: ②评价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土,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文中“拂士”的“拂”读音是_:加点的两个字中,“过”意思 “衡”的意思是
2 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 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 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 小惠未偏.( )②小信未孚.( ) ③小大之狱.( )④公将鼓.之( ) ⑤公问其故.( )⑥望其旗靡.( ) 2、用原文语句回答。 ① 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 ②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 , , , 。 3、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① ② 4、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答: 。 5、文中曹刿的形象令人钦佩。请写出中国近代史(1840~1949)上,你最崇敬 的一位爱国将领,并用一句话加以评价。 ①爱国将领: ② 评价: (三)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文中“拂士”的“拂”读音是 ;加点的两个字中,“过”意思 是 ,“衡”的意思是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4、读了第二段后,请你联系历史或现实举出一个这样的事例(不能举文中 事例),或写出与此相关的两则名言警句 (四)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 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 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公与之乘辍耕之垄上 B、公问其故故克之 C、公将鼓之君将哀而生之乎 D、公与之乘车六七百乘 2、下面的句子翻译有错误的一项是()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一一第一次击鼓进军,士气振作;第二次 击鼓,士气有所衰减;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消耗殆尽了。 B、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一一现在逃跑也是死,举行 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我们为国事而死,可以吗? C、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一一扁鹊远远地看见桓侯还在那里行走 D、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一一现在正当远离陛下之时,面对表 文,禁不住落下热泪,也不知道自己都说了些什么 3、用原文回答下面问题。 ①鲁军反攻的时机: ②鲁军追击的时机: 4、联系全文,简要评价鲁庄公这个人
3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4、读了第二段后,请你联系历史或现实举出一个这样的事例(不能举文中 事例),或写出与此相关的两则名言警句。 。 (四)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 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 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公与之.乘 辍耕之.垄上 B、公问其故. 故.克之 C、公将.鼓之 君将.哀而生之乎 D、公与之乘. 车六七百乘. 2、下面的句子翻译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击鼓进军,士气振作;第二次 击鼓,士气有所衰减;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消耗殆尽了。 B、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现在逃跑也是死,举行 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我们为国事而死,可以吗? C、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远远地看见桓侯还在那里行走。 D、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现在正当远离陛下之时,面对表 文,禁不住落下热泪,也不知道自己都说了些什么。 3、用原文回答下面问题。 ① 鲁军反攻的时机: ② 鲁军追击的时机: 4、联系全文,简要评价鲁庄公这个人
(五)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 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 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 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 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语意思。 2、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应有的两处停顿。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以”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不以千里称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A、策之不以其道 B、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C、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D、不以善小而不为 4、对“一食或尽粟一石”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一次吃的粮食或许要将近一石 B、吃一顿或者要吃光一石还多的粮食 C、一次吃掉的粮食有的要吃完一石 D、一顿有时能吃光一石粮食 5、文章借有关伯乐与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 将人才比作“ ,而以伯乐喻指 ,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 (六) 晏元献公①为童生②时,张文节荐之于朝廷。召至阙下,适值御试进士,便 令公就试。公见试题,曰:“臣十日前已作此赋,有赋草尚在,乞别命题。”上极 爱其不隐。及为馆职时,天下无事,许臣幕择胜燕(通“宴”)饮。当时侍从文 馆士大夫,各为燕集,以至市楼酒肆,往往皆供帐(帐帷、帐幕)为游息之地。 公是时贫甚,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北讲习。一日,选东宫官③,忽自宫中批除 (任命)晏殊。执政莫谕所因,次日进复,上谕之曰:“近闻馆阁臣僚,无不嬉 游燕赏,弥日继夕。唯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公既
4 。 (五)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 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 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 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 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语意思。 虽: 策: 2、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应有的两处停顿。 食 马 者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 3、“以”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不以千里称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 A、策之不以.其道 B、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C、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D、不以.善小而不为 4、对“一食或尽粟一石”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次吃的粮食或许要将近一石 B、 吃一顿或者要吃光一石还多的粮食 C、 一次吃掉的粮食有的要吃完一石 D、 一顿有时能吃光一石粮食 5 、 文 章 借 有 关 伯乐 与 千 里 马 的传 说 , 将 愚 妄浅 薄 的 封 建 统治 者 比 作 “ ”,将人才比作“ ”,而以伯乐喻指 “ ”,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 。 (六) 晏元献公①为童生②时,张文节荐之于朝廷。召至阙下,适值御试进士,便 令公就试。公见试题,曰:“臣十日前已作此赋,有赋草尚在,乞别命题。”上极 爱其不隐。及为馆职时,天下无事,许臣幕择胜燕(通“宴”)饮。当时侍从文 馆士大夫,各为燕集,以至市楼酒肆,往往皆供帐(帐帷、帐幕)为游息之地。 公是时贫甚,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北讲习。一日,选东宫官③,忽自宫中批除 (任命)晏殊。执政莫谕所因,次日进复,上谕之曰:“近闻馆阁臣僚,无不嬉 游燕赏,弥日继夕。唯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公既
受命,得对,上面谕除授之意,公语言质野,则曰:“臣非不乐燕游者,直(只、 仅)以贫,无可为这具。臣若有钱,亦须往,但无钱不能出耳。”上益嘉其诚实, 知事君体,眷注日深,仁宗朝卒至 注:①晏元献公:晏殊,北宋人。②童生:科举考试中获得参加秀才考试资 格的考生。③东宫官:太子府的官员。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便令公就试 就:参加 B、乞别命题 别:另外的 C、唯殊杜门 杜:关闭 D、上面谕除授之意授:接受 2、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正可为东宫官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直以贫④河曲智叟亡以应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张文节荐之于朝廷 往往皆供帐这游息之地 本文记叙了有关晏殊的三件事,请选用文中的词语对这三件事的内容加 以概括。(每件事的概括不得超过六个字) ③ 5、以下六句话中,全都是表现晏殊诚实的一组是() ①有赋草尚在,乞别命题②独家居,与昆弟讲习 ③臣非不乐燕游者,直以贫④臣若有钱,亦须往 ⑤上益嘉其诚实,知事君体⑥仁宗朝卒至大用 A、①②⑤B、②③⑥C、①③④D、④⑤⑥ 6、选出下列叙述中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有几项选几项) A、晏殊在童生时就参加了进士考试他因考前做过试题而得以考中
5 受命,得对,上面谕除授之意,公语言质野,则曰:“臣非不乐燕游者,直(只、 仅)以.贫,无可为这具。臣若有钱,亦须往,但无钱不能出耳。”上益.嘉其诚实, 知事君体,眷注日深,仁宗朝卒至。 注:①晏元献公:晏殊,北宋人。②童生:科举考试中获得参加秀才考试资 格的考生。③东宫官:太子府的官员。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便令公就试 就:参加 B、乞别命题 别:另外的 C、唯殊杜门 杜:关闭 D、上面谕除授之意 授:接受 2、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 正可为.东宫官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直以.贫 ④河曲智叟亡以.应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张文节荐之于朝廷 往往皆供帐这游息之地 4、本文记叙了有关晏殊的三件事,请选用文中的词语对这三件事的内容加 以概括。(每件事的概括不得超过六个字) ① ② ③ 5、以下六句话中,全都是表现晏殊诚实的一组是( ) ①有赋草尚在,乞别命题 ②独家居,与昆弟讲习 ③臣非不乐燕游者,直以贫 ④臣若有钱,亦须往 ⑤上益嘉其诚实,知事君体 ⑥仁宗朝卒至大用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①③④ D、④⑤⑥ 6、选出下列叙述中符合原文意思的项( )(有几项选几项) A、 晏殊在童生时就参加了进士考试他因考前做过试题而得以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