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烘托:对所描写的主要对象不作正面的刻画, 而是通过写周围的人物、环境,使主要对象更加 鲜明突出。从本质上讲,烘托属于侧面描写。 吴宫 李商隐 龙槛沉沉水殿清, 禁门深掩断人声 吴王宴罢满宫醉, 日暮水漂花出城。 对一些不宜、不便、不易直接描写的事物, 可通过烘托手法侧面表现,让读者自己想象,能 够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3、烘托:对所描写的主要对象不作正面的刻画, 而是通过写周围的人物、环境,使主要对象更加 鲜明突出。从本质上讲,烘托属于侧面描写。 吴宫 李商隐 龙槛沉沉水殿清, 禁门深掩断人声。 吴王宴罢满宫醉, 日暮水漂花出城。 对一些不宜、不便、不易直接描写的事物, 可通过烘托手法侧面表现,让读者自己想象,能 够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3、动静动、静景或动静景结合或动静景相互映衬 在一些山水诗中,往往有静景,如山、月等;动景,如水 流、风摇等等。据侧重点的不同,作者有时只写动景或静景, 有时动静景兼写,有时为写静景而以写动景来衬托,有时为写 动景而以写静景来衬托。 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真池2打西高 采用了静景(前两句)动景(后两句)结合的方 法,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 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
3、动静 动、静景或动静景结合或动静景相互映衬 在一些山水诗中,往往有静景,如山、月等;动景,如水 流、风摇等等。据侧重点的不同,作者有时只写动景或静景, 有时动静景兼写,有时为写静景而以写动景来衬托,有时为写 动景而以写静景来衬托。 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采用了静景(前两句)动景(后两句)结合的方 法,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 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
4、细节描写 秋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 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 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作了是初而 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 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表达了漂泊异乡的 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
4、细节描写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 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 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 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表达了漂泊异乡的 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
5、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夜雪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作者从三个侧面来表现夜雪之大这一主题。 ①从“衾枕冷”写,写被子、枕头的冷,反衬雪之大,这 是从触觉的角度来写。 ②从“窗户明”来写,这是视觉所见,雪越大,就越明亮, 看到的越明亮,反映雪也就越大。 ③从“折竹声”来写,是听到的,雪大,积压在竹上的雪 就多,竹子自然就会被压折,“折竹声”自然烘托雪大
5、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作者从三个侧面来表现夜雪之大这一主题。 ①从“衾枕冷”写,写被子、枕头的冷,反衬雪之大,这 是从触觉的角度来写。 ②从“窗户明”来写,这是视觉所见,雪越大,就越明亮, 看到的越明亮,反映雪也就越大。 ③从“折竹声”来写,是听到的,雪大,积压在竹上的雪 就多,竹子自然就会被压折,“折竹声”自然烘托雪大
6、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诗中的“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 而六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我们从中不难想象出当年 桥头车水马龙、宫殿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宝之富 可如今野草遍地,荒凉无比,于是昔盛今衰、物是人 非的历史沧桑感便油然而生
6、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诗中的“野草” 、 “夕阳” 、 “燕”等是实景, 而六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我们从中不难想象出当年 桥头车水马龙、宫殿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宝之富, 可如今野草遍地,荒凉无比,于是昔盛今衰、物是人 非的历史沧桑感便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