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当代山水画家的文化使命 陈仕彬 山水画,从真正诞生之时起便与中国哲学中最核心的“道”的精神紧密相连。 儒家的道德感悟是与山水连在一起的。《礼记·中庸》云:“天地之道,博也, 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正是以山高水长来形容仁爱之道。同时,“仁 者乐山,智者乐水”。所以,孔子心目中的理想境界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 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 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道家哲学更是崇尚自然山水。在这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 种心灵相照、气息相通的所谓“天人合一”的关系。而庄子心目中的神人居“藐 姑射之山”,“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则更是一种心游万仞的自如 之境。老庄哲学,成为中国山水画最重要的哲学基础,历代山水画家几乎无一不 受其影响。 将空理与山水融合起来进行阐发更是中国佛教和禅宗的一大特色。佛教徒们“性 好山泉,多处岩壑”(《高僧传》)。建于深山之中的寺庙已经成为中国山水文化 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对山水的亲近不仅有利于僧人们的修悟,也是他们具有较高 审美感受力的表现,于是中国山水画史上便有了王维和诸多卓越的画僧。 透过对儒道释哲学与山水关系的简单梳理我们不难看出,三者对山水的态度有着 本质的相通之处,即都乐于从山水中得到审美愉悦,并且将山水大美与主体人格 塑造和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统一起来。而在山水文化基础上诞生的山水画,“以 形媚道”,体现出中国晢学精神的深层内核。中国山水画,实际上是提供了一个 切入传统文化和中国哲学精神的最佳途径。建立在“天人合一”哲学基础上的山 水画,为山水画家创造了一个走向“天地境界”的通道,为山水画的欣赏者提供 了一个深邃而广阔的体验“天地境界”的审美空间,它可以让欣赏者“澄怀观 道”,得到审美愉悦的同时实现主体人格的超越 可以说,山水画构成了中国艺术精神的主体。山水画深刻影响和熏染着中国人的 审美品格、生活方式和民族心理。毫无疑问,山水画精神的传承直接关系到中国 文化精神的延续和发展。 当代的山水画家,担负着“正本清源”,让山水画的精神内涵与艺术魅力发扬光 大并且将传统山水画进行“创造性发展”的历史使命 “正本清源”的“源”不仅仅是山水画艺术层面上的“源”,不仅仅是明清,是 唐宋,甚至是春秋,它更是中国哲学和美学之源,是对“道”的体认。如龙瑞先 生所言:“我们所谓的‘正本清源’,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对中国文化核心思想 进行的还原。”当代的山水画家,应该在对中国哲学和美学精神深刻体悟的基础 上,通过自己的创作,不仅表现天地山川的自然之美,还表现出画家的秉赋、襟 抱和人格境界之美,从而让人们在山水画面前产生感动,产生震撼,产生共鸣, 感受到艺术之美,进而感受到山水之美以及中国人生生不息感天悟地的人文精神 之美,重新建立与山水自然的亲近与和谐的同构关系,最终深刻体验中国哲学的 “天人合一”之境,感受“天地境界”,实现人格和人生境界的自我超越
第Ⅰ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当代山水画家的文化使命 陈仕彬 山水画,从真正诞生之时起便与中国哲学中最核心的“道”的精神紧密相连。 儒家的道德感悟是与山水连在一起的。《礼记•中庸》云:“天地之道,博也, 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正是以山高水长来形容仁爱之道。同时,“仁 者乐山,智者乐水”。所以,孔子心目中的理想境界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 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 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道家哲学更是崇尚自然山水。在这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 种心灵相照、气息相通的所谓“天人合一”的关系。而庄子心目中的神人居“藐 姑射之山”,“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则更是一种心游万仞的自如 之境。老庄哲学,成为中国山水画最重要的哲学基础,历代山水画家几乎无一不 受其影响。 将空理与山水融合起来进行阐发更是中国佛教和禅宗的一大特色。佛教徒们“性 好山泉,多处岩壑”(《高僧传》)。建于深山之中的寺庙已经成为中国山水文化 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对山水的亲近不仅有利于僧人们的修悟,也是他们具有较高 审美感受力的表现,于是中国山水画史上便有了王维和诸多卓越的画僧。 透过对儒道释哲学与山水关系的简单梳理我们不难看出,三者对山水的态度有着 本质的相通之处,即都乐于从山水中得到审美愉悦,并且将山水大美与主体人格 塑造和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统一起来。而在山水文化基础上诞生的山水画,“以 形媚道”,体现出中国哲学精神的深层内核。中国山水画,实际上是提供了一个 切入传统文化和中国哲学精神的最佳途径。建立在“天人合一”哲学基础上的山 水画,为山水画家创造了一个走向“天地境界”的通道,为山水画的欣赏者提供 了一个深邃而广阔的体验“天地境界”的审美空间,它可以让欣赏者“澄怀观 道”,得到审美愉悦的同时实现主体人格的超越。 可以说,山水画构成了中国艺术精神的主体。山水画深刻影响和熏染着中国人的 审美品格、生活方式和民族心理。毫无疑问,山水画精神的传承直接关系到中国 文化精神的延续和发展。 当代的山水画家,担负着“正本清源”,让山水画的精神内涵与艺术魅力发扬光 大并且将传统山水画进行“创造性发展”的历史使命。 “正本清源”的“源”不仅仅是山水画艺术层面上的“源”,不仅仅是明清,是 唐宋,甚至是春秋,它更是中国哲学和美学之源,是对“道”的体认。如龙瑞先 生所言:“我们所谓的‘正本清源’,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对中国文化核心思想 进行的还原。”当代的山水画家,应该在对中国哲学和美学精神深刻体悟的基础 上,通过自己的创作,不仅表现天地山川的自然之美,还表现出画家的秉赋、襟 抱和人格境界之美,从而让人们在山水画面前产生感动,产生震撼,产生共鸣, 感受到艺术之美,进而感受到山水之美以及中国人生生不息感天悟地的人文精神 之美,重新建立与山水自然的亲近与和谐的同构关系,最终深刻体验中国哲学的 “天人合一”之境,感受“天地境界”,实现人格和人生境界的自我超越
历经数千年积淀下来的优秀山水文化基因正流淌在自己的文化血脉里不被大多 数山水画家和大众所认识,山水画几乎成为“高处不胜寒”的濒危遗产。因此, 当代山水画家应承担起“教育和传播”的责任,“志道”,“弘毅”,真正担负 起任重道远的文化使命。(有删改) 1.下列关于山水文化及山水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以山高水长来体现“仁爱”的哲学内涵,有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可见儒家的道德感悟是与山水连在一起的 B.中国佛教和禅宗将空理与山水融合起来进行阐发,在对山水的感受中提高自 己的修悟,所以寺庙就成为中国山水画的有机组成部分。 C.道家崇尚自然山水,追求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关系和心游万仞的自如之 境,这成为中国山水画最重要的哲学基础。 D.儒道释对山水的态度在本质上有着相通之处,都乐于从山水中得到审美愉悦, 最终使中国山水画体现出中国哲学精神的深层内核。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山水画能使欣赏者得到审美愉悦的同时实现主体人格超越,是因为它为 欣赏者提供了一个深邃而广阔的体验“天地境界”的审美空间。 B.在山水文化基础上诞生的山水画,其“以形媚道”的特点,实际上为山水画 家和欣赏者提供了一个切入传统文化和中国哲学精神的最佳途径。 C.为山水画家开辟了一个走向“天地境界”的通道的正是建立在“天人合一” 哲学基础上的中国山水画。 D.所有山水画家都受到老庄哲学的影响,王维和诸多卓越的画僧加之具有较高 审美感受力,进而在中国山水画史上留下辉煌的成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当代的山水画家,应该在对中国哲学和美学精神深刻体悟的基础上,通过自 己的创作,实现人格和人生境界的自我超越。 C.山水画构成了中国艺术精神的主体,传承山水画精神内核,可以对中国文化 精神的延续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B.“正本清源”的“源”,包含着中国哲学和美学之源,包含着对中国文化中 “道”的体认和对中国文化核心思想进行的还原。 D.山水画几乎成为“高处不胜寒”的濒危遗产,言下之意,说的是当代的山水 画家和大众对于中国优秀山水文化基因认识的缺失。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范雎者,魏人也。事魏中大夫须贾。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齐襄王闻雎 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须贾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以告魏相 魏齐。魏齐使舍人笞击雎,折胁摺齿。雎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宾客饮者醉, 更溺雎,故僇辱。范雎得岀。后魏齐悔,复召求之。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 雎亡,伏匿,更姓名曰张禄。秦昭王使谒者王稽于魏,郑安平夜与张禄见王稽。 王稽知范雎贤,过载范雎λ秦。秦相穰候①车骑从西来。范雎曰:“吾闻穰侯专 秦权,恶内诸侯客,我宁且匿车中。”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又曰:“谒君 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无益,徒乱人国耳。”即别去。范雎曰:“吾闻穰侯智 士也,其见事迟.乡者疑车中有人,忘索之。”于是范雎下车走。行十余里,果 使骑还索车中,无客,乃已。王稽遂与范雎入咸阳。拜范雎为客卿,谋兵事。卒
历经数千年积淀下来的优秀山水文化基因正流淌在自己的文化血脉里不被大多 数山水画家和大众所认识,山水画几乎成为“高处不胜寒”的濒危遗产。因此, 当代山水画家应承担起“教育和传播”的责任,“志道”,“弘毅”,真正担负 起任重道远的文化使命。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山水文化及山水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以山高水长来体现“仁爱”的哲学内涵,有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可见儒家的道德感悟是与山水连在一起的。 B.中国佛教和禅宗将空理与山水融合起来进行阐发,在对山水的感受中提高自 己的修悟,所以寺庙就成为中国山水画的有机组成部分。 C.道家崇尚自然山水,追求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关系和心游万仞的自如之 境,这成为中国山水画最重要的哲学基础。 D.儒道释对山水的态度在本质上有着相通之处,都乐于从山水中得到审美愉悦, 最终使中国山水画体现出中国哲学精神的深层内核。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山水画能使欣赏者得到审美愉悦的同时实现主体人格超越,是因为它为 欣赏者提供了一个深邃而广阔的体验“天地境界”的审美空间。 B.在山水文化基础上诞生的山水画,其“以形媚道”的特点,实际上为山水画 家和欣赏者提供了一个切入传统文化和中国哲学精神的最佳途径。 C.为山水画家开辟了一个走向“天地境界”的通道的正是建立在“天人合一” 哲学基础上的中国山水画。 D.所有山水画家都受到老庄哲学的影响,王维和诸多卓越的画僧加之具有较高 审美感受力,进而在中国山水画史上留下辉煌的成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代的山水画家,应该在对中国哲学和美学精神深刻体悟的基础上,通过自 己的创作,实现人格和人生境界的自我超越。 C.山水画构成了中国艺术精神的主体,传承山水画精神内核,可以对中国文化 精神的延续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B.“正本清源”的“源”,包含着中国哲学和美学之源,包含着对中国文化中 “道”的体认和对中国文化核心思想进行的还原。 D.山水画几乎成为“高处不胜寒”的濒危遗产,言下之意,说的是当代的山水 画家和大众对于中国优秀山水文化基因认识的缺失。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范雎者,魏人也。事魏中大夫须贾。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齐襄王闻雎 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须贾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以告魏相 魏齐。魏齐使舍人笞击雎,折胁摺齿。雎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宾客饮者醉, 更溺雎,故僇辱。范雎得出。后魏齐悔,复召求之。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 雎亡,伏匿,更姓名曰张禄。秦昭王使谒者王稽于魏,郑安平夜与张禄见王稽。 王稽知范雎贤,过载范雎入秦。秦相穰候①车骑从西来。范雎曰:“吾闻穰侯专 秦权,恶内诸侯客,我宁且匿车中。”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又曰:“谒君 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无益,徒乱人国耳。”即别去。范雎曰:“吾闻穰侯智 士也,其见事迟.乡者疑车中有人,忘索之。”于是范雎下车走。行十余里,果 使骑还索车中,无客,乃已。王稽遂与范雎入咸阳。拜范雎为客卿,谋兵事。卒
听范雎谋,使五大夫绾伐魏,拔怀。后二岁,拔邢丘。范雎日益亲,因请间说曰: “臣居山东时,闻秦之有穰侯,不闻其有王也。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 乎?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昭王闻之大惧,于是逐穰 侯于关外,拜范雎为相。秦封范雎以应,号为应侯。魏使须贾于秦。须贾辞于范 雎,范雎大供具,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蕐②其 两黥徒夹而马食之。数曰:“为我告魏王,急持魏齐头来!不然者,我且屠大梁 须贾归,以告魏齐。魏齐恐,亡走赵。范雎既相,入言于王曰:“非王稽之忠, 莫能内臣于函谷关。今臣官至于相,王稽之官尚止于谒者,非其内臣之意也。” 昭王召王稽,拜为河东守。又任郑安平,昭王以为将军。范雎于是散家财物,尽 以报所尝困之者。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秦昭王欲为范雎必报其仇。赵 孝成王卒取魏齐头予秦。后五年,昭王用应侯谋,大破赵于长乎。已而与武安君 白起有隙,言而杀之。任郑安平,使击赵。郑安平为赵所围,以兵二万人降赵。 应侯席稟请罪。后二岁,王稽为河东守,与诸侯通,坐法诛。而应侯曰益以不 怿 (节选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注】①穰侯:战国时秦国大臣,原为楚国人,秦昭襄王之舅,宣太后异父同母 的大弟,凭与昭王的特殊关系在秦独揽大权,后来四次任丞相,因食邑在穰(今 河南省邓州市),号为“穰侯”;②莖:cuo,铡碎的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 阴事:隐秘的事情,机密 B.雎详死 详死:感觉(自己)快要 死了 C.范雎大供具 供具:摆设酒食。 D.与诸侯通,坐法诛 坐法:犯法判罪。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 东等心 B.“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讳称死,还有“崩”“薨”“卒”“不禄” C.“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形容 心胸狭窄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130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雎忍辱负重,坚韧顽强。他不因遭受困辱而沮丧,能够激励意志以奋发 在魏国被魏相魏齐屈打几乎致死,并不因此而气馁,入秦之后命运有了转机。 B.范雎机智过人,行事谨慎。须贾告发,魏齐严刑拷打,他用计逃过一劫; 去秦国的路上,秦相穰侯有所怀疑,他藏起来,后来又下车步行,又逃过一劫。 C.范雎能言善辩,谋深虑远。因此信威于强秦,在国内打击外戚势力加强王 室集权,在国外拓疆开土,为秦国成就帝业奠定了基础,在历史上有一定功绩。 D.范雎睚眦必报,任人唯亲。先后逐穰侯,辱须贾,迫魏齐;在白起因与秦 王有隔阂而被杀的情况下,荐郑安平任大将,后又荐王稽任河东守,造成恶果。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又曰:“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无益 徒乱人国耳
听范雎谋,使五大夫绾伐魏,拔怀。后二岁,拔邢丘。范雎日益亲,因请间说曰: “臣居山东时,闻秦之有穰侯,不闻其有王也。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 乎?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昭王闻之大惧,于是逐穰 侯于关外,拜范雎为相。秦封范雎以应,号为应侯。魏使须贾于秦。须贾辞于范 雎,范雎大供具,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②豆其前,令 两黥徒夹而马食之。数曰:“为我告魏王,急持魏齐头来!不然者,我且屠大梁。” 须贾归,以告魏齐。魏齐恐,亡走赵。范雎既相,入言于王曰:“非王稽之忠, 莫能内臣于函谷关。今臣官至于相,王稽之官尚止于谒者,非其内臣之意也。” 昭王召王稽,拜为河东守。又任郑安平,昭王以为将军。范雎于是散家财物,尽 以报所尝困戹者。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秦昭王欲为范雎必报其仇。赵 孝成王卒取魏齐头予秦。后五年,昭王用应侯谋,大破赵于长乎。已而与武安君 白起有隙,言而杀之。任郑安平,使击赵。郑安平为赵所围,以兵二万人降赵。 应侯席槀请罪。后二岁,王稽为河东守,与诸侯通,坐法诛。而应侯曰益以不 怿。 (节选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注】①穰侯:战国时秦国大臣,原为楚国人,秦昭襄王之舅,宣太后异父同母 的大弟,凭与昭王的特殊关系在秦独揽大权,后来四次任丞相,因食邑在穰(今 河南省邓州市),号为“穰侯”;②莝:cuò,铡碎的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 阴事:隐秘的事情,机密。 B.雎详死 详死:感觉(自己)快要 死了。 C.范雎大供具 供具:摆设酒食。 D.与诸侯通,坐法诛 坐法:犯法判罪。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 东”。 B.“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讳称死,还有“崩”“薨”“卒”“不禄” 等。 C.“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形容 心胸狭窄。 D.《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 130 篇。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雎忍辱负重,坚韧顽强。他不因遭受困辱而沮丧,能够激励意志以奋发。 在魏国被魏相魏齐屈打几乎致死,并不因此而气馁,入秦之后命运有了转机。 B.范雎机智过人,行事谨慎。须贾告发,魏齐严刑拷打,他用计逃过一劫; 去秦国的路上,秦相穰侯有所怀疑,他藏起来,后来又下车步行,又逃过一劫。 C.范雎能言善辩,谋深虑远。因此信威于强秦,在国内打击外戚势力加强王 室集权,在国外拓疆开土,为秦国成就帝业奠定了基础,在历史上有一定功绩。 D.范雎睚眦必报,任人唯亲。先后逐穰侯,辱须贾,迫魏齐;在白起因与秦 王有隔阂而被杀的情况下,荐郑安平任大将,后又荐王稽任河东守,造成恶果。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又曰:“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无益, 徒乱人国耳
译 文 (2)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莖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 马食之。 译 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金陵怀古司空曙° 辇路°江枫暗,宫庭野草春, 伤心庾开府,老作北朝臣。 【注释】①司空曙:唐代诗人。经历安史之乱,其身世与庾信相似。②辇路:皇 帝乘车经过的道路。③庾开府:庾信,南朝梁著名诗人,因曾官开府仪同三司, 故称。庾信出使北朝西魏期间,梁为西魏所亡,遂被强留长安。北周代魏后,他 又被迫仕于周,一直留在北朝,最后死于隋文帝开皇元年 8、诗歌前两句作者巧妙地使用了两组对比,请简要分析。(5分) 9、诗歌后两句使用了庾信的典故,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述。(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每空1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 ”两句写裁剪荷 叶做上衣,缀缝荷花花瓣做下装,暗喻自己品行髙洁。 (2)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认为“ ”是西汉 兴隆的原因。 (3)李白《蜀道难》中“ ”两句写山崩地陷后, 在绝壁上凿孔架木筑成的通道像登天的梯子,极富浪漫色彩。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遇见 俄罗斯)拉丽萨·普罗斯库林娜 ①地铁猛地停住了。 ②她没来得及抓住扶手。如果不是被人扶住,她就摔倒了。她回过头,要感谢及 时出手相助的人,但看到时,她心头一颤,感觉这张脸似曾相识
译 文: (2)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而坐须贾于堂 下,置莝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 马食之。 译 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金陵怀古 司空曙① 辇路②江枫暗,宫庭野草春。 伤心庾开府③,老作北朝臣。 【注释】①司空曙:唐代诗人。经历安史之乱,其身世与庾信相似。②辇路:皇 帝乘车经过的道路。③庾开府:庾信,南朝梁著名诗人,因曾官开府仪同三司, 故称。庾信出使北朝西魏期间,梁为西魏所亡,遂被强留长安。北周代魏后,他 又被迫仕于周,一直留在北朝,最后死于隋文帝开皇元年。 8、诗歌前两句作者巧妙地使用了两组对比,请简要分析。(5 分) 9、诗歌后两句使用了庾信的典故,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述。(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每空 1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两句写裁剪荷 叶做上衣,缀缝荷花花瓣做下装,暗喻自己品行高洁。 (2)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西汉 兴隆的原因。 (3)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山崩地陷后, 在绝壁上凿孔架木筑成的通道像登天的梯子,极富浪漫色彩。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 分) 遇 见 (俄罗斯)拉丽萨·普罗斯库林娜 ①地铁猛地停住了。 ②她没来得及抓住扶手。如果不是被人扶住,她就摔倒了。她回过头,要感谢及 时出手相助的人,但看到时,她心头一颤,感觉这张脸似曾相识
③在拥挤的车厢里,他微笑着点头,她微笑着回应。她确定自己认错人了,再也 不朝他那边看……到站后,她下了车,从容地四处张望一下,不再想刚才的事, 心里盘算着明天要做什么,就回家了。 ④每天都是如此。 ⑤晚上,她在凉台的茶几上铺好桌布,把茶杯斟满,就在那里静静地坐着,听绿 叶簌簌,听细雨潇潇,忘却了早已凉掉的茶。她自己也像杯中的茶一样失去了温 度 ⑥今晚有些不同往常。她呷了一口茶,走进花园。暖湿的夜晩,久居花园的夜莺 在动听地鸣唱,仿佛要把她从多年的噩梦中叫醒 ⑦她也曾经爱过,幸福过,后来他参军了,就如同所有十八九岁的男孩子。他写 信,她回信。他经常来信,后来有一天,来信忽然中断了。她等待着,可是再也 没有收到一封信,她鼓足勇气去了他家。 ⑧他妈妈如此解释:“他爱上别人了,很快就会有孩子……” ⑨回到家,她把自己锁在房间哭了很久,不理会家人的敲门声。 ⑩0很快,他的父母搬走了。她依然在盼他的来信,盼他来解释为何如此。她依然 不能相信这种无情的背叛。重阅以往的信件,她始终无法释怀,为什么青梅竹马 的恋人会移情别恋? ①她终究没有等到他的来信,但会永远记得他。在一年之内她的父母相继去世, 她变得更加孤独。她刻苦学习,全身心投入事业。她觉得一切都还在前方,她肯 定会遇见命中注定的那个他,但是时光荏苒 ⑩清晨伴着屋顶的雨声到来。她想起今天是周六,无需出行。她走到台阶上,呼 吸着花园里潮湿的新鲜空气,然后进屋做早餐。这个早晨,连花园里的鸟啼也有 些不寻常,她忽然想歌唱,想变得更漂亮。久久被遗忘的喜悦感并没有变淡,反 而使人不安。谜底很简单一一她在想着昨天在地铁上遇见的那个男人。她吃着早 餐,一边怨恨着自己的过于木讷,不会与男人交往,一边合计着出去散散心。 ⑩下雨了,轻风微拂着湿漉漉的树叶。今天她散步的时间比以往要长。她贪婪地 呼吸着混合杂草清香的空气,思考着自己的生活。当然,许多事情都不如人意, 但是应该承认,生活并没有抛弃她。她四处旅行,也并不缺乏异性的关注,但终 究未能成家。后来就仅仅是活着,不再幻想,不再等待奇迹,不再期望幸福来敲 门 ⑩散步归来,门前站着一对年轻男女。他们想在夏天租用她的别墅。她觉得男 子的样子非常熟悉,像是来自她遥远的年轻时代一一他现在就站在这里,看着她 简单的问候之后,她不失时机地问了他父亲的名字。听到答案之后,她跌坐在了 门旁的长椅上一一腿软了 ⑤她一反常态,生硬地答复他们:“不租。”但随即补充了一句:“谁让你们来 的?”问题一出口,她意识到了自己的无礼,又问到:“就你们俩吗?有孩子 吗?”感受到了她的敌意,年轻男子有些局促,但还是礼貌地回答:“有个儿 子,才一岁半。还有我父亲—一他是个残疾人。”“残疾人。他怎么了?”年轻 人有些激动地说:“阿富汗战争……在坎大哈负伤了,弹片留在身体里。医生不 敢动手术。”“那你母亲在哪?”“去世很久了。” ⑩她不说话了,年轻男子还在讲述:父母在战场相识,母亲为了救父亲而踩中地 雷,炸断了脚骨。风不停地撩弄纷乱的枝叶,年轻人的话像是从很远的地方飘来 “按照父亲的意愿,当年他们就结婚了,而母亲已经完全绝望。她不适合生育, 却坚持生下我,不久就去世了。”“你父亲后来再婚了吗?”“没有。我从小和
③在拥挤的车厢里,他微笑着点头,她微笑着回应。她确定自己认错人了,再也 不朝他那边看……到站后,她下了车,从容地四处张望一下,不再想刚才的事, 心里盘算着明天要做什么,就回家了。 ④每天都是如此。 ⑤晚上,她在凉台的茶几上铺好桌布,把茶杯斟满,就在那里静静地坐着,听绿 叶簌簌,听细雨潇潇,忘却了早已凉掉的茶。她自己也像杯中的茶一样失去了温 度。 ⑥今晚有些不同往常。她呷了一口茶,走进花园。暖湿的夜晚,久居花园的夜莺 在动听地鸣唱,仿佛要把她从多年的噩梦中叫醒。 ⑦她也曾经爱过,幸福过,后来他参军了,就如同所有十八九岁的男孩子。他写 信,她回信。他经常来信,后来有一天,来信忽然中断了。她等待着,可是再也 没有收到一封信,她鼓足勇气去了他家。 ⑧他妈妈如此解释:“他爱上别人了,很快就会有孩子……” ⑨回到家,她把自己锁在房间哭了很久,不理会家人的敲门声。 ⑩很快,他的父母搬走了。她依然在盼他的来信,盼他来解释为何如此。她依然 不能相信这种无情的背叛。重阅以往的信件,她始终无法释怀,为什么青梅竹马 的恋人会移情别恋? ⑪她终究没有等到他的来信,但会永远记得他。在一年之内她的父母相继去世, 她变得更加孤独。她刻苦学习,全身心投入事业。她觉得一切都还在前方,她肯 定会遇见命中注定的那个他,但是时光荏苒…… ⑫清晨伴着屋顶的雨声到来。她想起今天是周六,无需出行。她走到台阶上,呼 吸着花园里潮湿的新鲜空气,然后进屋做早餐。这个早晨,连花园里的鸟啼也有 些不寻常,她忽然想歌唱,想变得更漂亮。久久被遗忘的喜悦感并没有变淡,反 而使人不安。谜底很简单——她在想着昨天在地铁上遇见的那个男人。她吃着早 餐,一边怨恨着自己的过于木讷,不会与男人交往,一边合计着出去散散心。 ⑬下雨了,轻风微拂着湿漉漉的树叶。今天她散步的时间比以往要长。她贪婪地 呼吸着混合杂草清香的空气,思考着自己的生活。当然,许多事情都不如人意, 但是应该承认,生活并没有抛弃她。她四处旅行,也并不缺乏异性的关注,但终 究未能成家。后来就仅仅是活着,不再幻想,不再等待奇迹,不再期望幸福来敲 门。 ⑭散步归来,门前站着一对年轻男女。他们想在夏天租用她的别墅。她 觉得男 子的样子非常熟悉,像是来自她遥远的年轻时代——他现在就站在这里,看着她。 简单的问候之后,她不失时机地问了他父亲的名字。听到答案之后,她跌坐在了 门旁的长椅上——腿软了。 ⑮她一反常态,生硬地答复他们:“不租。”但随即补充了一句:“谁让你们来 的?”问题一出口,她意识到了自己的无礼,又问到:“就你们俩吗?有孩子 吗?”感受到了她的敌意,年轻男子有些局促,但还是 礼貌地回答:“有个儿 子,才一岁半。还有我父亲——他是个残疾人。”“残疾人。他怎么了?”年轻 人有些激动地说:“阿富汗战争……在坎大哈负伤了,弹片留在身体里。医生不 敢动手术。” “那你母亲在哪?”“去世很久了。” ⑯她不说话了,年轻男子还在讲述:父母在战场相识,母亲为了救父亲而踩中地 雷,炸断了脚骨。风不停地撩弄纷乱的枝叶,年轻人的话像是从很远的地方飘来: “按照父亲的意愿,当年他们就结婚了,而母亲已经完全绝望。她不适合生育, 却坚持生下我,不久就去世了。”“你父亲后来再婚了吗?”“没有。我从小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