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课后记 《与朱元思书》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 2、疏通文意并且熟练的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2、体会作者由观赏自然景物而引发的内心感触 3.通过诵读训练,进一步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 (三)情感目标: 1.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 洁志趣。 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帮助学生理解“鸢飞戾天”两句。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可爱的祖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名山秀水,数不胜数。同学们,你们 知道哪些著名的景点? (学生讨论回答。)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拍摄于浙江富春江的风景片。下面 就请大家一起欣赏。要求看完后说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讨论回答。 师:富春江的景色用一个字来说就是“美”。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吴均在游览完富春江的风 光后,情不自禁写了一篇描绘富春江风光的文章《与朱元思书》。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 学习这篇文章。《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 其事皆不可考。 先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听读时注意字词的读音,分清句子的停顿。 二、给文章中下列字注音: 缥、湍、轩、邈、泠、嚶、鸢、窥、柯 、师生互相质疑,疏通课文文句 第一自然段:①风烟:指烟雾。②共色:同样的颜色。③俱:都。④许’:附于数词之后, 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⑤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⑥从流飘荡:乘着 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第二自然段:①缥 碧:青白色 音.piao3。②急湍:急流的水;湍,音tu6n。③直视无碍:一直看下
2012 级 1 班 2 班(下期)课堂设计 16 课后记: 《与朱元思书》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 2、疏通文意并且熟练的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2、体会作者由观赏自然景物而引发的内心感触。 3.通过诵读训练,进一步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 (三)情感目标: 1.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 洁志趣。 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帮助学生理解“鸢飞戾天”两句。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可爱的祖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名山秀水,数不胜数。同学们,你们 知道哪些著名的景点? (学生讨论回答。)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拍摄于浙江富春江的风景片。下面 就请大家一起欣赏。要求看完后说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讨论回答。) 师:富春江的景色用一个字来说就是“美”。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吴均在游览完富春江的风 光后,情不自禁写了一篇描绘富春江风光的文章《与朱元思书》。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 学习这篇文章。《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 其事皆不可考。 先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听读时注意字词的读音,分清句子的停顿。 二、给文章中下列字注音: 缥、湍、轩、邈、泠、嘤、鸢、窥、柯 三、 师生互相质疑,疏通课文文句: 第一自然段:①风烟:指烟雾。②共色:同样的颜色。③俱:都。④许’:附于数词之后, 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⑤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⑥从流飘荡:乘着 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第二自然段: ①缥 碧:青白色;缥,音.piao3。②急湍:急流的水;湍,音 tu6n。③直视无碍:一直看下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淸澈。第三自然段①寒树:使人看了 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②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 不是“寒树”。③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 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④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⑤相鸣:互相和鸣。⑥戾天: 到天上:戾,至。⑦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⑧经伦:筹划、治理。⑨忘反:流 连忘返;“反”同“返”。⑩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名词作状语 ⑨犹:好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⑩见:同“现”,显现,显露。 (注意: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对搞不懂的问题,通过小组学习,合作探究,相互质疑解 答,弄懂全篇。) 四、概括文章三个自然段的大意 、文章的第一部分,这部分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了从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 2、文章的第二部分。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 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之特点。 3、文章的第三部分。这部分以细腻的笔触详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人在此山 中的感受。在这里,作者既从侧面烘托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 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五、探究讨论 1.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 里,“异”在哪里? (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老师归纳: 学生只要能抓住重点,说出水之清澈(“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和山之峻峭(“争髙直指 千百成峰”),也就能够大致领悟这篇写景美文的魅力了 2.写景要注意条理,请大家分析讨论这篇文章写景的顺序。 (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六、比较分析,学生自主阅读,按照要求填写下列表格: 课文题目景物特点写景目的写景方法 与朱元思书 答谢中书书 三峡 湖心亭看雪 七、全班集体朗读全文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的景色,作为本课所放录像的解说词 3、指出文中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并举例说明作用 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总 奇山异水 分 异水清(夸张),急(夸张,比喻,对偶)视觉 奇山山峰和树的髙奇峻峭视觉 山林中动听的声音听觉 树的茂盛 视觉
2012 级 1 班 2 班(下期)课堂设计 17 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第三自然段①寒树:使人看了 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②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 不是“寒树”。③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 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④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⑤相鸣:互相和鸣。⑥戾天: 到天上;戾,至。⑦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⑧经伦:筹划、治理。⑨忘反:流 连忘返;“反”同“返”。⑩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名词作状语。 ⑨犹:好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⑩见:同“现”,显现,显露。 (注意: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对搞不懂的问题,通过小组学习,合作探究,相互质疑解 答,弄懂全篇。) 四、概括文章三个自然段的大意: 1、文章的第一部分,这部分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了从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 2、文章的第二部分。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 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之特点。 3、文章的第三部分。这部分以细腻的笔触详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人在此山 中的感受。在这里,作者既从侧面烘托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 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五、探究讨论 1.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 里,“异”在哪里? (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老师归纳: 学生只要能抓住重点,说出水之清澈(“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和山之峻峭(“争高直指, 千百成峰”),也就能够大致领悟这篇写景美文的魅力了。 2.写景要注意条理,请大家分析讨论这篇文章写景的顺序。 (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六、比较分析,学生自主阅读,按照要求填写下列表格: 课文题目 景物特点 写景目的 写景方法 与朱元思书 答谢中书书 三峡 湖心亭看雪 七、全班集体朗读全文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的景色,作为本课所放录像的解说词。 3、指出文中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并举例说明作用。 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总 奇山 异水 分 异水 清(夸张),急(夸张,比喻,对偶) 视觉 奇山 山峰和树的高奇峻峭 视觉 山林中动听的声音 听觉 树的茂盛 视觉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教学后记: 《送东阳马生序》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习对照的写法 情感与价值目标: 否定句代词宾语提前和主语省略的用法 3、过程与方法目标: 领会苦学方能成才的道理。 【重点难点】 1、对照的写法 2、倒装句和省略句。 【教学设想】 自读课。 此课可要求学生熟读,并能背诵其中重段落,领会方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并学习对比 的写作方法 授课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指南录》 《送东阳马生序》 1.书序(序跋) 《太史公自序》 叙述著作旨趣 《齐民要术序》 序 2.赠序 《送孟东野序》 1写给临别亲朋的 《送薛存义序》 、作者简介 宋濂(1310一13180,字景濂,号潜溪。浦江(浙江义乌县)人。元末明初文学
2012 级 1 班 2 班(下期)课堂设计 18 教学后记: 《送东阳马生序》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习对照的写法。 2、情感与价值目标: 否定句代词宾语提前和主语省略的用法。 3、过程与方法目标: 领会苦学方能成才的道理。 【重点难点】 1、对照的写法。 2、倒装句和省略句。 【教学设想】 自读课。 此课可要求学生熟读,并能背诵其中重段落,领会方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并学习对比 的写作方法。 授课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指南录〉》 “序” } 《送东阳马生序》 │ 1 . 书序(序跋) │ 《太史公自序》 │ 叙述著作旨趣 │ 《齐民要术序》 序│ │2 . 赠序 │ 《送孟东野序》 │ 写给临别亲朋的 《送薛存义序》 二、作者简介 宋濂(1310-13180,字景濂,号潜溪。浦江(浙江义乌县)人。元末明初文学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明初:受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诺(参与 撰写朝廷重要文书)。因长孙列入胡惟庸党,全家谪往茂州,中途病死 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另二人是刘基和高启)。著有《宋学士文集》。 三、自读课文,并作分析 1.逐段分析 全文包括3段 (1)叙述自己在青少年时期嗜学勤读,不怕艰难困苦的坚强意志和刻苦精神。 简析: 家贫无书 艰 天大寒,手指不可屈伸 求书借书学习 勤手自笔录,弗之怠 遍观全书 无师与游 艰 趋百里外求师 求师 师 勤 (对比) 生 夺走辛劳 艰 生活艰难 (对比) 从师 同舍生 略无慕艳意 勤 (侧写) 中有足乐者 正面写自己得到学习的最大快乐,侧写专心求学,刻苦勤奋。 (2)批评当时太学诸生学习条件优越而不知好学,勉励他们不要辜负好条件,应当专心 至致志,努力学习。 简析: 无冻馁之患 无奔走之劳 太学生良好学习条件 有师可问 有书可读 与上一段处处对比) 以“今”开头,转入与过去学习条件的对比,联结自然。然后作出有力的论断,勉励太学 生德成业精 (3)说明作“序”的原因和目
2012 级 1 班 2 班(下期)课堂设计 19 家。 明初:受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诺(参与 撰写朝廷重要文书)。因长孙列入胡惟庸党,全家谪往茂州,中途病死。 “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另二人是刘基和高启)。著有《宋学士文集》。 三、自读课文,并作分析 1.逐段分析。 全文包括3段 (1)叙述自己在青少年时期嗜学勤读,不怕艰难困苦的坚强意志和刻苦精神。 简析: 家贫无书 艰 天大寒,手指不可屈伸 求书 借书学习 勤 手自笔录,弗之怠 遍观全书 无师与游 艰 趋百里外求师 求师 师 勤 (对比) 生 夺走辛劳 艰 余 生活艰难 (对比) 从师 同舍生 略无慕艳意 勤 (侧写) 中有足乐者 正面写自己得到学习的最大快乐,侧写专心求学,刻苦勤奋。 (2)批评当时太学诸生学习条件优越而不知好学,勉励他们不要辜负好条件,应当专心 至致志,努力学习。 简析: 无冻馁之患 无奔走之劳 太学生良好学习条件 有师可问 有书可读 (与上一段处处对比) 以“今”开头,转入与过去学习条件的对比,联结自然。然后作出有力的论断,勉励太学 生德成业精。 (3)说明作“序”的原因和目的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简析: 撰长书一辞甚畅达(书面表达能力) 马生“善学”论辩一言和而色夷(口头表达能力) 学习一用心甚劳(原因 扣题。道为学之难以勉励马生。 2.归纳写作特点 (1)通过叙述自己亲身经历说明问题,令人有亲切感,易于接受。(有情节,选材典型) (2)描写人物生动形象。 先达——德隆望尊 门人弟子——一虚心好学,尊敬长者 (3)对比鲜明 师 余 前人 昔 生活 书 (生活、学习条件) 生 同余生今人 今 四、小结 1.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现实意义) 2.对比手法的运用 五、作业 1、整理课文字、词知识 2、书题二、三 板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 文体 赠序 昔(余) 今(太学诸生) 求书 冻馁之患 奔走之劳 求师 无 有师可问有书可读 从师 〖对比〗 自道为学之难 勉励德成精 教学后记: 《与妻书》 教学目标 l、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2012 级 1 班 2 班(下期)课堂设计 20 简析: 撰长书—辞甚畅达(书面表达能力) 马生“善学” 论辩—言和而色夷(口头表达能力) 学习—用心甚劳(原因) 扣题。道为学之难以勉励马生。 2 . 归纳写作特点。 (1)通过叙述自己亲身经历说明问题,令人有亲切感,易于接受。(有情节,选材典型) (2)描写人物生动形象。 先达──德隆望尊。 门人弟子──虚心好学,尊敬长者。 (3)对比鲜明。 师 余 前人 昔 昔 昔 生活 师 书 (生活、学习条件) 生 同余生 今人 今 今 今 四、小结 1.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现实意义)。 2.对比手法的运用。 五、作业 1、整理课文字、词知识。 2、书题二、三。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与妻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送东阳马生序 文体 赠序 昔(余) 今(太学诸生) 求书 冻馁之患 奔走之劳 求师 无 有师可问 有书可读 从师 〖对比〗 自道为学之难 勉励德成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