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第一单元计划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课文思想的启迪和引领下,结合自己的读书感悟和生活经验,学习思 考社会,思考人生,学会认识历史,认识现实,学习如何看待生命的本质,激励志向 培育人生态度 2、培养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勤于思考,在观察和了解生活现象的基础上,形成 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3、学习用具体事物来抒发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2、启迪学生的灵性,提高其观察生活和思考生活的自觉意识。 三、教学方法 采用学生自读、质疑、讨论的教学方式。 四、单元教学安排 《家》 2课时 《石缝间的生命》 1课时 《废墟的召唤》 2课时 《更浩瀚的海洋》1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单元小结 1课时 作文训练 2课时 单元检测 2课时 机动 2课时
2012 级 1 班 2 班(下期)课堂设计 6 第一单元计划 一、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课文思想的启迪和引领下,结合自己的读书感悟和生活经验,学习思 考社会,思考人生,学会认识历史,认识现实,学习如何看待生命的本质,激励志向; 培育人生态度。 2、培养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勤于思考,在观察和了解生活现象的基础上,形成 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3、学习用具体事物来抒发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2、启迪学生的灵性,提高其观察生活和思考生活的自觉意识。 三、教学方法: 采用学生自读、质疑、讨论的教学方式。 四、单元教学安排: 《家》 2 课时 《石缝间的生命》 1 课时 《废墟的召唤》 2 课时 《更浩瀚的海洋》 1 课时 口语交际 1 课时 单元小结 1 课时 作文训练 2 课时 单元检测 2 课时 机动 2 课时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l、家 周国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朗读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 (2)理解和把握课文中三个比喻句的具体含义。 (3)引导学生探求“家”的真谛。 2、情感价值: 引导学生对家的理解,热爱自己的家。 3、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与交流,理解家的内涵,表达自己对家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对三个比喻句的理解 三、教学课时: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放音乐《我想有个家》) 每次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我的心中总会有一种莫句的感动,我知道我的感动是对家 的感受的共鸣。我不知道同学们对天家是怎样的感受,能谈谈吗? (二)、研讨课文 我们一起去年年作家周国平对家的感悟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 (1)周国平认为家是什么时候?(家是一只船) (2)作者是如何将“家”与“船”联系起来的? 明确:作者作出这一判断的前提是对人生的感受:人生是一种漂流。 (3)从表达方式看,这一部分有何特色? 明确:作者没有生硬地提出结论,而是叙写情境,写出自己的感觉、感受,引领读 者一步步从感觉到思考,由形象感受到理性认识,一切顺其自然。这种表达方式很值得我 们学习。 (4)请学生朗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对“家”的感悟。 2、运用对第一部分的探究方式,按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家是温暖的港湾”“家是 永远的岸”两部分。主要探究作者的心路历程,以及语言表达效果 3、作者的说法能引起你的共鸣吗?选你感悟最深的一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 (三)拓展延伸: 每个人对家都有自己特殊的感受,你心中的家是怎样的呢?请听音乐《回家》,探寻 自己的感受,能否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表达,下一堂课交流 (播放萨克斯演奏的《回家》,让学生静静地感受。) (四)布置作业: 1、收集中外有关“家”的文学作品和相关评述 2、小组合作,选择适当的音乐,配乐朗读课文,录音
2012 级 1 班 2 班(下期)课堂设计 7 1、家 周国平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⑴通过朗读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 ⑵理解和把握课文中三个比喻句的具体含义。 ⑶引导学生探求“家”的真谛。 2、 情感价值: 引导学生对家的理解,热爱自己的家。 3、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与交流,理解家的内涵,表达自己对家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对三个比喻句的理解。 三、教学课时: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放音乐《我想有个家》) 每次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我的心中总会有一种莫句的感动,我知道我的感动是对家 的感受的共鸣。我不知道同学们对天家是怎样的感受,能谈谈吗? (二)、研讨课文 我们一起去年年作家周国平对家的感悟。 1、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 (1) 周国平认为家是什么时候?(家是一只船) (2) 作者是如何将“家”与“船”联系起来的? 明确:作者作出这一判断的前提是对人生的感受:人生是一种漂流。 (3) 从表达方式看,这一部分有何特色? 明确:作者没有生硬地提出结论,而是叙写情境,写出自己的感觉、感受,引领读 者一步步从感觉到思考,由形象感受到理性认识,一切顺其自然。这种表达方式很值得我 们学习。 (4) 请学生朗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对“家”的感悟。 2、 运用对第一部分的探究方式,按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家是温暖的港湾”“家是 永远的岸”两部分。主要探究作者的心路历程,以及语言表达效果。 3、 作者的说法能引起你的共鸣吗?选你感悟最深的一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 (三)拓展延伸: 每个人对家都有自己特殊的感受,你心中的家是怎样的呢?请听音乐《回家》,探寻 自己的感受,能否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表达,下一堂课交流。 (播放萨克斯演奏的《回家》,让学生静静地感受。) (四)布置作业: 1、收集中外有关“家”的文学作品和相关评述。 2、小组合作,选择适当的音乐,配乐朗读课文,录音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第二课时 (一)请学生推荐课文配乐朗读的录音 (二)课文探究: 作者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又把家比作船、港湾、岸。细读课文,说说这几种比 喻间的内在联系 明确:把人生比作河流,是把家比作船、港湾、岸的前提,是后边几个比喻的基础。 “家是一只船”的前提是“人生是一种漂流”,这个比喻是后两个比喻的基点。“家是 温暖的港湾“是第一个比喻的深入,又是下一个比喻的出发点 “家是永远的岸“是三个比喻所传达的思想的极致和完成,在逻辑上既是对两个比 喻的承接,又是对前面两个比喻的升华。 (三)拓展延伸 1、分小组对所悼念到的有关“家”的文学作品和相关评述进行交流讨论。选择优秀 的作品作全班交流。 2、欣赏完了众多的有关“家”的作品,在你心中,人生是什么呢?能否用一个恰当 的比喻形象地描述你心中的家? 五、板书设计: 人生 漂流 家(感悟) 港湾 岸 六、教学后记: 、《石缝间的生命》 林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清思路,把握课文的主旨 (2)反复诵读,揣摩语言的表现力。 2、情感与价值: (1)联系生活实际感悟人生,领会文章对高昂的生命力的礼赞。 、过程与方法 采用讨论、交流与诵读的方法,体味其中所蕴含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性格,勇于挑战的精神。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12 级 1 班 2 班(下期)课堂设计 8 第二课时 (一) 请学生推荐课文配乐朗读的录音 (二) 课文探究: 作者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又把家比作船、港湾、岸。细读课文,说说这几种比 喻间的内在联系。 明确:把人生比作河流,是把家比作船、港湾、岸的前提,是后边几个比喻的基础。 “家是一只船”的前提是“人生是一种漂流”,这个比喻是后两个比喻的基点。“家是 温暖的港湾“是第一个比喻的深入,又是下一个比喻的出发点。 “家是永远的岸“是三个比喻所传达的思想的极致和完成,在逻辑上既是对两个比 喻的承接,又是对前面两个比喻的升华。 (三) 拓展延伸: 1、 分小组对所悼念到的有关“家”的文学作品和相关评述进行交流讨论。选择优秀 的作品作全班交流。 2、欣赏完了众多的有关“家”的作品,在你心中,人生是什么呢?能否用一个恰当 的比喻形象地描述你心中的家? 五、板书设计: 家 人生 漂流 船 家(感悟) 港湾 岸 六、 教学后记: 2、《石缝间的生命》 林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理清思路,把握课文的主旨。 ⑵反复诵读,揣摩语言的表现力。 2、情感与价值: ⑴联系生活实际感悟人生,领会文章对高昂的生命力的礼赞。 3、过程与方法: 采用讨论、交流与诵读的方法,体味其中所蕴含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性格,勇于挑战的精神。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大自然并非对每个生命都施以恩惠。有时,有些生命所面对的生存环境是异常艰难窘 迫的,而能在这种种困境中顽强生存的生命,自有其震憾人心的力量。石缝间的生命,就 是这样震憾了作者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石缝间的生命》一文,希望你能从中受到教 (二)整体感知 1、检査预习情况。结合课文后面“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查字典,边读边写 2、范读课文,学生在听读课文的过程中,思考下列问题。①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②文章第一句话“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的潸然泪下”,作者为什 么会“感动的潸然泪下”?该句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③文中哪一语段对题目作出了概 括性诠释与理解?④试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各层的大意。 3、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以上问题。 4、学生交流以上问题,可相互补充。教师可以适当点拔、指导。 (三)合作探究 1、揣摩语言: ①画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最精彩、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语句,并 体会其作用。②你最喜欢文中哪些语句?请把你喜欢的理由告诉大家。 2、自主、合作、探究 进一步研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疑难问题,互相讨论。教师提出以下思考题 I.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这句话应当怎样 理解? 0因为“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所以“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 0这句话的含义是:任何生命都应该坚信自己有无穷的力量,它是任何恶劣的环境 都无法从根本上阻挡的。 II.在“生命就是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一句中,如何理解“规 定”和“改变”两词不同的含义? “规定”是指环境对生命成长的限制、约束或促进作用:“改变”说明环境可以 从外部来改变和影响生命的发展。II.在“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 识自己,从而才能锤炼自己,成长自己,直到最后完成自己,升华自己”中“发现”、“认 识”、“锤炼”和“升华”四个词语有何关系?说明了什么? θ四个词是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说明了生命适应环境并改造自身的一般规律 IV.文章结尾说“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是具有如此震慑人们心灵的情感力量”。从 文中看,这种“力量”表现在哪些方面? V.文章开头说石缝间的生命是“顽强的生命”,结尾说它是“顽强的生命”。作者 这样措辞,有什么用意? VI.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关系是什么? 0因果关系。使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四)归纳小结: 这篇托物言志的散文,通过对“撒落到天涯海角”的石缝间的生命的描述,赞美了石 缝间的生命的那种倔强和崇高的品格,阐述了生命的内涵就是拼搏,启示我们:要做驾驭 生活的强者 (五)联结生活,创造性学习 搜集与《石缝间的生命》旨趣相近的名言佳句和与课文内容、题材相关的文章,并交
2012 级 1 班 2 班(下期)课堂设计 9 大自然并非对每个生命都施以恩惠。有时,有些生命所面对的生存环境是异常艰难窘 迫的,而能在这种种困境中顽强生存的生命,自有其震憾人心的力量。石缝间的生命,就 是这样震憾了作者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石缝间的生命》一文,希望你能从中受到教 益。 (二) 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结合课文后面“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查字典,边读边写。 2、范读课文,学生在听读课文的过程中,思考下列问题。 ○1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2 文章第一句话“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的潸然泪下”,作者为什 么会“感动的潸然泪下”?该句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3 文中哪一语段对题目作出了概 括性诠释与理解?○4 试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各层的大意。 3、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以上问题。 4、学生交流以上问题,可相互补充。教师可以适当点拔、指导。 (三)合作探究: 1、揣摩语言: ○1 画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最精彩、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语句,并 体会其作用。○2 你最喜欢文中哪些语句?请把你喜欢的理由告诉大家。 2、自主、合作、探究: 进一步研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疑难问题,互相讨论。 教师提出以下思考题: I.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这句话应当怎样 理解? Ø 因为“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所以“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 Ø 这句话的含义是:任何生命都应该坚信自己有无穷的力量,它是任何恶劣的环境 都无法从根本上阻挡的。 II.在“生命就是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一句中,如何理解“规 定”和“改变”两词不同的含义? Ø “规定”是指环境对生命成长的限制、约束或促进作用;“改变”说明环境可以 从外部来改变和影响生命的发展。 III. 在“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 识自己,从而才能锤炼自己,成长自己,直到最后完成自己,升华自己”中“发现”、“认 识”、“锤炼”和“升华”四个词语有何关系?说明了什么? Ø 四个词是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说明了生命适应环境并改造自身的一般规律。 IV. 文章结尾说“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是具有如此震慑人们心灵的情感力量”。从 文中看,这种“力量”表现在哪些方面? V. 文章开头说石缝间的生命是“顽强的生命”,结尾说它是“顽强的生命”。作者 这样措辞,有什么用意? VI. 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关系是什么? Ø 因果关系。使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四)归纳小结: 这篇托物言志的散文,通过对“撒落到天涯海角”的石缝间的生命的描述,赞美了石 缝间的生命的那种倔强和崇高的品格,阐述了生命的内涵就是拼搏,启示我们:要做驾驭 生活的强者。 (五)联结生活,创造性学习: 搜集与《石缝间的生命》旨趣相近的名言佳句和与课文内容、题材相关的文章,并交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五、板书设计: 野草油细瘦、薄叶 叶下生根 石缝间的生命蒲公英改变形象 惊叹 柔韧、强固敬畏 松柏伤痕累累 盘根错节 六、教学后记: 3、《废墟的召唤》 宗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累字、词 (2)理解句子的含义。 2、情感与价值:激发同学的爱国主义思想,增强使命感 3、过程与方法 采用朗读与讨论,让学生自觉认识到自己身上的使命 二、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认识自己身上的时代使命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自学过程: (一)、生字识记 廓(ku)藻(zao)瀛(ying)胄(zhou) 嗫嚅( ne ru):形容想说话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 迤逦(yi1i):曲折连绵。 窸窣(xisu):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 绮(qi):1.有花纹或图案的丝织品。如:绮罗。2.美丽,美妙。如:绮丽。本文取 此义。 蘸(zhan):在液体、粉末或糊状的东西里沾一下就拿出来。 (二)、词语识记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奇耻大辱:极大的耻辱。 醒悟:在认识上由模糊而清楚,由错误而正确。 慷慨激昂: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并充满正气,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
2012 级 1 班 2 班(下期)课堂设计 10 流。 五、 板书设计: 野草油 细瘦、薄叶 叶下生根 感动 石缝间的生命 蒲公英 改变形象 惊叹 柔韧、强固 敬畏 松柏 伤痕累累 盘根错节 六、教学后记: 3、《废墟的召唤》 宗璞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积累字、词。 ⑵理解句子的含义。 2、情感与价值:激发同学的爱国主义思想,增强使命感。 3、过程与方法: 采用朗读与讨论,让学生自觉认识到自己身上的使命。 二、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认识自己身上的时代使命。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自学过程: (一)、生字识记 廓(kuò) 藻(zǎo) 瀛(yíng) 胄(zhòu) 嗫嚅(niè rú):形容想说话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 迤逦(yǐ lǐ):曲折连绵。 窸窣(xī sū):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 绮(qǐ):1.有花纹或图案的丝织品。如:绮罗。2.美丽,美妙。如:绮丽。本文取 此义。 蘸(zhàn):在液体、粉末或糊状的东西里沾一下就拿出来。 (二)、词语识记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奇耻大辱:极大的耻辱。 醒悟:在认识上由模糊而清楚,由错误而正确。 慷慨激昂: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并充满正气。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