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邻近地区的暴雨资料加入设计流域或涝区暴雨系列进行频率分析。但对移用的 可行性及重现期应进行分析,并注意地区差别,作必要的改正。 3设计暴雨的统计参数及设计值应进行地区综合分析和合理性检查。 4.1.5设计暴雨量的时程分配应根据符合大暴雨雨型特性的综合或典型雨型, 采用不同历时设计暴雨量同频率控制放大。 4,.1.6设计暴雨量的面分布,应根据符合大暴雨面分布特性的综合或典型面分 布,以流域设计面雨量为控制,进行同倍比放大计算。也可采用分区的设计面雨 量同频率控制放大计算。 4.1.7汛期分期设计暴雨计算有关分期的规定,可按本规范3.4节的有关规定 执行。 4.2可能最大暴雨) 4.2.1采用水文气象法推求可能最大暴雨时,应分析设计流域和邻近地区暴雨 特性及成因,并根据资料条件和设计要求,采用下列方法: 1设计流域有特大暴雨资料时,可用暴雨放大法。 2邻近地区有特大暴雨资料时,可用暴雨移置法。 3流域面积大、设计历时长时,可用暴雨组合法。 4设计流域及气候一致区内有较多特大暴雨资料时,可用暴雨时面深概化 法。 4.2.2放大暴雨时,应根据所选暴雨的具体情况,按附录C有关规定确定放大 方法和放大指标。 当所选暴雨为罕见特大暴雨时,可只作水汽因子放大。以地面露点作为 水汽因子指标时,应分析地面露点在时间和地区上的代表性。 2当所选暴雨为非罕见特大暴雨,动力因子与暴雨有正相关趋势时,可作 水汽和动力因子放大。放大时应分析上述因子的合理组合。以风速作为动力因子 指标时,应分析代表站风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代表性。 放大时应根据因子的物理特性,选用暴雨过程中实测资料的最大值或重现期 为50年的数值作为放大指标
12 用邻近地区的暴雨资料加入设计流域或涝区暴雨系列进行频率分析。但对移用的 可行性及重现期应进行分析,并注意地区差别,作必要的改正。 3 设计暴雨的统计参数及设计值应进行地区综合分析和合理性检查。 4.1.5 设计暴雨量的时程分配应根据符合大暴雨雨型特性的综合或典型雨型, 采用不同历时设计暴雨量同频率控制放大。 4.1.6 设计暴雨量的面分布,应根据符合大暴雨面分布特性的综合或典型面分 布,以流域设计面雨量为控制,进行同倍比放大计算。也可采用分区的设计面雨 量同频率控制放大计算。 4.1.7 汛期分期设计暴雨计算有关分期的规定,可按本规范 3.4 节的有关规定 执行。 4.2 可能最大暴雨 4.2.1 采用水文气象法推求可能最大暴雨时,应分析设计流域和邻近地区暴雨 特性及成因,并根据资料条件和设计要求,采用下列方法: 1 设计流域有特大暴雨资料时,可用暴雨放大法。 2 邻近地区有特大暴雨资料时,可用暴雨移置法。 3 流域面积大、设计历时长时,可用暴雨组合法。 4 设计流域及气候一致区内有较多特大暴雨资料时,可用暴雨时面深概化 法。 4.2.2 放大暴雨时,应根据所选暴雨的具体情况,按附录 C 有关规定确定放大 方法和放大指标。 1 当所选暴雨为罕见特大暴雨时,可只作水汽因子放大。以地面露点作为 水汽因子指标时,应分析地面露点在时间和地区上的代表性。 2 当所选暴雨为非罕见特大暴雨,动力因子与暴雨有正相关趋势时,可作 水汽和动力因子放大。放大时应分析上述因子的合理组合。以风速作为动力因子 指标时,应分析代表站风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代表性。 放大时应根据因子的物理特性,选用暴雨过程中实测资料的最大值或重现期 为 50 年的数值作为放大指标
4.23移置暴雨时,应研究移置的可能性。设计流域与被移置暴雨发生地区应 有相似的天气、气候、地形条件。暴雨移置时,应根据地理位置、地形条件的差 异对暴雨进行移置改正 4.2.4组合暴雨时,应分析形成暴雨的大气环流形势及天气系统衔接演变的可 能性,并分析论证组合方式的合理性。 4.2.5 暴雨时面深概化时,应分析分区综合的可能最大暴雨时面深外包线的合 理性。转换为设计流域可能最大暴雨时,应符合设计流域的暴雨特性 4.2.6当流域面积小于1000km2,暴雨资料又较缺乏时,可根据本地区的可能 最大24小时点暴雨等值线图和点面关系查算设计流域的可能最大暴雨。如本地 区及邻近地区近期发生特大暴雨,应对查算的成果进行检查,必要时作适当调整 4.2.7可能最大暴雨的时程分配和流域面分布,可采用典型或综合概化的雨型 放大确定。 入 4.3产流和汇流计算 4.3.1由设计暴雨计算设计洪水或由可能最大暴雨计算可能最大洪水时,应充 分利用设计流域或邻近地区实测的暴雨、洪水对应资料,对产流和汇流计算方法 中的参数进行率定,并分析参数在大洪水时的特性及变化规律。参数率定与使用 方法应一致:洪水过程线的分割与回加应一致。不同方法的产流和汇流参数不应 任意移用。 4.3.2产流和汇流计算应根据设计流域的水文特性、流域特征和资料条件,采 用与其相适应的计算方法。产流计算可采用暴雨径流相关、扣损等方法。汇流计 算可采用单位线等方法,如流域面积较小可用推理公式计算。当资料条件允许时, 也可采用流域水文模型进行计算。 4.3.3当流域面积小于1000m2,实测资料短缺时,可采用经审批的暴雨径流 查算图表作为计算设计洪水的一种依据。如设计流域或邻近地区近期发生大暴雨 洪水,应对产流和汇流参数进行合理性检查,必要时可对参数作适当修正。 4.3.4当单位线的峰值、滞时或汇流参数有随雨强或暴雨中心位置而变化的趋 势时,应作非线性校正。校正时应分析高水位的河槽蓄泄关系的变化规律,拟定
13 4.2.3 移置暴雨时,应研究移置的可能性。设计流域与被移置暴雨发生地区应 有相似的天气、气候、地形条件。暴雨移置时,应根据地理位置、地形条件的差 异对暴雨进行移置改正。 4.2.4 组合暴雨时,应分析形成暴雨的大气环流形势及天气系统衔接演变的可 能性,并分析论证组合方式的合理性。 4.2.5 暴雨时面深概化时,应分析分区综合的可能最大暴雨时面深外包线的合 理性。转换为设计流域可能最大暴雨时,应符合设计流域的暴雨特性。 4.2.6 当流域面积小于 1000km2 ,暴雨资料又较缺乏时,可根据本地区的可能 最大 24 小时点暴雨等值线图和点面关系查算设计流域的可能最大暴雨。如本地 区及邻近地区近期发生特大暴雨,应对查算的成果进行检查,必要时作适当调整。 4.2.7 可能最大暴雨的时程分配和流域面分布,可采用典型或综合概化的雨型 放大确定。 4.3 产流和汇流计算 4.3.1 由设计暴雨计算设计洪水或由可能最大暴雨计算可能最大洪水时,应充 分利用设计流域或邻近地区实测的暴雨、洪水对应资料,对产流和汇流计算方法 中的参数进行率定,并分析参数在大洪水时的特性及变化规律。参数率定与使用 方法应一致;洪水过程线的分割与回加应一致。不同方法的产流和汇流参数不应 任意移用。 4.3.2 产流和汇流计算应根据设计流域的水文特性、流域特征和资料条件,采 用与其相适应的计算方法。产流计算可采用暴雨径流相关、扣损等方法。汇流计 算可采用单位线等方法,如流域面积较小可用推理公式计算。当资料条件允许时, 也可采用流域水文模型进行计算。 4.3.3 当流域面积小于 1000km2 ,实测资料短缺时,可采用经审批的暴雨径流 查算图表作为计算设计洪水的一种依据。如设计流域或邻近地区近期发生大暴雨 洪水,应对产流和汇流参数进行合理性检查,必要时可对参数作适当修正。 4.3.4 当单位线的峰值、滞时或汇流参数有随雨强或暴雨中心位置而变化的趋 势时,应作非线性校正。校正时应分析高水位的河槽蓄泄关系的变化规律,拟定
控制非线性外延的临界雨强或临界流量。 4.3.5当流域面积较大、暴雨在面上的分布不均匀、产流和汇流条件有较大差 异时,可将流域划分成几个计算单元,分别进行产流和汇流计算,再经河道演算 并与底水组合叠加后,作为设计断面的洪水过程线。 4.3.6用推理公式计算设计洪峰流量后,如工程设计需要,可采用概化方法计 算设计洪水过程线, 43.7由设计暴雨计算的设计洪水或由可能最大暴雨计算的可能最大洪水成 果,应分别与本地区实测、调查的大洪水和设计洪水成果进行对比分析,以检查 WWW.CWS.NET.C 其合理性
14 控制非线性外延的临界雨强或临界流量。 4.3.5 当流域面积较大、暴雨在面上的分布不均匀、产流和汇流条件有较大差 异时,可将流域划分成几个计算单元,分别进行产流和汇流计算,再经河道演算、 并与底水组合叠加后,作为设计断面的洪水过程线。 4.3.6 用推理公式计算设计洪峰流量后,如工程设计需要,可采用概化方法计 算设计洪水过程线。 4.3.7 由设计暴雨计算的设计洪水或由可能最大暴雨计算的可能最大洪水成 果,应分别与本地区实测、调查的大洪水和设计洪水成果进行对比分析,以检查 其合理性
5设计洪水的地区组成 5.0.1当设计断面上游有调蓄作用较大的水库或设计水库对下游有防洪任务 时,应对大洪水的地区组成进行分析,并拟定设计断面以上或防洪控制断面以上 设计洪水的地区组成。 5.0.2设计洪水的地区组成可采用典型洪水组成法和同频率洪水组成法拟定。 1典型洪水组成法。从实测资料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大洪水作为典型,按设 计断面洪峰或洪量的倍比,放大各区典型洪水过程线。 2同频率洪水组成法。指定某一分区发生与设计断面同频率的洪水,其余 分区发生相应洪水。 两种洪水组成法的各分区设计洪水过程均应采用同一次洪水过程线为典型。 5.0.3对拟定的设计洪水地区组成和各分区的设计洪水过程线,应符合大洪水 地区组成的一般规律,并从水量平衡及洪水过程线形状等方面进行合理性检查: 必要时可适当调整。 5.0.4计算受上游水库影响的设计洪水时,可根据拟定的各分区不同洪水地区 组成的设计洪水过程线,经上游水库调洪后与区间洪水叠加,得到设计断面不同 组合的设计洪水过程线,从中选取对工程较不利的组合成果。 设计水库对下游有防洪任务时,下游防洪控制断面设计洪水过程线可按上述 原则分析确定。 5.0.5有条件时,可采用地区洪水频率组合法或洪水随机模拟法推求受上游工 程调蓄影响的设计洪水。 采用地区洪水频率组合法时,可以各分区对工程调节起主要作用的时段洪量 作为组合变量,分区不宜太多。 采用洪水随机模拟法时,应合理选择模型,并对模拟成果进行统计特性及合 理性检验
15 5 设计洪水的地区组成 5.0.1 当设计断面上游有调蓄作用较大的水库或设计水库对下游有防洪任务 时,应对大洪水的地区组成进行分析,并拟定设计断面以上或防洪控制断面以上 设计洪水的地区组成。 5.0.2 设计洪水的地区组成可采用典型洪水组成法和同频率洪水组成法拟定。 1 典型洪水组成法。从实测资料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大洪水作为典型,按设 计断面洪峰或洪量的倍比,放大各区典型洪水过程线。 2 同频率洪水组成法。指定某一分区发生与设计断面同频率的洪水,其余 分区发生相应洪水。 两种洪水组成法的各分区设计洪水过程均应采用同一次洪水过程线为典型。 5.0.3 对拟定的设计洪水地区组成和各分区的设计洪水过程线,应符合大洪水 地区组成的一般规律,并从水量平衡及洪水过程线形状等方面进行合理性检查; 必要时可适当调整。 5.0.4 计算受上游水库影响的设计洪水时,可根据拟定的各分区不同洪水地区 组成的设计洪水过程线,经上游水库调洪后与区间洪水叠加,得到设计断面不同 组合的设计洪水过程线,从中选取对工程较不利的组合成果。 设计水库对下游有防洪任务时,下游防洪控制断面设计洪水过程线可按上述 原则分析确定。 5.0.5 有条件时,可采用地区洪水频率组合法或洪水随机模拟法推求受上游工 程调蓄影响的设计洪水。 采用地区洪水频率组合法时,可以各分区对工程调节起主要作用的时段洪量 作为组合变量,分区不宜太多。 采用洪水随机模拟法时,应合理选择模型,并对模拟成果进行统计特性及合 理性检验
6干旱、岩溶、冰川、平原及滨海地区设计洪水计算 6.1干旱、岩溶、冰川地区设计洪水 6.1.1当计算干旱、岩溶、冰川等地区的设计洪水时,应考虑流域特殊的自然 条件和水文特性。 6.12用流量资料计算干旱地区设计洪水时,应充分搜集和调查设计流域及邻 近地区的洪水、暴雨资料,采用地区综合分析方法进行论证,合理确定设计洪水。 用暴雨资料计算设计洪水时,应合理选定计算时段,分析产流期雨强与下渗 的关系,当流域面上产流和汇流条件差异较大时,可采用局部产流与局部汇流方 法计算设计洪水。 6.13计算岩溶地区设计洪水时,应调查了解设计流域与相邻流域之间的水量 交换、伏流暗河区的范围及滞洪与泄流情况等。人 用流量资料计算设计洪水时,应分析明流区与伏流暗河区出流组成及其在设 计条件下的变化,检查设计洪水成果的合理性。 用暴雨资料计算设计洪水时,应分析确定设计条件下的造洪面积,按明流区、 伏流暗河区分别计算。 在天坑、漏斗等较多的岩溶发育地区,也可采用反映岩溶特征的产流、汇流 综合参数计算。 6.1.4计算冰川融雪地区设计洪水时,应了解降水、冰雪消融和冰川湖溃决等 形成洪水的类型、季节特征等,并分析降雨洪水、冰雪消融和冰川湖溃决洪水的 变化规律。 《当流域仅有降雨洪水和冰雪消融洪水或两者形成的混合洪水时,可采用年最 大洪水系列计算设计洪水,也可按洪水成因分别计算设计洪水。 冰川湖溃决的洪水,不宜直接加入频率计算。可通过调查确定工程以上流域 现存的冰川湖数量、分布情况及容积等,估算其溃决洪水
16 6 干旱、岩溶、冰川、平原及滨海地区设计洪水计算 6.1 干旱、岩溶、冰川地区设计洪水 6.1.1 当计算干旱、岩溶、冰川等地区的设计洪水时,应考虑流域特殊的自然 条件和水文特性。 6.1.2 用流量资料计算干旱地区设计洪水时,应充分搜集和调查设计流域及邻 近地区的洪水、暴雨资料,采用地区综合分析方法进行论证,合理确定设计洪水。 用暴雨资料计算设计洪水时,应合理选定计算时段,分析产流期雨强与下渗 的关系,当流域面上产流和汇流条件差异较大时,可采用局部产流与局部汇流方 法计算设计洪水。 6.1.3 计算岩溶地区设计洪水时,应调查了解设计流域与相邻流域之间的水量 交换、伏流暗河区的范围及滞洪与泄流情况等。 用流量资料计算设计洪水时,应分析明流区与伏流暗河区出流组成及其在设 计条件下的变化,检查设计洪水成果的合理性。 用暴雨资料计算设计洪水时,应分析确定设计条件下的造洪面积,按明流区、 伏流暗河区分别计算。 在天坑、漏斗等较多的岩溶发育地区,也可采用反映岩溶特征的产流、汇流 综合参数计算。 6.1.4 计算冰川融雪地区设计洪水时,应了解降水、冰雪消融和冰川湖溃决等 形成洪水的类型、季节特征等,并分析降雨洪水、冰雪消融和冰川湖溃决洪水的 变化规律。 当流域仅有降雨洪水和冰雪消融洪水或两者形成的混合洪水时,可采用年最 大洪水系列计算设计洪水,也可按洪水成因分别计算设计洪水。 冰川湖溃决的洪水,不宜直接加入频率计算。可通过调查确定工程以上流域 现存的冰川湖数量、分布情况及容积等,估算其溃决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