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庄子主要思想(名周) 万物齐同,物我为一的“齐物论”思想 混同物我,泯灭是非的“坐忘论”思想 顺从自然,泰然达观的“宿命论”思想 0、 挣脱名利,自由逍遥的“至人论”思想 总之,庄子思想既有浓重的相对主义色彩 又具有超越世俗观念,反对“人为物役”的积 极因素 (3)杨朱思想 A、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也的“自保论” B、全性葆真,不以物累形的“养生论
• (2)庄子主要思想(名周) • A、万物齐同,物我为一的“齐物论”思想 • B、混同物我,泯灭是非的“坐忘论”思想 • C、顺从自然,泰然达观的“宿命论”思想 • D、挣脱名利,自由逍遥的“至人论”思想 • 总之,庄子思想既有浓重的相对主义色彩, 又具有超越世俗观念,反对“人为物役”的积 极因素。 • (3)杨朱思想 • A、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也的“自保论” • B、全性葆真,不以物累形的“养生论
2、黄老之学 (1)道家分支 黄老之学是始于战国而盛行于西汉时 期的哲学思想流派。黄指黄帝,老指老子 黄帝是古代传说中的“人神杂糅”的人物 战国中、后期百家托古,多集于黄帝。黄 帝被说成是上古的圣帝明王,是大发明家、 大思想家,被尊为华夏民族的始祖。西汉 时司马迁在《史记》里屡以黄老并称。 《汉书.艺文志》里记载托为黄帝的书有21 家,除《黄帝内经》外都以亡佚
• 2、黄老之学 • (1)道家分支 黄老之学是始于战国而盛行于西汉时 期的哲学思想流派。黄指黄帝,老指老子。 黄帝是古代传说中的“人神杂糅”的人物。 战国中、后期百家托古,多集于黄帝。黄 帝被说成是上古的圣帝明王,是大发明家、 大思想家,被尊为华夏民族的始祖。西汉 时司马迁在《史记》里屡以黄老并称。 《汉书.艺文志》里记载托为黄帝的书有21 家,除《黄帝内经》外都以亡佚
战国时,道家分化出黄老学派,其主 体为齐国稷下学派(田骈、慎到等人)。 《管子》一书中的许多内容为黄老学派的 著述。 黄老之学兼容并包,认为“贵清静 而民自定”。主张君主治国“无为而治 掌握政治要领即可,不可作过多的干涉 还主张“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 ” 这些主张受到汉初统治者的赞赏(如汉文 帝、景帝、窦太后等)汉初主要大臣萧何 曹参、陈平等“好黄老之学”, 施“无为 之政”,当时恢复了封建经济,出现了
战国时,道家分化出黄老学派,其主 体为齐国稷下学派(田骈、慎到等人)。 《管子》一书中的许多内容为黄老学派的 著述。 黄老之学兼容并包,认为“贵清静 而民自定” 。主张君主治国“无为而治” , 掌握政治要领即可,不可作过多的干涉。 还主张“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 。 这些主张受到汉初统治者的赞赏(如汉文 帝、景帝、窦太后等)汉初主要大臣萧何、 曹参、陈平等“好黄老之学” ,施“无为 之政” ,当时恢复了封建经济,出现了
“文景之治”的繁荣局面。 黄老之学分为两派:经世派与养生派 西汉以前的黄老之学,经世与养生并重 到东汉时,黄老之学蜕变为“自然长生 之道”,一些方士把黄老之学与神仙长 生、鬼神祭祷、谶纬符录等方术杂糅一 起,视黄帝、老子为神仙,形成了原始 道教,给黄老之学带来了消极影响。汉 《准南子》一书是汉初黄老之学的总结
“文景之治”的繁荣局面。 黄老之学分为两派:经世派与养生派。 西汉以前的黄老之学,经世与养生并重。 到东汉时,黄老之学蜕变为“自然长生 之道” ,一些方士把黄老之学与神仙长 生、鬼神祭祷、谶纬符录等方术杂糅一 起,视黄帝、老子为神仙,形成了原始 道教,给黄老之学带来了消极影响。汉 《淮南子》一书是汉初黄老之学的总结
(2)黄老之学主要特点: A、继承老庄天道思想,侧重于“无不为” 的思想理念。 B、采用外道内法的治国之道。 C、引入阴阳家的阴阳五行说,充实自己理 论。 D、弘扬道家思想中的养生思想,形成养生 方术文化,对中医学的建构产生重大影 响,是中医学的直接文化母源
(2)黄老之学主要特点: A、继承老庄天道思想,侧重于“无不为” 的思想理念。 B、采用外道内法的治国之道。 C、引入阴阳家的阴阳五行说,充实自己理 论。 D、弘扬道家思想中的养生思想,形成养生 方术文化,对中医学的建构产生重大影 响,是中医学的直接文化母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