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命名 植物病原细菌学名采用双名法,以拉丁文表 小。 ●细菌的学名由国际细菌命名法规所规定,法规 的最新版本发表了《核准的细菌名录》 ( Approved lists of Bacterial Names),名录包 括经过国际系统细菌学委员会核准生效的所有 细菌的科学名称,从1980年1月1日起始用
二、命名 植物病原细菌学名采用双名法,以拉丁文表 示。 ⚫ 细菌的学名由国际细菌命名法规所规定,法规 的最新版本发表了《核准的细菌名录》 (Approved lists of Bacterial Names),名录包 括经过国际系统细菌学委员会核准生效的所有 细菌的科学名称,从1980年1月1日起始用
植物病原细菌的某些种之间除了致病性外,难 于用生理生化特性加以区别,则为同物异名, 因此未能列入《核准的细菌名录》。 为了保留这些细菌的分类地位,植物病理学家 采用致病变种作为这些同物异名的分类单元 1980年编制了《植物病原细菌致病变种名 录》
植物病原细菌的某些种之间除了致病性外,难 于用生理生化特性加以区别,则为同物异名, 因此未能列入《核准的细菌名录》。 为了保留这些细菌的分类地位,植物病理学家 采用致病变种作为这些同物异名的分类单元, 1980年编制了《植物病原细菌致病变种名 录》
、分类系统 《伯杰细菌鉴定手册》( Berge's Manual of Determinative Bacteriololy)中的细菌分类体系被微 生物学家普遍采用。1923年,第一版问世,到1994 年已出版9版。 原核生物的形态差异较小,许多生理生化性状亦较相 似,遗传学性状了解尚少,原核生物成员间的系统 亲缘关系不是很明确。根据《伯杰细菌鉴定手册》 (1994)和近年来《国际系统细菌学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Bateriology JSB)报道的新属新种资料,原核生物界通常分为 4个门,7个纲,35个组群
三、分类系统 《 伯 杰 细 菌 鉴 定 手 册 》 ( Berge’s Manual of Determinative Bacteriololy)中的细菌分类体系被微 生物学家普遍采用。1923年,第一版问世,到1994 年已出版9版。 原核生物的形态差异较小,许多生理生化性状亦较相 似,遗传学性状了解尚少,原核生物成员间的系统 亲缘关系不是很明确。根据《伯杰细菌鉴定手册》 (1994)和近年来《国际系统细菌学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Bateriology, IJSB)报道的新属新种资料,原核 生物界通常分为 4个门,7个纲,35个组群
●薄壁菌门( Phylum gracilicutes) ●厚壁菌门( Phylum Firmicutes ●软壁菌门( Phylum Tenericutes ●疵壁菌门( Phylum Mendosicutes
⚫ 薄壁菌门(Phylum Gracilicutes) ⚫ 厚壁菌门(Phylum Firmicutes) ⚫ 软壁菌门(Phylum Tenericutes) ⚫ 疵壁菌门(Phylum Mendosicutes)
四、分类 《伯杰手册》(1923)(第一版) 植物病原细菌归属于植物单细胞菌属,该属名与原生 动物的一个属名相重,因而舍弃。 从第六版(1948)开始 ●假单胞菌属( Pseudomonas) ●黄单胞菌属( Xanthomonas) ●土壤杆菌属( Agrobacterium) ●欧文氏菌属( Erwinia) ●棒杆菌属( Corynebacterium) ●木质部小菌属( Xylella)
四、分类 《伯杰手册》(1923)(第一版): 植物病原细菌归属于植物单细胞菌属,该属名与原生 动物的一个属名相重,因而舍弃。 从第六版(1948)开始 ⚫ 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 黄单胞菌属(Xanthomonas)、 ⚫ 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 ⚫ 欧文氏菌属(Erwinia) ⚫ 棒杆菌属(Corynebacterium) ⚫ 木质部小菌属(Xylel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