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书 刘知几
直 书 刘知几
知人论世 冷刘知几(661-721)唐代著名史学家。字 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唐高宗永隆元年(680)举进士。武则天长安二 年(702)开始担任史官,撰起居注,历任著作 佐郎、左史、著作郎等职,兼修国史 令刘知几不满于当时史官制度的混乱和监修贵 臣对修史工作的横加干涉,于景龙二年(708) 辞去史职,“退而私撰《史通》,以见其
一、知人论世 ❖ 刘知几(661―721) 唐代著名史学家。字 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 唐高宗永隆元年(680)举进士。武则天长安二 年(702)开始担任史官,撰起居注,历任著作 佐郎、左史、著作郎等职,兼修国史。 ❖ 刘知几不满于当时史官制度的混乱和监修贵 臣对修史工作的横加干涉,于景龙二年(708) 辞去史职,“退而私撰《史通》,以见其 志
《史通》 1、《史通》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史学评论著作。二十 卷。包括内篇三十九篇、外篇士三篇,全书令存四十九 篇。内篇为全书的主体,着重讲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 采集、表述要点和作史原则,而以评论史书体裁为主。 外篇论述更官制度、吏籍源流并杂评更家得失 2、《史通》总结了唐初以前编年体史书和纪传体史书在 编纂上的特点和得失,认为这两种体裁不可偏废,而在 此基础上的断代为吏则是今后吏书编纂的主要形式 3、《史通》把史学家的工作分为三个等第:一是敢于奋 笔直书,彰善贬恶,如董狐、南史;二是善于编次史书 传为不朽如左兵明司马迁;三是具有高才博学,名 重一时,如周代的更佚、楚国的倚相
《史通》 1、《史通》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史学评论著作。二十 卷。包括内篇三十九篇、外篇十三篇,全书今存四十九 篇。内篇为全书的主体,着重讲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 采集、表述要点和作史原则,而以评论史书体裁为主。 外篇论述史官制度、史籍源流并杂评史家得失。 2、《史通》总结了唐初以前编年体史书和纪传体史书在 编纂上的特点和得失,认为这两种体裁不可偏废,而在 此基础上的断代为史则是今后史书编纂的主要形式。 3、《史通》把史学家的工作分为三个等第:一是敢于奋 笔直书,彰善贬恶,如董狐、南史;二是善于编次史书, 传为不朽,如左丘明、司马迁;三是具有高才博学,名 重一时,如周代的史佚、楚国的倚相
刘知几第一次提出了史学家必须具备史学 史才、史识“三长”的论点。 史学,是历史知识 史才,是研究能力和表述技巧 史识,是历史见解 “三长”必须兼备,而史识又是最重要的。 史识的核心是忠于历史事实,秉笔直书
刘知几第一次提出了史学家必须具备史学、 史才、史识“三长”的论点。 史学,是历史知识; 史才,是研究能力和表述技巧。 史识,是历史见解; ❖ “三长”必须兼备,而史识又是最重要的。 史识的核心是忠于历史事实,秉笔直书
文本研读 直书:不隐讳事实真相,如实记载历史事实。 令《史通》提出坚持直书,反对曲笔,有《直 书》、《曲笔》篇。 刘知几热情赞颂了古代一些史学家为真实记载 历史而“仗气直书,不避强御”的勇敢精神 同时无情鞭挞了那些为一己私利而歪曲历史 颠倒是非的人
二、文本研读 ❖ 直书:不隐讳事实真相,如实记载历史事实。 ❖ 《史通》提出坚持直书,反对曲笔,有《直 书》、《曲笔》篇。 ❖ 刘知几热情赞颂了古代一些史学家为真实记载 历史而“仗气直书,不避强御”的勇敢精神, 同时无情鞭挞了那些为一己私利而歪曲历史、 颠倒是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