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作家而言,创作中主体意识、批判意识的加强,创作形态的变化,艺术 手法的多样等无不与西方文化的影响有关。 新时期,社会问题报告文学作家的自主性正在生成,写作已经变为作家参与 现实的一种主动方式,变为具有个人风格的有意味的创作。杜会问题报告文学作 家自我意识的回归,不仅要有一种相对自由的写作环境,更需作家拥有一颗自由 的心灵。只有写作主体拥有心灵的自由,写作本身才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性 行为。作家对于自我意识的确立,不仅表现在他们对于创作自主性的追寻,而且 更体现在他们使命感的确认上,这种确认体现于他们对报告文学文体性及功能性 认识的深化。于是,以社会问题报告文学作为一种载体,创作主体很好地实现了 自我意识与文体意识的融合。这种融合于新时期社会问题报告文学,至少包含两 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方面,作家以社会问题报告文学作为向外表达自我心声的 一种方式,他们始终关注现实,介入现实,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从 某种意义上说,作家选择报告文学这一文体进行创作,也就相应地选择了责任与 使命。另一方面,作家必须拥有发现问题、揭露问题以及从事创作所必需的自主 权,以“我”的方式去承担社会责任与使命。由此来看,社会问题报告文学作家 实现了社会性与自我性的融合,他们将承担社会责任与实现自我价值结合起来, 使得新时期社会问题报告文学不仅呈现出特有的文体意义,也充分展现出作家自 我的精神。无论是《人妖之间》、《中国的“小皇帝”、《国殇》还是《丐帮漂流 记》、《阴阳大裂变》等,都以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重大的社会 问题率先作出迅疾而深刻的反映和批判,“象一把犀利的解剖刀,剥落了被种种 假面掩盖着的流弊和隐恶。”⊙。 社会问题报告文学创作主体的精神品格,他们的话语方式以及他们作为新时 期知识分子的担当意识,对报告文学创作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 社会问题报告文学可以视为当代知识分子的一种写作方式,这里强调的是知识分 子的社会关怀精神,现实批判意义和对批判性的秉持性。 萨伊德曾将知识分子解释为“是有能力向公众以及为公众来代表、具现、表 明讯息、观点、态度、哲学或意见的个人。””。知识分子作为人类普通精神的代 言人,这就决定着社会问题报告文学创作主体必须是独立自持的,必然需要批判 ①陆贵山:《中国当代文艺思潮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06页。 ①丁晓原:《文化生态与报告文学》,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4页。 7
报告文学作家而言,创作中主体意识、批判意识的加强,创作形态的变化,艺术 手法的多样等无不与西方文化的影响有关。 . 新时期,社会问题报告文学作家的自主性正在生成,写作已经变为作家参与 现实的一种主动方式,变为具有个人风格的有意味的创作。社会问题报告文学作 家自我意识的回归,不仅要有一种相对自由的写作环境,更需作家拥有一颗自由 的心灵。只有写作主体拥有心灵的自由,写作本身才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性 行为。作家对于自我意识的确立,不仅表现在他们对于创作自主性的追寻,而且 更体现在他们使命感的确认上,这种确认体现于他们对报告文学文体性及功能性 认识的深化。于是,以社会问题报告文学作为一种载体,创作主体很好地实现了 自我意识与文体意识的融合。这种融合于新时期社会问题报告文学,至少包含两 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方面,作家以社会问题报告文学作为向外表达自我心声的 一种方式,他们始终关注现实,介入现实,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从 某种意义上说,作家选择报告文学这一文体进行创作,也就相应地选择了责任与 使命。另一方面,作家必须拥有发现问题、揭露问题以及从事创作所必需的自主 权,以“我"的方式去承担社会责任与使命。由此来看,社会问题报告文学作家 实现了社会性与自我性的融合,他们将承担社会责任与实现自我价值结合起来, 使得新时期社会问题报告文学不仅呈现出特有的文体意义,也充分展现出作家自 我的精神。无论是‘入妖之间》、<中国的“小皇帝"》、<国殇》还是l:丐帮漂流 记》、《阴阳大裂变》等,都以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重大的社会 问题率先作出迅疾而深刻的反映和批判,搿象一把犀利的解剖刀,剥落了被种种 假面掩盖着的流弊和隐恶。一回。 社会问题报告文学创作主体的精神品格,他们的话语方式以及他们作为新时 期知识分子的担当意识,对报告文学创作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 社会问题报告文学可以视为当代知识分子的一种写作方式,这里强调的是知识分 子的社会关怀精神,现实批判意义和对批判性的秉持性。 萨伊德曾将知识分子解释为“是有能力向公众以及为公众来代表、具现、表 明讯息、观点、态度、哲学或意见的个人。一∞。知识分子作为人类普通精神的代 言人,这就决定着社会问题报告文学创作主体必须是独立自持的,必然需要批判 。陆贵山:《中国当代文艺思潮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06页. 雪丁晓原:‘文化生态与报告文学',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4页. 7
那种反理性、反人性等负面的现象。他们希望成为社会及时代的批判者与代言人, 希望用报告文学的形式,把对社会生活的认知、观察、思考,以文学作品的方式 拓展出来,在社会上起启蒙作用,使社会问题报告文学的价值存在于与现实真实 的、直接的关系之中。社会问题报告文学作家具有强烈的社会担当意识,承担着 社会的和艺术的双重任务。作为以人类基本价值守护为使命、以人类人文关怀和 启蒙性、批判性为担当的知识分子,社会问题报告文学创作主体自我实现的方式 有很多种,但不用怀疑,以现实报告为基本特征、以社会批判为重要价值取向的 社会问题报告文学正是其中最为直接最为重要的一种表现方式。从很大程度上 讲,社会问题报告文学正是创作主体实现当代知识分子担当意识的一种极具社会 现实意义的独特文体
那种反理性、反人性等负面的现象。他们希望成为社会及时代的批判者与代言人, 希望用报告文学的形式,把对社会生活的认知、观察、思考,以文学作品的方式 拓展出来,在社会上起启蒙作用,使社会问题报告文学的价值存在于与现实真实 的、直接的关系之中。社会问题报告文学作家具有强烈的社会担当意识,承担着 社会的和艺术的双重任务。作为以人类基本价值守护为使命、以人类人文关怀和 启蒙性、批判性为担当的知识分子,社会问题报告文学创作主体自我实现的方式 有很多种,但不用怀疑,以现实报告为基本特征、以社会批判为重要价值取向的 社会问题报告文学正是其中最为直接最为重要的一种表现方式。从很大程度上 讲,社会问题报告文学正是创作主体实现当代知识分子担当意识的一种极具社会 现实意义的独特文体。 8
第二章 新时期社会问题报告文学的作品类型 社会问题报告文学作家们清醒地把握住了时代提供的契机和广大读者热切 关注社会问题的心理需求。他们具有崭新的价值观念、广阔的视野和活跃的思考 能力,对改革有着强烈的参与意识,希望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来与读者一同寻 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显然,社会问题报告文学也就必然成为最富有时代使 命感与社会责任感的文学样式。根据所反映的社会问题的不同,又可把社会问题 报告文学作品大致分为三种类型:结构性社会问题报告文学、变迁性社会问题报 告文学和越轨性社会问题报告文学。(目前,对社会问题的分类尚无统一的标准, 事实上也很难对其进行绝对的划分。在此之所以这样归类,是为了便于对社会问 题报告文学作品的认识和研究。) 第一节结构性社会问题报告文学 结构性社会问题主要不是个人原因造成的,而是某些制度性、政策性的因素 或社会结构内各组成要素的潜在因素造成的。这类社会问题引起了新时期社会问 题报告文学作家的较大关注,涌现了大量的反映此类问题的报告文学作品。其中, 反映以下这些社会问题的报告文学作品较为引人注目。 第一、教育问题报告文学。新时期,报告文学对教育问题的反映首先体现于 对高考问题和贫困大学生问题的关注和揭示。进入新时期,国家对“文革”进行 了深刻而沉痛的反思,特别是对“文革”给我国科学文化及人才培养所带来的严 重损失有了清醒的认识。同时,世界性的科技浪潮和先进国家科技兴国的事实也 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在这种背景下,着力强调科学的力量和文化建设的重要 性已成必然需要。随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等方针政策的提 出以及国家对人才的尊重和需求,教育被放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来。而高 考制度的恢复,既为国家提供了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同时也给许多学生创造了 选择理想职业甚至是改变一生命运的机会。于是,无论是社会,还是家庭,都给 高考倾注了太多的关注。这种现象既是国家重视教育、重视人才的结果,同时又 反作用于教育和各种人才的培养。当社会还处于各种转型之下,人们对很多事物 还缺乏较为深刻的理性观察和思考时,这种反作用就容易导致许多教育问题的出
第二章新时期社会问题报告文学的作品类型 社会问题报告文学作家们清醒地把握住了时代提供的契机和广大读者热切 关注社会问题的心理需求。他们具有崭新的价值观念、广阔的视野和活跃的思考 能力,对改革有着强烈的参与意识,希望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来与读者一同寻 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显然,社会问题报告文学也就必然成为最富有时代使 命感与社会责任感的文学样式。根据所反映的社会问题的不同,又可把社会问题 报告文学作品大致分为三种类型:结构性社会问题报告文学、变迁性社会问题报 告文学和越轨性社会问题报告文学。(目前,对社会问题的分类尚无统一的标准, 事实上也很难对其进行绝对的划分。在此之所以这样归类,是为了便于对社会问 题报告文学作品的认识和研究。) 第一节结构性社会问题报告文学 结构性社会问题主要不是个人原因造成的,而是某些制度性、政策性的因素 或社会结构内各组成要素的潜在因素造成的。这类社会问题引起了新时期社会问 题报告文学作家的较大关注,涌现了大量的反映此类问题的报告文学作品。其中, 反映以下这些社会问题的报告文学作品较为引人注目。 第一、教育问题报告文学。新时期,报告文学对教育问题的反映首先体现于 对高考问题和贫困大学生问题的关注和揭示。进入新时期,国家对“文革栉进行 了深刻而沉痛的反思,特别是对“文革’’给我国科学文化及人才培养所带来的严 重损失有了清醒的认识。同时,世界性的科技浪潮和先进国家科技兴国的事实也 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在这种背景下,着力强调科学的力量和文化建设的重要 性已成必然需要。随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刀、“科教兴国抑等方针政策的提 出以及国家对人才的尊重和需求,教育被放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来。而高 考制度的恢复,既为国家提供了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同时也给许多学生创造了 选择理想职业甚至是改变一生命运的机会。于是,无论是社会,还是家庭,都给 高考倾注了太多的关注。这种现象既是国家重视教育、重视人才的结果,同时又 反作用于教育和各种人才的培养。当社会还处于各种转型之下,人们对很多事物 还缺乏较为深刻的理性观察和思考时,这种反作用就容易导致许多教育问题的出 9
现。这方面的代表作品有陈冠柏的《黑色的七月一关于中国高考问题的思索》 和何建明《落泪是金》。类似作品还有韩静雯的《1987,高考考生的父亲母亲们》 和张桦、刘凯的《高考落榜者一也献给并未落榜的人们》等。 作品《黑色的七月》开始就写到:“在七月的日历上,由于高考招生的幽灵 游荡而变得云谲波诡”,从而充分体现出作家所提出问题的严峻性。作品中写到 很多不同经历的考生、不同经历的家长、不同经历的老师,以及招生过程中的条 子战、招生办和录取学校的种种行为与心态等,全方位、多视角、深层次地向我 们展示了围绕黑色七月高考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和问题。 作品《落泪是金》从“失泪大学城”、“生存自救歌”、“感受阳光和挚爱”、 “中国大学‘希望工程’咏叹”四个部分就贫困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如何在求学 路上实现自救和他救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展现了他们为了跨进大学校门而表现出 的努力与奋斗、挣扎与迷茫以及郁闷与徘徊。作品还就如何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问题、大学如何收费和贷款问题以及如何对冷门院 校进行扶助的问题展开了思索和探讨。“物质贫困并不可怕,重要的是不要被精 神的贫困所拖垮”“每一代人都有不同的苦难经历,任何怨天尤人都是不合情的 理念。只有把眼泪铸成金子,你的人生足迹才会落地有声!”这些写在作品“后 记”里的话正是作家对贫困大学生的鼓励和期盼,也是作品命题“落泪是金”的 深刻寓意之所在。 如果说,反映高考问题主要是把某一特定时刻特殊环境下所积聚的问题暴露 出来,那么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特别是在心理上精神上所存在问题的揭示则是 对新时期教育问题的另一角度的反映。随着各种新潮文化和外来思想的影响,新 , 时期下出生成长的新一代对自我的确认,对个性的张扬,都是他们的老师、父母 以及社会习惯思维所无法轻易想象和理解的。于是,孩子与家长的代沟产生了, 学校和社会所认为的“叛逆”出现了。探讨此类教育问题的报告文学作品以孟晓 云的“中学生三部曲”:《多思的年华一中学生心理学》、《我们和你们》和《你 在哪里失去了他》为主要代表。 作品《多思的年华》主要从“老师”、“父母”、“学生”、“早恋”四个角度, 以中学生自述的方法来展现中学生的心理状况,从而向社会学校和家长们提出了 如何理解尊重爱护学生和孩子,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10
现。这方面的代表作品有陈冠柏的{:黑色的七月——关于中国高考问题的思索》 和何建明《落泪是金》。类似作品还有韩静雯的{1987,高考考生的父亲母亲们》 和张桦、刘凯的《:高考落榜者——也献给并未落榜的人们》等。 。 .作品《黑色的七月》开始就写到:“在七月的日历上,由于高考招生的幽灵 游荡而变得云谲波诡",从而充分体现出作家所提出问题的严峻性。作品中写到 ·很多不同经历的考生、不同经历的家长、不同经历的老师,以及招生过程中的条 子战、招生办和录取学校的种种行为与心态等,全方位、多视角、深层次地向我 们展示了围绕黑色七月高考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和问题。 作品《落泪是金》从“失泪大学城"、“生存自救歌"、“感受阳光和挚爱"、 “中国大学‘希望工程’咏叹"四个部分就贫困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如何在求学 路上实现自救和他救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展现了他们为了跨进大学校门而表现出 的努力与奋斗、挣扎与迷茫以及郁闷与徘徊。作品还就如何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问题、大学如何收费和贷款问题以及如何对冷门院 校进行扶助的问题展开了思索和探讨。“物质贫困并不可怕,重要的是不要被精 一神的贫困所拖垮力“每一代人都有不同的苦难经历,任何怨天尤人都是不合情的 理念。只有把眼泪铸成金子,你的人生足迹才会落地有声!"这些写在作品“后 记’’里的话正是作家对贫困大学生的鼓励和期盼,也是作品命题“落泪是金一的 深刻寓意之所在。 如果说,反映高考问题主要是把某一特定时刻特殊环境下所积聚的问题暴露 出来,那么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特别是在心理上精神上所存在问题的揭示则是 对新时期教育问题的另一角度的反映。随着各种新潮文化和外来思想的影响,新 时期下出生成长的新一代对自我的确认,对个性的张扬,都是他们的老师、父母 以及社会习惯思维所无法轻易想象和理解的。于是,孩子与家长的代沟产生了, 学校和社会所认为的“叛逆"出现了。探讨此类教育问题的报告文学作品以孟晓 ≯云的“中学生三部曲":《多思的年华一中学生心理学》、《我们和你们》和<你 在哪里失去了他》为主要代表。 作品《多思的年华》主要从“老师"、“父母一、“学生一、“早恋一四个角度, 以中学生自述的方法来展现中学生的心理状况,从而向社会学校和家长们提出了 如何理解尊重爱护学生和孩子,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10
从而培养出身心健康发展的新一代的严峻问题。《我们和你们》不仅谈了对学生 的理解,而且着重谈了对教师的理解以及如何实现双向交流和协调的问题。“谨 以此文献给愿走进教师世界的中学生和愿走进中学生世界的教师”,这是这部作 品的题记,从中可见作家创作的良苦用心。《你在哪里失去了他》则着重从家庭、 学校等角度入手,探讨了孩子与家长、学生与教师这两代人如何更好地实现沟通、 增进理解、消除代沟的问题。 在有的社会问题报告文学把关注教育问题的视角重点放于学校时,也有一部 分社会问题报告文学却把视角重点放在了家庭,意在侧重揭示家庭教育问题。这 类作品以涵逸的《中国的“小皇帝”》为主要代表。 作品《中国的“小皇帝”》从历史的、时代的、人类的角度严肃地提出和探 讨了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我们应该怎样缔造历史?”作品这样的引子就鲜明 而直接地揭示了提出问题的意义与解决问题的紧迫性。作品中无论是揍同学巴掌 后寻求报复的明明、做“八岁大寿”的铭铭、被哄着吃饭和拍着睡觉的圆圆、普 于和爸爸对峙的含含、学拳练武的敏敏,还是离家出走的形形、服毒自杀的女学 生以及成阶下囚的田宇、被捕的三好学生孙建,这些幼小而稚嫩的生命以及发生 在他们身上的一些事犹如一把把铁锤重重地敲击着我们的心坎。同时,作品对独 生子女教育问题的探讨又不仅仅局限于家庭,也对学校和社会提出了希望,希望 学校和社会应注重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新人,“被成绩禁锢的、封闭的心灵 只能越来越小,越来越小的心灵是承受不了任何风雨的。”这是作者写在作品里 的话,作品正是基于对下一代灵魂的培育和呵护这样的高度来揭示问题的。 与此同时,还有一些社会问题报告文学则把观察的重点转向了人民教师,对 新时期教师地位与教育前景作出了深刻的思考。这方面的作品主要有苏晓康、张 敏的《神圣忧思录一中小学教育危境纪实》。作品通过北京市教育界一系列发 人深省的事例揭示了严重的教育问题,从而呼吁全社会对教育事业及教师的关心 和重视。作品揭示了教育面临的两难问题:一方面家长拼命地把孩子送进重点学 校,希望接受良好的教育;另一方面家长和孩子又都不愿意报考师范院校,对教 师这一职业存在着严重偏见。作品在对教师进行歌颂赞扬的同时又对教师处境艰 难、所受待遇不公等问题进行了揭示,从而发出保护我们的人民教师、守护我们 的教育事业的呼喊,并郑重提出警示:“神圣被亵渎了,我们将为此付出代价!”。 11
从而培养出身心健康发展的新一代的严峻问题。《剐门和你们》不仅谈了对学生 的理解,而且着重谈了对教师的理解以及如何实现双向交流和协调的问题。“谨 以此文献给愿走进教师世界的中学生和愿走进中学生世界的教师",这是这部作 品的题记,从中可见作家创作的良苦用心。《你在哪里失去了他》则着重从家庭、 学校等角度入手,探讨了孩子与家长、学生与教师这两代人如何更好地实现沟通、 增进理解、消除代沟的问题。 。 在有的社会问题报告文学把关注教育问题的视角重点放于学校时,也有一部 分社会问题报告文学却把视角重点放在了家庭,意在侧重揭示家庭教育问题。这 类作品以涵逸的‘中国的“小皇帝"》为主要代表。 作品l:中国的“小皇帝"》从历史的、肘代的、人类的角度严肃地提出和探 讨了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我们应该怎样缔造历史?一作品这样的引子就鲜明 而直接地揭示了提出问题的意义与解决问题的紧迫性。作品中无论是揍同学巴掌 后寻求报复的明明、做“八岁大寿"的铭铭、被哄着吃饭和拍着睡觉的圆圆、善 于和爸爸对峙的含含、学拳练武的敏敏,还是离家出走的彤彤、服毒自杀的女学 生以及成阶下囚的田宇、被捕的三好学生孙建,这些幼小而稚嫩的生命以及发生 在他们身上的一些事犹如一把把铁锤重重地敲击着我们的心坎。同时,作品对独 生子女教育问题的探讨又不仅仅局限于家庭,也对学校和社会提出了希望,希望 学校和社会应注重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新人,“被成绩禁锢的、封闭的心灵 只能越来越小,越来越小的心灵是承受不了任何风雨的。"这是作者写在作品里 的话,作品正是基于对下一代灵魂的培育和呵护这样的高度来揭示问题的。 与此同时,还有一些社会问题报告文学则把观察的重点转向了人民教师,对 新时期教师地位与教育前景作出了深刻的思考。这方面的作品主要有苏晓康、张 敏的《神圣忧思录——中小学教育危境纪实》。作品通过北京市教育界一系列发 人深省的事例揭示了严重的教育问题,从而呼吁全社会对教育事业及教师的关心 和重视。作品揭示了教育面临的两难问题:一方面家长拼命地把孩子送进重点学 校,希望接受良好的教育;另一方面家长和孩子又都不愿意报考师范院校,对教 师这一职业存在着严重偏见。作品在对教师进行歌颂赞扬的同时又对教师处境艰 难、所受待遇不公等问题进行了揭示,从而发出保护我们的人民教师、守护我们 的教育事业的呼喊,并郑重提出警示:“神圣被亵渎了,我们将为此付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