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石景山区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 本试卷共10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本大题共6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中国是礼仪之邦,慷慨好客是我们的民族性格,好客自然讲究待客之道。待客之 道,首在分清宾主。主即待客迎送的一方,宾即拜谒、暂居的一方。主人居主位, 自家环境,礼俗成习,言语行动一任自然。客人居客位,避地移形,俗异物换, 其所为必然谨慎小心察言观行。主客相遇,是否彼此相得,关键在东道主。一般 来说,发自内心的尊重关爱应该是主人待客的基本态度。具体而言, 中国宾礼讲究让客人舒适,没有陌生感,如同在自己家里一样。所以如是,是由 于身处客位的人,经常会遇到种种蹇难不便,自己又无法解决。因此古人记载羁 旅愁思的诗文特别多,如孔尚任《桃花扇》:“伤往事,写新词,【甲】乡梦 乱如丝。”南朝沈约亦有句:“闻雁夜南飞,【乙】夜沾衣。”宋代张咏的《雨 夜》写得更凄苦:“帘幕萧萧竹院深,【丙】孤寂伴灯吟。无端一夜空阶雨, 滴破思乡万里心。”这种种情形,亟需细心的主人关心体谅。所以亚圣谆谆告诚 我们:“敬老慈幼,无忘宾旅 主人待客如此,居客位的一方也需讲究“客道”。主人为客人尽量想得周到,客 人也尽量不给主人添麻烦。“口口口口”和“□口口口”两个成语,最能反应 “客道”的真谛。这两条做到了,主人就会由“色难”变成“色喜”。另一个成 语“恭敬不如从命”,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客道”最忌讳的是“反客为主”, 这有违传统礼仪,被视作对东道主的大不敬。 【小题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暂(zhan)居羁旅愁思 B.色难(nan)拜谒 C.亟(j)需蹇难不便 D.尽(jin)量反应 【小题2】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礼记》中“主人敬客,则先拜客”就是这一层意思。 ②敬是诚的显相,惟敬可以不逾礼数,不使客人有怠慢之感。 ③诚是前提,无论哪方客人,都须以诚相待。 ④最后是见客而喜,所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⑤纳是接受和容纳,是拒排的反面。 A.①②③⑤④B.⑤③①②④C.③②①⑤④D.②③④①⑤ 【小题3】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客愁客泪客怀B.客泪客怀客愁 C.客愁客怀客泪D.客怀客泪客愁 【小题4】在文中方格处填入下列成语,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宾至如归客随主便B.入乡随俗相敬如宾 C.喧宾夺主不速之客D.入乡随俗客随主便 【小题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东道主”一词出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因当时郑国在秦国之东,接 待秦国出使东方的使节,故称“东道主”。后以“东道主”指称待客或宴客的主 人
北京市石景山区 2015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 本试卷共 10 页,150 分。考试时长 150 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中国是礼仪之邦,慷慨好客是我们的民族性格,好客自然讲究待客之道。待客之 道,首在分清宾主。主即待客迎送的一方,宾即拜谒、暂居的一方。主人居主位, 自家环境,礼俗成习,言语行动一任自然。客人居客位,避地移形,俗异物换, 其所为必然谨慎小心察言观行。主客相遇,是否彼此相得,关键在东道主。一般 来说,发自内心的尊重关爱应该是主人待客的基本态度。具体而言, 中国宾礼讲究让客人舒适,没有陌生感,如同在自己家里一样。所以如是,是由 于身处客位的人,经常会遇到种种蹇难不便,自己又无法解决。因此古人记载羁 旅愁思的诗文特别多,如孔尚任《桃花扇》:“伤往事,写新词,【甲 】乡梦 乱如丝。”南朝沈约亦有句:“闻雁夜南飞,【 乙 】夜沾衣。”宋代张咏的《雨 夜》写得更凄苦:“帘幕萧萧竹院深,【 丙】孤寂伴灯吟。无端一夜空阶雨, 滴破思乡万里心。”这种种情形,亟需细心的主人关心体谅。所以亚圣谆谆告诫 我们:“敬老慈幼,无忘宾旅。” 主人待客如此,居客位的一方也需讲究“客道”。主人为客人尽量想得周到,客 人也尽量不给主人添麻烦。“□□□□”和“□□□□”两个成语,最能反应 “客道”的真谛。这两条做到了,主人就会由“色难”变成“色喜”。另一个成 语“恭敬不如从命”,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客道”最忌讳的是“反客为主”, 这有违传统礼仪,被视作对东道主的大不敬。 【小题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暂(zhàn)居 羁旅愁思 B.色难(nàn) 拜谒 C.亟(jí)需 蹇难不便 D.尽(jìn)量 反应 【小题 2】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3 分) ①《礼记》中“主人敬客,则先拜客”就是这一层意思。 ②敬是诚的显相,惟敬可以不逾 礼数,不使客人有怠慢之感。 ③诚是前提,无论哪方客人,都须以诚相待。 ④最后是见客而喜,所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⑤纳是接受和容纳,是拒排的反面。 A.①②③⑤④ B.⑤③①②④ C.③②①⑤④ D.②③④①⑤ 【小题 3】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客愁 客泪 客怀 B.客泪 客怀 客愁 C.客愁 客怀 客泪 D.客怀 客泪 客愁 【小题 4】在文中方格处填入下列成语,恰当的一项是(2 分) A.宾至如归 客随主便 B.入乡随俗 相敬如宾 C.喧宾夺主 不速之客 D.入乡随俗 客随主便 【小题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2 分) A.“东道主”一词出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因当时郑国在秦国之东,接 待秦国出使东方的使节,故称“东道主”。后以“东道主”指称待客或宴客的主 人
B.“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出自《论语》,南宋朱熹曾将《论语》与《礼 记》《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四书”作为儒家经典,在中国思想史上 影响深远。 C.孔尚任是清朝初期著名的戏剧作家,与《长生殿》的作者洪升并称为“南洪 北孔”。其代表作《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是中国传奇剧的典范 D.“亚圣”即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孟子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 行仁政。我们熟悉的“君子远庖厨”“明察秋毫”“缘木求鱼”均出自《孟子》 【小题6】北京有许多老字号常以对联突显产品或经营的特色,以下对联与“ 得阁”“同仁堂”“王致和”“全聚德”“张一元”这些老字号依次对应正确 的一项是(3分 ①致君美味传千里,和我天机养寸心。②香酥嫩脆鲜全聚,德寿康宁福满弘。③ 艺足供天下用,得法多自古人书。④剪裁奇妙随心动,斩切艰难任意行。⑤同 气同声济世济民,仁心仁术医国医人。⑥茶香高山云雾质,水甜幽泉霜雪魂。⑦ 鸿鹄高飞志在千里,宾朋满座亲如 A.④⑤②①⑥B.③⑤①②⑥C.③⑤①⑦②D.⑥①②⑤③ 、本大题共5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礼 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 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 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 己有耻。”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 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 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 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 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 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 世,犹为此言,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古人治军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吴子》曰:“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 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尉缭子》言 “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后汉书》载:“张奂为安定属国都 尉,羌豪帅感奂恩德,上马二十匹,先零酋长又遗金鏮八枚,奂并受之,而召主 簿于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马如羊,不以入厩;使金如粟,不以入怀。’悉 以金马还之。羌性贪而贵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为所患苦,及奂正身洁 己,威化大行。”呜呼!自古以来,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 杜子美诗:“安得廉颇将,三军同晏眠。”一本作“廉耻将”,诗人之意未必及 此。然吾观《唐书》言,王佖为武灵节度使。先是,吐蕃欲成乌兰桥,每于河墕 先贮材木,皆为节帅遺人潜载之,委于河流,终莫能成。蕃人知佖贪而无谋,先 厚遗之,然后并役成桥,仍筑月城守之,自是朔方御寇不暇,至今为患,由佖之 黩货也。故贪夫为帅,而边城晩开。得此意者,郢书燕说,或可以治国乎? (节选自顾炎武《日知录》)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弃礼义,捐廉耻捐:抛弃
B.“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出自《论语》,南宋朱熹曾将《论语》与《礼 记》《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四书”作为儒家经典,在中国思想史上 影响深远。 C.孔尚任是清朝初期著名的戏剧作家,与《长生殿》的作者洪升并称为“南洪 北孔”。其代表作《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是中国传奇剧的典范。 D.“亚圣”即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孟子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 行仁政。我们熟悉的“君子远庖厨”“明察秋毫”“缘木求鱼”均出自《孟子》。 【小题 6】北京有许多老字号常以对联突显产品或经营的特色,以下对联与“一 得阁”“同仁堂”“王致和”“全聚德”“张一元”这些老字号依次对应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①致君美味传千里,和我天机养寸心。②香酥嫩脆鲜全聚,德寿康宁福满弘。③ 一艺足供天下用,得法多自古人书。④剪裁奇妙随心动,斩切艰难任意行。⑤同 气同声济世济民,仁心仁术医国医人。⑥茶香高山云雾质,水甜幽泉霜雪魂。⑦ 鸿鹄高飞志在千里,宾朋满座亲如一家。 A.④⑤②①⑥ B.③⑤①②⑥ C.③⑤①⑦② D.⑥①②⑤③ 二、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4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礼 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 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 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 己有耻。”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 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 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 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 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 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 世,犹为此言,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古人治军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吴子》曰:“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 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尉缭子》言: “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后汉书》载:“张奂为安定属国都 尉,羌豪帅感奂恩德,上马二十匹,先零酋长又遗金鐻八枚,奂并受之,而召主 簿于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马如羊,不以入厩;使金如粟,不以入怀。’悉 以金马还之。羌性贪而贵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为所患苦,及奂正身洁 己,威化大行。”呜呼!自古以来,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 杜子美诗:“安得廉颇将,三军同晏眠。”一本作“廉耻将”,诗人之意未必及 此。然吾观《唐书》言,王佖为武灵节度使。先是,吐蕃欲成乌兰桥,每于河壖 先贮材木,皆为节帅遣人潜载之,委于河流,终莫能成。蕃人知佖贪而无谋,先 厚遗之,然后并役成桥,仍筑月城守之,自是朔方御寇不暇,至今为患,由佖之 黩货也。故贪夫为帅,而边城晚开。得此意者,郢书燕说,或可以治国乎? (节选自顾炎武《日知录》) 【小题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弃礼义,捐廉耻 捐:抛弃
B.年已十七,颇晓书疏疏:文书 C.亦不愿汝曹为之曹:等,辈,们 D.由佖之黩货也黩:滥用 【小题2】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悉以金马还之在小足以守矣 B.由佖之黩货也此人之教子也 C.吾时俯而不答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 D.国家其有不亡者乎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那些曲意逢迎、卑劣地献媚于世俗的人,能不感到惭愧吗 B.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 个国家必须有慈孝廉耻的风尚,那就可以用牺牲去换得生存 C.使金如粟,不以入怀。 使用金钱如同消耗粟米一样,并不把这事放在心上 D.故贪夫为帅,而边城晚开。 所以贪财的人担任统帅,边关的大门到晚间也还洞开着无人把守。 【小题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鸡鸣不已于风雨”写出了“独醒之人”身处乱世,也会毅然决然发出正义的 声音。 ②古人治军以廉耻作为基础,将士们懂得礼义廉耻的道理,便足以克敌制胜 保存自己。 ③作者借颜之推讲述齐朝一士大夫教育儿子的事例,表达了反对后人出仕做官的 观点 ④作者倾向于杜甫的诗句是“安得廉耻将”。虽有牵强附会之嫌,却蕴藏着作者 的期许。 A.②③B.①③C.②④D.①④ 【小题5】作者在文章第一段结尾指出“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意思是说 士大夫没有羞耻心,可以称之为国耻。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文本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作者这一认识的看法。(不少于200字)(12分) 、本大题共3小题,共24分, 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的画线处断句。(5分) 文帝从霸陵上,欲西驰下峻阪。袁盎骑,并车揽辔。上旦迕军怯邪盎旦臣 闻王金之子坐丕垂堂直金之子丕骑衡圣主丕乘危血侥 幸仝陛玉豐六騑驰玉峻山如有马惊车败陛下纵自轻奈 高庙太卮氫上互止。(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2.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4道题)。(8分) ①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如“,”这两句, 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景物的色彩变幻。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 色浓重 在色彩的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②醉翁亭所在的琅琊山,在欧阳修的笔下渐入佳境,“乐亦无穷”。如“山间之 四时”:春来 入夏“”,秋日“风霜高洁”,冬至“水落而石出”,令 人流连忘返
B.年已十七,颇晓书疏 疏:文书 C.亦不愿汝曹为之 曹:等,辈,们 D.由佖之黩货也 黩:滥用 【小题 2】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悉以金马还之 在小足以守矣 B.由佖之黩货也 此人之教子也 C.吾时俯而不答 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 D.国家其有不亡者乎 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 【小题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那些曲意逢迎、卑劣地献媚于世俗的人,能不感到惭愧吗? B.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 一个国家必须有慈孝廉耻的风尚,那就可以用牺牲去换得生存。 C.使金如粟,不以入怀。 使用金钱如同消耗粟米一样,并不把这事放在心上。 D.故贪夫为帅,而边城晚开。 所以贪财的人担任统帅,边关的大门到晚间也还洞开着无人把守。 【小题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①“鸡鸣不已于风雨”写出了“独醒之人”身处乱世,也会毅然决然发出正义的 声音。 ②古人治军以廉耻作为基础,将士们 懂得礼义廉耻的道理,便足以克敌制胜, 保存自己。 ③作者借颜之推讲述齐朝一士大夫教育儿子的事例,表达了反对后人出仕做官的 观点。 ④作者倾向于杜甫的诗句是“安得廉耻将”。虽有牵强附会之嫌,却蕴藏着作者 的期许。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小题 5】作者在文章第一段结尾指出“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意思是说 士大夫没有羞耻心,可以称之为国耻。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文本,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作者这一认识的看法。(不少于 200 字)(12 分) 三、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24 分。 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的画线处断句。(5 分) 文帝从霸陵上,欲西驰下峻阪。袁盎骑,并车揽辔。上 曰 将 军 怯 邪 盎 曰 臣 闻 千 金 之 子 坐 不 垂 堂 百 金 之 子 不 骑 衡 圣 主 不 乘 危 而 侥 幸 今 陛 下 骋 六 騑 驰 下 峻 山 如 有 马 惊 车 败 陛 下 纵 自 轻 奈 高 庙 太 后 何 上 乃 止。 (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2.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 4 道题)。(8 分) ①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如“ , ”这两句, 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景 物的色彩变幻。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 色浓重, 在色彩的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②醉翁亭所在的琅琊山,在欧阳修的笔下渐入佳境,“乐亦无穷”。如“山间之 四时”:春来“ ”,入夏“ ”,秋日“风霜高洁”,冬至“水落而石出”,令 人流连忘返
③孔雀开屏美在尾,文章收篇好在巧。总的来说,文章的结尾应简明有力,犹如 《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演奏一样: ,留给读者豹尾劲扫的感觉和咀嚼回 味的余地。 ④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多用典故,如写到刘裕,由他早年生 活的遗迹联想到他两度挥戈北伐,几乎克复中原的功业。只是这样的英雄业绩 “总被雨打风吹去”,只有那“,”供后人凭吊 ⑤在《师说》的作者韩愈看来,“古之圣人”是从师学习的榜样,因为 与“今之众人”的“耻学于师”形成鲜明的对比。 ⑥《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其中“,”两句, 回顾抗金往事,雄放豪迈,对仗工整,为人们广泛传诵。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11分)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唐】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阙”指唐代都城长安,此诗写于作者赴长安应试途中, 【小题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诗开篇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对萧萧红叶的描写透露出作者一缕悲凉的 意绪 B.颔联写山间风雨,“残云”与“疏雨”相应,绵绵秋雨让深秋的凄寒萧瑟更 深一层。 颈联亦写景,诗人站在髙处,望树色茫茫,听黄河远去,使读者有身临其境 的感觉。 D.尾联中的“帝乡”与题目中“赴阙”照应,长安不远,作者心中又生出别样 的情愫。 【小题2】本诗第二句“长亭酒一瓢”蕴含着惜别的离情,阅读下列诗句,将你 认为没有表达这种情感的两项诗句序号选出来,填写在【】内。(4分) A.倘忆江边卧,归期愿早知。B.旅食思乡味,砧声起客愁。 C.东风未晓放船行,卧唱阳关出渭城。D.花柳湖西别此翁,十年鬓雪忽重逢 E.目断归帆何太疾,风吹柳絮正愁人 【小题3】上面这首《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另有一个版本,题为《行次潼关逢 魏扶东归》,内容与前诗有不同之处。请结合诗歌内容,比较这两首诗尾联所表 达感情的不同。(4分) 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唐】许浑 南北断蓬飘,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迴,河声入海遥。劳歌此分手,风急马萧萧。 注:“劳歌”即忧伤离别之歌。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谜语的文化源头,应该是人类远古的神话。神话中问与答的形式孕育着谜语这种 文化形式的各种要素。在神话思维的追问下,远古的先人们一点点地积累起关于 世界的解答。把先人的文化问答通过新颖、曲折、变形的游戏问答加以传授和衔 接,谜语就产生了。设问与回答是后世猜谜活动的本体,谜语的一切文化的发生 都始于此
③孔雀开屏美在尾,文章收篇好在巧。总的来说,文章的结尾应简明有力,犹如 《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演奏一样:“ , ”,留给读者豹尾劲扫的感觉和咀嚼回 味的余地。 ④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多用典故,如写到刘裕,由他早年生 活的遗迹联想到他两度挥戈北伐,几乎克复中原的功业。只是这样的英雄业绩 “总被雨打风吹去”,只有那“ , ”供后人凭吊。 ⑤在《师说》的作者韩愈看来,“古之圣人”是从师学习的榜样,因为“ , ”, 与“今之众人”的“耻学于师”形成鲜明的对比。 ⑥《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其中“ , ”两句, 回顾抗金往事,雄放豪迈,对仗工整,为人们广泛传诵。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11 分) 秋日赴阙注题潼关驿楼 【唐】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阙”指唐代都城长安,此诗写于作者赴长安应试途中。 【小题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此诗开篇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对萧萧红叶的描写透露出作者一缕悲凉的 意绪。 B.颔联写山间风雨,“残云”与“疏雨”相应,绵绵秋雨让深秋的凄寒萧瑟更 深一层。 C.颈联亦写景,诗人站在高处,望树色茫茫,听黄河远去,使读者有身临其境 的感觉。 D.尾联中的“帝乡”与题目中“赴阙”照应,长安不远,作者心中又生出别样 的情愫。 【小题 2】本诗第二句“长亭酒一瓢”蕴含着惜别的离情,阅读下列诗句,将你 认为没有表达这种情感的两项诗句序号选出来,填写在【 】内。(4 分) A.倘忆江边卧,归期愿早知。 B.旅食思乡味,砧声起客愁。 C.东风未晓放船行,卧唱阳关出渭城。 D.花柳湖西别此翁,十年鬓雪忽重逢。 E.目断归帆何太疾,风吹柳絮正愁人。 【小题 3】上面这首《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另有一个版本,题为《行次潼关逢 魏扶东归》,内容与前诗有不同之处。请结合诗歌内容,比较这两首诗尾联所表 达感情的不同。(4 分) 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唐 】许浑 南北断蓬飘,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劳歌注此分手,风急马萧萧。 注:“劳歌”即忧伤离别之歌。 四、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谜语的文化源头,应该是人类远古的神话。神话中问与答的形式孕育着谜语这种 文化形式的各种要素。在神话思维的追问下,远古的先人们一点点地积累起关于 世界的解答。把先人的文化问答通过新颖、曲折、变形的游戏问答加以传授和衔 接,谜语就产生了。设问与回答是后世猜谜活动的本体,谜语的一切文化的发生 都始于此
中国谜语文化自中国文字创立后与文字的发展同步相生,并走上了特立独行的发 展道路。甲骨文的出现基于中国古代的占卜文化(也算得上是一种猜想的文化), 谜语与此相生,出现了离合隐语与谶语。比如汉代的“千里草,河青青;十日卜, 不得生”(隐“董卓当死”),就是拆字、测字与文义隐语相结合的产物。这种 文字性谜语,在形式上主要围绕拆字、离合、会意、谐音、别解来动脑筋。也正 是在汉代,关于汉字的造字法,有了“六书”之说。“六书”之说与制谜、解谜 的技巧有高度的关联。“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也 是创作字谜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只是有更多生发与引申。汉字的象形性、图画性 与字谜的形象性、象征性,两者之间其实就是以形表意和以意表形这样一个思维 本质上的逆反过程。因此,中国的历代文人多有制字谜猜字谜的雅好。 唐代诗人皮日休为了隐晦地歌颂黄巢起义,作有如下字谜:“欲知圣人姓,田八 二十一。欲知圣人名,果头三曲律。”(“黄巢”),苏东坡则作有“研犹有石, 岘更无山,美女还在,孟子不还。”(“砚盖”),果然是别开生面,别有雅趣, 入了高境界。 宋代谜语还与传统灯彩艺术相结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灯谜”。猜谜与制灯 观灯、赏灯相结合,实际上是文人雅士与俗世民众在文化上的接轨。元宵猜谜也 成为中国人在最隆重的节日中的智力狂欢 谜语题材丰富,有字谜、物谜、典故谜、生肖谜、名人谜、名著谜……简直就是 中国人的文化迷宫。谜语表面上看是短语短句短诗而已,实际上在小小的格局里 却变化多端,机关无数。谜语是语言与文字、知识与游戏的结合,是与文学的相 映成趣,令人赏心悦目。比起单纯的诗句来,多了许多的曲折、故事和异想天开, 这大大地打开了谜语的境界。小小的谜语在千百年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庞杂的 谜格。谜格是制谜、解谜的体式、技巧、方法之体系,也是制谜、猜谜的理论概 括与总结。 (取材于《中国艺术报》)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人类远古神话是谜语文化的源头,神话思维对谜语的产生有影响。 B.谜语应占卜文化而生,它继承了这种猜想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C.谜语是一种对祖先的文化问答加以游戏化的传授和衔接的文化形式。 D.宋代的“灯谜”丰富了谜语的表现形式,具有雅俗文化接轨的意义 【小题2】下列对谜语与汉字、文学关系的理解和分析,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历代文人制作字谜的原则是彰显雅趣,别开生面。 B.创作谜语的基本方法是汉字造字法,即象形、指事等“六书”。 C.汉字以形表意,字谜以意表形,两者是思维本质上的逆反。 D.谜语与单纯的诗句相比较,更赏心悦目,其境界也更为高远。 【小题3】结合下面链接材料中的谜语,并联系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谜语文化的 认识。(6分) 链接材料: 序号 谜面 谜底 少年不识愁滋味。(打陆游诗一句) 早岁那知世事 艰 「二远树两行山倒影,轻舟一叶水平流。(打一字) 三关云长千里走单骑。(打一《水浒》人物) 顾大嫂 四上口能吞二泉三江四海五湖水,孤胆敢入十方百姓千家万热水瓶
中国谜语文化自中国文字创立后与文字的发展同步相生,并走上了特立独行的发 展道路。甲骨文的出现基于中国古代的占卜文化(也算得上是一种猜想的文化), 谜语与此相生,出现了离合隐语与谶语。比如汉代的“千里草,河青青;十日卜, 不得生”(隐“董卓当死”),就是拆字、测字与文义隐语相结合的产物。这种 文字性谜语,在形式上主要围绕拆字、离合、会意、谐音、别解来动脑筋。也正 是在汉代,关于汉字的造字法,有了“六书”之说。“六书”之说与制谜、解谜 的技巧有高度的关联。“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也 是创作字谜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只是有更多生发与引申。汉字的象形性、图画性 与字谜的形象性、象征性,两者之间其实就是以形表意和以意表形这样一个思维 本质上的逆反过程。因此,中国的历代文人多有制字谜猜字谜的雅好。 唐代诗人皮日休为了隐晦地歌颂黄巢起义,作有如下字谜:“欲知圣人姓,田八 二十一。欲知圣人名,果头三曲律。”(“黄巢”),苏东坡则作有“研犹有石, 岘更无山,美女还在,孟子不还。”(“砚盖”),果然是别开生面,别有雅趣, 入了高境界。 宋代谜语还与传统灯彩艺术相结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灯谜”。猜谜与制灯、 观灯、赏灯相结合,实际上是文人雅士与俗世民众在文化上的接轨。元宵猜谜也 成为中国人在最隆重的节日中的智力狂欢。 谜语题材丰富,有字谜、物谜、典故谜、生肖谜、名人谜、名著谜……简直就是 中国人的文化迷宫。谜语表面上看是短语短句短诗而已,实际上在小小的格局里 却变化多端,机关无数。谜语是语言与文字、知识与游戏的结合,是与文学的相 映成趣,令人赏心悦目。比起单纯的诗句来,多了许多的曲折、故事和异想天开, 这大大地打开了谜语的境界。小小的谜语在千百年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庞杂的 谜格。谜格是制谜、解谜的体式、技巧、方法之体系,也是制谜、猜谜的理论概 括与总结。 (取材于《中国艺术报》) 【小题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人类远古神话是谜语文化的源头,神话思维对谜语的产生有影响。 B.谜语应占卜文化而生,它继承了这种猜想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C.谜语是一种对祖先的文化问答加以游戏化的传授和衔接的文化形式。 D.宋代的“灯谜”丰 富了谜语的表现形式,具有雅俗文化接轨的意义。 【小题 2】下列对谜语与汉字、文学关系的理解和分析,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历代文人制作字谜的原则是彰显雅趣,别开生面。 B.创作谜语的基本方法是汉字造字法,即象形、指事等“六书”。 C.汉字以形表意,字谜以意表形,两者是思维本质上的逆反。 D.谜语与单纯的诗句相比较,更赏心悦目,其境界也更为高远。 【小题 3】结合下面链接材料中的谜语,并联系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谜语文化的 认识。(6 分) 链接材料: 序号 谜面 谜底 一 少年不识愁滋味。(打陆游诗一句) 早岁那知世事 艰 二 远树两行山倒影,轻舟一叶水平流。(打一字) 慧 三 关云长千里走单骑。(打一《水浒》人物) 顾大嫂 四 一口能吞二泉三江四海五湖水,孤胆敢入十方百姓千家万热水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