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化学校教案纸 九(4、 学科 语文班级 15)日期|10.12教者陈梅英 课题 绿 课时数 新授 知识目标: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学能力目标: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如何抓住文章的文眼来组织材料 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艺术想象力 德育目标:体会作品中流露出的对新生活的热切希望和蓬勃向上的力量 教学抓住最能透视文章神韵的词句,引导学生从情景相生的角度理解分析散文 重点在写景中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 难点|学习变换写景角度和修辞手法的运用,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对应关系 教具 准备投影片 内容《同步导学》 教学 第1页共10页
第 1 页 共 10 页 赞 化 学 校 教 案 纸 学 科 语文 班 级 九(4、 15) 日 期 10.12 教 者 陈梅英 课 题 绿 课时数 3 教 案 类 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如何抓住文章的“文眼”来组织材料。 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艺术想象力。 德育目标:体会作品中流露出的对新生活的热切希望和蓬勃向上的力量。 教 学 重 点 抓住最能透视文章神韵的词句,引导学生从情景相生的角度理解分析散文。 在写景中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 学 难 点 学习变换写景角度和修辞手法的运用,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对应关系。 教 具 准 备 投影片 作 业 内 容 《同步导学》 教 学 后 记
赞化学校教案纸 教 学 过 程 分课时计划(内容、课型、步骤、方法) 附记 第一课时 请大家说说你们 、导入 学过的描写水的 用绿色粉笔在黑板上写一大大的“绿”字,让学生定睛看15秒钟 诗句和散文:我 间:“你联想到什么?”“假如你是一位画家,你将怎样表现出眼前的绿2”们会发现,写水 如果让你用语言文字将这些绿表述出来,又该怎样表述呢?”让我们看看的诗文不少,但 朱自清先生当年在温州游仙岩梅雨瀑时写下的散文佳作《绿》,是怎样将一侧重去描写水的 潭绿水写得生动逼真、活灵活现的。” “绿”的不多 、作者简介 因为静态的水才 朱自清(18981983,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显得绿,能把静 江苏东海。1916年考进北京大学预科学习,参加五四运动。1925年起任清态水“闪闪的绿 华大学教授,致力古典文学研究,从事散文创作。1931年至于932年留学 色”描写得那么 英国。抗战前对前途充满胜利信心。抗战胜利后,反对国民党打内战 可爱,并用美妙 1948年6月,在拒绝美援加面粉”的宜言上签字。临终前嘱夫人:“有件事的比喻来比拟 要记住,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8月12日,在贫病交 它,用形象的对 加中逝世于北平。毛泽东高度评价他说:我们中国人民是有骨气的。朱自|比来烘托它,以 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自己诗一般的心 朱自清颂,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灵去拥抱它,用 、时代背景介绍。 自己火一样的热 《绿》,写于1924年。当时,南方成为革命的策源地,北伐战争已在酝酿情去礼赞它。这 之中。尽管朱自清并没有投身到革命的激流里去,但他对中国社会的前途,确是朱先生的发 时刻都在关心着:对于以统一为大业的北伐,无疑也是抱支持态度的。他这|现与创造。今天 一时期的思想,基本上还保持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这|我们就来学习朱 生”、“写实”和昂扬向上的生命活力。《绿》虽然不过是一篇写景文,但只|出课的打 反映在他的散文作品里,则表现为格调的明朗,节奏的明快,满蓄着“为人 先生的《 要仔细品味,还是很容易触摸到作者思想的跳动着的脉搏,看到一颗热爱自 然、热爱生命、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 四、全文朗读(听录音、配音乐及画面) 掌握下列生字词 踞(j)薄(b)明绺(i)棱(leng)角 穹( qiong)尘滓(zi)皱缬(xie)什刹( shi che) 明眸(mou)善睐(lai)挹(yi)掬(j) 思考:1、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几个?每个立足点写了什么景物? 2、这篇散文的“文眼”上什么? 第2页共10页
第 2 页 共 10 页 赞 化 学 校 教 案 纸 教 学 过 程 分课时计划(内容、课型、步骤、方法) 附 记 请大家说说你们 学过的描写水的 诗句和散文:我 们会发现,写水 的诗文不少,但 侧重去描写水的 “绿”的不多, 因为静态的水才 显得绿,能把静 态水“闪闪的绿 色”描写得那么 可爱,并用美妙 的 比 喻 来 比 拟 它,用形象的对 比来烘托它,以 自己诗一般的心 灵去拥抱它,用 自己火一样的热 情去礼赞它。这 确是朱先生的发 现与创造。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朱 先生的《绿》。(打 出课题)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用绿色粉笔在黑板上写一大大的“绿”字,让学生定睛看 15 秒钟。 问:“你联想到什么?”“假如你是一位画家,你将怎样表现出眼前的绿?” “如果让你用语言文字将这些绿表述出来,又该怎样表述呢?”让我们看看 朱自清先生当年在温州游仙岩梅雨瀑时写下的散文佳作《绿》,是怎样将一 潭绿水写得生动逼真、活灵活现的。”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 江苏东海。1916 年考进北京大学预科学习,参加五四运动。1925 年起任清 华大学教授,致力古典文学研究,从事散文创作。1931 年至于 932 年留学 英国。抗战前对前途充满胜利信心。抗战胜利后,反对国民党打内战。 1948 年 6 月,在拒绝“美援加面粉”的宣言上签字。临终前嘱夫人:“有件事 要记住,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8 月 12 日,在贫病交 加中逝世于北平。毛泽东高度评价他说:“我们中国人民是有骨气的。朱自 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 朱自清颂,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三、时代背景介绍。 《绿》,写于 1924 年。当时,南方成为革命的策源地,北伐战争已在酝酿 之中。尽管朱自清并没有投身到革命的激流里去,但他对中国社会的前途, 时刻都在关心着;对于以统一为大业的北伐,无疑也是抱支持态度的。他这 一时期的思想,基本上还保持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这 反映在他的散文作品里,则表现为格调的明朗,节奏的明快,满蓄着“为人 生”、“写实”和昂扬向上的生命活力。《绿》虽然不过是一篇写景文,但只 要仔细品味,还是很容易触摸到作者思想的跳动着的脉搏,看到一颗热爱自 然、热爱生命、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 四、全文朗读(听录音、配音乐及画面) 掌握下列生字词 踞(jù) 薄(bó)阴 绺(liǔ) 棱(léng)角 穹(qióng) 尘滓(zǐ) 皱缬(xié) 什刹(shíchà) 明眸(móu)善睐(lài)挹(yì) 掬(jū) 思考:1、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几个?每个立足点写了什么景物? 2、这篇散文的“文眼”上什么?
赞化学校教案纸 教 学 过 程 分课时计划(内容、课型、步骤、方法) 3、作者是怎样抓住“文眼”来写“绿”的? 五、学生精读课文,讨论并归纳 1、作者写景有三个立足点 第一个立足点是山边,写梅雨潭的远景 第二个立足点是梅雨亭边,写梅雨潭的环境:山、岩、亭、天、草、 水花。 第三个立足点是梅雨潭边,写梅雨潭的绿:潭面、水波、水光、水色,并联 想。把三个立足点所绘之景合在一起,就是一幅悬瀑、飞亭、流云等作背景 的“梅雨潭图”。 2、这篇散文的文眼是: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3、作者是这样抓住“文眼”来写“绿”的: 文章开头点题: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便按游踪之先后,远写飞瀑及梅雨 潭周围的环境,实际上仍抓住“惊诧”来写:“飞瀑之下必有深潭”,暗示出梅 雨潭并非死水之潭,则是有不尽的活水深潭,是充满生机之绿,这也是梅雨 潭可爱之由。其瀑流飞泻而下的气势、威力令人“惊诧”,水花飞泻情景更可 “惊诧”。然而写到梅雨潭的绿招引我们去“追捉”时,“我心中已没有瀑布了 这显示作者先写瀑布,不过是用作陪衬,强调了“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 诧”,惊诧于她的潭面、水波、水光、水色,最后,文章结尾照应开头:“我 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显示“惊诧”这“文眼”贯穿始终,而在“惊诧”之前加上 不禁”,更突出了“绿”的强烈印象 文章充分体现了“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基础训练题 第3页共10页
第 3 页 共 10 页 赞 化 学 校 教 案 纸 教 学 过 程 分课时计划(内容、课型、步骤、方法) 附 记 3、作者是怎样抓住“文眼”来写“绿”的? 五、学生精读课文,讨论并归纳 1、作者写景有三个立足点。 第一个立足点是山边,写梅雨潭的远景。 第二个立足点是梅雨亭边,写梅雨潭的环境:山、岩、亭、天、草、瀑布、 水花。 第三个立足点是梅雨潭边,写梅雨潭的绿:潭面、水波、水光、水色,并联 想。把三个立足点所绘之景合在一起,就是一幅悬瀑、飞亭、流云等作背景 的“梅雨潭图”。 2、这篇散文的文眼是: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3、作者是这样抓住“文眼”来写“绿”的: 文章开头点题: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便按游踪之先后,远写飞瀑及梅雨 潭周围的环境,实际上仍抓住“惊诧”来写:“飞瀑之下必有深潭”,暗示出梅 雨潭并非死水之潭,则是有不尽的活水深潭,是充满生机之绿,这也是梅雨 潭可爱之由。其瀑流飞泻而下的气势、威力令人“惊诧”,水花飞泻情景更可 “惊诧”。然而写到梅雨潭的绿招引我们去“追捉”时,“我心中已没有瀑布了”, 这显示作者先写瀑布,不过是用作陪衬,强调了“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 诧”,惊诧于她的潭面、水波、水光、水色,最后,文章结尾照应开头:“我 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显示“惊诧”这“文眼”贯穿始终,而在“惊诧”之前加上 “不禁”,更突出了“绿”的强烈印象。 文章充分体现了“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基础训练题
赞化学校教案纸 教 学 过 程 分课时计划(内容、课型、步骤、方法) 第二课时 导入:绿色是大家喜爱的颜色,但大家听说过“女儿绿”?观赏过女儿 绿吗? 如果没有请打开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绿》。(引起学生对“女儿绿”的注 意。) 请一组学生分别用一个词概括“十二三岁小姑娘”的特征。(为进一步 引导学生把握“女儿绿”的具体寓意创设条件。) 三、阅读品析第三自然段 1、听朗读,品味梅雨潭的绿是否具有女儿的魅力。目的:学生一边听配乐 朗诵,一边看屏幕上播放的梅雨潭绿意盎然的画面。(为学生品析梅雨潭的 绿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将第三段末的女儿绿与段前的博喻、比较、想象 结合起来,由“女儿绿”这一点,延展到对文章写景状物各个环节的分析。) 2、教师示范引路,品析“招引、追捉”所显示的情与景 3、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品味分析“喻绿”、“比绿”、“想绿”的描写。注意 启发学生从“十二、三岁”这个年龄段“小姑娘”的特征上去分析 4、仿写练习:“我若能…”写几个句子。(加深学生对情景交融的理解,提 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5、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眼中的梅雨潭为什么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 启发学生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经历。(把握情与景的对应关系,突 破难点。) 四、引导学生回顾第二段。 1、动手为这段配上插图 2、写梅雨潭的绿为什么要先写梅雨瀑、梅雨亭?(用画图带动对重点词语 的品析。明确写景的内在连系。) 2〉课文第二段描写梅雨潭,大家知道文章的中心是描写梅雨潭水的绿, 那描写梅雨瀑是不是中心不突出?作用何在?在文章中找出能说明这问题 的句子来 提示:a、为了衬托梅雨潭,使“惊诧”落到实处 句子:“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 b、交待了梅雨潭的得名实际上因瀑而来。 五、将全文连起来看,结尾重复开头的“惊诧”,而且多出“不禁”二字, 告诉了你什么?教师从人物称代上点拨。(明确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 第4页共10页
第 4 页 共 10 页 赞 化 学 校 教 案 纸 教 学 过 程 分课时计划(内容、课型、步骤、方法) 附 记 第二课时 一、导入:绿色是大家喜爱的颜色,但大家听说过“女儿绿”?观赏过女儿 绿吗? 如果没有请打开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绿》。(引起学生对“女儿绿”的注 意。) 二、请一组学生分别用一个词概括“十二三岁小姑娘”的特征。(为进一步 引导学生把握“女儿绿”的具体寓意创设条件。) 三、阅读品析第三自然段 1、听朗读,品味梅雨潭的绿是否具有女儿的魅力。目的:学生一边听配乐 朗诵,一边看屏幕上播放的梅雨潭绿意盎然的画面。(为学生品析梅雨潭的 绿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将第三段末的女儿绿与段前的博喻、比较、想象 结合起来,由“女儿绿”这一点,延展到对文章写景状物各个环节的分析。) 2、教师示范引路,品析“招引、追捉”所显示的情与景。 3、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品味分析“喻绿”、“比绿”、“想绿”的描写。注意 启发学生从“十二、三岁”这个年龄段“小姑娘”的特征上去分析。 4、仿写练习:“我若能…”写几个句子。(加深学生对情景交融的理解,提 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5、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眼中的梅雨潭为什么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 启发学生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经历。(把握情与景的对应关系,突 破难点。) 四、引导学生回顾第二段。 1、动手为这段配上插图。 2、写梅雨潭的绿为什么要先写梅雨瀑、梅雨亭?(用画图带动对重点词语 的品析。明确写景的内在连系。) 〈2〉课文第二段描写梅雨潭,大家知道文章的中心是描写梅雨潭水的绿, 那描写梅雨瀑是不是中心不突出?作用何在?在文章中找出能说明这问题 的句子来: 提示:a、为了衬托梅雨潭,使“惊诧”落到实处。 句子:“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 b、交待了梅雨潭的得名实际上因瀑而来。 五、将全文连起来看,结尾重复开头的“惊诧”,而且多出“不禁”二字, 告诉了你什么?教师从人物称代上点拨。(明确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
赞化学校教案纸 教 学 过 程 分课时计划(内容、课型、步骤、方法) 那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围绕这“惊诧”二字来写的 (1)文章的开头与结尾两段都用了几乎相同的一句话,不同在哪里?是不 是简单的重复?作用是什么?这两段话可以对调吗? 提示:a、第一段中的“惊诧”前多了一个“不禁” b、这两段使文章首尾相接,是反复修辞手法的运用: c、不能对调,因为“不禁惊诧”是作者在热情地描绘梅雨潭之绿,抒发自 己对她的倾慕和向往之后,情不自禁地喊出的,是作者感情真实的流露,是 行文的必然。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三段精彩的语句 2、完成能力提升 第5页共10页
第 5 页 共 10 页 赞 化 学 校 教 案 纸 教 学 过 程 分课时计划(内容、课型、步骤、方法) 附 记 那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围绕这“惊诧”二字来写的。 〈1〉文章的开头与结尾两段都用了几乎相同的一句话,不同在哪里?是不 是简单的重复?作用是什么?这两段话可以对调吗? 提示:a、第一段中的“惊诧”前多了一个“不禁”; b、这两段使文章首尾相接,是反复修辞手法的运用; c、不能对调,因为“不禁惊诧”是作者在热情地描绘梅雨潭之绿,抒发自 己对她的倾慕和向往之后,情不自禁地喊出的,是作者感情真实的流露,是 行文的必然。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三段精彩的语句 2、完成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