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关于人的学说的基本特征 (4) 人是自由的。上帝给人选择的自由。人可以选择从善,也 可以选择作恶。人作恶犯罪,不是上帝迫使人做的,而是人自己决定去做■ 的。因而,人要对自己的罪和恶承担责任 十一、人单凭自己的力量不能获得拯救。这是因为人性是脆弱的, 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单凭人自己的力量,人不可能顶住物欲和私利的诱惑, 不可能在罪恶中自拔,不可能认识终极的真理。必须依靠上帝的干预,人 才能真正获救。由于人是按照上帝的肖像而造的,人还保持着接受上帝的 启示的能力,在上帝的帮助下,获得解放。在这里,来自上帝的外力是起 决定性作用的,而来自人内部的人的自由决断和努力,是起辅助性作用的。 十二、人的历史是有始有终、有方向和目标的。上帝造人是人类历史的 开始,上帝拯救人进入天国是人的历史的终结。整个人类的历史可归结为 是上帝的救恩史。人在上帝的救恩下,摆脱死亡和苦难,进入永生的、极 乐的天国是人类历史的方向和目标
十、、 人是自由的。上帝给人选择的自由。人可以选择从善,也 可以选择作恶。人作恶犯罪,不是上帝迫使人做的,而是人自己决定去做 的。因而,人要对自己的罪和恶承担责任。 十一、人单凭自己的力量不能获得拯救。这是因为人性是脆弱的, 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单凭人自己的力量,人不可能顶住物欲和私利的诱惑, 不可能在罪恶中自拔,不可能认识终极的真理。必须依靠上帝的干预,人 才能真正获救。由于人是按照上帝的肖像而造的,人还保持着接受上帝的 启示的能力,在上帝的帮助下,获得解放 。在这里,来自上帝的外力是起 决定性作用的,而来自人内部的人的自由决断和努力,是起辅助性作用的。 十二、人的历史是有始有终、有方向和目标的。上帝造人是人类历史的 开始,上帝拯救人进入天国是人的历史的终结。整个人类的历史可归结为 是上帝的救恩史。人在上帝的救恩下,摆脱死亡和苦难,进入永生的、极 乐的天国是人类历史的方向和目标。 基督教关于人的学说的基本特征 (4)
儒家不谈人和万物是怎样“被造出来”, 而谈人和万物是怎样“化生”的 在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中,不谈人和万物是怎样 “被造出来”的问题,而谈人和万物是怎样“化生” 的问题。在儒家最重要的经典《易经》的传中,我们 可以谈到下面的一段话: “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 《系辞下》) 在易传中也可见到用父母来称呼天地的句子,但并没 有明确的人格神的意思。“乾,天也,故称乎父。坤 地也,故称乎母”。(《说卦》)这里“父”和“母” 也被称为“男”和“女”。“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系辞上》)用更为抽象 的术语来说就是阴阳,即人和万物都是由阴阳化生的
在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中,不谈人和万物是怎样 “被造出来”的问题,而谈人和万物是怎样“化生” 的问题。在儒家最重要的经典《易经》的传中,我们 可以谈到下面的一段话: “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 。 (《系辞下》) 在易传中也可见到用父母来称呼天地的句子,但并没 有明确的人格神的意思。 “乾,天也,故称乎父。坤, 地也,故称乎母” 。(《说卦》)这里“父”和“母” 也被称为“男”和“女” 。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系辞上》)用更为抽象 的术语来说就是阴阳,即人和万物都是由阴阳化生的。 儒家不谈人和万物是怎样“被造出来” , 而谈人和万物是怎样“化生”的
化生的用意在于确立世间的尊卑秩序 易传中说明人和万物如何化生的用意主要在 于确立世间的尊卑秩序: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 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 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 礼义有所错”。(《序卦》)
易传中说明人和万物如何化生的用意主要在 于确立世间的尊卑秩序: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 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 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 礼义有所错” 。(《序卦》) 化生的用意在于确立世间的尊卑秩序
人禀阴阳、五行之精纯、灵秀之气而 生 儒家像基督教一样,肯定人是世间最 伟大的存在者。但是儒家并不是像基督教那 样用“上帝按照自己的肖像造人”来说明人 在世间的崇高地位,而仍旧是通过人之化生 的方式和质料来说明这一点。人禀阴阳、五 行之精纯、灵秀之气而生,故有道德,有意 识,因而成为宇宙万物中的伟大卓越者
儒家像基督教一样,肯定人是世间最 伟大的存在者。但是儒家并不是像基督教那 样用“上帝按照自己的肖像造人”来说明人 在世间的崇高地位,而仍旧是通过人之化生 的方式和质料来说明这一点。人禀阴阳、五 行之精纯、灵秀之气而生,故有道德,有意 识,因而成为宇宙万物中的伟大卓越者。 人禀阴阳、五行之精纯、灵秀之气而 生
儒家对天人关系的三种看法(1) 那么天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由于儒家认为人是由天地化 生的,要说明这一关系势必依赖于对天地的性质的理解。对于天地的性质, 存在很大的解释空间。在中国传统的儒家哲学中,大致存在以下三种模式: 天是有意志的,天关注地上的事情,对于人间违背天意的行为,要进 行警告和惩处。在此,儒家特别强调天与地上的君王的关系。天保佑君王建 国立业;天也会因君王的罪孽而抛弃他们,这导致改朝换代。这种对天人关 系的理解表现在中国上古夏商周的经典《尚书》的一些篇章中,也表现在汉 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和经由班固整理的《白虎通德论》中。 对天作自然化的解释,认为自然现象与人事无关。这以荀子的观点为典 型。他指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论》)。这是说天 运行的规律是不以人类社会政治的好坏为转移的。他还指出:“天不为人之 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天论》)。他想以此说明 各种自然现象的出现不由人的愿望决定
那么天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由于儒家认为人是由天地化 生的,要说明这一关系势必依赖于对天地的性质的理解。对于天地的性质, 存在很大的解释空间。在中国传统的儒家哲学中,大致存在以下三种模式: 一、天是有意志的,天关注地上的事情,对于人间违背天意的行为,要进 行警告和惩处。在此,儒家特别强调天与地上的君王的关系。天保佑君王建 国立业;天也会因君王的罪孽而抛弃他们,这导致改朝换代。这种对天人关 系的理解表现在中国上古夏商周的经典《尚书》的一些篇章中,也表现在汉 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和经由班固整理的《白虎通德论》中。 二、对天作自然化的解释,认为自然现象与人事无关。这以荀子的观点为典 型。他指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论》)。这是说天 运行的规律是不以人类社会政治的好坏为转移的。他还指出:“天不为人之 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天论》)。他想以此说明 各种自然现象的出现不由人的愿望决定。 儒家对天人关系的三种看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