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筋吉 极限温度进行了修正。 2.在第二节的结尾,即在澜述了古生菌的多样性以后,增加了一个题为“附生在火焰球菌表面的最 小古生菌”的插入短文,以显示古生菌多样性的特例。 第十四章 1。第一节“细菌的致病性”中精减了“毒素”的内容,使重点突出、紧凑。 2.增加了一节“抗感染免疫”,加强了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病源、传播途径、发病机制 与机体免疫以及防治指施的内容。 3.第二节“补体系统”中的“补体激活途径”增加了第三条途径 一凝集素逢径。 ,结合病原微生物的感染途径及其致病性,在本章相应位置插入了一篇短文“微生物与生物惑 怖”。 第十五章 1.该章的标题由“微生物工业和产品”改为“微生物生物技术”,这是由于生物技术已发展为一个 极其重要的科学技术体系,微生物生物技术是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徽生物学科的一个新分支 学科。“微生物生物技术“的内容不仅包括微生物工业和产品,而且涉及的面更广,更能体现学科发展 的趋势和前沿 2。将“微生物能源”单独作为一节,增加了“微生物生物技术的风险评估”,以突出其重要性。 此外,对本书的参考书目和两个附录也根据全书内容的改动和修订进行了相应的变动,特别注意了 对近年出版物的引用,最迟截止年限为2005年。 与本书相配套的还有即将出版的《微生物半实验》(第4版)、微生物学多蝶体教学课件和资源库、 《徽生物学学习指导与习题解桥》(已出版)、微生物学教学基本标准和要求。 在本书的编写和出版过程中,得到了多方面的关心和支持。首先,我们要感谢广大的读者,特别是 广大的学生、教师和同行,他们对该书第1版的热忱、兴趣和对第2版的期望、建议是我们编写该书的动 力和源泉:其次,我们要感谢为本书提供珍贵照片的单位和个人,他们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的 毕尔飞教投,英国CABI生物科学-UK中心的David Smith教授,云南大学李文均教投,中国典型培养 物保藏中心方呈祥教授,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胡远洋教授等:第三,我们也非常感谢为本书绘制精美 插图的郭骊、马晓罪、何城、汪彪、张静犁、朱际、王听辩、黄锐、全黄悉、郑宜诊、李彦夫、吴明峰和 等;最后,我们对教育部生物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武汉大学各领领导对本书在编写和出版过程中给子的 支持、关心和指导表示感谢。对高等教育出版壮生命科学分社吴雪梅壮长,潘起、王莉和李光跃等编辑 为本书的出版付出的辛劳动表示诚挚的谢意! 由于作者水平和能力有限,本书仍然会有许多不当或错漏之处,请广大师生、同行和读者多批评指 正。谢谢! 编者 2006年1月
第1版前言 我们正面临着一个新的徽生物学时代的到来。当第一个完整的细菌基因组(也是第一个独立的生 命体)测序完成,并以“看得见”的核苷酸顺序和丰富而神秘的基因组内涵出现在人们面前时,这个新时 代就已经开始。我们将在基因组水平上进一步,甚至重新认识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微生物。 面对微生物学发展的新形式以及整个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作为一本基础徽生物学教材,如何处理 好基础性、系统性和先进性之间的关系,以适量的篇幅写出具有现代化的基础微生物学教材,将徽生物 的精华介绍给学生们,是我们写这本教材的主要宗旨。为此,我们在编写过程中贯穿了如下几点指导思 想和安排:山,突出一个“新”字,使学生处于学科发晨前沿,拉近学生与现代科学发展的距离。这里所指 的“新”,首先是对教材的核心部分,即: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赋予新的内容,以现代化的眼光 进行审视和更新。使其与现代生科学的发展息息相通,这是教材的主体。其火是以适当的方式和简 明的形式让基础内容与学科发展前沿相接,使学生知道本学科当前发展的趋势、研究的热点以及争论的 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同时,明确只有在新的起点或者说处在知识的前沿才能谈得上开 拓、创新。 2.注重启发性、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开拓精神。在重要内容的编排和取舍上,注意授“鱼”和“渔”的 关系,对一些重要的具有启发性的发现、发明以不同的字体在适当的位置突出地显现出来,使其具有反 向和多向思维的启示,让学生的知识学活,不因循守旧,敢于创新。此外,对每章后的“思考题”,精心安 排,力求少而精,尽量做到使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活跃思维。 3.内容的取合和编排上突出重点,尽量删去陈旧的内容和实例。与传统的编写方式相比,除了进 一步注重章节之间的有机衔接、结构的合理性外,本书更注重突出徽生物的独特性和徽生物学对生命科 学的贡献及其与分子生物学的相互渗透,因此,在章节安排上除了将研究微生物特有的技术方法和形态 观泰单列一章外,还增加了“徽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微生物和遗传工程”两章。将本应属于微生物 学范畴的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的有关内容,有机地渗透进微生物学中来,正确地反映徽生物学在其发 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及与其他学科之问相互促进的关系 微生物的极其多样性是微生物又一突出的生物学特性,并与其资源的开发利用、人类生存的环境等 密切相关,是21世纪的重要话题,因此,本书中在阑述了系统发育和分类的茶础上,将“微生物的多样 性”单列一章,突出其重要性。 微生物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微生物学的实际应用是微生物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实践,同时还 涉及到生产的特殊设备和有关学科知识,因此,在学生了解和掌握了微生物的芸本生命活动规律后,在 全书的最后一章介绍“微生物工业和产品”,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棕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了解微生物
第1版前吉 的应用范图、问题和前景。从而获得较完整的微生物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实线能力,并得到启示。 4,为了使本书编写的内容和形式既具中国特色又与国际最新教材接轨,我们参阅了大量的中、外 教材和文献,其中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合编的(徽生物学》(第1,2版)以及周德庆教授编著的《微生物学 教程》是本书编着参考的重要国内教材。国外教材参阅了由国际着名徽生物学家M T Madigan,M】 Pelczar、L M Prescott等编著的最新教材,其中仅1999年出版的就有大本。并通过国际互联网获取做生 物半发展的最新资料,使本书内容尽量新颗。 5。为了使本书内容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启发性,适用性,尽可能引用新颖、形象的照片和 图片:每章后都写有小结和思考题:书后有主要的参考书。常用微生物名称和名词的索引将方便读者查 阅和使用。 全书共分15章,分别由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的十多位长期从事微生 物教半和科研、具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老师合作编写而成。本书初椭完成后承蒙中国科学院院士、华 中农业大学陈华癸教授,教育部生物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耿运琪散授对 书稿进行了评审,提出了宝贵意见。同时陈华癸院士为此书写了序言。在本书的完成过程中得到了许 多兄弟院校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对编写大纲提出过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尤其是下列学校和老师:苏 文金(厦门大学)、黄秀梨(北京师范大学)、吕翠玲(中山大学)、邓小展(四川大学)、董兆鳞(西北大 学)周群英(同济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微生物半最华组、闲叛荣(河北大学)、陈声明(渐江大学)、来期 萍(浙江工业大学)、黄君红(湛江师范学院)等。武汉大学微生物学教研室的陈漱、范秀容、陶天申、李 广武、毛绍鳞五位教授和其他老师、实验室的全体博士和项士研究生,以及海外校友,他们从本书大纲的 制定一直到完成,都给予了热情地帮助、关心和支持。书中许多照片和图表系引自主要参考书目,特别 是《Brock's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s》(Madigan,etal.)、《Microbiology》(Prescott,etal.)和 《Mierobiology)(Pelezar,tal.)等书中的精美照片和简明图表。式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陈宝联同志绘 制全部插图。体向东、唐兵二位老师除认真完成自己承担的编写任务外,还对本书的完精做了许多具体 细致的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深深的谢意。最后,我们对国家教育部理科生物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武汉 大学各级领导对本书在编写和出版过程中给子的支持、关和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吴雪梅、孙素青 和邓捷等同志为本书的出版付出的辛勤劳动,在本书出版之际也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本书的编写在许多方面是一次改革的尝试,由于作者水平和能力有限,会有不当或错漏之处,请广 大师生、同行和读者多批评指正。谢谢! 沈萍 1999年10月
郑重声明 高等教育出版社依法对本书享有专有出版权。任何未经许可的复制,销售行为均违反《中华 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其行为人将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将被依法追究 刑事责任。为了维护市场秩序,保护读者的合法权益,避免读者误用盗版书造成不良后果,我社 将配合行政执法部门和司法机关对违法犯罪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严厉打击。社会各界人士如发现 上述侵权行为,希望及时举报,本社将奖励举报有功人员。 反盗版举报电话:(010)58581897/58581896/58581879 传真:(010)82086060 E-mail:dd@hep.com.cn 通信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大街4号 高等教育出版社打击盗版办公室 邮 编:100011 购书请拨打电话:(010)58581118
目 录 第一章绪论. .(1》 二、细胞壁以内的构造 -原生质体,+.(50) 一:微生物和你 三,征胞睫以外的构透. (60) 二、撒生物学 (2) 第一背直核撒生物. 65 三、涨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发尾 细购晓 (66 四、20世纪的微生物学 牌手与纤毛 69 ,21世纪微线 :物 学发展的趋势 1o) 胞质 小 (11 70 复习题 12 五、细胞质和细跑器. (71 思考题 (12 小结 (76 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搬技术 (13) 复习题 (77) 第一节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 (14) 思考题 (77) 一。无菌技. (14 第四章 装生物的营装 78 一田周体培养其找得纯情装 1151 第一节微生物的背养要求 (791 三、用液体培养基获得纯培养 (17 、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 01 17 普养物质及其生理功能 、选择培养 18) 微生物 营养类 4 微生物 的保藏技术 20 第二节 培养 (85 第二 显微镜和显徽技术 21 配制培养基的原则 85 、显镜的种类及原理.+. (22 培养基的类型及应用.+. (88 二、显嫩观寝样品的制备 (26 第三节 背养物质进人细跑 93) 第三节显徽镜下的微生物 (29 一、扩散 (94) 、细薄和古生菌· (29) 二、促进扩做. 94) 三、主动运输 (95) 35 四、藤泡运输 8) 四、原生动物 小结 (99 (99 复习 36 思考题 (36 第五章 徽生物的代谢. (101) 第三章微生物细跑的结构与功能 (38 第一节微生物产能代谢 (102) 第一节原核徽生物 (39 一、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102) ,细胞壁 (39) 。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