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针对审美消费的生产 消费者的标准化 二十世纪初,福特(Henry Ford)在美国市场上推出的小汽车正是功用性工业消费动机 向审美化过度的转折点与断点的例证。福特于1863年生于密歇根,他起先是一名雇员机械 师,1891年成为工程师,从那个时期起他开始实验内燃式发动机。1903年他创建了福特发 动机公司,福特公司所有的成功都归功于在那个汽车还是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消费得起的昂贵 商品的时期福特T型车的大规模市场投放。福特并非生产少量汽车并高额销售,而是缩减 了利润,让价格适合经济阶层,以提升销量。 福特在他自己的回忆录中也是这样承认的,在这辆汽车的概念构思中,审美品味的地位 似乎并不明显,甚至并不存在。他优先关注的是汽车的功用性特点:材料的高品质、运转的 简洁性、绝对的安全性、驾驶的易操作性、以及尽可能实现消费的经济节俭。这辆车里没有 任何多余的东西,没有任何审美性的装饰点缀,没有任何目的在于给予消费者感官愉悦的东 西。每一个零件都是仅以便利和应用为目的的技术设计所要求的。此外,福特非常警惕地没 有把T型车的舒适性和美学品质放在首位。购买者的喜好被抑制在汽车的功用利益上。 尤其是,福特应用的经济方程迫使他废除以前的生产模式,因为过去生产者主要关注的 是尽量满足客户的需求和喜好。福特颠覆了过去更有利于满足审美品味的生产模式。大规模 生产要求标准化,因为这是产品批量生产所必须的。生产者试图创造的尤其是消费者:“我 们定制了一辆小汽车,它的性能和价格能够满足每一个普通人最重要的需求。归根结底,我 们使消费者标准化了。1”决定大众消费的,要么是绝对专属的审美品味,要么是能够适应 绝大多数消费者品味的中庸品味的投射。 在福特的回忆录中,他略谈到了一个想法,他认为大众消费为社会更高价值的实现做出 了贡献:“它的(福特T型车)价格那么低,任何一个自己赚钱谋生的人都能够买得起一一 还可以与家人一起在这个上帝为我们创造的广袤大自然中享受愉悦时光。”值得注意的是, 这一次福特的这个说法尽管还是明显承认这辆汽车的实用特点,却不再那么强调了,而是更 关注汽车能够满足普通人都有的对自由的渴望的能力。这辆汽车没有去迎合参差的个人品 味,而是用其附带的精神价值去满足整个民族对流浪的憧憬。消费在巩固了民主基石的同时, 也反映了欲望统一程度的加强。福特的观点有助于定义消费者自我保护主义的主要原理,消 费者自我保护主义关注的正是将购买产品的门扩宽到整个民族都能接受。在他眼中,他非常 James COUZEN,Richard S.TEDLOW,见《胆量与市场一一营销学在美国的诞生》(L'Audace et le Marche L'invention du marketing aux Etats-Unis),191
第四章 针对审美消费的生产 消费者的标准化 二十世纪初,福特(Henry Ford)在美国市场上推出的小汽车正是功用性工业消费动机 向审美化过度的转折点与断点的例证。福特于 1863 年生于密歇根,他起先是一名雇员机械 师,1891 年成为工程师,从那个时期起他开始实验内燃式发动机。1903 年他创建了福特发 动机公司,福特公司所有的成功都归功于在那个汽车还是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消费得起的昂贵 商品的时期福特 T 型车的大规模市场投放。福特并非生产少量汽车并高额销售,而是缩减 了利润,让价格适合经济阶层,以提升销量。 福特在他自己的回忆录中也是这样承认的,在这辆汽车的概念构思中,审美品味的地位 似乎并不明显,甚至并不存在。他优先关注的是汽车的功用性特点:材料的高品质、运转的 简洁性、绝对的安全性、驾驶的易操作性、以及尽可能实现消费的经济节俭。这辆车里没有 任何多余的东西,没有任何审美性的装饰点缀,没有任何目的在于给予消费者感官愉悦的东 西。每一个零件都是仅以便利和应用为目的的技术设计所要求的。此外,福特非常警惕地没 有把 T 型车的舒适性和美学品质放在首位。购买者的喜好被抑制在汽车的功用利益上。 尤其是,福特应用的经济方程迫使他废除以前的生产模式,因为过去生产者主要关注的 是尽量满足客户的需求和喜好。福特颠覆了过去更有利于满足审美品味的生产模式。大规模 生产要求标准化,因为这是产品批量生产所必须的。生产者试图创造的尤其是消费者:“我 们定制了一辆小汽车,它的性能和价格能够满足每一个普通人最重要的需求。归根结底,我 们使消费者标准化了。1”决定大众消费的,要么是绝对专属的审美品味,要么是能够适应 绝大多数消费者品味的中庸品味的投射。 在福特的回忆录中,他略谈到了一个想法,他认为大众消费为社会更高价值的实现做出 了贡献:“它的(福特 T 型车)价格那么低,任何一个自己赚钱谋生的人都能够买得起—— 还可以与家人一起在这个上帝为我们创造的广袤大自然中享受愉悦时光。”值得注意的是, 这一次福特的这个说法尽管还是明显承认这辆汽车的实用特点,却不再那么强调了,而是更 关注汽车能够满足普通人都有的对自由的渴望的能力。这辆汽车没有去迎合参差的个人品 味,而是用其附带的精神价值去满足整个民族对流浪的憧憬。消费在巩固了民主基石的同时, 也反映了欲望统一程度的加强。福特的观点有助于定义消费者自我保护主义的主要原理,消 费者自我保护主义关注的正是将购买产品的门扩宽到整个民族都能接受。在他眼中,他非常 1 James COUZEN, Richard S. TEDLOW,见《胆量与市场——营销学在美国的诞生》(L’Audace et le Marché. L’invention du marketing aux Etats-Unis),页 191
笃定生产者的经济动机能够通过消费过程为公民的幸福带来利益。1 福特拒绝跟随趋向于迎合消费者审美品味的市场变革,出于同样的理由,他于是检验了 绝对标准化的极限。自1920年起,在持续20年成功地生产同一款汽车之后,该企业的垄断 终于被粉碎了。从l923年开始,其竞争对手通用汽车公司(General Motors)开始每年更新 汽车的供应,与福特不同的是,他们将重点放在顾客的审美期望上。如果说大部分的领导者 出于对管理和生产困难的考虑而反对这一系统,那最赞成的那些人则是意识到了新的商业机 会。审美更新成为了刺激新汽车销售增长的兴奋剂。它不仅能够触动新消费者,尤其还能将 消费扩展到那些己经拥有汽车的人那里。因此,它标志了从只向国外扩展产品销路的外向型 经济到转而更新国内市场的内向型经济的转折。针对汽车拥有者,重要的是突破市场饱和风 险的障碍,因为福特更标榜汽车的使用寿命作为其销售的理据。 当最初的品味对产品产生了厌倦,由此产生了其他品味,并不断循环,形成新品的周期 性转换,这种产品的更新换代促使了市场的形成。20世纪20年代,生产者们尝试说服驾驶 者们他们所驾驶的汽车尽管仍然能够完好运行,却已经过时了。这是个决定性的转折点。然 而为什么没有优先使用技术创新作为吸引顾客的因素呢?是因为成本控制的问题,应当尽可 能限制在技术方面的改变。必须构思另一种性质的、花费较少的审美变量。既然不能损害大 规模生产已经能够实现的大众阶层经济,雪佛兰(Chevrolet)的销售经理格兰特(Richard Grant)于是致力于通过向消费者提供一个系列内的多种选择来迎合消费者的审美品位,在 这个由生产者制定的系列内,有多种颜色和其它的一些选项。这种生产模式与在生产标准化 之前就存在的定制生产模式是没有任何关系的。一种模式是客户可以自由地想象生产者为其 所创造的汽车。而在另一种模式中,客户的欲望满足于能够在一个有限的系列中作出审美和 技术上的取舍。 在一个企业内部,为此而设的负责“风格”的部门,其职能就是汽车生产过程的美学配 置。20世纪初,通用汽车公司的一位领导者在其自传中提到了审美创造的功效的问题:“当 我们修改一款车型的风格时,可以走多远呢?这是一个特别敏感的问题。我们所提出的修改 必须足够新颖和吸引才能创造新的需求,也就是说要创造一种不满足感,即当我们把新款跟 之前的款式进行对比的时候,要有一种对旧款不满的感觉。2”所有捕获消费者品味所必须 的元素都是现成的。审美选项是十分有益的:它让生产者能够限制技术上的投资,并保证更 大程度地掌控消费者的中庸审美品位,让后续款式的供应有可能与之适应。生产者明白对工 业供应的品味属于一种情绪和喜好的变迁。这种商业计划要求更大程度地将“个人喜好”加 入到汽车贸易的方程中。对需求的考虑成为了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消费者因此成为了设 计的中心,因为消费者的意见就是某种形式的处方,生产程序是根据对消费者的意见的猜测 而制定的。 此外还必须明白这里所说的风格一一人们更常称之为“设计”一一意味着什么。从大规 !如需应征其对消费与社会的牵连关系的关注,可以想想福特介入政治的分量,尤其是他曾经徒劳地试图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初充当和平调停者的角色。 2 SLOAN,由TEDLOW在《胆量与市场》一书中援引
笃定生产者的经济动机能够通过消费过程为公民的幸福带来利益。1 福特拒绝跟随趋向于迎合消费者审美品味的市场变革,出于同样的理由,他于是检验了 绝对标准化的极限。自 1920 年起,在持续 20 年成功地生产同一款汽车之后,该企业的垄断 终于被粉碎了。从 1923 年开始,其竞争对手通用汽车公司(General Motors)开始每年更新 汽车的供应,与福特不同的是,他们将重点放在顾客的审美期望上。如果说大部分的领导者 出于对管理和生产困难的考虑而反对这一系统,那最赞成的那些人则是意识到了新的商业机 会。审美更新成为了刺激新汽车销售增长的兴奋剂。它不仅能够触动新消费者,尤其还能将 消费扩展到那些已经拥有汽车的人那里。因此,它标志了从只向国外扩展产品销路的外向型 经济到转而更新国内市场的内向型经济的转折。针对汽车拥有者,重要的是突破市场饱和风 险的障碍,因为福特更标榜汽车的使用寿命作为其销售的理据。 当最初的品味对产品产生了厌倦,由此产生了其他品味,并不断循环,形成新品的周期 性转换,这种产品的更新换代促使了市场的形成。20 世纪 20 年代,生产者们尝试说服驾驶 者们他们所驾驶的汽车尽管仍然能够完好运行,却已经过时了。这是个决定性的转折点。然 而为什么没有优先使用技术创新作为吸引顾客的因素呢?是因为成本控制的问题,应当尽可 能限制在技术方面的改变。必须构思另一种性质的、花费较少的审美变量。既然不能损害大 规模生产已经能够实现的大众阶层经济,雪佛兰(Chevrolet)的销售经理格兰特(Richard Grant)于是致力于通过向消费者提供一个系列内的多种选择来迎合消费者的审美品位,在 这个由生产者制定的系列内,有多种颜色和其它的一些选项。这种生产模式与在生产标准化 之前就存在的定制生产模式是没有任何关系的。一种模式是客户可以自由地想象生产者为其 所创造的汽车。而在另一种模式中,客户的欲望满足于能够在一个有限的系列中作出审美和 技术上的取舍。 在一个企业内部,为此而设的负责“风格”的部门,其职能就是汽车生产过程的美学配 置。20 世纪初,通用汽车公司的一位领导者在其自传中提到了审美创造的功效的问题:“当 我们修改一款车型的风格时,可以走多远呢?这是一个特别敏感的问题。我们所提出的修改 必须足够新颖和吸引才能创造新的需求,也就是说要创造一种不满足感,即当我们把新款跟 之前的款式进行对比的时候,要有一种对旧款不满的感觉。2”所有捕获消费者品味所必须 的元素都是现成的。审美选项是十分有益的:它让生产者能够限制技术上的投资,并保证更 大程度地掌控消费者的中庸审美品位,让后续款式的供应有可能与之适应。生产者明白对工 业供应的品味属于一种情绪和喜好的变迁。这种商业计划要求更大程度地将“个人喜好”加 入到汽车贸易的方程中。对需求的考虑成为了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消费者因此成为了设 计的中心,因为消费者的意见就是某种形式的处方,生产程序是根据对消费者的意见的猜测 而制定的。 此外还必须明白这里所说的风格——人们更常称之为“设计”——意味着什么。从大规 1 如需应征其对消费与社会的牵连关系的关注,可以想想福特介入政治的分量,尤其是他曾经徒劳地试图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初充当和平调停者的角色。 2 SLOAN,由 TEDLOW 在《胆量与市场》一书中援引
模消费的观点来看,工业满足审美品味的前提是创造一种标准产品所特有的风格。西美尔认 为,风格的责任是“使个人生活与活动的内容融入一种大多数人都能够达到并分享的形式中 1”。在一件艺术作品面前,我们对风格的兴趣较低,因为艺术作品是为了表达创作者独特的 性格和他的主观性。艺术作品所针对的是观众最个人的一面。艺术作品是一个自给自足的世 界,不需要被他人的生活所接纳。随着家具、餐具、汽车和服装这些针对多数人的产品的生 产,公众品味应该采用一种更全面的形式。因此在风格中找寻一个灵魂的独特表达是徒劳且 无用的。只有一种感觉 种能够让风格同质化到大批人的生活中的更广泛的、历史的与 社会的气氛一一是应该凸显的。仅仅因为中庸品味是共有的这个原因,工业生产就优先属于 一种风格。在维持个人的憧憬或幻想作为审美欣赏所必要的框架的同时,风格超越了个人的 独特性。2因此,在市场上,大众消费要求顺应对其成功机会所做出的预评估来进行生产。 例如,通过给功用型产品戴上审美品质的光环,商业界生产出了既能轻易被个人所接纳、又 能因其普遍性而迅速被解除的风格。接纳和厌恶的速度同样迅速,吻合消费的短暂循环,迫 使生产和消费优先考虑商品的那些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无需学习过程就能以最快速度被吸收 的品味。 一切审美品味都应该符合三个条件。首先,它必须能够从生产者和生产过程中分解下来, 与艺术杰作不同,品味在这里是为了消费者而存在的,因为消费者是风格制造的最终目标对 象。其次,一件商品在消费者那里的成功取决于它被消费者集体接纳的能力,市场调查需要 预测、制定和满足消费者的品味以估算这种能力。最后,为了使品味根据时尚而变化,尤其 是为了防止市场的饱和,它与消费品之间的联系必须足够牢固,好为购买行为提供依据,然 而这种联系也要足够脆弱和短暂,能够在今后被抛弃,好为其他产品腾出市场空间。因此, 商品应该聚集能够暂时凝聚在感受性上的风格品质。设计的任务是在物品的构思和生产方面 实现消费者的审美感受。批量生产的商品必然带来必须中庸的工业审美品位。 中庸品味的衡量 是否能够从已经存在的不同品味中归纳出中庸品味呢?这种中庸品味一旦被制定,它又 能够以何种程度表现大多数人可能会有的憧憬呢?回应消费者中庸品味的想法通过参照社 会统计学测量方案变得清晰。19世纪,凯特莱(Quetelet)3的研究致力于建立一种类比植物 或动物解剖学的社会解剖学,用于研究社会肌体的组成部分。通过将人体的体重和身高、人 体各部分的大小、交配的冲动、自杀和犯罪等换算成有效的量度单位,他想要证明社会行为 遵循以特别稳定的平均数呈现的定律。统计学能够发现“中庸人”。统计学的权威性来自于 数据无可争议的特点。统计学用与物理或化学这样的自然科学一样的方法,将本来不可计算 I西美尔,《秘密与秘密社会》(Secret et societes secretes),页56. 2西美尔在对比服饰时尚分析香水时,强调到风格与个性的结合:“香水像衣服一样,在覆盖了个性的同时 强调了个性。因此它是一种风格学的典型表现,一种个性在普遍性格中的分解,然而却以一种穿透力更强 的方式诠释了魅力,这是其即时现实性所做不到的。”(同上,页238) 3【译注】比利时统计学家
模消费的观点来看,工业满足审美品味的前提是创造一种标准产品所特有的风格。西美尔认 为,风格的责任是“使个人生活与活动的内容融入一种大多数人都能够达到并分享的形式中 1”。在一件艺术作品面前,我们对风格的兴趣较低,因为艺术作品是为了表达创作者独特的 性格和他的主观性。艺术作品所针对的是观众最个人的一面。艺术作品是一个自给自足的世 界,不需要被他人的生活所接纳。随着家具、餐具、汽车和服装这些针对多数人的产品的生 产,公众品味应该采用一种更全面的形式。因此在风格中找寻一个灵魂的独特表达是徒劳且 无用的。只有一种感觉——一种能够让风格同质化到大批人的生活中的更广泛的、历史的与 社会的气氛——是应该凸显的。仅仅因为中庸品味是共有的这个原因,工业生产就优先属于 一种风格。在维持个人的憧憬或幻想作为审美欣赏所必要的框架的同时,风格超越了个人的 独特性。2因此,在市场上,大众消费要求顺应对其成功机会所做出的预评估来进行生产。 例如,通过给功用型产品戴上审美品质的光环,商业界生产出了既能轻易被个人所接纳、又 能因其普遍性而迅速被解除的风格。接纳和厌恶的速度同样迅速,吻合消费的短暂循环,迫 使生产和消费优先考虑商品的那些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无需学习过程就能以最快速度被吸收 的品味。 一切审美品味都应该符合三个条件。首先,它必须能够从生产者和生产过程中分解下来, 与艺术杰作不同,品味在这里是为了消费者而存在的,因为消费者是风格制造的最终目标对 象。其次,一件商品在消费者那里的成功取决于它被消费者集体接纳的能力,市场调查需要 预测、制定和满足消费者的品味以估算这种能力。最后,为了使品味根据时尚而变化,尤其 是为了防止市场的饱和,它与消费品之间的联系必须足够牢固,好为购买行为提供依据,然 而这种联系也要足够脆弱和短暂,能够在今后被抛弃,好为其他产品腾出市场空间。因此, 商品应该聚集能够暂时凝聚在感受性上的风格品质。设计的任务是在物品的构思和生产方面 实现消费者的审美感受。批量生产的商品必然带来必须中庸的工业审美品位。 中庸品味的衡量 是否能够从已经存在的不同品味中归纳出中庸品味呢?这种中庸品味一旦被制定,它又 能够以何种程度表现大多数人可能会有的憧憬呢?回应消费者中庸品味的想法通过参照社 会统计学测量方案变得清晰。19 世纪,凯特莱(Quételet)3的研究致力于建立一种类比植物 或动物解剖学的社会解剖学,用于研究社会肌体的组成部分。通过将人体的体重和身高、人 体各部分的大小、交配的冲动、自杀和犯罪等换算成有效的量度单位,他想要证明社会行为 遵循以特别稳定的平均数呈现的定律。统计学能够发现“中庸人”。统计学的权威性来自于 数据无可争议的特点。统计学用与物理或化学这样的自然科学一样的方法,将本来不可计算 1 西美尔,《秘密与秘密社会》(Secret et sociétés secrètes),页 56. 2 西美尔在对比服饰时尚分析香水时,强调到风格与个性的结合:“香水像衣服一样,在覆盖了个性的同时 强调了个性。因此它是一种风格学的典型表现,一种个性在普遍性格中的分解,然而却以一种穿透力更强 的方式诠释了魅力,这是其即时现实性所做不到的。”(同上,页 238.) 3 【译注】比利时统计学家
的纯个人性质的社会行为强行进行计算。另外,必须承认,统计学关注的是大数字,也就是 社会肌体的整体。然而,数量的问题不只是从政治和社会的角度提出的,也同样存在于工业 中,因为工业追求自己的手段和对社会的理解的最优化。 计算抹杀了统计学所研究的个性的起源条件,但这不要紧。集体性是一种固有的存在, 一种科学的理想状态,也是一种社会假想,一种集体信仰,即使它实际上独立于构成它的个 性。没有人能够看到总量,但是也没有人对此有怨言,因为它对合理化有所贡献。2平均值 无法体现审美品味动荡的有节奏的主要特征,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计算得出的现象表现 了集体层面的常量。 在涉及情欲和喜好时,只有平均值是有效的,所有极端的表现都是出格的迹象。凯特莱 写道:“无论处于什么样的情景中,智者都不会离平庸状态太远,并认为应该向平庸状态收 紧。只有在那些完全放纵情绪狂热的人身上才会看到巨大的波动,这种波动是所有作用在他 们身上的外部原因的忠实反映。3”因此,在凯特莱看来,自由意愿并非如人们所预料的那 样阻碍了社会现象的规律性,反而指向了可预见的稳固常量的再生产。这于是瓦解了一个悖 论:人类的行为受到自由意志的影响而年复一年地发展,其发展“比仅受到物质的和偶然 的动因所影响的现象更具规律性4”。然而审美品味本身也表现了自由意志和情绪波动所带来 的优势。审美品味因为在社会等级中是可量化的,因此无需测量。不管是美还是良,是在审 美领域还是道德领域,都有一种中庸的卓越性能够论证中庸品味的社会量度。中庸品味意味 着不出格的审美判断和审美感觉,符合可预测的平衡、合理的社会规划。因此可以展望,审 美品味不再是独特性的边缘化表达,而是全民品味的合理化平均值。换一种说法,凯特莱摒 弃了特殊的、不规则、起伏波动的情况,也间接排除了审美品味的构建差异和畸形状况: 我在这里所考虑的社会中的人,类似于整体中的重心:他是个平均值,社会因素在他周围波动:如果 我们想的话,他会是一个虚拟的存在,在他身上,所有的事物的发生都会符合社会的平均结果。如果人们 企图以某种方法获得社会体格的基数,那就应该考虑他,而不是停滞在特殊或反常的案例上,也不必研究 这样的一个个人能否在他的其中一种能力中或多或少的有所发展。5 平均值的功效在于让品味成为差异品味总值的催化剂。在与大规模消费对质的工业经济 【“在浏览统计学家的著作是,很重要的是不要忘了实际上用来作统计测量的事物是信仰、欲望这些内部 品质,而且通常,他们算出的用公正数字表示的行为所描述的分量与这些事物有很大的区别。在本世纪的 某几个时期,进入教堂的人次数是一样的,然而宗教信仰却是在逐渐衰弱。”塔尔德,《模仿的定律》(Les Lois de l'imitation),116. 2福柯指出了人口作为分析等级的重要性,他强调了18世纪后半叶一种叫做生态政治学的关于权力的技术 的产生,这种技术不是针对整体人,而是针对自然人的:“这种新技术的产生针对人类的多样性,不是因为 人类能够被归纳成整体,而是因为人类的多样性相反能够因生命本身固有的归一过程而构成一个完整的群 体,这个归一过程指的是出生、死亡、生产、疾病等构成的过程。”福柯,《必须保卫社会》(Ⅱfaut defendre la societe),页216. 3凯特莱,《关于人类与其能力发展一一社会体格论》(SurI'homme et le developpement de ses facultes ou Essai de physique sociale),88. 4同上,页97. 5同上,页21
的纯个人性质的社会行为强行进行计算。另外,必须承认,统计学关注的是大数字,也就是 社会肌体的整体。然而,数量的问题不只是从政治和社会的角度提出的,也同样存在于工业 中,因为工业追求自己的手段和对社会的理解的最优化。 计算抹杀了统计学所研究的个性的起源条件,但这不要紧。集体性是一种固有的存在, 一种科学的理想状态,也是一种社会假想,一种集体信仰,即使它实际上独立于构成它的个 性。1没有人能够看到总量,但是也没有人对此有怨言,因为它对合理化有所贡献。2平均值 无法体现审美品味动荡的有节奏的主要特征,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计算得出的现象表现 了集体层面的常量。 在涉及情欲和喜好时,只有平均值是有效的,所有极端的表现都是出格的迹象。凯特莱 写道:“无论处于什么样的情景中,智者都不会离平庸状态太远,并认为应该向平庸状态收 紧。只有在那些完全放纵情绪狂热的人身上才会看到巨大的波动,这种波动是所有作用在他 们身上的外部原因的忠实反映。3”因此,在凯特莱看来,自由意愿并非如人们所预料的那 样阻碍了社会现象的规律性,反而指向了可预见的稳固常量的再生产。这于是瓦解了一个悖 论:人类的行为受到自由意志的影响而年复一年地发展,其发展 “比仅受到物质的和偶然 的动因所影响的现象更具规律性4”。然而审美品味本身也表现了自由意志和情绪波动所带来 的优势。审美品味因为在社会等级中是可量化的,因此无需测量。不管是美还是良,是在审 美领域还是道德领域,都有一种中庸的卓越性能够论证中庸品味的社会量度。中庸品味意味 着不出格的审美判断和审美感觉,符合可预测的平衡、合理的社会规划。因此可以展望,审 美品味不再是独特性的边缘化表达,而是全民品味的合理化平均值。换一种说法,凯特莱摒 弃了特殊的、不规则、起伏波动的情况,也间接排除了审美品味的构建差异和畸形状况: 我在这里所考虑的社会中的人,类似于整体中的重心;他是个平均值,社会因素在他周围波动:如果 我们想的话,他会是一个虚拟的存在,在他身上,所有的事物的发生都会符合社会的平均结果。如果人们 企图以某种方法获得社会体格的基数,那就应该考虑他,而不是停滞在特殊或反常的案例上,也不必研究 这样的一个个人能否在他的其中一种能力中或多或少的有所发展。5 平均值的功效在于让品味成为差异品味总值的催化剂。在与大规模消费对质的工业经济 1 “在浏览统计学家的著作是,很重要的是不要忘了实际上用来作统计测量的事物是信仰、欲望这些内部 品质,而且通常,他们算出的用公正数字表示的行为所描述的分量与这些事物有很大的区别。在本世纪的 某几个时期,进入教堂的人次数是一样的,然而宗教信仰却是在逐渐衰弱。”塔尔德,《模仿的定律》(Les Lois de l’imitation),页 116. 2 福柯指出了人口作为分析等级的重要性,他强调了 18 世纪后半叶一种叫做生态政治学的关于权力的技术 的产生,这种技术不是针对整体人,而是针对自然人的:“这种新技术的产生针对人类的多样性,不是因为 人类能够被归纳成整体,而是因为人类的多样性相反能够因生命本身固有的归一过程而构成一个完整的群 体,这个归一过程指的是出生、死亡、生产、疾病等构成的过程。”福柯,《必须保卫社会》( Il faut défendre la société),页 216. 3 凯特莱,《关于人类与其能力发展——社会体格论》(Sur l’homme et le développement de ses facultés ou Essai de physique sociale),页 88. 4 同上,页 97. 5 同上,页 21
里,审美品味规则适应绝大多数人。如同我们从全民面部特征的平均值中得出的那张最美的 脸,这种审美品味的平均值与差异的证明无关,而是与差异的整体重新吸收有关。与之相悖 的是,伟大的人物或天才通常不是特殊的人,而是最能够体现平庸人的人。在这样的条件中, 天才从此具备最大化地浓缩和概括一个时代的能力。与浪漫主义传统不同,特殊性反映了一 个由个体在平均值中分解并聚集得出的假象。 中庸品味与工业生产的时代相符合,从社会运算的意义上说,它是一种在排除了极端情 况、并研究了没有极端变量的稳定状态后得出的平庸状态。它的权威性取决于它的传播能力 和成功普及。19世纪的特殊点并非在于人们对感觉这个许多学科领域所研究的对象的关注, 而在于感觉成为标准化对象和用于检验卫生戒律与审美规则的工具的方式。所有的量度都向 感官领域的标准化倾斜。工业和政治势力对行为预测与行为形式化的需求不断上升,在这种 形势下,社会合理化运动加固了统计学的地位。1测量行为,这不仅仅是通过大多数情况下 发生的事实得出一个平均值,而是明确地将事实与理想值进行对比,将审美评价与行为置于 平均状态之下。因为审美品味的理性测量可能能够促进个人对社会和经济的适应。19世纪 间统计学与越来越强的市场统一化的相会绝不是偶然的。因此,工业消费评估程序的目的是 在不影响审美偏好的情况下预测审美偏好。这是否或者意味着要求审美品味吸收工业产品以 及产品的附加值呢? 需求的创造 消费的整个历史能否被解释为生产者为了让消费服从于生产而应用的手段呢?19世 纪,为了缩减人造机器中属于真人机器之列的人员工资制,主张自由主义的理论家们捍卫一 种思想:工人的工资应该刚好补偿维系其工作所需的能量。李嘉图根据维持劳动力的需求来 制定工资总额,使之能够填补“工人阶层”的生理需求。在这里,从生理的角度说,消费行 为吸收、消化、燃烧、耗尽并消灭了维持生活所需的物质。工资的最大化缩减的目标是为了 增加利润。工人仅仅是机械化工业生产中的一个机件,远不是能够消费除了其生活必需品之 外的商品的消费者。 受愉悦感所支配的大众消费的原则应该是实现福特制。随着工资的增长,工人也成为了 消费者。事实上,超出需求满足的工资让消费成为了另一种事物,而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维持 117世纪期间,统计分析最初较少关注对财富、原材料、商品流通的计算,而更多关注人口,因为自16 世纪末,政府管理的加强、财政需求的扩大、财富和权力目标的提高、殖民计划的增加和军队角色的加重, 使人口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17世纪期间,所有量化人口的研究方法似乎都属于整治计划。1615年发表的 一本书中的节选可以证明这一点:“这种目的明确的计算的用途几乎是无穷无尽的。因为,首先,它让人们 了解人口的数量、年龄和素质,算出多少人能够抽去打仗,或者保卫国家,多少人能送去殖民地,多少人 能够送去做修补的劳役或防御工事的工作(…)然而这可能产生另一种主要结果,即人们可能知道其他 人的具体状态、从事什么职业,这就让现在在我们之间流传的一句谚语一 一一半的人不知道其他人是如何 生活的一一变成错误的,因此人们可以捕捉不在蜂群中劳动却偷吃蜂蜜的害虫,惩罚那些流浪汉、闲人、 小偷、逛马路的人等等,这些人在好人中就像羊群中的狼:由此引发的最大的城市疫病不是闲散,而是将 各种享乐和恶习浮夸成体面、有用的正当职业。.”Antoine DE MONTCHRETIEN,《政治经济论》Traicte de I'aeconomie politique
里,审美品味规则适应绝大多数人。如同我们从全民面部特征的平均值中得出的那张最美的 脸,这种审美品味的平均值与差异的证明无关,而是与差异的整体重新吸收有关。与之相悖 的是,伟大的人物或天才通常不是特殊的人,而是最能够体现平庸人的人。在这样的条件中, 天才从此具备最大化地浓缩和概括一个时代的能力。与浪漫主义传统不同,特殊性反映了一 个由个体在平均值中分解并聚集得出的假象。 中庸品味与工业生产的时代相符合,从社会运算的意义上说,它是一种在排除了极端情 况、并研究了没有极端变量的稳定状态后得出的平庸状态。它的权威性取决于它的传播能力 和成功普及。19 世纪的特殊点并非在于人们对感觉这个许多学科领域所研究的对象的关注, 而在于感觉成为标准化对象和用于检验卫生戒律与审美规则的工具的方式。所有的量度都向 感官领域的标准化倾斜。工业和政治势力对行为预测与行为形式化的需求不断上升,在这种 形势下,社会合理化运动加固了统计学的地位。1测量行为,这不仅仅是通过大多数情况下 发生的事实得出一个平均值,而是明确地将事实与理想值进行对比,将审美评价与行为置于 平均状态之下。因为审美品味的理性测量可能能够促进个人对社会和经济的适应。19 世纪 间统计学与越来越强的市场统一化的相会绝不是偶然的。因此,工业消费评估程序的目的是 在不影响审美偏好的情况下预测审美偏好。这是否或者意味着要求审美品味吸收工业产品以 及产品的附加值呢? 需求的创造 消费的整个历史能否被解释为生产者为了让消费服从于生产而应用的手段呢?19 世 纪,为了缩减人造机器中属于真人机器之列的人员工资制,主张自由主义的理论家们捍卫一 种思想:工人的工资应该刚好补偿维系其工作所需的能量。李嘉图根据维持劳动力的需求来 制定工资总额,使之能够填补“工人阶层”的生理需求。在这里,从生理的角度说,消费行 为吸收、消化、燃烧、耗尽并消灭了维持生活所需的物质。工资的最大化缩减的目标是为了 增加利润。工人仅仅是机械化工业生产中的一个机件,远不是能够消费除了其生活必需品之 外的商品的消费者。 受愉悦感所支配的大众消费的原则应该是实现福特制。随着工资的增长,工人也成为了 消费者。事实上,超出需求满足的工资让消费成为了另一种事物,而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维持 1 17 世纪期间,统计分析最初较少关注对财富、原材料、商品流通的计算,而更多关注人口,因为自 16 世纪末,政府管理的加强、财政需求的扩大、财富和权力目标的提高、殖民计划的增加和军队角色的加重, 使人口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17 世纪期间,所有量化人口的研究方法似乎都属于整治计划。1615 年发表的 一本书中的节选可以证明这一点:“这种目的明确的计算的用途几乎是无穷无尽的。因为,首先,它让人们 了解人口的数量、年龄和素质,算出多少人能够抽去打仗,或者保卫国家,多少人能送去殖民地,多少人 能够送去做修补的劳役或防御工事的工作(……)然而这可能产生另一种主要结果,即人们可能知道其他 人的具体状态、从事什么职业,这就让现在在我们之间流传的一句谚语——一半的人不知道其他人是如何 生活的——变成错误的,因此人们可以捕捉不在蜂群中劳动却偷吃蜂蜜的害虫,惩罚那些流浪汉、闲人、 小偷、逛马路的人等等,这些人在好人中就像羊群中的狼;由此引发的最大的城市疫病不是闲散,而是将 各种享乐和恶习浮夸成体面、有用的正当职业。……”Antoine DE MONTCHRETIEN, 《政治经济论》Traicté de l’aeconomie politiq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