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分离工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化工分离工程 课程类别(必修选修):选修 课程英文名称:chemical separation engineering 总学时/周学时/学分:32/2/2 其中实验/实战学时:4 先傲课程: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分析化学等 后续课程支撑:无 授课时间:1-16周,周二7,8节 授课地点:松山湖校区6A-403,化工机电楼12M101,优学院直播 授课对象:2019能源化学1班 开课学院:化学工程与能源技术学院 任课教师姓名/职称:易莉芝讲师 答疑时间、地点与方式:1、上课学生可自由提问,课后停留在教室,对有疑问的同学进行答疑:2、平时上班时间学生可到12J311进行答疑:3、也可 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等网络工具进行答疑。 课程考核方式:开卷()闭卷(√)课程论文()其它() 使用教材:陈欢林、张林、吴礼光.新型分离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9 参考资料: 1)安树林.膜科学技术及其应用.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8 2)廖传华、江晖、黄诚.分离技术、设备与工业应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7 3)丁明玉.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20 课程简介:化工分离工程是研究过程工业中物质分离和纯化的工程技术学科。本课程系统的讲授反渗透、纳滤、超滤与微滤,气体渗透、渗透汽化与膜基 吸收,超临界萃取、双水相萃取等新型分离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特点及研究进展。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种新型分离技术及操作过程的 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应用能力,掌握分离过程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熟悉各种新型分离技术的应用领域,了解分离技术领域的最新发展动向及趋 势,丰富专业知识体系,有效地提高其分析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1
1 《化工分离工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化工分离工程 课程类别(必修/选修):选修 课程英文名称:chemical separation engineering 总学时/周学时/学分:32/2/2 其中实验/实践学时:4 先修课程: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分析化学等 后续课程支撑:无 授课时间: 1-16 周,周二 7, 8 节 授课地点:松山湖校区 6A-403,化工机电楼 12M101,优学院直播 授课对象: 2019 能源化学 1 班 开课学院:化学工程与能源技术学院 任课教师姓名/职称:易莉芝/讲师 答疑时间、地点与方式:1、上课学生可自由提问,课后停留在教室,对有疑问的同学进行答疑;2、平时上班时间学生可到 12J311 进行答疑;3、也可 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等网络工具进行答疑。 课程考核方式:开卷()闭卷(√)课程论文()其它( ) 使用教材:陈欢林、张林、吴礼光. 新型分离技术.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9. 参考资料: 1)安树林.膜科学技术及其应用.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8 2)廖传华、江晖、黄诚. 分离技术、设备与工业应用.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7 3)丁明玉. 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20 课程简介:化工分离工程是研究过程工业中物质分离和纯化的工程技术学科。本课程系统的讲授反渗透、纳滤、超滤与微滤,气体渗透、渗透汽化与膜基 吸收,超临界萃取、双水相萃取等新型分离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特点及研究进展。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种新型分离技术及操作过程的 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应用能力,掌握分离过程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熟悉各种新型分离技术的应用领域,了解分离技术领域的最新发展动向及趋 势,丰富专业知识体系,有效地提高其分析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教学目标及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 课程款学目标 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 华业要求 目标1: 1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以及化工原理、 1-1掌握数学与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 了解各种新型分离技术应用范围、现状和发展趋势及一些 化工类专业基础、重要能源理论基础与工艺等专业 具有将其运用到工程基础和能源化工 典型应用实例,掌握各种新型分离技术的概念、原理和特 知识用于解决能源化学工程领域综合性工程实践 点,初步学会针对工业实际正确选择分离过程及设备。 专业知识的能力。 和复杂工程问题。 目标2: 2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 21能识别和判断复杂能源化工的复杂 理解化工分离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基础理论,掌握分离 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能源化学工 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和影响因素。 操作理论的形成和特性,为分离过程的选择奠定基础。 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目标3: 7认识能源化学工程前沿发展现状与趋势,以及对 73能够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角 了解分离过程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具有主 环境、社会及全球的影响,具有不断学习、知识更 度,评价复杂能源化工复杂工程问题的 动参与、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和思想意识,激发学生专业 新的能力: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能源化工产品生产 工程实践的可持续性,以及其对社会和 兴趣,培养化学、化工行业之职业及伦理规范。 中的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 环境的影响。 持续发展的影响。 理论散学进程表 教学模式 周大 敕学主愿 授课敕 学时 教学内容(重点、难点、课程思政融入 支排课 师 数 点) 教学方法 作业安排 (线上/线下) 程目标 重点:分离技术的发展 课程思政:要求学 分离技术认识 易莉芝 2 线上 生每人至少阅读两 目标3 难点:选择分离技术的一般规则 讲授 篇与化工分离技术 发展有关的文章或 2
2 课程教学目标及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 课程教学目标 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 毕业要求 目标 1: 了解各种新型分离技术应用范围、现状和发展趋势及一些 典型应用实例,掌握各种新型分离技术的概念、原理和特 点,初步学会针对工业实际正确选择分离过程及设备。 1-1 掌握数学与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 具有将其运用到工程基础和能源化工 专业知识的能力。 1 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以及化工原理、 化工类专业基础、重要能源理论基础与工艺等专业 知识用于解决能源化学工程领域综合性工程实践 和复杂工程问题。 目标 2: 理解化工分离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基础理论,掌握分离 操作理论的形成和特性,为分离过程的选择奠定基础。 2-1 能识别和判断复杂能源化工的复杂 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和影响因素。 2 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 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能源化学工 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目标 3: 了解分离过程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具有主 动参与、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和思想意识,激发学生专业 兴趣,培养化学、化工行业之职业及伦理规范。 7-3 能够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角 度,评价复杂能源化工复杂工程问题的 工程实践的可持续性,以及其对社会和 环境的影响。 7 认识能源化学工程前沿发展现状与趋势,以及对 环境、社会及全球的影响,具有不断学习、知识更 新的能力;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能源化工产品生产 中的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 持续发展的影响。 理论教学进程表 周次 教学主题 授课教 师 学时 数 教学内容(重点、难点、课程思政融入 点) 教学模式 (线上/线下) 教学方法 作业安排 支撑课 程目标 1 分离技术认识 易莉芝 2 重点:分离技术的发展 难点:选择分离技术的一般规则 线上 讲授 课程思政:要求学 生每人至少阅读两 篇与化工分离技术 发展有关的文章或 目标 3
课程思政融入点:介绍化工分离技术的 书籍 发展过程,历代伟人的贡献,培养学生 的爱国精神。 重点:克拉贝龙方程和克克方程,分子 分离过程的基础理 传质,分子间与原子间的作用力 作业1:渗透压计 2-3 易莉芝 4 线上 论 难点:渗透压与唐南平衡理论,费克定 讲授 算、唐南平衡计算。 目标2 律,渗透系数,过程的拥分析 重点:膜分离原理、膜分类及特点等。 讲授、 4 膜分离技术概述 易莉芝 2 线上 难点:膜分离的基础理论 讨论 目标1 重点:渗透过程、反渗透机理及其装置 5 反渗透与正渗透 易莉芝 2 结构、渗透压计算等。 线上 讲授、 讨论 目标1 难点:渗透压的计算和浓差极化 作业2:各种膜分离 重点:纳滤、超滤与微滤的基本原理 技术的原理及其优 难点:纳滤、超滤与微滤的区别 点。 6 纳滤、超滤和微滤 易莉芝 课程思政融入点:介绍分离技术行业现 线上 讲授、 课程思政:要求学 讨论 目标1 状,存在的问题等,引导学生重视专业 生每人至少查阅两 课,培养社会责任感。 家与化工分离技术 相关的企业信息。 重点:气体在膜内的传递机理、气体分 7 气体分离 易莉芝 2 离膜的评价 线下 讲授、 目标1 难点:多孔膜分离机理 讨论 透汽化与膜基吸 重点:渗透汽化与膜基吸收原理 8 易莉芝 收 2 难点:渗透汽化的操作模式、膜基吸收 线下 讲授、 目标1 的传质过程 讨论 重点:透析原理及难点 讲授、 9 透析 易莉芝 2 线下 难点:血液透析 讨论
3 课程思政融入点:介绍化工分离技术的 发展过程,历代伟人的贡献,培养学生 的爱国精神。 书籍 2~3 分离过程的基础 理 论 易莉芝 4 重点:克拉贝龙方程和克 -克方程,分子 传质,分子间与原子间的作用力 难点:渗透压与唐南平衡理论,费克定 律,渗透系数 ,过程的㶲分析 线 上 讲授 作业 1 :渗透压计 算、唐南平衡计算。 目标 2 4 膜分离技术概述 易莉芝 2 重点:膜分离原理、膜分类及特点等。 难点:膜分离的基础理论 线 上 讲授、 讨论 目标 1 5 反渗透与正渗透 易莉芝 2 重点:渗透过程、反渗透机理及其装置 结构、渗透压计算等。 难点:渗透压的计算和浓差极化 线 上 讲授、 讨论 目标 1 6 纳滤、超滤和微滤 易莉芝 2 重点:纳滤、超滤与微滤的基本原理 难点 :纳滤、超滤与微滤的区别 课程思政融入点:介绍分离技术行业现 状,存在的问题等,引导学生重视专业 课,培养社会责任感。 线 上 讲授、 讨论 作业 2 :各种膜分离 技术的原理及其优 点。 课程思政:要求学 生每人至少查阅两 家与化工分离技术 相关的企业信息。 目标 1 7 气体分离 易莉芝 2 重点:气体在膜内的传递机理、气体分 离膜的评价 难点:多孔膜分离机理 线下 讲授、 讨论 目标 1 8 渗透汽化与膜基吸 收 易莉芝 2 重点:渗透汽化与膜基吸收原理 难点:渗透汽化的操作模式、膜基吸收 的传质过程 线下 讲授、 讨论 目标 1 9 透析 易莉芝 2 重点:透析原理及难点 难点 : 血液透析 线下 讲授、 讨论
重点:电渗析工作原理、浓差极化、双 电渗析、双极膜水 极膜水解离与膜电解原理 讲授、 作业3:电渗析原理 10-11 易莉芝 4 线下 及其浓差极化、影 目标1 解离及膜电解 难点:电渗析工作原理、浓差极化与选 讨论 响及其消除方法 择性离子交换膜的特性 重点:超临界流体萃取和双水相萃取原 作业4:超临界萃取 理 及双水相萃取的特 难点:超临界流体萃取和双水相萃取特 性及原理 超临界流体萃取及 点及应用 讲授、 课程思政:要求学 12 易莉芝 2 线下 双水相萃取 课程思政融入点:介绍国内企业最新的 目标1 讨论 生每人至少查阅 新型分离技术新闻资讯、科研动态及应 项国内企业所掌握 用实例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 的新型分离技术亮 自豪感。 点信息。 重点:吸附剂性能及吸附分离基础理论 13 吸附分离 易莉芝 2 等 线下 讲授、 目标1 难点:等温吸附线特点 讨论 离子交换及色谱分 重点:离子交换平衡、色谱分离原理 14 易莉芝 2 难点:离子交换平衡、色谱分离的特点 线下 讲授、 目标1 离 及应用 讨论 合计 28 实贱散学进程表 项目类型(验证综合 教学 周次 支撑课 实验项目名称 授课教师 学时 教学内容(重点、难点、课程思政融入点) 设计) 方式 程目标 通过反渗透实验,运用电导率仪等仪器测定电 15-16 反渗透实验 易莉芝 导率变化,了解反渗透处理效果 综合 实验 目标1 重点:反渗透法制备超纯水的工艺流程
4 10~11 电渗析、双极膜水 解离及膜电解 易莉芝 4 重点:电渗析工作原理、浓差极化、双 极膜水解离与膜电解原理 难点:电渗析工作原理、浓差极化与选 择性离子交换膜的特性 线下 讲授、 讨论 作业 3:电渗析原理 及其浓差极化、影 响及其消除方法 目标 1 12 超临界流体萃取及 双水相萃取 易莉芝 2 重点:超临界流体萃取和双水相萃取原 理 难点:超临界流体萃取和双水相萃取特 点及应用 课程思政融入点:介绍国内企业最新的 新型分离技术新闻资讯、科研动态及应 用实例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 自豪感。 线下 讲授、 讨论 作业 4:超临界萃取 及双水相萃取的特 性及原理 课程思政:要求学 生每人至少查阅一 项国内企业所掌握 的新型分离技术亮 点信息。 目标 1 13 吸附分离 易莉芝 2 重点:吸附剂性能及吸附分离基础理论 等 难点:等温吸附线特点 线下 讲授、 讨论 目标 1 14 离子交换及色谱分 离 易莉芝 2 重点:离子交换平衡、色谱分离原理 难点:离子交换平衡、色谱分离的特点 及应用 线下 讲授、 讨论 目标 1 合计 28 实践教学进程表 周次 实验项目名称 授课教师 学时 教学内容(重点、难点、课程思政融入点) 项目类型(验证/综合 /设计) 教学 方式 支撑课 程目标 15-16 反渗透实验 易莉芝 4 通过反渗透实验,运用电导率仪等仪器测定电 导率变化,了解反渗透处理效果 重点:反渗透法制备超纯水的工艺流程 综合 实验 目标 1
难点:膜两侧压差的控制 课程思政融入点:要求学生处理实验数据必须 坚持实事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要求学生实 验过程中主动思考理论原理,在实验过程中去 验证实验原理,使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 合计 4 课程考核 评价依据及成绩比例(%) 课程目标 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 作业 测验 实验 PPT演示 期末考试 目标一 1-1 J 7 8 44 73 目标二 2.1 3 J 0 0 13 21 目标三 7-3 3 0 0 0 3 6 总计 15 10 7 60 100 备注:)根握《东莞理工学院考试管理规定》第十二条规定:旷课3次(或6课时)学生不得参加该课程的期终考核。2)各项考核标准见附件所示。 大纲编写时间:2022年2月15日 5
5 难点:膜两侧压差的控制 课程思政融入点:要求学生处理实验数据必须 坚持实事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要求学生实 验过程中主动思考理论原理,在实验过程中去 验证实验原理,使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 合计 4 课程考核 课程目标 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 评价依据及成绩比例(%) 作业 测验 实验 PPT 演示 期末考试 目标一 1-1 9 5 7 8 44 73 目标二 2-1 3 5 0 0 13 21 目标三 7-3 3 0 0 0 3 6 总计 15 10 7 8 60 100 备注:1)根据《东莞理工学院考试管理规定》第十二条规定:旷课 3 次(或 6 课时)学生不得参加该课程的期终考核。2)各项考核标准见附件所示。 大纲编写时间:2022 年 2 月 15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