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 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翻译 先帝开创的事业没有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裂成三个国家,蜀 汉民力困乏,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时候啊。然而朝中官员在首都毫不懈怠,忠诚有 志的将士在外面舍生忘死,是因为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殊厚待,想要在陛下身上报 恩啊。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发扬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抱负的人们的 志气,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忠言劝谏的道路啊! 皇宫中和丞相府中的人,都是国家的官员,升降官吏,评论人物,不应该因在 宫中或在府中而异。如果有作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或做了好事对国家有贡献的 都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 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朝廷内外刑赏的法令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思 虑都忠诚纯正,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我以为宫廷中的事情,无论大 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然后实行,就一定能够补救缺点,防止疏漏,得到更多的 成效 将军向宠,性格品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过去任用他的时候,先帝称赞他能 干,所以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情,都拿来和他商量,就 定能够使军中团结和睦,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得到合理安排。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 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和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不对桓、灵二帝 的昏庸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优秀、以死报 国的大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朝的兴隆便为时不远了。 我本来是个平民,在南阳亲自种地,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 诸侯中做官扬名。先帝不嫌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不惜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 次到草庐来探望我,向我询问当代的大事,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就答应为先 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挫折,在军事上失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紧迫的关头奉 命出使,从那时到现在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办事谨慎,所以临终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我接受命令以 来,早晚忧虑叹息,唯恐托付给我的大事做得没有成效,而有损于先帝的明察,所 以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不长庄稼的荒凉地方。现在南方的叛乱已经平定,武器装 备已经充足,应该勉励三军,率领他们北上平定中原。我希望能够奉献平庸的才能, 去铲除那些奸邪凶恶的敌人,振兴汉朝,迁回旧都洛阳。这是我报答先帝、忠于陛 下的职责。至于考虑朝中政事是否可行,毫无保留地向陛下提出忠诚的劝谏,那是 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把托付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交付给我,如果不能实现,就治我的罪, 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忠言,就应当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 等人的怠慢失职,指明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行谋划,征询治国的良策,认识 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的遗命。我接受您的恩泽,心中非常激动
6 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 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翻译: 先帝开创的事业没有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裂成三个国家,蜀 汉民力困乏,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时候啊。然而朝中官员在首都毫不懈怠,忠诚有 志的将士在外面舍生忘死,是因为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殊厚待,想要在陛下身上报 恩啊。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发扬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抱负的人们的 志气,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忠言劝谏的道路啊! 皇宫中和丞相府中的人,都是国家的官员,升降官吏,评论人物,不应该因在 宫中或在府中而异。如果有作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或做了好事对国家有贡献的, 都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 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朝廷内外刑赏的法令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思 虑都忠诚纯正,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我以为宫廷中的事情,无论大 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然后实行,就一定能够补救缺点,防止疏漏,得到更多的 成效。 将军向宠,性格品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过去任用他的时候,先帝称赞他能 干,所以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情,都拿来和他商量,就一 定能够使军中团结和睦,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得到合理安排。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 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和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不对桓、灵二帝 的昏庸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优秀、以死报 国的大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朝的兴隆便为时不远了。 我本来是个平民,在南阳亲自种地,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 诸侯中做官扬名。先帝不嫌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不惜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 次到草庐来探望我,向我询问当代的大事,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就答应为先 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挫折,在军事上失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紧迫的关头奉 命出使,从那时到现在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办事谨慎,所以临终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我接受命令以 来,早晚忧虑叹息,唯恐托付给我的大事做得没有成效,而有损于先帝的明察,所 以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不长庄稼的荒凉地方。现在南方的叛乱已经平定,武器装 备已经充足,应该勉励三军,率领他们北上平定中原。我希望能够奉献平庸的才能, 去铲除那些奸邪凶恶的敌人,振兴汉朝,迁回旧都洛阳。这是我报答先帝、忠于陛 下的职责。至于考虑朝中政事是否可行,毫无保留地向陛下提出忠诚的劝谏,那是 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把托付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交付给我,如果不能实现,就治我的罪, 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忠言,就应当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 等人的怠慢失职,指明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行谋划,征询治国的良策,认识、 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的遗命。我接受您的恩泽,心中非常激动
现在我就要远离陛下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流下泪水,也不知说了些什么。 7桃花源记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 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 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 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 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 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 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翻译: 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渔人划着船)沿着小溪 往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 别的树木,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渔 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一个小洞 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离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洞口起初很狭窄,仅 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由狭隘幽暗而变为开阔明亮。只 见那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幽美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 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 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 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桃花源中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一一作了 回答。人们就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村里人听说来了 这么一个客人,都赶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祸乱 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同外界 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 魏朝和晋朝了。这个渔人一一地为(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们听了都很惊 叹。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去,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逗留 了几天,告辞回去。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儿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边的人说 渔人出了山洞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 号。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把进出桃花源的情况作了禀报。太守立即派
7 现在我就要远离陛下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流下泪水,也不知说了些什么。 7.桃花源记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 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 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 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 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 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 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翻译: 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一次,渔人划着船)沿着小溪 往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 别的树木,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渔 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一个小洞, 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离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洞口起初很狭窄,仅 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由狭隘幽暗而变为开阔明亮。只 见那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幽美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 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 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 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桃花源中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一一作了 回答。人们就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村里人听说来了 这么一个客人,都赶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祸乱, 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同外界 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 魏朝和晋朝了。这个渔人一一地为(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们听了都很惊 叹。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去,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逗留 了几天,告辞回去。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儿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边的人说 啊。” 渔人出了山洞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 号。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把进出桃花源的情况作了禀报。太守立即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