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面对一篇文章,先整体快速阅读,弄清文章的体裁及大致内容。是说明文,则先弄清说明对象和 说明中心;是议论文,则把握中心观点;是散文,则看懂描写对象,抒情基调:是小说,则抓住中 人物和中心事件。捷径:一看前端标题,二看文后注释。 记叙文阅读 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3.夸张: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6、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主题 7、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二.表达方式 记叙2.议论3.抒情4.描写(环境、动作、语言、神态、心理)5.说明 ●类型1 三、写作手法及作用? 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作用分别如下: 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 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 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 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 达更为简洁精练。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1 初中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面对一篇文章,先整体快速阅读,弄清文章的体裁及大致内容。是说明文,则先弄清说明对象和 说明中心;是议论文,则把握中心观点;是散文,则看懂描写对象,抒情基调;是小说,则抓住中心 人物和中心事件。捷径:一看前端标题,二看文后注释。 记叙文阅读 一.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6、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主题。 7、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二.表达方式 1.记叙 2.议论 3.抒情 4.描写(环境、动作、语言、神态、心理) 5.说明 ●类型 1 三、写作手法及作用? 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作用分别如下: 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 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 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 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 达更为简洁精练。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论点。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类型 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种类 (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8)景物描写 (9)场景描写(10)环境描写(11)细节描写 作用:塑造人物XX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XX主题,渲染气氛。表达作者……思想感情 环境的种类及作用? (1)自然环境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2)社会环境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引起读者兴趣 题目的理解:以XX为线索,体现了作者XX的思想感情,表达了X,反映XX主题(情感) 首段作用 (1)环境(背景)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背景,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文章中反复出现的物 是一种象征,一个线索,围绕中心,体现XX主题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散文知识储备 (一)、明确概念 何为散文?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 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二)、理解特点 形散:1、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 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 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2 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 ●类型 2 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种类: (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8)景物描写 (9)场景描写(10)环境描写(11)细节描写 作用:塑造人物 XX 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 XX 主题,渲染气氛。表达作者……思想感情 环境的种类及作用? (1)自然环境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2)社会环境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引起读者兴趣 题目的理解:以 XX 为线索,体现了作者 XX 的思想感情,表达了 XX,反映 XX 主题(情感) 首段作用 : (1)环境(背景)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背景,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 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文章中反复出现的物: 是一种象征,一个线索,围绕中心,体现 XX 主题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散文知识储备 (一)、明确概念 何为散文?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 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二)、理解特点: 形散:1、 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 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 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三)、散文的分类 (1)抒情散文(2)记叙散文(3)议论散文 (四)、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先抑后扬 以小见大 (五)、散文的线索 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 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 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 点为线。 找线索的方法 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六)、散文的主题 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 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七)、散文的语言(1)质朴、自然(2)生动、形象(3)深刻、隽永 、考点及常见题型分析 (一)、整体感知 考点1.写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 考点2.为什么写(写作意图,即文章要表达的情、理、观点) 考点3.怎么写(作者的行文思路,先写什一再写什么一后写什么) 例1:2006年资阳市中考题《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第1题 本文以为线索,通过对母亲四次参加孩子家长会的描写,勾勒出孩子的成长历程,塑造了一个的母 亲形象,歌颂了母爱的伟大。 (二)辨析句子所运用的修辞及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 2.拟人:人格化、生动化、形象化 3.排比:增强语言气势 4反问:加强语气 5.反复:强调 6.对比:突出其中一个 7.对偶:句式整齐结构统 8.夸张:极力的表现。 三)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及作用 方法指导: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 例如:《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第2题,当儿子接到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母亲“悲喜交加,再也按 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花”,问:句中“悲喜交加”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赏析]这是一篇短 小却蕴含了深刻晢理的文章。文中的母亲可谓用心良苦,每次,她都能把老师的批评、指责、不屑化作表扬、鼓励 如点点春雨般洒在儿子的心头,激励儿子充满自信的成长。这样的教育,与我们平常所见的大多数家庭教育恐怕有很 大的不同。我们的很多家长,崇尚的是批评的武器,而且,往往是一种扩大化的批评。读完这篇文章,不妨想一想, 哪一种教育更好? 这篇文章以千余字的篇幅叙述了一个孩子从上幼儿园到考上大学的十几年的人生经历,其中,作者给读者留下了广阔 想象空间。阅读的时候,不妨想象一下:这个并不聪明的孩子,是怎样在母亲的鼓励下刻苦学习,一步一步成长起 来的
3 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三)、散文的分类 (1)抒情散文(2)记叙散文(3)议论散文 (四)、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象征 衬托 对比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咏物寄情 寓理于事 融情于事 先抑后扬 以小见大 (五)、散文的线索 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 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 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 点为线。 找线索的方法: 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六)、散文的主题 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 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七)、散文的语言 (1)质朴、自然(2) 生动、形象(3)深刻、隽永 二、考点及常见题型分析 (一)、整体感知 考点 1.写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 考点 2.为什么写(写作意图,即 文章要表达的情、理、观点) 考点 3.怎么写(作者的行文思路,先写什---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例 1:2006 年资阳市中考题《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第 1 题: 本文以 为线索,通过对母亲四次参加孩子家长会的描写,勾勒出孩子的成长历程,塑造了一个 的母 亲形象,歌颂了母爱的伟大。 (二)辨析句子所运用的修辞及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 2.拟人:人格化、生动化、形象化 3.排比:增强语言气势 4.反问:加强语气 5.反复:强调 6.对比:突出其中一个。 7.对偶:句式整齐 结构统一 8.夸张:极力的表现。 (三)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及作用 方法指导: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 例如:《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第 2 题,当儿子接到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母亲“悲喜交加,再也按 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花”,问:句中“悲喜交加”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赏析] 这是一篇短 小却蕴含了深刻哲理的文章。文中的母亲可谓用心良苦,每次,她都能把老师的批评、指责、不屑化作表扬、鼓励, 如点点春雨般洒在儿子的心头,激励儿子充满自信的成长。这样的教育,与我们平常所见的大多数家庭教育恐怕有很 大的不同。我们的很多家长,崇尚的是批评的武器,而且,往往是一种扩大化的批评。读完这篇文章,不妨想一想, 哪一种教育更好? 这篇文章以千余字的篇幅叙述了一个孩子从上幼儿园到考上大学的十几年的人生经历,其中,作者给读者留下了广阔 的想象空间。阅读的时候,不妨想象一下:这个并不聪明的孩子,是怎样在母亲的鼓励下刻苦学习,一步一步成长起 来的?
(四)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有深层含义的句子往往使用了某种修辞或写作手法,故意将句子的真实含义隐藏,就好像为它遮上了 层面纱。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就应先看清它所借用的“隐身”术,有的放矢地去分析。 例如:《给我未来孩子的信》中第3题:“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这些高尚的情趣会支撑你的一生,使你 在最严酷的冬天也不会忘记玫瑰的芳香。’这句话的实际意思什么?” (五)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般应两方面去分析 1.内容上,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2.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 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 (六)仿写句子 例如:《给我未来孩子的信》第4题的仿写句子: 你的心要如溪水般柔软,你的眼波要像春天一样妩媚。 答题指导 仿句式结构:你的要如般,你的要像样 二仿修辞手法:比喻,还应注意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 三仿语法:填写的尽量是名词、名词、形容词; 四仿语意的内容和范围:应表达出与上下文和谐的句意,即希望孩子(你)对待他人要关爱、应珍惜 与别人的交往与感情 参考答案:你的话要如春风般温暖,你的笑容要像阳光一样灿烂 七)、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方法:1、必须用第一人称;2、须在整体感知基础上,仔细硏读具体语境。 例如: 《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第4题:他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 请发挥想象把孩子未说的话补写出来。 八)、自拟题目并作答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方式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探 讨疑难问题。 此类题目要求着眼于全段,从内容、结构、写法、语言入手命题,作答并要求正确。 方法指导 如:1、问一个句子的修辞及其作用 2、仿、续写句子 3、理解重点语句在文中的作用及深层含义; 4、概括段意; 5、谈谈读完本段后的感受等。 6、请在第几段自选两处作批注 注意 抄试卷上原题、模仿试卷上原题出题者不得分或得低分; 答案过于简单或题目本身质量不高者,均得分较低; 答案不正确者,不给分。本题根据拟题质量的高低给分 (九)、重要的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识。 例1:有这样一题:“第四段中‘在某一个金戈铁马之夜’一句,人们会不由得想起宋代一位著名诗人 的名句。请写出诗人的姓名和诗句。 例2、文章结尾“山谷里有一声长叫,大概是一只鸟被月光惊飞了。”意味深长,请你写出一句与此意 境或写法相似的古诗文。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4 (四)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有深层含义的句子往往使用了某种修辞或写作手法,故意将句子的真实含义隐藏,就好像为它遮上了 一层面纱。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就应先看清它所借用的“隐身”术,有的放矢地去分析。 例如:《给我未来孩子的信》中第 3 题:“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这些高尚的情趣会支撑你的一生,使你 在最严酷的冬天也不会忘记玫瑰的芳香。’这句话的实际意思什么?” (五)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一般应两方面去分析: 1.内容上,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 2.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 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 (六)仿写句子 例如:《给我未来孩子的信》第 4 题的仿写句子: 你的心要如溪水般柔软,你的眼波要像春天一样妩媚。 答题指导: 一仿句式结构:你的 要如 般 ,你的 要像 一样 。 二仿修辞手法:比喻,还应注意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 三仿语法:填写的尽量是名词、名词、形容词; 四仿语意的内容和范围:应表达出与上下文和谐的句意,即希望孩子(你)对待他人要关爱、应珍惜 与别人的交往与感情。 参考答案:你的话要如春风般温暖,你的笑容要像阳光一样灿烂。 (七)、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方法:1、必须用第一人称; 2、须在整体感知基础上,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例如: 《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第 4 题:他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 请发挥想象把孩子未说的话补写出来。 (八)、自拟题目并作答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方式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探 讨疑难问题。” 此类题目要求着眼于全段,从内容、结构、写法、语言入手命题,作答并要求正确。 方法指导: 如:1、问一个句子的修辞及其作用; 2、仿、续写句子; 3、理解重点语句在文中的作用及深层含义; 4、概括段意; 5、谈谈读完本段后的感受等。 6、请在第几段自选两处作批注。 注意: 抄试卷上原题、模仿试卷上原题出题者不得分或得低分; 答案过于简单或题目本身质量不高者,均得分较低; 答案不正确者,不给分。本题根据拟题质量的高低给分。 (九)、重要的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识。 例 1:有这样一题:“第四段中‘在某一个金戈铁马之夜’一句,人们会不由得想起宋代一位著名诗人 的名句。请写出诗人的姓名和诗句。 例 2、文章结尾“山谷里有一声长叫,大概是一只鸟被月光惊飞了。”意味深长,请你写出一句与此意 境或写法相似的古诗文。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十)、感悟拓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 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作出评价。” 例1、《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第5题:你赞成文中老师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吗?如赞成,请简述理由;如 不赞成,请为文中的老师提一条建议。 例2、《给我未来孩子的信》最后一题这样问:“读了这篇文章,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简要说一 说 方法指导: 启示应从原文中引出来 评价应表明态度及说明支撑的理由 特别注意是否让举例或结合实际,把题目中所要求的全部答出来 说明文阅读 说明方法 1.举例子:具体形象2.打比方:生动形象3.作比较:突出强调4.分类别:条理清晰5.列数字:具 体准确6.下定义:科学准确7.引用:更具体 说明语言 1准确性2平实和生动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 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常见考点: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议论文阅读 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具体有力 2.道理论证:具有权威性 3.比喻论证:生动形象 4.对比论证:全面深刻 5.引用论证: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 、句子作用 1.总领全文【在开头】 2.承上启下 3.引出下文 4.提纲挈领【在最后】
5 (十)、感悟拓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 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作出评价。” 例 1、《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第 5 题:你赞成文中老师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吗?如赞成,请简述理由;如 不赞成,请为文中的老师提一条建议。 例 2、《给我未来孩子的信》最后一题这样问:“读了这篇文章,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简要说一 说。” 方法指导: 启示应从原文中引出来; 评价应表明态度及说明支撑的理由。 特别注意是否让举例或结合实际,把题目中所要求的全部答出来。 说明文阅读 一.说明方法 1.举例子:具体形象 2.打比方:生动形象 3.作比较:突出强调 4.分类别:条理清晰 5.列数字:具 体准确 6.下定义:科学准确 7.引用:更具体 二.说明语言 1 准确性 2 平实和生动 ●类型 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 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 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 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 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 常见考点: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议论文阅读 一、论证方法 1 举例论证:具体有力 2.道理论证:具有权威性 3.比喻论证:生动形象 4.对比论证:全面深刻 5.引用论证: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 二、句子作用 1.总领全文【在开头】 2.承上启下 3.引出下文 4.提纲挈领【在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