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露凋伤枫树林 “悲落叶于劲秋”,秋天草木的 课凋谢是最容易引起诗人感发的。“玉露 文凋伤枫树林”这一句,在凄凉之中还有 分 种艳丽的感觉。因为“玉露”有白色 析 的暗示,白是一种冷色;“枫树林”有 红色的暗示,红是一种暖色,在悲哀中 藏有热烈。这两种颜色的强烈对比,就 更增强了“凋伤”这个词给人的感觉
1. 课 文 分 析 玉露凋伤枫树林 “悲落叶于劲秋”,秋天草木的 凋谢是最容易引起诗人感发的。“玉露 凋伤枫树林”这一句,在凄凉之中还有 一种艳丽的感觉。因为“玉露”有白色 的暗示,白是一种冷色;“枫树林”有 红色的暗示,红是一种暖色, 在悲哀中 藏有热烈。这两种颜色的强烈对比,就 更增强了“凋伤”这个词给人的感觉
巫山巫峡气萧森 这是从夔州东望之所见,点出 1 他现在是身在夔州。“巫山”上到长 课文分析 江两岸的高山;“巫峡”下到深谷之 间长江的流水。这虽然只是两个地名, 但其中有一种包罗一切的“张力”:从 高处到低处,从天到地,从山到水,眼 前所有的一切都已经被萧森的秋意笼罩 无余了。先给你一个整体的广角镜头, 定下了一个整体大气候的基调,然后再 具体来表现它是怎样的萧条和肃杀
巫山巫峡气萧森 这是从夔州东望之所见,点出了 他现在是身在夔州。“巫山” 上到长 江两岸的高山;“巫峡” 下到深谷之 间长江的流水。这虽然只是两个地名, 但其中有一种包罗一切的“张力”:从 高处到低处,从天到地,从山到水,眼 前所有的一切都已经被萧森的秋意笼罩 无余了。先给你一个整体的广角镜头, 定下了一个整体大气候的基调,然后再 具体来表现它是怎样的萧条和肃杀。 1. 课 文 分 析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 三峡江水湍急,奔腾而下。江面上 波涛连天,天空中阴云接地,这都是客观 的写实。但那波涛风云遮天盖地、夔门三 课峡秋气逼人的阴晦苍凉的景观,就与杜甫 又当时时代的背景有了一种“象喻”的联系。 分杜甫本人在大唐王朝的动荡混乱之中饱受 析颠沛流离之苦。杜甫的诗带有时代的感慨 和悲哀,他的胸怀感情本来就博大深厚, 当他看到这“巫山巫峡气萧森”的秋景时 开口就带出了时代和身世的双重悲哀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三峡江水湍急,奔腾而下。江面上 波涛连天,天空中阴云接地,这都是客观 的写实。但那波涛风云遮天盖地、夔门三 峡秋气逼人的阴晦苍凉的景观,就与杜甫 当时时代的背景有了一种“象喻”的联系。 杜甫本人在大唐王朝的动荡混乱之中饱受 颠沛流离之苦。杜甫的诗带有时代的感慨 和悲哀,他的胸怀感情本来就博大深厚, 当他看到这“巫山巫峡气萧森”的秋景时, 开口就带出了时代和身世的双重悲哀。 1. 课 文 分 析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作者写完夔州秋色的大环境之后,就要写自己 感情了。菊花开在秋天,“丛菊”回应了诗题中 渠那个“秋”字。“他日”可以指过去也可以指未 文莱,在这里是指过去。这“他日泪”并不是现在流 下的眼泪,而是说,山上那些黄色和白色的野菊, 点一点的多么像我去年秋天因思乡而流下的一滴 析一滴的眼泪。此时他仍然滞留在他乡,他始终没有 放弃回乡的打算。因此他说,我不能放弃我的船, 我随时准备登上我的船,我要靠它回到故园去,它 是我唯一的依赖和指望,是“孤舟一系故园心”! 你看,他从玉露凋伤的秋天景色写起,他那感发生 命的活动踪迹一步一步地写到了他的故园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作者写完夔州秋色的大环境之后,就要写自己的 感情了。菊花开在秋天, “丛菊”回应了诗题中 那个“秋”字。 “他日”可以指过去也可以指未 来,在这里是指过去。这“他日泪”并不是现在流 下的眼泪,而是说,山上那些黄色和白色的野菊, 一点一点的多么像我去年秋天因思乡而流下的一滴 一滴的眼泪。此时他仍然滞留在他乡,他始终没有 放弃回乡的打算。因此他说,我不能放弃我的船, 我随时准备登上我的船,我要靠它回到故园去,它 是我唯一的依赖和指望,是“孤舟一系故园心”! 你看,他从玉露凋伤的秋天景色写起,他那感发生 命的活动踪迹一步一步地写到了他的故园。 1. 课 文 分 析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作者没有机会回到故园,秋意却越来越深了,秋风也越 来越冷了,当地人家都开始做寒衣了。又一次回应了诗题中 课的“秋”字。过去人们冬天穿棉衣,棉衣穿过一冬,里边的 棉花就板结起来不暖和了,到秋天就要拆洗重做。“砧”, 又是捣衣石,现在你听那山上山下的人家,已经到处都是刀剪 分声和衣的声音人们的生活习惯都是差不多的,都是在秋 析几年了,我始终没有一个安定的生活,我用什么来抵御羁旅 途中的寒冷?这第一首诗,从夔州的秋天起兴引出了他的感 发,而他感发的重点则在对“故园”的思念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作者没有机会回到故园,秋意却越来越深了,秋风也越 来越冷了,当地人家都开始做寒衣了。又一次回应了诗题中 的“秋”字。过去人们冬天穿棉衣,棉衣穿过一冬,里边的 棉花就板结起来不暖和了,到秋天就要拆洗重做。“砧”, 是捣衣石,现在你听那山上山下的人家,已经到处都是刀剪 声和捣衣的声音。人们的生活习惯都是差不多的,都是在秋 天拆洗寒衣。可是我杜甫带着我的一家漂泊在旅途中已经好 几年了,我始终没有一个安定的生活,我用什么来抵御羁旅 途中的寒冷?这第一首诗,从夔州的秋天起兴引出了他的感 发,而他感发的重点则在对“故园”的思念。 1. 课 文 分 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