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忧国忧民, 多涉社会 人格高尚, 动荡、政 诗艺精湛, 被奉为 其人其诗 治黑暗、 人民疾苦, 诗圣” 被誉为 “诗史
杜 甫 其人 其诗 忧国忧民, 人格高尚, 诗艺精湛, 被奉为 “诗圣 ” 多涉社会 动荡、政 治黑暗、 人民疾苦, 被誉为 “诗史
社甫的生平 杜甫生长在“奉儒守官”并有文 学传统的家庭中,杜甫的祖父社审言 是武后时的著名诗人,官膳部员外郎; 父亲杜闲,曾任兖充州司马、奉天县令 他7岁即开始学诗,15岁时诗文就引 起洛阳名士们的重视。他的生活从20 岁后可分为四个时期
杜甫的生平 ◆ 杜甫生长在“奉儒守官”并有文 学传统的家庭中,杜甫的祖父杜审言 是武后时的著名诗人,官膳部员外郎; 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 他 7岁即开始学诗,15岁时诗文就引 起洛阳名士们的重视。他的生活从20 岁后可分为四个时期
漫游时期 从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 杜甫进行了两次长期的漫游。过的是登山涉水、 高歌游猎的浪漫生活。晚年回忆当时的情景是: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壮游》) 他在这两次漫游里,看到祖国秀丽雄伟的山川, 吸取了江南和山东的文化,扩大了眼界,丰富 了见闻。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相遇,二人 畅游齐鲁,访道寻友,谈诗论文,有时也议论 时事,结下深厚的友谊。次年秋,杜甫将西去 长安,李白准备重游江东,他们在充州分手 此后没有再会面,杜甫为此写过不少怀念李白 的感人诗篇
一 .漫游时期 ◆从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 杜甫进行了两次长期的漫游。过的是登山涉水、 高歌游猎的浪漫生活。晚年回忆当时的情景是: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 他在这两次漫游里,看到祖国秀丽雄伟的山川, 吸取了江南和山东的文化,扩大了眼界,丰富 了见闻。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相遇,二人 畅游齐鲁,访道寻友,谈诗论文,有时也议论 时事,结下深厚的友谊。次年秋,杜甫将西去 长安,李白准备重游江东,他们在兖州分手, 此后没有再会面,杜甫为此写过不少怀念李白 的感人诗篇
长安时期 从天宝五载至天宝十四载,杜甫在长安居 住10年,他的生活、思想和创作发生了巨大的 变化。他到长安,目的是求得一个官职,有所 建树,但都未成功。于是他比较广泛地接触劳 动人民,他的认识也有了很大的改观。在此期 间,他的足迹从贫乏的坊巷走到贵族的园林, 从重楼高阁互竞豪华的曲江走到征人出发必须 经过的成阳桥畔,仕途要求的失败使他能客观 地认识统治阶层的腐败,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 能体会到人民的疾苦,这两方面不同的生活都 在杜甫诗中得到反映
二.长安时期 ◆ 从天宝五载至天宝十四载,杜甫在长安居 住10年,他的生活、思想和创作发生了巨大的 变化。他到长安,目的是求得一个官职,有所 建树,但都未成功。于是他比较广泛地接触劳 动人民,他的认识也有了很大的改观。在此期 间,他的足迹从贫乏的坊巷走到贵族的园林, 从重楼高阁互竞豪华的曲江走到征人出发必须 经过的咸阳桥畔,仕途要求的失败使他能客观 地认识统治阶层的腐败,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 能体会到人民的疾苦,这两方面不同的生活都 在杜甫诗中得到反映
任职左拾遗与流亡时期 从肃宗至德元载(756至乾元二年(759)。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 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759),他弃 官西行,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 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检校工部 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在这段时间,无论是 人事关系或是自然环境,都与前悬殊。他切身 感受到人民的痛苦,写下不朽诗篇。乾元二年 春,杜甫往河南探视旧居,归途上亲眼看到人 民在官吏残酷的压迫下蒙受的苦难,写出著名 的《新安克》、《关克》、《石壕吏》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组诗六 首,后人简称为三
三.任职左拾遗与流亡时期 ◆ 从肃宗至德元载(756)至乾元二年(759)。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 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759),他弃 官西行,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 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检校工部 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在这段时间,无论是 人事关系或是自然环境,都与前悬殊。他切身 感受到人民的痛苦,写下不朽诗篇。乾元二年 春,杜甫往河南探视旧居,归途上亲眼看到人 民在官吏残酷的压迫下蒙受的苦难,写出著名 的《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组诗六 首,后人简称为“三吏” 、 “三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