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总写富阳至桐庐间山水的奇异之美:②写水之异;③写山之奇,并借此抒发自己的心志。 2.概括本文的中心。 本文描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沿途所见富春江的秋景,历历如画,令人有同行亲见之感。同时,也表 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和留恋,也表达了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的鄙弃 4.本文的写作顺序:空间顺序。 5.本文的写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动静结合:声色结合;明暗结合 6.从听觉角度写景的骈句是什么?表达效果如何? 句子: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嚶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效果:描写了各种声调不同的音韵,和谐齐发,引人入胜,使人感到山间处处勃发的生机,表达了作者 对富春江的喜爱,写出了富春江山水的奇异。 7.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你怎样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 面对奇山异水,作者不由得发出了一番感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是 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的一种否定。封建时代“世间熙熙,皆为利来:世间攘攘,皆为利往”,读书人无 不以功名为追求之目标,作者因看到了官场的黑暗而发此感慨 8.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侧面写富春江景色美,表达了作者鄙弃功名利禄,流连山水,向往归隐山水生活的情感 9.结合文中语句说说作者有怎样的志趣和情怀。 ①从“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句中表现作者对自由的渴望 ②从“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嚶嚶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句中表现作者对 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歌颂 ③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句中表现作者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功名利 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恶。(重点)(向往自然、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积极心态) 10.“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对这里的山水的总的评价,试根据作者的描写,分析这里的山“奇”在何 处? 奇在“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句中连用“负、竟、轩、邈、争、指”等字,把 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写活了,似乎仍在生成变化中,其次写山中各种声音,表现其情趣,简直是一只自 然交响曲,使人感到山间处处勃发生机。 1.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请同学们开动脑筋,从积累的古诗文中,各写出一句写“山”和写“水”的诗句。 写“山”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写“水”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2.能暗示文中所写景色季节特征的一个字是:“蝉或“寒”(秋季)
6 ① 总写富阳至桐庐间山水的奇异之美; ② 写水之异; ③ 写山之奇,并借此抒发自己的心志。 2. 概括本文的中心。 本文描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沿途所见富春江的秋景,历历如画,令人有同行亲见之感。同时,也表 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3.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和留恋,也表达了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的鄙弃。 4. 本文的写作顺序:空间顺序。 5. 本文的写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动静结合;声色结合;明暗结合。 6. 从听觉角度写景的骈句是什么?表达效果如何? 句子: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效果:描写了各种声调不同的音韵,和谐齐发,引人入胜,使人感到山间处处勃发的生机,表达了作者 对富春江的喜爱,写出了富春江山水的奇异。 7. 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你怎样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 面对奇山异水,作者不由得发出了一番感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是 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的一种否定。封建时代“世间熙熙,皆为利来;世间攘攘,皆为利往”,读书人无 不以功名为追求之目标,作者因看到了官场的黑暗而发此感慨。 8. 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侧面写富春江景色美,表达了作者鄙弃功名利禄,流连山水,向往归隐山水生活的情感。 9. 结合文中语句说说作者有怎样的志趣和情怀。 ① 从“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句中表现作者对自由的渴望; ② 从“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句中表现作者对 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歌颂; ③ 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句中表现作者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功名利 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恶。(重点)(向往自然、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积极心态) 10.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对这里的山水的总的评价,试根据作者的描写,分析这里的山“奇”在何 处? 奇在“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句中连用“负、竟、轩、邈、争、指”等字,把 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写活了,似乎仍在生成变化中,其次写山中各种声音,表现其情趣,简直是一只自 然交响曲,使人感到山间处处勃发生机。 11. 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请同学们开动脑筋,从积累的古诗文中,各写出一句写“山”和写“水”的诗句。 写“山”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 写“水”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2. 能暗示文中所写景色季节特征的一个字是:“蝉”或“寒”(秋季)
《与朱元思书》赏析 1、意境美 作者抓住此山此水特征,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山 水图,让读者充发亨受到了富春江两岸的山川之美 志趣美 我们可以从首段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中,感受到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 从对山水的描写中,体会到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更令人赞赏的是,在描绘山景时, 作者插入两句观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几句感受,不仅从侧面衬托出险峰 幽谷的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语言美 骈文是一种讲究形式的文体,作者吴均是南朝知名骈文家,其代表作《与朱元思书》自然保持了骈文的 特点。文章基本上遵循骈文的要求,主要采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并于文章后半部分大量运用对偶句,如泉 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ˆ、蝉则干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这就取得了句式整齐、音韵和 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的表达效果,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极强。 四、结构美 文章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和奇山两方面,环绕'独 绝二字展开生发和描摹,结构上脉络分明。 三小石潭记 1.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3)日光下澈。 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4)俶尔远逝 远:名词作状语,向远处。 5)潭西南而望。 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6)斗折蛇行。 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7)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7 《与朱元思书》赏析 1、意境美 作者抓住此山此水特征,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山 水图,让读者充发享受到了富春江两岸的'山川之美'。 二、志趣美 我们可以从首段'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中,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 从对山水的描写中,体会到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更令人赞赏的是,在描绘山景时, 作者插入两句观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几句感受,不仅从侧面衬托出险峰 幽谷的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三、语言美 骈文是一种讲究形式的文体,作者吴均是南朝知名骈文家,其代表作《与朱元思书》自然保持了骈文的 特点。文章基本上遵循骈文的要求,主要采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并于文章后半部分大量运用对偶句, 如'泉 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这就取得了句式整齐、音韵和 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的表达效果,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极强。 四、结构美 文章首段以'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 和'奇山'两方面,环绕'独 绝'二字展开生发和描摹,结构上脉络分明。 三 小石潭记 1. 词类活用 1)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 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3) 日光下澈。 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4) 俶尔远逝。 远:名词作状语,向远处。 5) 潭西南而望。 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6) 斗折蛇行。 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 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7) 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8)凄神寒骨 凄: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使.凄凉。寒:使动用法,使.感到 寒冷。 9)心乐之 乐:意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以.为乐 10)近岸 近: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l1)隶而从者 隶:名词作动词,跟着 2.一词多义 心乐之(以……为乐) 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水尤清冽(清澈) 乐 可 似与游者相乐(取乐) 不可久居(能) 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 以其境过清(因为) 记之而去(不译,连接两个动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 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不 词的词) 从 隶而从者(跟从) 译,连接两个动词的词)而 隶而从者(不译,表并列关系) 全石以为底(用来) 潭西南而望(不译,作停顿词) 参差披拂(长短不一) 皆若空游无所依(游动) 如鸣佩环(玉制的装饰品) 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 同游者(游览) 竹树环合(环绕) 3.古今异义词 词语 古义 今义 词语 古义 今义 去闻可 年轻人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听到 用鼻子嗅气味‖居 停留 住 表示估计数目,大约 用作副词 六、理解性默写 4侧面写出小石潭人迹罕至的四字短语是:伐竹取道。 5暗示小石潭人迹罕至的原因的句子是: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6.从侧面衬托水清的句子(游鱼和潭水的特点)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 相乐。 7.从听觉角度写流水的四个字:如鸣佩环 8.写小溪曲折蜿蜒的四个字:斗折蛇行。 9逼真地描绘出溪岸状貌的几个字是一一其岸势犬牙差互 10.写潭水源头神秘莫测的句子: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小石潭的全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 拂 12.文章正面写石潭特征的语句: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照应此特征的语句是:如鸣佩环、水尤清冽、其岸势犬牙差互 13.小石潭得名的根据: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8 8) 凄神寒骨。 凄: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使…凄凉。 寒:使动用法,使…感到 寒冷。 9) 心乐之。 乐:意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以…为乐。 10) 近岸。 近: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11) 隶而从者。 隶:名词作动词,跟着。 2. 一词多义 乐 心乐之(以……为乐) 似与游者相乐(取乐) 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不可久居(能) 清 水尤清冽(清澈) 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 从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 隶而从者(跟从) 以 以其境过清(因为) 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不 译,连接两个动词的词) 全石以为底(用来) 而 记之而去(不译,连接两个动 词的词) 隶而从者(不译,表并列关系) 潭西南而望(不译,作停顿词) 差 参差披拂(长短不一) 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 游 皆若空游无所依(游动) 同游者(游览) 环 如鸣佩环(玉制的装饰品) 竹树环合(环绕) 3. 古今异义词 词语 古义 今义 词语 古义 今义 去 离开 往 生 年轻人 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闻 听到 用鼻子嗅气味 居 停留 住 可 表示估计数目,大约 用作副词 六、理解性默写 4.侧面写出小石潭人迹罕至的四字短语是:伐竹取道。 5.暗示小石潭人迹罕至的原因的句子是: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6.从侧面衬托水清的句子(游鱼和潭水的特点):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 相乐。 7.从听觉角度写流水的四个字:如鸣佩环。 8.写小溪曲折蜿蜒的四个字:斗折蛇行。 9.逼真地描绘出溪岸状貌的几个字是——其岸势犬牙差互。 10.写潭水源头神秘莫测的句子: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1.小石潭的全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 拂。 12.文章正面写石潭特征的语句: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照应此特征的语句是:如鸣佩环、水尤清冽、其岸势犬牙差互。 13.小石潭得名的根据: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14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15写游鱼静态的句子: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16写游鱼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17作者描写小石潭周围景物的句子是: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8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9久坐潭边游人会有怎样的感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0文章的点睛之笔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1.抒发作者愤懑的句子: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22.表现“喜”的句子:①心乐之:②似与游者相乐 七、简答题 1.概括每段的段意 ①写潭,写树 ②写鱼,写水; ③写源头,写岸势 ④写感受,抒愤懑 ⑤写同游者 2.概括本文中 本文描写了小石潭及其周围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因政治上受挫遭贬谪的忧伤愤懑、孤凄悲凉的思想感情 3.本文的写作顺序:空间顺序(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潭源→氛围)。 4.本文的感情基调一一悲伤 本文的氛围—一凄清寂静。 5.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6.在游历小石潭的过程中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由快乐到愁苦。 7.第一段从四个方面写出了小石潭的特点,它们分别是 ①水特别清澈;②以整块的石头为底;③潭岸岩石形状各异:④岸边绿树翠蔓极其茂盛,秀丽多姿 8.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乎难以形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政治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 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 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9.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一百二十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 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 迩。 四《送东阳马生序》 通假字: 1、(同舍生皆)被(绮绣):同“披
9 14.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15.写游鱼静态的句子: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16.写游鱼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17.作者描写小石潭周围景物的句子是: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8.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9.久坐潭边游人会有怎样的感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0.文章的点睛之笔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1.抒发作者愤懑的句子: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22.表现“喜”的句子:① 心乐之; ② 似与游者相乐。 七、简答题 1. 概括每段的段意: ① 写潭,写树; ② 写鱼,写水; ③ 写源头,写岸势; ④ 写感受,抒愤懑; ⑤ 写同游者。 2. 概括本文中心: 本文描写了小石潭及其周围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因政治上受挫遭贬谪的忧伤愤懑、孤凄悲凉的思想感情。 3. 本文的写作顺序:空间顺序(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潭源→氛围)。 4. 本文的感情基调——悲伤。 本文的氛围——凄清寂静。 5.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6. 在游历小石潭的过程中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由快乐到愁苦。 7. 第一段从四个方面写出了小石潭的特点,它们分别是: ① 水特别清澈;② 以整块的石头为底;③ 潭岸岩石形状各异;④ 岸边绿树翠蔓极其茂盛,秀丽多姿。 8.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乎难以形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政治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 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 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9. 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一百二十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 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 迩。 四 《送东阳马生序》 一、通假字: 1、(同舍生皆)被(绮绣):同“披
2、与之论辨:辩论。辨,通辩 二理解性鬻写 4.根据要求默写: 1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 余幼时即嗜学 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 3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 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4对太学生中的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 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期的求学之难和用心之艰 文中从哪些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用简洁的语言概 幼时求学的艰难:成年后求师的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7.作者写自己求学经历艰难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劝勉马生不要辜负良好的学习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所成就。 8.文章开头的“嗜学”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 9.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嗜学”与“家贫”之间的矛盾来决定的 10.“加冠”一词是什么意思?你还能从古代汉语中找出类似的用法吗?试举一例。 1古时男子20岁时行冠礼,戴上成人帽子,后来常已冠或加冠,表示男子已成年。 2“及笄”女子满15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表示已成年。 11.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全面的叙述了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生活,这与他的功成名就有什么关系? 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勤奋艰苦的学习生活,正是以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为求知而甘愿付出一切, 不断的克服重重障碍,最后才功成名就的。 13.作者成人后求师的艰难,包括哪三种情况?(高度概括回答即可) 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16.作者“緹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 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10 2、与之论辨:辩论。辨,通辩 二、理解性默写: 4.根据要求默写: 1 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 余幼时即嗜学 2 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 3 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 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4 对太学生中的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 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期的求学之难和用心之艰。 6.文中从哪些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幼时求学的艰难;成年后求师的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7.作者写自己求学经历艰难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劝勉马生不要辜负良好的学习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所成就。 8.文章开头的“ 嗜学 ”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 9.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 嗜学 ”与“ 家贫 ”之间的矛盾来决定的。 10.“ 加冠”一词是什么意思?你还能从古代汉语中找出类似的用法吗?试举一例。 1 古时男子 20 岁时行冠礼,戴上成人帽子,后来常已冠或加冠,表示男子已成年。 2 “ 及笄”女子满 15 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表示已成年。 11.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全面的叙述了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生活,这与他的功成名就有什么关系? 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勤奋艰苦的学习生活,正是以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为求知而甘愿付出一切, 不断的克服重重障碍,最后才功成名就的。 13.作者成人后求师的艰难,包括哪三种情况?(高度概括回答即可) 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16.作者“緼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 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