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 语文教案 学校:洴洲中学 姓名:康丽梅 年级:高二 选修2唐宋散文选读
2007-2008 学年第一学期 语 文 教 案 学校:汫洲中学 姓名:康丽梅 年级:高二 选修 2 唐宋散文选读
第一单元教案 单元学习目标 阅读目标: 1辨析词语在句中的含义,揣摩作者的语言所表达出来的信息和情感 2品味语言的感情色彩。 3体会山水游记中写景与议论的表达作用 4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和古代文化常识,加强顾问修养 写作目标 1学习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描绘景物的方法 2学习通过具体景物的描摹来抒发感情、表达主题的构思方法。 3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单元内容概说: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揣摩情景交融的手法,领悟文章的晢理性。四篇文章皆为山水游记。 《小石城记》通过写小石诚山这样美好的自然景观却埋没于荒僻之乡,引发对美的事物被 压抑、遭遗弃的郁愤之情,并借以抒发贤才遭贬逐的天涯沦落之感。 《黄州快哉亭记》记述了建造亭子的有关问题,描绘了登临所见景色并由此引发感慨,抒 发议论,认为士处于世应该心中坦然,并以此慰勉包括作者在内的所有被贬的人,反映出作者 身处逆境的旷达胸怀。 《道山亭记》具体描绘福州的山水之险、人文氛围和居民安乐的情形,形象地表现了福州 特有的险恶地形,高度评价了程师孟的治郡业绩以及他的旷达脱俗。 《百丈山记》描绘了百丈山的胜景,于描绘中寓赞美,也体现出了作者高超的审美观察力。 1小石城山记 柳宗元 【教学目标】 1、感受小石城山的特点。 2、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3、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教学重点】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教学难点】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问: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形体孤独寂寞、性格清高孤傲的老渔翁的形象。老渔翁的形象是诗人自我形象的写 照。诗人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 《江雪》诗正是柳宗元在永州写的 在永州的十年,是柳宗元生平最为困厄,最为艰难,心情也最为孤独寂寞郁闷的十年,但正所谓“祸兮 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十年,却造就了一个古文大家的绝世风范,柳宗元的文学才华得到了强烈的激发 取得了整个一生中最光辉最杰出的成就。“永州八记”就作于永州 永州八记”是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依次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钻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等,这些作品把一山、一水 石、一草、一木都摄入笔端。作者那生花妙笔使这些无情之物变得有性有灵。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中,山
第一单元教案 单元学习目标: 阅读目标: 1.辨析词语在句中的含义,揣摩作者的语言所表达出来的信息和情感。 2.品味语言的感情色彩。 3.体会山水游记中写景与议论的表达作用。 4.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和古代文化常识,加强顾问修养。 写作目标: 1.学习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描绘景物的方法。 2.学习通过具体景物的描摹来抒发感情、表达主题的构思方法。 3.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单元内容概说: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揣摩情景交融的手法,领悟文章的哲理性。四篇文章皆为山水游记。 《小石城记》通过写小石诚山这样美好的自然景观却埋没于荒僻之乡,引发对美的事物被 压抑、遭遗弃的郁愤之情,并借以抒发贤才遭贬逐的天涯沦落之感。 《黄州快哉亭记》记述了建造亭子的有关问题,描绘了登临所见景色并由此引发感慨,抒 发议论,认为士处于世应该心中坦然,并以此慰勉包括作者在内的所有被贬的人,反映出作者 身处逆境的旷达胸怀。 《道山亭记》具体描绘福州的山水之险、人文氛围和居民安乐的情形,形象地表现了福州 特有的险恶地形,高度评价了程师孟的治郡业绩以及他的旷达脱俗。 《百丈山记》描绘了百丈山的胜景,于描绘中寓赞美,也体现出了作者高超的审美观察力。 1.小石城山记 柳宗元 【教学目标】 1、感受小石城山的特点。 2、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3、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教学重点】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教学难点】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问: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形体孤独寂寞、性格清高孤傲的老渔翁的形象。老渔翁的形象是诗人自我形象的写 照。诗人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 《江雪》诗正是柳宗元在永州写的。 在永州的十年,是柳宗元生平最为困厄,最为艰难,心情也最为孤独寂寞郁闷的十年,但正所谓“祸兮 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十年,却造就了一个古文大家的绝世风范,柳宗元的文学才华得到了强烈的激发, 取得了整个一生中最光辉最杰出的成就。“永州八记”就作于永州。 “永州八记” 是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依次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等,这些作品把一山、一水、一 石、一草、一木都摄入笔端。作者那生花妙笔使这些无情之物变得有性有灵。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中,山
水诗始于谢灵运,山水游记的散文应该说始于柳宗元。 二、推进新课: 1作者简介:柳宗元(773一819),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与韩愈 倡导古文运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永贞元年,柳宗元积极参与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但遭到保守势 力的反对。革新运动失败,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永州之贬,一贬就是十年。在这期间他写下了《永州八记》 《江雪》、《捕蛇者说》等大量诗文。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著有《河 东先生集 2整体感知 1)熟读课文,纠正读音 2)疏通重点词义、了解特殊句式 3)请学生翻译句子: 第一段: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石山顶部天然生成女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 又凸出一块好象堡垒,有一个洞象门 ②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一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 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宏亮,好久才消失 ③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一一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 ④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一—关键词“类”、“数”、“施”。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象是人 工特意布置的。 第二段:①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一关键词“以”、“夫”、“而”、“于。上帝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 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 ②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一一句式,被动句,判断句。经历千百年而不被人欣赏,真是劳而 无功 ③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一一唉!我怀疑上帝的有无已很久了 ④是二者,余未信之。一一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 4)概括课文大意,并指出:两段文字在表达方式上有何不同 明确:第一段以写景为主,第二段以议论与抒情为主。写景为议论抒情做铺垫,而议论抒情是对写景的点化 这种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的手法开创了唐宋游记散文即事入理、物我相融的风气,成为后代作家学习 的典范。从《岳阳楼记》到《醉翁亭记》,从《游褒禅山记》到《石钟山记》,都从柳宗元那里汲取了营养 三、深入探究、拓展 1.柳宗元在《小石城山记》中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 明确:“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以佳胜之地被埋没, 比喻自己徒有经邦济世之才却横遭贬斥,谪居荒蛮,壮志难酬的悲愤。” 2分析本文的象征写法。(即“物我相融”的具体表现)。 ①小石城山被冷落象征着什么?②小石城山上的幽景奇石象征着什么 明确:①象征柳宗元遭贬不遇的处境②象征柳宗元峻洁孤高的人格 作者借景抒情,借题发挥,“借石之瑰玮,以吐胸中之气”,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以及渴求摆脱 现状以施展才能的心态 3我们学过的哪些诗人、作家曾经被贬?你还了解古代有哪些文人被贬? 明确:古代被贬的著名文人:唐代: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杜甫、白居易、张九龄 宋代:欧阳修、苏轼、王安石,范仲淹。 四、合作探究,寻找规律 1古代被贬文人在作品中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 重要提示:(1)回忆或阅读相关的作品;(2)思考这些文人抒发了哪些感慨,找出相关的句子;(3)分析他 们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 作品: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柳宗元《永州八记》,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秋词》 杜甫“三吏”、“三别”,白居易《琵琶行》,张九龄《感遇》。欧阳修《醉翁亭记》,王安石《船泊瓜州》。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范仲淹《岳阳楼记》
水诗始于谢灵运,山水游记的散文应该说始于柳宗元。 二、推进新课: 1.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与韩愈 倡导古文运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永贞元年,柳宗元积极参与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但遭到保守势 力的反对。革新运动失败,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永州之贬,一贬就是十年。在这期间他写下了《永州八记》、 《江雪》、《捕蛇者说》等大量诗文。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著有《河 东先生集》 2.整体感知: 1)熟读课文,纠正读音。 2)疏通重点词义、了解特殊句式。 3)请学生翻译句子: 第一段: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石山顶部天然生成女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 又凸出一块好象堡垒,有一个洞象门。 ②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 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宏亮,好久才消失。 ③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 ④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关键词“类”、“数”、“施” 。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象是人 工特意布置的。 第二段:①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关键词“以”、“夫”、“而”、“于。上帝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 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 ②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句式,被动句,判断句。经历千百年而不被人欣赏,真是劳而 无功。 ③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唉!我怀疑上帝的有无已很久了。 ④是二者,余未信之。 ——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 4)概括课文大意,并指出:两段文字在表达方式上有何不同? 明确:第一段以写景为主,第二段以议论与抒情为主。写景为议论抒情做铺垫,而议论抒情是对写景的点化。 这种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的手法开创了唐宋游记散文即事入理、物我相融的风气,成为后代作家学习 的典范。从《岳阳楼记》到《醉翁亭记》,从《游褒禅山记》到《石钟山记》,都从柳宗元那里汲取了营养。 三、深入探究、拓展 1.柳宗元在《小石城山记》中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 明确:“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以佳胜之地被埋没, 比喻自己徒有经邦济世之才却横遭贬斥,谪居荒蛮,壮志难酬的悲愤。” 2.分析本文的象征写法。(即“物我相融”的具体表现)。 ①小石城山被冷落象征着什么? ②小石城山上的幽景奇石象征着什么? 明确:①象征柳宗元遭贬不遇的处境 ②象征柳宗元峻洁孤高的人格 作者借景抒情,借题发挥,“借石之瑰玮,以吐胸中之气”,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以及渴求摆脱 现状以施展才能的心态。 3.我们学过的哪些诗人、作家曾经被贬?你还了解古代有哪些文人被贬? 明确:古代被贬的著名文人:唐代: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杜甫、白居易、张九龄。 宋代:欧阳修、苏轼、王安石,范仲淹 。 四、合作探究,寻找规律 1.古代被贬文人在作品中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 重要提示:(1)回忆或阅读相关的作品;(2)思考这些文人抒发了哪些感慨,找出相关的句子;(3)分析他 们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 作品: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柳宗元 《永州八记》,刘禹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秋词》。 杜甫 “三吏”、“三别” ,白居易 《琵琶行》,张九龄 《感遇》。欧阳修《醉翁亭记》 ,王安石《船泊瓜州》。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范仲淹《岳阳楼记》
方式:直抒胸臆。(议论)借景抒情。(描写)寓情于景。(描写)托物言志。(描写)寓情于人。(叙述、 描写)寓情于事。(叙述)寓情于理。(议论) 五、作业: 写一段100字左右的议论性文字,分析古代被贬文人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 要求 1.有自己的观点,可以是上面的观点,也可以是自己新的观点。 2.用诗文做材料。 对诗文材料进行分析证明您的观点。 2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较熟练地翻译课文。 能力目标:学会阅读和欣赏情、景、理浑然一体的亭台记文。 情感目标:体会文中所寄寓的那种旷达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作者旷达的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 2、难点:引录宋玉《风赋》中的故事的作用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导入:以人生遇到挫折将如何面对引出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导出课题。 二、推进新课 1简介作者:苏辙(1039-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号颍滨遗老,苏轼之弟,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 19岁与兄轼同登进士第,次年同试制策。历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苏辙为 人沉静简洁,鲜言寡欲,性孝友。“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 (《宋史-苏辙传》)。苏辙散文汪洋澹泊,与父、兄合称“三苏”,他学识渊博,著作颇丰,有《栾城集》、《栾城 续集》、《栾城后集》等。苏辙风格鉴定:1.辙性沉静,资禀敦厚,加以父、兄之熏陶,发为文章,汪洋澹泊, 似其为人。 2.写作背景: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苏辙上疏营救苏轼,因而获罪被贬为监筠 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元丰六年,与苏轼同谪居黄州的张梦得,为了览观江流,在住所西南建造了一座 亭子,苏轼替它取名为“快哉亭”,还写了一首以快哉亭为题材的词《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辙 则为它作记以志纪念。 这篇文章设计了三个人:建亭的张怀民,名亭的苏轼,以及作此圆亭记的自己。三个人有个共同点:都 是在被贬之中。所以,这篇文章不仅是抒写襟怀,也是彼此共勉的文字。文章表面上反映作者身处逆境的 达胸怀,实际上也流露出他政治失意的脑赛和不平。“快哉”一词贯穿全文,是本文的“文眼”,划出含有“快” 的句子。 整体感知: (一).熟读课文,纠正读音。(二).疏通重点词义、了解特殊句式 (三).请阅读课文,翻译全文,并找出文章的主旨: 1.分析第一段 翻译:长江出了西陵峡,开始进入平地,水势奔腾浩荡。南边与湘水、沅水合流,北边与汉水汇聚,水势显 得更加壮阔。流到赤壁之下,波浪滚滚,就像是无际的海洋。清河张梦得,贬官后居住在齐安,他在房舍的 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胜景。我的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 段意:记叙快哉亭的建造和命名 思考回答问题: 1)本文第一段是从什幺事物写起的?其目的何在? 明确:江水。由自西陵至赤壁的江流写起。目的在交代“快哉亭”的地理位置及造亭的目的。 2).自西陵至赤壁的江流景象变化如何 明确:“奔放肆大 “其势益张” 波流浸灌
方式:直抒胸臆。 (议论) 借景抒情。(描写)寓情于景。(描写)托物言志。(描写)寓情于人。(叙述、 描写) 寓情于事。(叙述) 寓情于理。(议论) 五、作业: 写一段 100 字左右的议论性文字,分析古代被贬文人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 要求: 1. 有自己的观点,可以是上面的观点,也可以是自己新的观点。 2. 用诗文做材料。 3. 对诗文材料进行分析证明您的观点。 2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较熟练地翻译课文。 能力目标:学会阅读和欣赏情、景、理浑然一体的亭台记文。 情感目标:体会文中所寄寓的那种旷达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作者旷达的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 2、难点:引录宋玉《风赋》中的故事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导入:以人生遇到挫折将如何面对,引出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导出课题。 二、推进新课: 1.简介作者: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号颍滨遗老,苏轼之弟,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 19 岁与兄轼同登进士第,次年同试制策。历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苏辙为 人沉静简洁,鲜言寡欲,性孝友。“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 (《宋史-苏辙传》)。苏辙散文汪洋澹泊,与父、兄合称“三苏”,他学识渊博,著作颇丰,有《栾城集》、《栾城 续集》、《栾城后集》等。苏辙风格鉴定:1.辙性沉静,资禀敦厚,加以父、兄之熏陶,发为文章,汪洋澹泊, 似其为人。 2. 写作背景: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苏辙上疏营救苏轼,因而获罪被贬为监筠 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元丰六年,与苏轼同谪居黄州的张梦得,为了览观江流,在住所西南建造了一座 亭子,苏轼替它取名为“快哉亭”,还写了一首以快哉亭为题材的词《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辙 则为它作记以志纪念。 这篇文章设计了三个人:建亭的张怀民,名亭的苏轼,以及作此圆亭记的自己。三个人有个共同点:都 是在被贬之中。所以,这篇文章不仅是抒写襟怀,也是彼此共勉的文字。文章表面上反映作者身处逆境的旷 达胸怀,实际上也流露出他政治失意的脑赛和不平。 “快哉”一词贯穿全文,是本文的“文眼”,划出含有“快” 的句子。 三、整体感知: (一).熟读课文,纠正读音。(二).疏通重点词义、了解特殊句式。 (三).请阅读课文,翻译全文,并找出文章的主旨: 1.分析第一段: 翻译:长江出了西陵峡,开始进入平地,水势奔腾浩荡。南边与湘水、沅水合流,北边与汉水汇聚,水势显 得更加壮阔。流到赤壁之下,波浪滚滚,就像是无际的海洋。清河张梦得,贬官后居住在齐安,他在房舍的 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胜景。我的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 段意:记叙快哉亭的建造和命名。 思考回答问题: 1).本文第一段是从什幺事物写起的?其目的何在? 明确:江水。由自西陵至赤壁的江流写起。目的在交代“快哉亭”的地理位置及造亭的目的。 2).自西陵至赤壁的江流景象变化如何? 明确:“奔放肆大” “其势益张” “波流浸灌
①眼界与心境:始宽 全开②视角变化:由远及近,描绘了一幅千里江流图。 2.分析第二段: 翻译:在亭子里能看到长江南北上百里、东西三十里。波涛汹涌,风云时而出现,时而消失。白天船只在亭 前往来如梭;夜间,鱼龙在亭下悲鸣。景色瞬息万变,令人触目惊心,不能长久地观看。现在我能在亭中的 小桌旁席上赏玩这些景色,抬起眼来就看个够。向西眺望武昌的群山,(只见)山脉蜿蜒起伏,草木排列成行, 烟云消散,阳光普照,捕鱼、打柴的村民的房舍都历历可数。这就是把亭子称为“快哉”的道理。至于沙洲的 岸边,故城的废墟,是曹孟德、孙仲谋所傲视之处,是周瑜、陆逊率兵驰骋的地方,那些遗留下来的传说和 痕迹也足以使一般人称快。段意:记叙快哉亭上之所见。(亭以“快哉”命名的原因。) 思考回答问题: 1)从第二段里,你可以感受到什么景象? 明确:使人快意的江景。前半讲地理一—即空间,后半谈历史一一即时间;前半的地理风景之中,又有远近、 昼夜之别 2)写亭以“快哉”命名的原因,那么,请你找出,命名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①登亭所见,令人快哉;长江:浩淼壮阔,昼夜不同:岗峦山林:风光明丽清新 ②凭吊历史遗迹,感受古人流风余韵,足使世俗之人称快 3.第三段,从《风赋》谈起,谈到一般人的忧乐观,提出新的(自己)忧乐观 翻译:从前,楚襄王让宋玉、景差跟随着游兰台宫。一阵风吹来,飒飒作响,楚王敞开衣襟,迎着风,说:“这 风多么使人快乐啊!这是我和百姓共有的吧。”宋玉说:“这只是大王的雄风,百姓怎么能和你共同享受它呢?” 宋玉的话大概有讽喻的意味吧。风并没有雄雌的区别,而人有是否受到赏识的不同。楚王之所以感到快乐 而百姓之所以感到忧愁,正是由于人们的境遇不同,跟风又有什么关系呢?士人生活在世上,假使心中不坦 然,那么,到哪里没有忧愁?假使胸怀坦荡,不因为外界的影响而妨害性情,那么,到什么地方没有欢乐呢? 段意:说明心中坦然,不以物伤性者,将无所不快。 思考回答问题: )、面对同样的风,楚王和庶人的感觉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2)、本段作者得出富有哲理的结论是什么?也就是说,作者认为快乐与否,关键是什么?请找出相关的句子。 明确:1)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2)关键在心态;士生于世, 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中心句 4.分析第四段: 翻译:现在,张君不把贬谪当作忧患,在办完了公务之后,便任情漫游山水之间,这大概是因为他的心胸有 超过一般人的地方。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片做窗,都没有什么不快乐的事情,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 洗浴,迎送西山的白云,竭尽耳目所能取得的快乐而使自己畅快呢?如果不是这样,那么,连绵的峰峦,深 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这些都会成为失意文人感到悲伤憔悴以至难以 忍受的景物,怎见得这是能使人快乐的呢?段意:赞颂张梦得“何适而非快”的旷达胸怀。 思考回答:谈一谈,你对“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有何理解? 明确:君子以坦荡豁达的处世态度面对所有的不快,不以物喜,不以物悲,随遇而安,才能聆听自然之美。 快哉亭为张怀民所建,苏轼所命名,苏辙作记。三人均遭贬官的命运(苏辙生性沉静淡泊,虽没有历经“乌 不受制于外物,便能无往而不快。与范仲淹写《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有异曲同工之妙 5主旨句:“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四.本文特色:1、文章风格雄放而雅致。2、笔势迂徐而畅达。3、叙议结合,情景交融。 五拓展练习 1、文中提及“曹孟德、孙仲谋……周瑜、陆逊……: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试略举四人为世人所 乐道的故实? (1)曹操:建安元年,迎汉献帝于洛阳,又奉帝迁都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建安五年,官渡一战,击败袁 绍,结束中原二十年之久的战乱 (②)孙杈:继其兄孙策据江东六郡。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与刘备合力破曹操于赤壁,从此西联蜀汉、北抗曹 形成三分的局面
① 眼界与心境 : 始宽 渐宽 全开 ②视角变化:由远及近,描绘了一幅千里江流图。 2.分析第二段: 翻译:在亭子里能看到长江南北上百里、东西三十里。波涛汹涌,风云时而出现,时而消失。白天,船只在亭 前往来如梭;夜间,鱼龙在亭下悲鸣。景色瞬息万变,令人触目惊心,不能长久地观看。现在我能在亭中的 小桌旁席上赏玩这些景色,抬起眼来就看个够。向西眺望武昌的群山,(只见)山脉蜿蜒起伏,草木排列成行, 烟云消散,阳光普照,捕鱼、打柴的村民的房舍都历历可数。这就是把亭子称为“快哉”的道理。至于沙洲的 岸边,故城的废墟,是曹孟德、孙仲谋所傲视之处,是周瑜、陆逊率兵驰骋的地方,那些遗留下来的传说和 痕迹也足以使一般人称快。段意:记叙快哉亭上之所见。(亭以“快哉”命名的原因。) 思考回答问题: 1)从第二段里,你可以感受到什么景象? 明确:使人快意的江景。前半讲地理——即空间,后半谈历史——即时间;前半的地理风景之中,又有远近、 昼夜之别。 2)写亭以“快哉”命名的原因,那么,请你找出,命名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①登亭所见,令人快哉;长江:浩淼壮阔,昼夜不同; 岗峦山林:风光明丽清新 ②凭吊历史遗迹,感受古人流风余韵,足使世俗之人称快 。 3.第三段,从《风赋》谈起,谈到一般人的忧乐观,提出新的(自己)忧乐观。 翻译:从前,楚襄王让宋玉、景差跟随着游兰台宫。一阵风吹来,飒飒作响, 楚王敞开衣襟,迎着风,说:“这 风多么使人快乐啊!这是我和百姓共有的吧。”宋玉说:“这只是大王的雄风,百姓怎么能和你共同享受它呢?” 宋玉的话大概有讽喻的意味吧。风并没有雄雌的区别,而人有是否受到赏识的不同。楚王之所以感到快乐, 而百姓之所以感到忧愁,正是由于人们的境遇不同,跟风又有什么关系呢?士人生活在世上,假使心中不坦 然,那么,到哪里没有忧愁?假使胸怀坦荡,不因为外界的影响而妨害性情, 那么,到什么地方没有欢乐呢? 段意:说明心中坦然,不以物伤性者,将无所不快 。 思考回答问题: 1)、面对同样的风,楚王和庶人的感觉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2)、本段作者得出富有哲理的结论是什么?也就是说,作者认为快乐与否,关键是什么?请找出相关的句子。 明确:1)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2)关键在心态;士生于世, 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中心句) 4.分析第四段: 翻译:现在,张君不把贬谪当作忧患,在办完了公务之后,便任情漫游山水之间,这大概是因为他的心胸有 超过一般人的地方。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片做窗,都没有什么不快乐的事情,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 洗浴,迎送西山的白云,竭尽耳目所能取得的快乐而使自己畅快呢?如果不是这样,那么,连绵的峰峦,深 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这些都会成为失意文人感到悲伤憔悴以至难以 忍受的景物,怎见得这是能使人快乐的呢?段意:赞颂张梦得“何适而非快”的旷达胸怀。 思考回答:谈一谈,你对“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有何理解? 明确:君子以坦荡豁达的处世态度面对所有的不快,不以物喜,不以物悲,随遇而安,才能聆听自然之美。 快哉亭为张怀民所建,苏轼所命名,苏辙作记。三人均遭贬官的命运(苏辙生性沉静淡泊,虽没有历经“乌 台诗案”之屈辱,却也有贬官之累),故作者写做这篇文章寓勉人并自励之意,全文主旨在说明人心坦然自得, 不受制于外物,便能无往而不快。与范仲淹写《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有异曲同工之妙。 5.主旨句:“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四.本文特色 :1、文章风格雄放而雅致。2、笔势迂徐而畅达。3、叙议结合,情景交融。 五.拓展练习 1、文中提及“曹孟德、孙仲谋……周瑜、陆逊……;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试略举四人为世人所 乐道的故实? (1)曹操:建安元年,迎汉献帝于洛阳,又奉帝迁都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建安五年,官渡一战,击败袁 绍,结束中原二十年之久的战乱。 (2)孙权:继其兄孙策据江东六郡。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与刘备合力破曹操于赤壁,从此西联蜀汉、北抗曹魏, 形成三分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