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周瑜: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兵南下,瑜与刘备合兵,大败操兵于赤壁 (4)陆逊:孙策之婿,曾佐吕蒙败关羽,占荆州,用火攻破刘备四十余营。黄武七年,与魏将曹休战于皖,大 败魏师。 六作业:想一想,本课作者随缘自适的人生观,对你有何启发?请以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你在学习上或同伴、 父母所遇到的挫折,以及你的自处之道。 道山亭记 曾巩 教学目的 1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2.了解闽地的山水环境、人文氛围:体会程师孟处险境而自若的旷达胸襟。 3学习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体会程师孟处险境而自若的旷达胸襟 2.学习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介绍作者: 曾巩(1019~1083年),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江西南丰)人,生于仕宦之家。宋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授太 平州(今安徽当涂)司法参军。不久,入京任馆阁校勘(kan)、集贤校理。熙宁初(1068年),任《英宗实录》 检讨官,后出为越州(今浙江绍兴)通判,历任齐州今山东济南市)、襄州(今湖北襄樊市)、洪州(今江西南昌市) 知州,皆有善政。著有《元丰类稿》传世,名列唐宋八大家。 2.写作背景: 煕宁十年(1077)春,曾巩授直龙图阁,移知福州,他的前任程师孟请他为道山亭作记,他就从山水环境、 人文氛围和居民安乐入手,写了一篇记以展现了程师孟治郡的种种业绩,并表达了对程师孟“抗其思于埃馐 之外”的敬佩之情。这篇记就是《道山亭记》。《道山亭记》记述乌石山风景,描写福州城貌,涉及风士民俗, 是一篇传诵相当普遍的名作,道山亭亦借此名垂千古。 二、整体感知。 1.熟读课文,纠正读音。 2.疏通重点词义、了解特殊句式 三分析课文: (一)、分析第1段。 1.翻译第一段并概括段意 1)闽,原来附属于周朝,到秦时,开辟了这方土地,列入中原,这才合并为闽中郡。从越国的太末县,和吴 地的豫章郡,是(自中原通向)它的通道。这通道到了闽地,陆路就被阻塞在两山当中,而山相连没有间断 累计过了几个驿站才能见到一块平地,小的作为县,大的作为州,然而州、县(城)的四面也都是山。它的 道路有的迎着山坡像摹援的粗绳,有的垂直在山崖上像一丝头发,有的斜路弯出在深不可测的溪流上,(路旁) 都有石刃从峭壁上刺出,要看准了脚下的地方然后才可以举步。背着、顶着东西的人即使是本地人,也还要 侧着脚然后才能够前进。不是那个地方的人很少不被绊倒的。走水路,水都是从高处奔流而下,岩石交错出 于水中,如树木竖立,如兵马遍布野外,上下千里,见不到头尾。水流穿行在它的空隙间,有的曲折盘绕流 淌,有的逆行侧射,它的形状像蚯蚓盘结,像虫形雕刻,旋涡像轮子,水流激射如箭。船逆行而上或顺流而 下时,要善于利用水势,稍微有点差错,即刻船破溺水。即使是本地人,不是一生下来就练习水上功夫,也 不敢担任起行船的职责。闽地水陆两路的艰险就是这样。汉代曾经把这里的人民迁徙到江淮之间,而使这地 方空着,大概因为这地方险狭多阻,难道这是虚言吗? 2)写闽之历史,水陆山水之奇险 2作者是如何写间地山水的? 明确:首先,抓住闽地山水奇险的特征,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细加描摹。(1)先写山之险
(3)周瑜: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兵南下,瑜与刘备合兵,大败操兵于赤壁。 (4)陆逊:孙策之婿,曾佐吕蒙败关羽,占荆州,用火攻破刘备四十余营。黄武七年,与魏将曹休战于皖,大 败魏师。 六.作业:想一想,本课作者随缘自适的人生观,对你有何启发?请以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你在学习上或同伴、 父母所遇到的挫折,以及你的自处之道。 道山亭记 曾巩 教学目的: 1.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2.了解闽地的山水环境、人文氛围;体会程师孟处险境而自若的旷达胸襟。 3.学习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 1. 体会程师孟处险境而自若的旷达胸襟。 2. 学习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介绍作者: 曾巩(1019~1083 年),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江西南丰)人,生于仕宦之家。宋嘉祐二年(1057 年)进士,授太 平州(今安徽当涂)司法参军。不久,入京任馆阁校勘(kān)、集贤校理。熙宁初(1068 年),任《英宗实录》 检讨官,后出为越州(今浙江绍兴)通判,历任齐州(今山东济南市)、襄州(今湖北襄樊市)、洪州(今江西南昌市) 知州,皆有善政。著有《元丰类稿》传世,名列唐宋八大家。 2. 写作背景: 熙宁十年(1077)春,曾巩授直龙图阁,移知福州,他的前任程师孟请他为道山亭作记,他就从山水环境、 人文氛围和居民安乐入手,写了一篇记以展现了程师孟治郡的种种业绩,并表达了对程师孟“抗其思于埃壒 之外”的敬佩之情。这篇记就是《道山亭记》。《道山亭记》记述乌石山风景,描写福州城貌,涉及风土民俗, 是一篇传诵相当普遍的名作,道山亭亦借此名垂千古。 二、整体感知。 1..熟读课文,纠正读音。 2..疏通重点词义、了解特殊句式。 三.分析课文: (一)、分析第 1 段。 1.翻译第一段并概括段意: 1)闽,原来附属于周朝,到秦时,开辟了这方土地,列入中原,这才合并为闽中郡。从越国的太末县,和吴 地的豫章郡,是(自中原通向)它的通道。这通道到了闽地,陆路就被阻塞在两山当中,而山相连没有间断, 累计过了几个驿站才能见到一块平地,小的作为县,大的作为州,然而州、县(城)的四面也都是山。它的 道路有的迎着山坡像攀援的粗绳,有的垂直在山崖上像一丝头发,有的斜路弯出在深不可测的溪流上,(路旁) 都有石刃从峭壁上刺出,要看准了脚下的地方然后才可以举步。背着、顶着东西的人即使是本地人,也还要 侧着脚然后才能够前进。不是那个地方的人很少不被绊倒的。走水路,水都是从高处奔流而下,岩石交错出 于水中,如树木竖立,如兵马遍布野外,上下千里,见不到头尾。水流穿行在它的空隙间,有的曲折盘绕流 淌,有的逆行侧射,它的形状像蚯蚓盘结,像虫形雕刻,旋涡像轮子,水流激射如箭。船逆行而上或顺流而 下时,要善于利用水势,稍微有点差错,即刻船破溺水。即使是本地人,不是一生下来就练习水上功夫,也 不敢担任起行船的职责。闽地水陆两路的艰险就是这样。汉代曾经把这里的人民迁徙到江淮之间,而使这地 方空着,大概因为这地方险狭多阻,难道这是虚言吗? 2)写闽之历史,水陆山水之奇险。 2.作者是如何写闽地山水的? 明确:首先,抓住闽地山水奇险的特征,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细加描摹。(1)先写山之险
作者把写山和写路结合起来写,以山路之狭长来衬托群山之连绵不断。写行人的艰难行进,更加衬托山路的 奇险。(2)再写水之险。作者先写水的千姿百态,然后勾勒了一个行船的惊险场景,最后用人不敢行舟来再 次强调水之险。其次,大量运用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 3福州的山水如此险,但是恶吗?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作者写福州山水时,强调险而不恶,怪而不凶,景物给人的感觉是奇、险、美。山是静的,但作者以 路衬山,把山写活了:水是静的,作者肆意点染,让水赋予了生命。可以说,作者不仅写出了山水的“形”, 也写出了山水之“神”。 (二)、分析第2 段 1.翻译并概括段意: 1)福州的州治所在侯官县,对闽地来说是土地的中央,所说的闽中就是这里。它是闽地最平坦宽广的地方, 离四面的山都很远,而闽江就在它的南边,大海就在它的东边。城内外都有路,路旁有沟,沟可以沟通大海, 用船载物的人白天黑夜都可以聚集(人或物)到自己家门。山上树木茂盛,工匠手艺良好,人们竞相夸耀自 己房屋的华丽,即使是下等平苦的人也一定要扩大他们的住宅。而佛教、道教之徒,他们的庙观又特别壮丽 城中有三座山,西边的叫闽山,东边的叫九仙山,北边的叫越王山三座山鼎足而立。附靠着山的,佛教、道 教的庙观有数十百处,它那宏伟诡异绝然不同的形状,大概(表明)已经用尽了人力。 2)写福州城的特点和百姓的安居乐业 2本段从哪些方面来写福州城?各方面的特点是怎样的? 明确:①地理位置(位于闽中)。②地势(平而广)。③地域风貌(枕江面海)。④城市风貌(路多,舟船交通 便利)。⑤城市建筑(居室巨丽,寺院特盛)。⑥整体形象(三山鼎立,山上寺庙众多而奇美) (三)、分析第3、4段。翻译并概括段意: 1.第三段:①光禄卿、直昭文馆程公主政福州,在闽地的高耸处,建了一座亭子,这里的山水胜景,城池的 宏大,宫室的繁荣,不用走下竹椅而四面观望中,可尽收眼底。程公认为这里在江海之上,作登山四望的观 看,所以比得上道家所说的蓬莱、方丈、赢州三座仙山,所以为它起名叫“道山之亭”。闽地因为道路险远, 所以做官的常怕到此任职,程公能够依照这地方的长处筑亭,用来寄托他耳目的欢乐,不但忘掉了它路远而 危险,又将他的思想提高出于尘埃之外,他的志向多么伟大啊!②写道山亭四周景色之美,交代了命名的缘 由,赞扬了程公的知山乐水,建亭雅趣。半为写景,半为写人。 2.第四段:①程公在这里因为治理州郡而闻名,他既改造州城,又创办学校,而公事之余又建造了这座亭子。 城公任期届满,改任广州知府,后任谏议大夫,之后升中书舍人,又入京任史馆修撰。现在担任越州知府, 字公辟,名师孟。②总述程师孟的政绩和改任情况(新其城、新其学,点破其余功在于建道山亭,介绍程公 的官职、名字。整段全是写人)。点破其余功在于建道山亭。 四、思考讨论:文章的中心是称赞程师孟的政绩,为什么要去描绘山水之险和介绍建筑之美? 明确:山水险要,建筑不易:此处民居美,宫殿盛更是难得;难得而有成;说明此处政通人和,官员治理有 方。作者用迂回曲折的方式赞美了程公的政绩之高 五、探讨写作特点 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②构思严谨朴实,文风纡徐和缓。③大量运用比喻、夸张和排比 后记:本文的构思独特,学生不易理解其写法,教师要善于指点学生抓住要领,深入理解文章构思的精妙。 六、作业: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1.累数驿乃一得平地2.非其土人,罕不踬也3.岂虚也哉 4.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 5.列于中国,始并为闽中郡 答案:1.累:累积、连接:2.踬:跌倒;3.虚:虚假、不真实;4.属:聚集,集中:5.成为动词 4、百丈山记 朱熹 教学目的 1.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式,了解记游性散文的写氵 2.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不畏艰险的意识
作者把写山和写路结合起来写,以山路之狭长来衬托群山之连绵不断。写行人的艰难行进,更加衬托山路的 奇险。(2)再写水之险。作者先写水的千姿百态,然后勾勒了一个行船的惊险场景,最后用人不敢行舟来再 一次强调水之险。其次,大量运用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 3.福州的山水如此险,但是恶吗?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作者写福州山水时,强调险而不恶,怪而不凶,景物给人的感觉是奇、险、美。山是静的,但作者以 路衬山,把山写活了;水是静的,作者肆意点染,让水赋予了生命。可以说,作者不仅写出了山水的“形”, 也写出了山水之“神”。 (二)、分析第 2 段。 1.翻译并概括段意: 1)福州的州治所在侯官县,对闽地来说是土地的中央,所说的闽中就是这里。它是闽地最平坦宽广的地方, 离四面的山都很远,而闽江就在它的南边,大海就在它的东边。城内外都有路,路旁有沟,沟可以沟通大海, 用船载物的人白天黑夜都可以聚集(人或物)到自己家门。山上树木茂盛,工匠手艺良好,人们竞相夸耀自 己房屋的华丽,即使是下等平苦的人也一定要扩大他们的住宅。而佛教、道教之徒,他们的庙观又特别壮丽。 城中有三座山,西边的叫闽山,东边的叫九仙山,北边的叫越王山三座山鼎足而立。附靠着山的,佛教、道 教的庙观有数十百处,它那宏伟诡异绝然不同的形状,大概(表明)已经用尽了人力。 2)写福州城的特点和百姓的安居乐业。 2.本段从哪些方面来写福州城?各方面的特点是怎样的? 明确:①地理位置(位于闽中)。②地势(平而广)。③地域风貌(枕江面海)。④城市风貌(路多,舟船交通 便利)。⑤城市建筑(居室巨丽,寺院特盛)。⑥整体形象(三山鼎立,山上寺庙众多而奇美)。 (三)、分析第 3、4 段。翻译并概括段意: 1.第三段:①光禄卿、直昭文馆程公主政福州,在闽地的高耸处,建了一座亭子,这里的山水胜景,城池的 宏大,宫室的繁荣,不用走下竹椅而四面观望中,可尽收眼底。程公认为这里在江海之上,作登山四望的观 看,所以比得上道家所说的蓬莱、方丈、赢州三座仙山,所以为它起名叫“道山之亭”。闽地因为道路险远, 所以做官的常怕到此任职,程公能够依照这地方的长处筑亭,用来寄托他耳目的欢乐,不但忘掉了它路远而 危险,又将他的思想提高出于尘埃之外,他的志向多么伟大啊!②写道山亭四周景色之美,交代了命名的缘 由,赞扬了程公的知山乐水,建亭雅趣。半为写景,半为写人。 2.第四段:①程公在这里因为治理州郡而闻名,他既改造州城,又创办学校,而公事之余又建造了这座亭子。 城公任期届满,改任广州知府,后任谏议大夫,之后升中书舍人,又入京任史馆修撰。现在担任越州知府, 字公辟,名师孟。②总述程师孟的政绩和改任情况(新其城、新其学,点破其余功在于建道山亭,介绍程公 的官职、名字。整段全是写人)。点破其余功在于建道山亭。 四、思考讨论:文章的中心是称赞程师孟的政绩,为什么要去描绘山水之险和介绍建筑之美? 明确:山水险要,建筑不易;此处民居美,宫殿盛更是难得;难得而有成;说明此处政通人和,官员治理有 方。作者用迂回曲折的方式赞美了程公的政绩之高。 五、探讨写作特点。 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②构思严谨朴实,文风纡徐和缓。③大量运用比喻、夸张和排比。 后记:本文的构思独特,学生不易理解其写法,教师要善于指点学生抓住要领,深入理解文章构思的精妙。 六、作业: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1.累.数驿乃一得平地 2.非其土人,罕不踬.也 3.岂虚.也哉 4.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 5. 列于中国,始并为.闽中郡 答案:1. 累:累积、连接;2. 踬:跌倒;3. 虚:虚假、不真实;4. 属:聚集,集中;5. 成为 动词 4 、百丈山记 朱熹 教学目的: 1. 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式,了解记游性散文的写法。 2. 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不畏艰险的意识
3.体会作者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引导读者游览百丈山时采用的方法。 2.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式,了解记游性散文的写法。 教学难点: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授课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观书有感二首》: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昨夜江边春水生, 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这两首诗的作者是? 二、推进新课 1简介作者: 朱熹绍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生于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南宋高宗绍兴年 间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官至宝文阁待制。谥号“文”,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他是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其哲学思想发展了“二程”(程濒(bin)、程颐)理 学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明清以来,奉为“大贤”,配享孔庙,在日本和朝鲜半 岛广有影响。著作繁富,除《诗集传》等专著外,有《朱文公文集》。倡办文化教育重建书院学规;阐义理 之奥秘集理学之大成。后人把他列于汉唐诸儒之上。清康熙五十一年诏升“先贤朱子于十哲之次”,定文 庙春秋祭祀 2、学生自读、诵读,整体感知,正音。 3请四个学生翻译课文: 登上百丈山约三里多路,右边俯临深险的山谷,左边连接着陡峭悬崖;重叠的石块形成台阶,走了十多 级台阶方才越过。百丈山的优美景色大概就从这里开始了 沿着石阶向东走,就能看到一个小润,有一座石桥横跨在它上面。涧里长满苍翠的藤蔓和参天的古木,这 里即使在盛夏中午最炎热的时候,也感觉不到逼人的暑气:涧中水流清澈,从高处急速流下,发出淙淙的声 音。越过石桥,沿着两边山崖曲折小路而上,可以发现一座寺庙,寺庙大致有三间小屋,都不能容纳十来个 人。但这里前面可以俯瞰淸澈的涧水,后面临近一泓小池,习习清风从两边山峡间吹来,整日不停。门内横 跨小池的又是一座石桥,越过石桥向北走,踏着数级石梯能够进入一座庵中。庵里只有几间老屋,低矮而又 狭窄,没有什么值得观赏的。只有庵中的西阁楼风景优美。溪流从西边山谷中顺着石头缝隙奔射而出于西阁 之下,南边和东边溪水一同注入小池中,从小池中泻出,形成前面所说的小涧。西阁位居小润的上游,正对 着湍急的水流和峻峭的山石相撞搏击之处,最值得观赏。然而在西阁后面,却是石壁,没有什么风景可看的。 唯独在夜里睡在西阁楼上,枕席下面就整宿都响着潺潺的流水声,听久了,更感到悲凉,这种情境令人觉得 可爱罢了 出了山门向东,走十多步,可以看到一座石台,其下面临悬崖峭壁,深暗险峻。在草木丛杂的地方向东南 眺望,可以看见一挂瀑布由前方岩石洞穴中喷涌而岀,凌空而下长达几十尺。瀑布的飞沫就像飞散的珍珠喷 洒着雾气,在日光照射之下,光彩鲜明,晃人眼目,让人不敢正视。石台正对着山西南的缺口,对着芦山, 此山独立挺拔而出,周围其它几百里间的高低山峰,也都历历在目,十分分明。太阳迫近西山,余晖横斜照 耀之下,群山或紫或翠,重叠相映,数也数不尽。早晨起床向山下探视,满山遍野白云飘荡,像大海波涛起 伏:而远近各座山峰隐现于其中,就像时而在飞奔,时而在漂浮,来来往往,有的涌现,有的隐没,顷刻之 间,变化万千。石台东面,小路断绝,乡里的人在山壁上凿出石级为路,用以行走,因而在它的东面修造祭 神的祠堂,天旱或水涝时在这里向神佛祈祷。那些畏惧险途的人不敢走,但百丈山值得观赏的景物到此也就 没有了 我和刘充父、刘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一起游览百丈山,每人都已经作了诗,来几下这里风景的壮美, 我又如此详细地依次叙述了这里的情况。百丈山最值得去看的地方,是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 于是分别作了小诗来记述下这些地方,呈给一起游玩的人,并且告诉那些想来却没有来的人。某年某月某日
3. 体会作者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1. 体会作者引导读者游览百丈山时采用的方法。 2. 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式,了解记游性散文的写法。 教学难点: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授课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观书有感二首》: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昨夜江边春水生, 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这两首诗的作者是? 二、推进新课: 1.简介作者: 朱熹绍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生于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南宋高宗绍兴年 间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官至宝文阁待制。谥号“文”,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他是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其哲学思想发展了 “ 二程 ” ( 程濒〈bīn〉、程颐 ) 理 学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明清以来,奉为“大贤”,配享孔庙,在日本和朝鲜半 岛广有影响。著作繁富,除《诗集传》等专著外,有《朱文公文集》。倡办文化教育 重建书院学规;阐义理 之奥秘 集理学之大成。后人把他列于汉唐诸儒之上。清康熙五十一年诏升 “ 先贤朱子于十哲之次 ” ,定文 庙春秋祭祀。 2、学生自读、诵读,整体感知,正音。 3.请四个学生翻译课文: 登上百丈山约三里多路,右边俯临深险的山谷,左边连接着陡峭悬崖;重叠的石块形成台阶,走了十多 级台阶方才越过。百丈山的优美景色大概就从这里开始了。 沿着石阶向东走,就能看到一个小涧,有一座石桥横跨在它上面。涧里长满苍翠的藤蔓和参天的古木,这 里即使在盛夏中午最炎热的时候,也感觉不到逼人的暑气;涧中水流清澈,从高处急速流下,发出淙淙的声 音。越过石桥,沿着两边山崖曲折小路而上,可以发现一座寺庙,寺庙大致有三间小屋,都不能容纳十来个 人。但这里前面可以俯瞰清澈的涧水,后面临近一泓小池,习习清风从两边山峡间吹来,整日不停。门内横 跨小池的又是一座石桥,越过石桥向北走,踏着数级石梯能够进入一座庵中。庵里只有几间老屋,低矮而又 狭窄,没有什么值得观赏的。只有庵中的西阁楼风景优美。溪流从西边山谷中顺着石头缝隙奔射而出于西阁 之下,南边和东边溪水一同注入小池中,从小池中泻出,形成前面所说的小涧。西阁位居小涧的上游,正对 着湍急的水流和峻峭的山石相撞搏击之处,最值得观赏。然而在西阁后面,却是石壁,没有什么风景可看的。 唯独在夜里睡在西阁楼上,枕席下面就整宿都响着潺潺的流水声,听久了,更感到悲凉,这种情境令人觉得 可爱罢了。 出了山门向东,走十多步,可以看到一座石台,其下面临悬崖峭壁,深暗险峻。在草木丛杂的地方向东南 眺望,可以看见一挂瀑布由前方岩石洞穴中喷涌而出,凌空而下长达几十尺。瀑布的飞沫就像飞散的珍珠喷 洒着雾气,在日光照射之下,光彩鲜明,晃人眼目,让人不敢正视。石台正对着山西南的缺口,对着芦山, 此山独立挺拔而出,周围其它几百里间的高低山峰,也都历历在目,十分分明。太阳迫近西山,余晖横斜照 耀之下,群山或紫或翠,重叠相映,数也数不尽。早晨起床向山下探视,满山遍野白云飘荡,像大海波涛起 伏;而远近各座山峰隐现于其中,就像时而在飞奔,时而在漂浮,来来往往,有的涌现,有的隐没,顷刻之 间,变化万千。石台东面,小路断绝,乡里的人在山壁上凿出石级为路,用以行走,因而在它的东面修造祭 神的祠堂,天旱或水涝时在这里向神佛祈祷。那些畏惧险途的人不敢走,但百丈山值得观赏的景物到此也就 没有了。 我和刘充父、刘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一起游览百丈山,每人都已经作了诗,来几下这里风景的壮美, 我又如此详细地依次叙述了这里的情况。百丈山最值得去看的地方,是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 于是分别作了小诗来记述下这些地方,呈给一起游玩的人,并且告诉那些想来却没有来的人。某年某月某日 记
三、分析课文 (一)分析第一段 1.作者写登山经过,从哪里写起?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从“登百丈山三里许”直接切入,前面的上山经过,所见所闻,一概略而不提,笔锋直逼描述中心, 笔力集中。(板书:登山三里) 2 控”,写出地势险要,得叠石为台阶才能通过。而作者认为“山之胜盖自此始”,这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审美情趣?(对险奇美的欣赏。) 3.概述本段的主要内容:简述登山过程 (二)分析第二段 1.本段主要写了哪里的景点?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 明确:山门前后的诸景点。幽静。“苍藤古木”的掩映,伴和着“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夏亭午无暑气 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无不写出了清幽的氛围和清冽的感受 2.本段采用了什么方式来呈现景物?有哪些语句表明了作者的审美情趣? 明确:移步换景。“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表达了作者的欣赏态度,最后归结 为“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的描述,显霹了其审美情趣 3.概述本段的主要内容:描述循水游览,详写涧水美的形貌和作者由此萌生的审美情趣。 三)分析第3段。 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采用了什么方式来呈现景物?—瀑布和山峰。定点换景。 2.本段中作者是怎样表现瀑布的壮美的? 明确:先以“下临峭岸,深昧险绝”的险奇美作映衬,再写出“于林薄间东南望”的瀑布景象。“瀑布 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凌空而泻,气势非凡。“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 不可正视”,壮丽异常。 3.为什么作者笔下的山能写得极具层次感? 明确:先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从缺口中遥望远山。然后作者又以一峰挺拔高出和群山逶迤而去相组合 形成了一幅层次感极强的图画。接着作者以固定的景点,用傍晚和清晨两个不同时间的景观,构思两幅图画, 进一步渲染了壮美的特征。前者突出的是色彩绚烂美;后者凸现的则是云海的变幻美。这样,在作者详尽描 述的百丈山景中就兼具了险奇、幽静、五彩、飞动、变幻等诸种美的形态。 (四)分析第4段 1.本段写了什么?—一点明了写作此文的目的:导游,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 2.第2句有何作用?一一是作者游后的结论,也是对全文内容的总括。 四、探讨写景特点:重点突出,详略得宜,方式灵活,富有层次感,读者易于把握 五、作业: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循磴而东,既得小涧顺誉②老屋数间,卑痹迫隘狭小 ③日光烛之,璀璨夺目照耀④紫翠重叠,不可殚数竭尽 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②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答案:①但百丈山值得观赏的景物到此也就没有了 ②于是分别作了小诗来记述下这些地方,呈给一起游玩的人,并且告诉那些想来却没有来的人。 第二单元教案 单元学习目标 阅读目标 1掌握每篇课文中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学习人物传记叙事中刻画人物,穿插议论和抒情的写作特点 3.分析每篇文章所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历史人物的精神风貌,体会其伟大的人格力量
三、分析课文 (一)分析第一段 1. 作者写登山经过,从哪里写起?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从 “ 登百丈山三里许 ” 直接切入,前面的上山经过,所见所闻,一概略而不提,笔锋直逼描述中心, 笔力集中。 (板书:登山三里) 2. 一 “ 俯 ” 一 “ 控 ” ,写出地势险要,得叠石为台阶才能通过。而作者认为 “ 山之胜盖自此始 ” ,这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审美情趣?(对险奇美的欣赏。) 3. 概述本段的主要内容:简述登山过程。 (二)分析第二段 1. 本段主要写了哪里的景点?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 明确:山门前后的诸景点。幽静。“ 苍藤古木 ” 的掩映,伴和着 “ 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 , “ 盛 夏亭午无暑气 ” , “ 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 ” ,无不写出了清幽的氛围和清冽的感受。 2. 本段采用了什么方式来呈现景物?有哪些语句表明了作者的审美情趣? 明确:移步换景。 “ 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 ” ,表达了作者的欣赏态度,最后归结 为 “ 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 的描述,显霹了其审美情趣。 3. 概述本段的主要内容:描述循水游览,详写涧水美的形貌和作者由此萌生的审美情趣。 (三)分析第 3 段。 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采用了什么方式来呈现景物?——瀑布和山峰。定点换景。 2. 本段中作者是怎样表现瀑布的壮美的? 明确:先以 “ 下临峭岸,深昧险绝 ” 的险奇美作映衬,再写出 “ 于林薄间东南望 ” 的瀑布景象。 “ 瀑布 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 ” ,凌空而泻,气势非凡。 “ 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 不可正视 ” ,壮丽异常。 3. 为什么作者笔下的山能写得极具层次感? 明确:先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从缺口中遥望远山。然后作者又以一峰挺拔高出和群山逶迤而去相组合, 形成了一幅层次感极强的图画。接着作者以固定的景点,用傍晚和清晨两个不同时间的景观,构思两幅图画, 进一步渲染了壮美的特征。前者突出的是色彩绚烂美;后者凸现的则是云海的变幻美。这样,在作者详尽描 述的百丈山景中就兼具了险奇、幽静、五彩、飞动、变幻等诸种美的形态。 (四)分析第 4 段。 1. 本段写了什么?——点明了写作此文的目的:导游,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 2. 第 2 句有何作用?——是作者游后的结论,也是对全文内容的总括。 四、探讨写景特点:重点突出,详略得宜,方式灵活,富有层次感,读者易于把握。 五、作业: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循.磴而东,既得小涧 顺着 ②老屋数间,卑痹迫隘. 狭小 ③日光烛.之,璀璨夺目 照耀 ④紫翠重叠,不可殚.数 竭尽 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②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答案:①但百丈山值得观赏的景物到此也就没有了。 ②于是分别作了小诗来记述下这些地方,呈给一起游玩的人,并且告诉那些想来却没有来的人。 第二单元教案 单元学习目标: 阅读目标: 1.掌握每篇课文中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学习人物传记叙事中刻画人物,穿插议论和抒情的写作特点。 3.分析每篇文章所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历史人物的精神风貌,体会其伟大的人格力量
4体味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写作目标: 1学习文章熔议论、抒情、叙事、描写与一炉的写法。 2.学习叙事线索明晰、结构条理的写法。 4.学习传记文的文体特点,学会阅读这类文章,能写简单的传记 单元内容概说: 本单元所选文章都是任务传记,均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张中丞传〉后叙》叙述了张巡、许远等人共同守城、壮烈牺牲的经过,高度评价了他们 为国献身的牺牲精神,同时给那些对英雄恶语中伤的人以有力的回击 《六一居士传》是欧阳修的自传,通过对自己更名“六一居士”的陈述,描绘了自己理想 中的“六一”之乐,表现了自己为官场世务所累的苦闷和对归老后闲适、安逸生活的向往。 《陆文学自传》是唐代文学家陆羽的自传,追述了自己上半生的经历,表达了自己因遭遇 坎坷而内心悲苦的心情,同时也寄寓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心。 《方山子传》是苏轼写的一篇人物小传,抓住了方山子异于常人的特点,突出了方山子特 立独行的个性,同时也流露出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张中丞传后叙 教学目的 认知目标:了解古代文学家韩愈。技能目标: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虚词。 情感目标:学习主人公以身殉国的牺牲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读懂文意,辨识、说明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作者简介: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后人尊称 韩文公。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 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 语言精炼,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有《昌黎先生文集》 2题解: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 张中丞,即张巡,邓州南阳人。开元未进士。安禄山反,张巡起兵抗击,同睢阳(今河南商丘)太守许 远共同守护睢阳,被拜为御史中丞,故称其张中丞 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人常用它来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和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一般放在书 前,变称作“叙”或“引”。“后序”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本 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3.背景: 唐隶宗至德二年(公元57年),安庆绪(安禄山之子)部将尹子奇率领12万大军攻睢阳,张巡,许远 率兵匕千人坚守数月,终因粮尽兵绝,睢阳陷落,张巡及部将五十余人牺牲,许远被叛军掳至洛阳,不屈而 死。睢阳保卫战遏制了叛军的攻势,捍卫了江淮地区人民的生命与财产,为唐军积蓄力量,准备反攻赢得了 宝贵的时间,因而张巡,许远等人受到了人民的赞扬传颂。但当时一些坐观睢阳陷落而不增援的武官,为 自己的可耻行为辩解,同某些嫉妒张,许功绩的文人一起,散布流言,对张,许等抗敌英雄诋毁。张巡的友 人李翰写了这篇补叙英雄事迹,批驳流言蜚语,弘扬英雄精神,反对藩镇作乱的散文名作, 推进新课: 整体感知: 1)熟读课文,纠正读音 2)疏通重点词义、了解特殊句式 3)翻译课文
4.体味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写作目标: 1.学习文章熔议论、抒情、叙事、描写与一炉的写法。 2.学习叙事线索明晰、结构条理的写法。 4.学习传记文的文体特点,学会阅读这类文章,能写简单的传记。 单元内容概说: 本单元所选文章都是任务传记,均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张中丞传〉后叙》叙述了张巡、许远等人共同守城、壮烈牺牲的经过,高度评价了他们 为国献身的牺牲精神,同时给那些对英雄恶语中伤的人以有力的回击。 《六一居士传》是欧阳修的自传,通过对自己更名“六一居士”的陈述,描绘了自己理想 中的“六一”之乐,表现了自己为官场世务所累的苦闷和对归老后闲适、安逸生活的向往。 《陆文学自传》是唐代文学家陆羽的自传,追述了自己上半生的经历,表达了自己因遭遇 坎坷而内心悲苦的心情,同时也寄寓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心。 《方山子传》是苏轼写的一篇人物小传,抓住了方山子异于常人的特点,突出了方山子特 立独行的个性,同时也流露出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张中丞传后叙 韩 愈 教学目的: 认知目标:了解古代文学家韩愈。技能目标: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虚词。 情感目标:学习主人公以身殉国的牺牲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读懂文意,辨识、说明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 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作者简介: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后人尊称 韩文公。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 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 语言精炼,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有《昌黎先生文集》 2.题解: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 张中丞,即张巡,邓州南阳人。开元未进士。安禄山反,张巡起兵抗击,同睢阳(今河南商丘)太守许 远共同守护睢阳,被拜为御史中丞,故称其张中丞。 “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人常用它来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和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一般放在书 前,变称作“叙”或“引”。“后序”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本 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3.背景: 唐隶宗至德二年(公元 57 年),安庆绪(安禄山之子)部将尹子奇率领 12 万大军攻睢阳,张巡,许远 率兵匕千人坚守数月,终因粮尽兵绝,睢阳陷落,张巡及部将五十余人牺牲,许远被叛军掳至洛阳,不屈而 死。睢阳保卫战遏制了叛军的攻势,捍卫了江淮地区人民的生命与财产,为唐军积蓄力量,准备反攻赢得了 宝贵的时间,因而张巡,许远等人受到了人民的赞扬 传颂。但当时一些坐观睢 阳陷落而不增援的武官,为 自己的可耻行为辩解,同某些嫉妒张,许功绩的文人一起,散布流言,对张,许等抗敌英雄诋毁。张巡的友 人李翰写了这篇补叙英雄事迹,批驳流言蜚语,弘扬英雄精神,反对藩镇作乱的散文名作。 二、推进新课: 1.整体感知: 1)熟读课文,纠正读音。 2)疏通重点词义、了解特殊句式。 3)翻译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