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学习要求 了解小型实验研究工作的目的、任务和研究方法以及对化工工艺流程放大的影响:学会运 用化学反应工程的理论认识对象的特征,并利用对象的特征设计合理的研究方案:掌握通过生 产实践形成工程与工艺相结合的思维方法,通过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工程问题的特殊性简化实 验
3.1 学习要求 了解小型实验研究工作的目的、任务和研究方法以及对化工工艺流程放大的影响;学会运 用化学反应工程的理论认识对象的特征,并利用对象的特征设计合理的研究方案;掌握通过生 产实践形成工程与工艺相结合的思维方法,通过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工程问题的特殊性简化实 验
3.2内容简述 3.2.1预实验 预实验的主旨是通过实验认识研究对象的特征、探索形成某种结果的原因、研究对象工程 化时可资利用的特殊性的。据此,预实验又可分为认识实验、析因实验和鉴别实验,在预实验 阶段中,三者并非绝对分开,往往同时进行。 (1)认识实验 己如前述,小型工艺试验的起点或基础是应用研究成果或文献资料。要在这一基础上深入 研究并以工程化为目的时,研究者急需认识对象的特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反应类型。 是简单反应还是复杂反应:是并联副反应还是串联副反应:主副反应中何者对温度更敏感:何 者对浓度更敏感。b热力学。常见组分间反应的热力学性质都可直接查到或通过基团加和等方 法算得。有些反应的热力学性质则只能通过实验测试。研究者关心的是反应热的大小(吸热还 是放热,强还是弱),化学反应平衡常数及平衡组成,如果系统伴随相转移时,其相平衡常数 及平衡组成等。℃动力学行为与过程。热量与质量传递控制是否已经消除,如果传质过程影响 反应速率,其相对速率如何,反应属于快反应还是慢反应,是绝热或是等温,是均相或是拟均 相。d工艺条件与指标。工艺条件温和还是苛刻:转化率与选择性的大小如何。以上系泛泛而 谈,事实上不同的开发体系,不可能同时存在且要通过实验才能认识上述全部特征。 (2)析因实验 析因实验是指为了寻找引起某些变化、结果(例如转化率、选择性、反应速率)的原因而组 织的实验。或者说,是从已知的结果、现象出发,通过实验,“由表及里”地探索因果关系。 具体内容包括如下方面:a直接原因。化学反应工程理论指出,影响反应结果的直接原因有催 化剂特性、温度、浓度(压力),当催化剂特性一定时,对特定反应而言,影响反应结果的因素 只有温度与浓度两种因素。b工程因素。上述温度与浓度是指进行化学反应(分子尺度)处的温 度与浓度。事实上,工艺条件、反应器型式及尺寸、操作方式三者总是结合与汇集在一个系统, 又会派生出若干工程因素,诸如流速、流速分布、返混、预混、进料浓度、滴际混合、加热、 冷却等等。这些工程因素又会造成若干浓度与温度分布,诸如床层的轴向、径向:滴内、颗内、 膜内、泡内的浓度与温度分布。℃非常规因素。一些非常规因素也会影响反应结果。诸如,催 化剂中毒、烧结、晶态变化:循环使用的液体因污染改性:参与反应的固体因表面包裹、粘结: 固相沉积、粘稠物沉积:容器材质参与反应:以及药品变质、仪表失灵等意外事故等。 (3)鉴别实验 鉴别实验又称判别实验,它是为鉴别理论思维成果、假说、概念的正确与否而进行的实验。 认识实验与析因实验都是按索性实验,较为费时费力:而鉴别实验则是验证性实验,有极强的 针对性.相对地说较为省时省力。 (4)系统试验 开发者们一方面以科学理论与方法论以及工程经验指导实验,认识开发对象的特征,另一 方面则着力于考虑反应器型式、工艺条件,以期掌握设计与放大规律。在预实验与掌握设计依 据之间还有两项工作要做,一个是放大决策,另一个是系统实验。前者属于理论思维的范畴, 也是系统实验内容的前提。系统实验从工作程式上讲,包含如下环节:a确定实验目标(模型检 验、参数估计或筛选判据):b制定实验方案;c设计实验装置;d实验设计(设计实验点):e操 作装置并测取数据:f数据处理,完成实验目标
3.2 内容简述 3.2.1 预实验 预实验的主旨是通过实验认识研究对象的特征、探索形成某种结果的原因、研究对象工程 化时可资利用的特殊性的。据此,预实验又可分为认识实验、析因实验和鉴别实验,在预实验 阶段中,三者并非绝对分开,往往同时进行。 (1)认识实验 已如前述,小型工艺试验的起点或基础是应用研究成果或文献资料。要在这一基础上深入 研究并以工程化为目的时,研究者急需认识对象的特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a 反应类型。 是简单反应还是复杂反应;是并联副反应还是串联副反应;主副反应中何者对温度更敏感;何 者对浓度更敏感。b 热力学。常见组分间反应的热力学性质都可直接查到或通过基团加和等方 法算得。有些反应的热力学性质则只能通过实验测试。研究者关心的是反应热的大小(吸热还 是放热,强还是弱),化学反应平衡常数及平衡组成,如果系统伴随相转移时,其相平衡常数 及平衡组成等。c 动力学行为与过程。热量与质量传递控制是否已经消除,如果传质过程影响 反应速率,其相对速率如何,反应属于快反应还是慢反应,是绝热或是等温,是均相或是拟均 相。d 工艺条件与指标。工艺条件温和还是苛刻;转化率与选择性的大小如何。以上系泛泛而 谈,事实上不同的开发体系,不可能同时存在且要通过实验才能认识上述全部特征。 (2)析因实验 析因实验是指为了寻找引起某些变化、结果(例如转化率、选择性、反应速率)的原因而组 织的实验。或者说,是从已知的结果、现象出发,通过实验,“由表及里”地探索因果关系。 具体内容包括如下方面:a 直接原因。化学反应工程理论指出,影响反应结果的直接原因有催 化剂特性、温度、浓度(压力),当催化剂特性一定时,对特定反应而言,影响反应结果的因素 只有温度与浓度两种因素。b 工程因素。上述温度与浓度是指进行化学反应(分子尺度)处的温 度与浓度。事实上,工艺条件、反应器型式及尺寸、操作方式三者总是结合与汇集在一个系统, 又会派生出若干工程因素,诸如流速、流速分布、返混、预混、进料浓度、滴际混合、加热、 冷却等等。这些工程因素又会造成若干浓度与温度分布,诸如床层的轴向、径向;滴内、颗内、 膜内、泡内的浓度与温度分布。c 非常规因素。一些非常规因素也会影响反应结果。诸如,催 化剂中毒、烧结、晶态变化;循环使用的液体因污染改性;参与反应的固体因表面包裹、粘结; 固相沉积、粘稠物沉积;容器材质参与反应;以及药品变质、仪表失灵等意外事故等。 (3)鉴别实验 鉴别实验又称判别实验,它是为鉴别理论思维成果、假说、概念的正确与否而进行的实验。 认识实验与析因实验都是按索性实验,较为费时费力;而鉴别实验则是验证性实验,有极强的 针对性.相对地说较为省时省力。 (4)系统试验 开发者们一方面以科学理论与方法论以及工程经验指导实验,认识开发对象的特征,另一 方面则着力于考虑反应器型式、工艺条件,以期掌握设计与放大规律。在预实验与掌握设计依 据之间还有两项工作要做,一个是放大决策,另一个是系统实验。前者属于理论思维的范畴, 也是系统实验内容的前提。系统实验从工作程式上讲,包含如下环节:a 确定实验目标(模型检 验、参数估计或筛选判据);b 制定实验方案;c 设计实验装置;d 实验设计(设计实验点);e 操 作装置并测取数据;f 数据处理,完成实验目标
3.2.2放大决策 在预实验的基础上,若完成了对研究对象的分解、简化,并形成了数学描述设想,则总是 采用数学模型法设计、放大:如无法简化、分解或虽经简化、分解,但还是难以数学描述:则 只能设法寻求放大判据。 (1)数学模型路线 化学反应工程学科迄今已有60年的历史,己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在不太苛刻 的条件下,在常见的反应环境中,已经对牛顿流体流动、不太复杂的反应体系、均相或多相系 统、催化剂行为、热力学与系统工程等分支进行过多侧面的研究,得到许多理论和有益的经验 规律,从而构成了采用数学模型路线设计、放大的基础,虽不能说一定或一次成功,但已经出 现了有吸引力的态势。 (2)放大判据路线 在对象过于复杂,难以进行数学描述时,只能采用放大判据路线。人们所熟知的搅拌反应 器采用“等功率放大”、“等端点线速度放大”、“等雷诺数放大”属该种类型。 概括起来说,放大决策具体的问题要具体地解决。只要有可能,总是首先采用数学模型设 计、放大路线:反之,则采用判据放大路线,全凭主(认识深度)客(对象难易)观情况而定,没 有一成不变的界限和模式。 (3)模型检验 对同一个物理过程,由于分解、简化(含假设)的角度不同,会得到不同的数学模型:有时 因分解、简化失之偏颇,而不能对物理过程进行恰当的数学描述。总之,在参数估计的同时, 还要检验数学模型,以判别其是否适用。早期的动力学模型检验方法是将模型线性化,利用直 线性来检验模型的正确性,并以此求得模型参数
3.2.2 放大决策 在预实验的基础上,若完成了对研究对象的分解、简化,并形成了数学描述设想,则总是 采用数学模型法设计、放大;如无法简化、分解或虽经简化、分解,但还是难以数学描述;则 只能设法寻求放大判据。 (1)数学模型路线 化学反应工程学科迄今已有 60 年的历史,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在不太苛刻 的条件下,在常见的反应环境中,已经对牛顿流体流动、不太复杂的反应体系、均相或多相系 统、催化剂行为、热力学与系统工程等分支进行过多侧面的研究,得到许多理论和有益的经验 规律,从而构成了采用数学模型路线设计、放大的基础,虽不能说一定或一次成功,但已经出 现了有吸引力的态势。 (2)放大判据路线 在对象过于复杂,难以进行数学描述时,只能采用放大判据路线。人们所熟知的搅拌反应 器采用“等功率放大”、“等端点线速度放大”、“等雷诺数放大”属该种类型。 概括起来说,放大决策具体的问题要具体地解决。只要有可能,总是首先采用数学模型设 计、放大路线;反之,则采用判据放大路线,全凭主(认识深度)客(对象难易)观情况而定,没 有一成不变的界限和模式。 (3)模型检验 对同一个物理过程,由于分解、简化(含假设)的角度不同,会得到不同的数学模型;有时 因分解、简化失之偏颇,而不能对物理过程进行恰当的数学描述。总之,在参数估计的同时, 还要检验数学模型,以判别其是否适用。早期的动力学模型检验方法是将模型线性化,利用直 线性来检验模型的正确性,并以此求得模型参数
3.2.3实验结果的数据处理
3.2.3 实验结果的数据处理
3.2.4工艺条件与反应器的选择 前已述及,小型工艺试验的任务是:确定工艺条件框架(含最优工艺条件)、优选反应器型 式,确定设计、放大依据。上述三项任务的基础是开发对象的特征,即反应类型(简单反应, 复杂反应,串联副反应,并联副反应等)、热力学行为(可逆反应、不可逆反应、放热反应、吸 热反应、平衡常数与平衡组成等)、动力学行为(快反应、侵反应、与传递过程的相对关系、相 态等)以及工程环境(材质、杂质、寿命、加热、冷却、惰性组分、上下游工况变化范围等)。上 述三项任务的目标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保护、安全等。鉴于化工过程的原料一般占 产品成本的70%一80%,所以衡量经济效益时往往以转化率、选择性为指标,而社会效益、 环境、安全则难以定量表达。 换言之,小型工艺试验这种科学、技术行为有其特定的前提和出发点,也有其特定的追求 目标,只能在给出的约束领域内工作。而三项任务虽全都立足于开发对象特征,但彼此并不独 立,而是相互交联与协同的,不过有程度强弱之分。 (1)工艺条件选择 工艺条件主要指温度、压力、浓度、进料组成、空速(流量)、循环(返回)比、放空(排放)量 与组成等,工艺学对特定过程的工艺条件选择均有详细的论述,本文仅从开发角度笼统地介绍 一般原则。 在上述工艺条件中,以温度、浓度最为重要。从微观看,是反应场所(反应发生处)的温 度、浓度:从较大尺度看是催化剂颗内、滴内、泡内、膜内、孔内、界面的温度与浓度分布: 从宏观的角度看,就是反应器内、塔内、炉内、床内的温度与浓度分布。①上述三级(反应场 所级,滴、粒、膜级,反应器级)温度分布与浓度分布,与反应特征有关,更主要的是与工程 因素(由反应器型式、尺寸、操作方式、工艺条件综合生成)有关。所以小试优选的工艺条件, 在不同级别的模试与工业反应器中,未必还是最优。原因很简单,上述三个级别的温度与浓度 分布变了。②就本征反应速率而论,其值仅与催化剂(或理解为反应自身特征一涉及频率因 子与活化能)、浓度、温度有关,而且一般情况下,它们是相互独立的。但如果因其中之一变 化引起反应机理变化(例如,催化剂的催化机理变化:由反应控制转化为扩散控制等):温度变 化,除自身通过阿累尼斯关系影响反应速率外,还通过物性一传递一浓度分布,影响反应结果: 浓度变化,除自身通过反应级数影响反应速率外,还通过物性(热容)一传递一温度分布,影响 反应结果,则产生协同效应的。还应指出,在多数情况下,这种协同效应可以略而不计。 b以反应结果最优为目标,工艺条件、反应器型式、几何尺寸、操作方式应相互补充、彼 此匹配,以体现综合效果。通过反应器的加热、冷却,催化剂的粒度、原料固体的粒度尺寸、 液体原料的雾化与分布,填充床的结构与流体分布,塔式反应器结构,搅拌反应器的桨叶结构 等等,有可能营造出满意的第二、第三层次因素。因此,在选择工艺条件时,应充分考虑第一 层次因素之间既独立、又联合的效果。 C在选择工艺条件时,应进行热力学计算,以掌握反应进行的极限。如果某组工艺条件预 示的平衡状态与技术目标不符,则应设法改变工艺条件或反应器型式。有时候,希望反应在新 的工艺条件下达到或趋近平衡:也有时候,则希望新的工艺条件能通过反应动力学抑制平衡出 现。 选择工艺条件时还必须考虑材质等因素的约束。如果开发对象为吸热反应,提高温度对 热力学和动力学都是有利的。处于工艺上的要求、有的为了防止或减缓副反应:有的为了提高 设备生产强度,希望反应在高温下进行。此时,必须考虑材质承受能力,在材质的约束下选择 工艺条件。 在系统工程观点指导下选择工艺条件。选择工艺条件既要着眼于具体的化工过程,又要 立足于全系统最优,必要时要牺牲局部,保证全局。压力,特别是对大系统气体为原料过程而 言是全局性因素。系统压力不可能时高、时低,多次起伏。因此,在选择系统压力时,一定要 立足于系统,不仅要考虑一个反应过程,而是要考虑全部反应过程:还要考虑净化、分离过程, 在发生矛盾时,要以系统最优(投资、成本、单耗、效益)决定弃取
3.2.4 工艺条件与反应器的选择 前已述及,小型工艺试验的任务是:确定工艺条件框架(含最优工艺条件)、优选反应器型 式,确定设计、放大依据。上述三项任务的基础是开发对象的特征,即反应类型(简单反应, 复杂反应,串联副反应,并联副反应等)、热力学行为(可逆反应、不可逆反应、放热反应、吸 热反应、平衡常数与平衡组成等)、动力学行为(快反应、侵反应、与传递过程的相对关系、相 态等)以及工程环境(材质、杂质、寿命、加热、冷却、惰性组分、上下游工况变化范围等)。上 述三项任务的目标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保护、安全等。鉴于化工过程的原料一般占 产品成本的 70%一 80%,所以衡量经济效益时往往以转化率、选择性为指标,而社会效益、 环境、安全则难以定量表达。 换言之,小型工艺试验这种科学、技术行为有其特定的前提和出发点,也有其特定的追求 目标,只能在给出的约束领域内工作。而三项任务虽全都立足于开发对象特征,但彼此并不独 立,而是相互交联与协同的,不过有程度强弱之分。 (1)工艺条件选择 工艺条件主要指温度、压力、浓度、进料组成、空速(流量)、循环(返回)比、放空(排放)量 与组成等,工艺学对特定过程的工艺条件选择均有详细的论述,本文仅从开发角度笼统地介绍 一般原则。 a 在上述工艺条件中,以温度、浓度最为重要。从微观看,是反应场所(反应发生处)的温 度、浓度;从较大尺度看是催化剂颗内、滴内、泡内、膜内、孔内、界面的温度与浓度分布; 从宏观的角度看,就是反应器内、塔内、炉内、床内的温度与浓度分布。① 上述三级(反应场 所级,滴、粒、膜级,反应器级)温度分布与浓度分布,与反应特征有关,更主要的是与工程 因素(由反应器型式、尺寸、操作方式、工艺条件综合生成)有关。所以小试优选的工艺条件, 在不同级别的模试与工业反应器中,未必还是最优。原因很简单,上述三个级别的温度与浓度 分布变了。② 就本征反应速率而论,其值仅与催化剂(或理解为反应自身特征——涉及频率因 子与活化能)、浓度、温度有关,而且一般情况下,它们是相互独立的。但如果因其中之一变 化引起反应机理变化(例如,催化剂的催化机理变化;由反应控制转化为扩散控制等);温度变 化,除自身通过阿累尼斯关系影响反应速率外,还通过物性一传递一浓度分布,影响反应结果; 浓度变化,除自身通过反应级数影响反应速率外,还通过物性(热容)一传递一温度分布,影响 反应结果,则产生协同效应的。还应指出,在多数情况下,这种协同效应可以略而不计。 b 以反应结果最优为目标,工艺条件、反应器型式、几何尺寸、操作方式应相互补充、彼 此匹配,以体现综合效果。通过反应器的加热、冷却,催化剂的粒度、原料固体的粒度尺寸、 液体原料的雾化与分布,填充床的结构与流体分布,塔式反应器结构,搅拌反应器的桨叶结构 等等,有可能营造出满意的第二、第三层次因素。因此,在选择工艺条件时,应充分考虑第一 层次因素之间既独立、又联合的效果。 c 在选择工艺条件时,应进行热力学计算,以掌握反应进行的极限。如果某组工艺条件预 示的平衡状态与技术目标不符,则应设法改变工艺条件或反应器型式。有时候,希望反应在新 的工艺条件下达到或趋近平衡;也有时候,则希望新的工艺条件能通过反应动力学抑制平衡出 现。 d 选择工艺条件时还必须考虑材质等因素的约束。如果开发对象为吸热反应,提高温度对 热力学和动力学都是有利的。处于工艺上的要求、有的为了防止或减缓副反应;有的为了提高 设备生产强度,希望反应在高温下进行。此时,必须考虑材质承受能力,在材质的约束下选择 工艺条件。 e 在系统工程观点指导下选择工艺条件。选择工艺条件既要着眼于具体的化工过程,又要 立足于全系统最优,必要时要牺牲局部,保证全局。压力,特别是对大系统气体为原料过程而 言是全局性因素。系统压力不可能时高、时低,多次起伏。因此,在选择系统压力时,一定要 立足于系统,不仅要考虑一个反应过程,而是要考虑全部反应过程;还要考虑净化、分离过程, 在发生矛盾时,要以系统最优(投资、成本、单耗、效益)决定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