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延事件中策现象 1994年引起媒介广泛注意的“中策现象”是一个典型。中策公司是香港一家上市公司, 从90年代初,利用“嫁接”国有企业之机,相继收购了福建等地41家国有企业和轻工 系统101家企业。百余家企业中,杭州橡胶厂是当地的利润大户,银川橡胶厂是化工部 定点的十家橡胶厂之一。还有泰国 Pokphand集团公司、日本夏普、三菱电机、美国杜 邦、德国西门子都有不同规模的并购龙头企业的行为。通过并购我国的大中型企业,跨 国公司不仅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成套生产设备以及熟练的劳动力,而且能够隐性地突 破我国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的限制,通过被并购企业的销售渠道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 1985年1月,方正科技(资讯行情论坛的前身延中实业面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按面 额50元平价发行。就在1985年,如果一名投资者投资50元购得一股延中实业的股票, 并参加5次配股且累计追加投入10845元;至2005年1月,这位投资者攥着方正科技 的那一张原始股,如今已经变成9704.4股 如果按照2004年12月3日收盘价5.87元计算,这位投资者当初50元的试探性投 资,在2
宝延事件 中策现象 1994 年引起媒介广泛注意的“中策现象”是一个典型。中策公司是香港一家上市公司, 从 90 年代初,利用“嫁接”国有企业之机,相继收购了福建等地 41 家国有企业和轻工 系统 101 家企业。百余家企业中,杭州橡胶厂是当地的利润大户,银川橡胶厂是化工部 定点的十家橡胶厂之一。还有泰国 Pokphand 集团公司、日本夏普、三菱电机、美国杜 邦、德国西门子都有不同规模的并购龙头企业的行为。通过并购我国的大中型企业,跨 国公司不仅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成套生产设备以及熟练的劳动力,而且能够隐性地突 破我国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的限制,通过被并购企业的销售渠道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 1985 年 1 月,方正科技(资讯 行情 论坛)的前身延中实业面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按面 额 50 元平价发行。就在 1985 年,如果一名投资者投资 50 元购得一股延中实业的股票, 并参加 5 次配股且累计追加投入 10845 元;至 2005 年 1 月,这位投资者攥着方正科技 的那一张原始股,如今已经变成 9704.4 股。 如果按照 2004 年 12 月 3 日收盘价 5.87 元计算,这位投资者当初 50 元的试探性投 资,在 2
0年后,市值达56957.78元 消点 这位投资者手中的1股股票 历经20后年,市值是原来的1139倍。 在1985年,拿出50元投资股票这个陌生的新鲜玩艺,是需要勇气的。因为50元 毕竟是那时一个普通工人一个多月的工资收入。此后20年间,陆续追加投资1万元, 在财务上已非大碍,但是方正科技的历次股权之争却足以让人心惊肉跳。所幸的是,延 中实业(后更名“方正科技”)历经两次易手控股权,终于确立具有竞争力的主业,得以 修成正果。投资者20年长出一口气,虽担惊受怕但有惊无险,勇气加运气 第一家公开发行股票 20年前,延中实业是上海市延中路上的一个街道生产小组。当时,很多上山下乡的 上海知青返城后,都被安插在类似的街道企业中。延中实业只是上海成百上千的街道企 业中的普通一员,本身并没有什么突出业务。也许正因此,上海市拿其小试牛刀股份制, 如果试成了足显股份制威力,就算搞砸了则社会影响忽略不计。 1985年1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批复:延中实业发行500万元股票,其 中集体股200万元,个人股300万元。10天后,1月12日,在中国尚无专业证券媒体 的情况下,延中实业分别在《文汇报》、《新民晚报》和《解放日报》刊登广告向社会 告知:延中实业要发行500万元的股票,每股50元合计10万股。因担心引发社会负面 效应,发行广告只如豆腐块大小,缩在不引人注目的角落。由此,在小心翼翼之中,上 海延中实业公司成为中国第一家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 在1月14日正式发行前,几乎所有人都担心股票没人要。作为防范策略之一,相 当一部分股票摊派给了发起人之一的延中复印公司。但出乎意料的是,发行异常顺利, 购买场面非常火爆,正式发售前已排起见首不见尾的长龙。当时报载:“虽值隆冬,但 凌晨3时,人们就在门外排起了长队,达万人以上
0 年后,市值达 56957.78 元。 这位投资者手中的 1 股股票 历经 20 后年,市值是原来的 1139 倍。 在 1985 年,拿出 50 元投资股票这个陌生的新鲜玩艺,是需要勇气的。因为 50 元 毕竟是那时一个普通工人一个多月的工资收入。此后 20 年间,陆续追加投资 1 万元, 在财务上已非大碍,但是方正科技的历次股权之争却足以让人心惊肉跳。所幸的是,延 中实业(后更名“方正科技”)历经两次易手控股权,终于确立具有竞争力的主业,得以 修成正果。投资者 20 年长出一口气,虽担惊受怕但有惊无险,勇气加运气。 第一家公开发行股票 20 年前,延中实业是上海市延中路上的一个街道生产小组。当时,很多上山下乡的 上海知青返城后,都被安插在类似的街道企业中。延中实业只是上海成百上千的街道企 业中的普通一员,本身并没有什么突出业务。也许正因此,上海市拿其小试牛刀股份制, 如果试成了足显股份制威力,就算搞砸了则社会影响忽略不计。 1985 年 1 月 2 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批复:延中实业发行 500 万元股票,其 中集体股 200 万元,个人股 300 万元。10 天后,1 月 12 日,在中国尚无专业证券媒体 的情况下,延中实业分别在《文汇报》、《新民晚报》和《解放日报》刊登广告向社会 告知:延中实业要发行 500 万元的股票,每股 50 元合计 10 万股。因担心引发社会负面 效应,发行广告只如豆腐块大小,缩在不引人注目的角落。由此,在小心翼翼之中,上 海延中实业公司成为中国第一家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 在 1 月 14 日正式发行前,几乎所有人都担心股票没人要。作为防范策略之一,相 当一部分股票摊派给了发起人之一的延中复印公司。但出乎意料的是,发行异常顺利, 购买场面非常火爆,正式发售前已排起见首不见尾的长龙。当时报载:“虽值隆冬,但 凌晨 3 时,人们就在门外排起了长队,达万人以上
历史记载:延中实业成为一家自诞生伊始就纯粹依靠向社会集资方式创立的股份公 司,股票发行数量:10万股;股票发行价格:50元/股:实际筹资金额:500万元。延 中复印公司看到巨大的社会认购量后,也将自己拥有的那部分股票向社会公开发行,以 满足需求 谢海清是当年排队的众多投资者中的一个。1985年1月14日清晨,谢海清在寒风 中站了整整4个多小时,成为了第一个购买延中股票的投资者,并因此由一名普通工人 成为了延中实业的董事。上海延中复印工业公司的副经理秦国梁成为延中实业的副董事 长和总经理。2月17日,延中实业召开首次股东大会,基本上没有控股股东,管理层本 着对企业的深厚感情控制着经营。 股权分散难成主业 发行股票募集资金500万元,钱到手后怎么花成了头等大事,最后决定先盖一座办 公大楼。站着的房子躺着的地,办公楼无论怎样都是看得见的资产,让投资人心里踏实 花了300万元建成一座当时相当不错的标准厂房后,延中实业开始四处找业务。 投资人成了股东,又没有真正的控股股东,所以民主决策当家做主,各献奇招什么 赚钱做什么。首先进入复印业务:随后引进日本的富士彩扩技术成为上海头一家;又推 出汉堡包在上海第一家开创快餐业务;与香港某公司合作钓鱼杆业务;还搞过打火机业 务。 1992年,延中实业投资建立包装材料公司、饮用水公司、复印纸厂等项目,确立了 延中实业在未来几年内的主营业务。当年公司实现主业收入1388万元,净利309万元 回首旁观,延中实业经营者的眼光在当时相当独到,彩扩、快餐、饮用水等业务都 是其率先引进上海。如果坚持住主营方向,历经十几载的市场拼搏,每一业务都有可能 做成较大的服务行业
历史记载:延中实业成为一家自诞生伊始就纯粹依靠向社会集资方式创立的股份公 司,股票发行数量:10 万股;股票发行价格:50 元/股;实际筹资金额:500 万元。延 中复印公司看到巨大的社会认购量后,也将自己拥有的那部分股票向社会公开发行,以 满足需求。 谢海清是当年排队的众多投资者中的一个。1985 年 1 月 14 日清晨,谢海清在寒风 中站了整整 4 个多小时,成为了第一个购买延中股票的投资者,并因此由一名普通工人 成为了延中实业的董事。上海延中复印工业公司的副经理秦国梁成为延中实业的副董事 长和总经理。2 月 17 日,延中实业召开首次股东大会,基本上没有控股股东,管理层本 着对企业的深厚感情控制着经营。 股权分散难成主业 发行股票募集资金 500 万元,钱到手后怎么花成了头等大事,最后决定先盖一座办 公大楼。站着的房子躺着的地,办公楼无论怎样都是看得见的资产,让投资人心里踏实。 花了 300 万元建成一座当时相当不错的标准厂房后,延中实业开始四处找业务。 投资人成了股东,又没有真正的控股股东,所以民主决策当家做主,各献奇招什么 赚钱做什么。首先进入复印业务;随后引进日本的富士彩扩技术成为上海头一家;又推 出汉堡包在上海第一家开创快餐业务;与香港某公司合作钓鱼杆业务;还搞过打火机业 务。 1992 年,延中实业投资建立包装材料公司、饮用水公司、复印纸厂等项目,确立了 延中实业在未来几年内的主营业务。当年公司实现主业收入 1388 万元,净利 309 万元。 回首旁观,延中实业经营者的眼光在当时相当独到,彩扩、快餐、饮用水等业务都 是其率先引进上海。如果坚持住主营方向,历经十几载的市场拼搏,每一业务都有可能 做成较大的服务行业
但是,延中实业的先天性股权过于分散,必开投资决策的民主之风,主意很多,机 会很多,诱惑很多,利益多重,平衡过繁,公司自然没了定力,资源只能分散。虽然很 赚钱,但公司长不大。其经营者身上仍带有改革开放初期浓重的投机色彩,是为赚钱而 不是发展一家企业,以至,在1992年后,很多能做到第一的业务半途而废,投资的只 是一个个项目,没有主业。 历史背景下的历史事件 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步伐彻底打乱了延中实业生存的节奏。就在延中按部就班依循 惯性定式过着红火小日子时,全然未料的重大变故改变了成长历程。1993年9月30日 上午11点15分,证交所电脑屏幕上打出宝安公司持有延中实业5%以上股票的公告,延 中实业被停牌 消息传到上海昌平路的延中公司总部,犹如晴天霹雳,一时大家六神无主。对延中 和公众而言,收购事出突然,谁也没料到“我们的企业”一夜之间会落入他人之手,没 了命根子 在此之前,早有几件不经意的历史事件为此埋下深刻伏笔:1986年9月26日,延 中股票在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静安分公司挂牌上柜交易,该股票成为第一批可流 通股票。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后,延中股票全部上市流通,成为第一批全流通股 票。192年2月,“延中实业”股票成为率先取消涨停板制度试行放开股价的公司股票 正是基于如此历史前提,也基于延中的股权结构与业务结构,深宝安(资讯行情论 坛)(000009打延中的主意不是一朝一夕。深宝安成立于1983年,1991年6月25日在 深交所挂牌上市,主营房地产、工业及进出口贸易。浸染在国内经济开放程度最高的深 圳,深宝安春风得意,开创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多个第一:组建第一家股份制企业,发行 第一张可转换债券,发行第一张中长期认股权证,开办第一家财务顾问公司
但是,延中实业的先天性股权过于分散,必开投资决策的民主之风,主意很多,机 会很多,诱惑很多,利益多重,平衡过繁,公司自然没了定力,资源只能分散。虽然很 赚钱,但公司长不大。其经营者身上仍带有改革开放初期浓重的投机色彩,是为赚钱而 不是发展一家企业,以至,在 1992 年后,很多能做到第一的业务半途而废,投资的只 是一个个项目,没有主业。 历史背景下的历史事件 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步伐彻底打乱了延中实业生存的节奏。就在延中按部就班依循 惯性定式过着红火小日子时,全然未料的重大变故改变了成长历程。1993 年 9 月 30 日 上午 11 点 15 分,证交所电脑屏幕上打出宝安公司持有延中实业 5%以上股票的公告,延 中实业被停牌。 消息传到上海昌平路的延中公司总部,犹如晴天霹雳,一时大家六神无主。对延中 和公众而言,收购事出突然,谁也没料到“我们的企业”一夜之间会落入他人之手,没 了命根子。 在此之前,早有几件不经意的历史事件为此埋下深刻伏笔:1986 年 9 月 26 日,延 中股票在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静安分公司挂牌上柜交易,该股票成为第一批可流 通股票。1990 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后,延中股票全部上市流通,成为第一批全流通股 票。1992 年 2 月,“延中实业”股票成为率先取消涨停板制度试行放开股价的公司股票 之一。 正是基于如此历史前提,也基于延中的股权结构与业务结构,深宝安(资讯 行情 论 坛)(000009)打延中的主意不是一朝一夕。深宝安成立于 1983 年,1991 年 6 月 25 日在 深交所挂牌上市,主营房地产、工业及进出口贸易。浸染在国内经济开放程度最高的深 圳,深宝安春风得意,开创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多个第一:组建第一家股份制企业,发行 第一张可转换债券,发行第一张中长期认股权证,开办第一家财务顾问公司
992年末,宝安集团开始寻觅收购对象。延中实业股权分散以至几乎没有控股股东, 从实际操作和收购成本上都相对容易。而延中实业以“延中路”这个街道名称出现,竟 然给深圳宝安造成一个“近乎荒唐”的错觉:以为“延中路”上企业都归延中实业,实 则很多企业与延中实业全无关联。如此推算,延中实业近则资产不少,远则拆了做房地 产有大利可图 二级市场收购第一案 1993年9月13日,深宝安旗下宝安上海、宝安华东保健品公司和深圳龙岗宝灵电 子灯饰公司在二级市场上悄悄收购延中实业的股票。9月29日,上述3家公司已经分别 持有延中实业4.56%、4.52%和1.657%的股份,合计持有10.6%。由此,延中实业的股票 价格从9月13日的8.83元涨至12.05元 9月30日,宝安继续增持延中实业的股票,持股比例达到15.98%。至此宝安才发 布举牌公告宣称持有延中5%以上的股票,在一切准备就绪的情况下,向延中实业公开宣 战。这是1993年国庆节的前夕。 国庆节的3天假期,对于延中实业管理层来说度日如年。总经理秦国梁懊悔不已, 为什么自己在学习《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时,竟会把第四章(上市公司的收 购)“跳过去”了呢 就在国庆期间,秦国梁没有闲着,他试图全力保住延中实业不被易帜。延中实业找 到施罗德集团香港宝源投资作顾问,希望实行反收购。但延中的反收购之路走得非常艰 难,收购资金就是一大问题,几家兄弟公司的资助只是杯水车薪;而到10月22日宝安 已经持有延中19.8%的股票。同时,双方在各自智囊团的支持下通过新闻媒体开展唇舌 之战。延中实业也将宝安的违规操作上报证监会,希望能得到支持
1992 年末,宝安集团开始寻觅收购对象。延中实业股权分散以至几乎没有控股股东, 从实际操作和收购成本上都相对容易。而延中实业以“延中路”这个街道名称出现,竟 然给深圳宝安造成一个“近乎荒唐”的错觉:以为“延中路”上企业都归延中实业,实 则很多企业与延中实业全无关联。如此推算,延中实业近则资产不少,远则拆了做房地 产有大利可图。 二级市场收购第一案 1993 年 9 月 13 日,深宝安旗下宝安上海、宝安华东保健品公司和深圳龙岗宝灵电 子灯饰公司在二级市场上悄悄收购延中实业的股票。9 月 29 日,上述 3 家公司已经分别 持有延中实业 4.56%、4.52%和 1.657%的股份,合计持有 10.6%。由此,延中实业的股票 价格从 9 月 13 日的 8.83 元涨至 12.05 元。 9 月 30 日,宝安继续增持延中实业的股票,持股比例达到 15.98%。至此宝安才发 布举牌公告宣称持有延中 5%以上的股票,在一切准备就绪的情况下,向延中实业公开宣 战。这是 1993 年国庆节的前夕。 国庆节的 3 天假期,对于延中实业管理层来说度日如年。总经理秦国梁懊悔不已, 为什么自己在学习《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时,竟会把第四章(上市公司的收 购)“跳过去”了呢? 就在国庆期间,秦国梁没有闲着,他试图全力保住延中实业不被易帜。延中实业找 到施罗德集团香港宝源投资作顾问,希望实行反收购。但延中的反收购之路走得非常艰 难,收购资金就是一大问题,几家兄弟公司的资助只是杯水车薪;而到 10 月 22 日宝安 已经持有延中 19.8%的股票。同时,双方在各自智囊团的支持下通过新闻媒体开展唇舌 之战。延中实业也将宝安的违规操作上报证监会,希望能得到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