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新世纪里的中国,承接着20世纪中期以来民族命运由衰面兴的转折,沿者改革开放的道路,正在向世界新兴大国的方向加快迈 进。中国独特的国际身份和国际地位既使它成为当今世界多种矛盾的交汇点,又赋予它重要的国际使命。中国以何种大战略来迎对新 世纪里的机遇与挑战,将是一个世纪性的话题。 一、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其重大调整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的外交决镜 1.“一边倒”政策的提出及其原因 所谓“一边倒”,意思是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结成同置。“一边倒”政策是新中国成立后最重要的外交 政策,其意义非同寻常。 “一边倒”政策的提出,经历了相当长的酝酿、发展时期。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的原 则,支持苏联,同时希塑得到美国的支持和承认。当时关国内部对华问题上曾经出现两派,一派支持中共,另一派支持国民党,但是 在两派的斗争中,支持蒋介石的派别占了上风,因此总体而言,美国拒绝与中共合作抗日,而寄希望于国民党政府, 随后关国的对华政策转为支持蒋介石政府统一中国,反对中国共产党,而且,在雅尔塔会议后,为了各自的利益和目的,关国得 到了苏联的保证:只支持蒋介石政府,不支持中国共产克。整个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既得不到美国的支持,也得不到苏联致治、军申 等方面的承认和帮助。正是在这样不利的环境下,中国共产党独立地进行了武装斗争。美国则一心一意扶持蒋介石政府,投入了巨大 的财力人力,支持其打内战。而苏联公开表示支持蒋介石,并对中共发表了一些错误的言论。 与此同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关苏开始了两极对抗的“冷战”时代,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世界日益划分为泾滑分明 的东西两个对立集团,关苏矛后尖锐化。 1949年初,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已经在战场上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建立和发展新中国这一问题已提上议事 日程。当时,国内各种力量,包括中共和各民主党派在内,对于建立新中国后的各项大政方针都不太统一,于是,1949年7月1日,毛 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公开提出了“一边倒”的政策。文中说道:“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 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 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蒋介石反动派,我们也反对第 条通路的幻想。”不仅在中国,即是在世界也绝无例外,不是倒向帝因主义,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中立是伪装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 的 随后,中苏关系发展迅速,1950年2月,中苏两国签订了《仲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正式结成同盟。而中关关系逐渐瑟化,尤其 是朝鲜战争成为中美关系发展中的标志性事件,两国陷入敌对状态。但是,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和破裂,“一边倒”政策最终不复存 在,在20世纪60年代被反帝反修的“两个头打人”战略所取代。 关于中共选择“一边倒”政策的原因,学术界作了诸多探讨,其观点大致有如下几种 第一种观点,强调了美国对华致策对“一边倒”决策的影响。在杨公素所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理论与实践》一书中,他明确 提出:“一边倒”是美的政策促成的。”他认为抗日战争期间美国拒绝与中共合作,而后解放战争时美国自己站在了中共的对立 面,所以“一边倒”政策的提出是很自然的。当然,他也强调了中共选择的主观因素。林利民在《過制中因一朝鲜战争与中美关系》 中也认为:“关国长期与蒋打内战的历史,关国与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上完全对立的事实及关国1944年以来在处理对华致黄时, 向按意识形态画线的顽固立场,一直使中国共产党对美怀有疑虑和不信任,并在处理对美关系时万分警惕,时时检讨政策立场。美国 官方在南京会谈中的表现及司徒雷登拒绝北平,使中国共产党对美国的猜疑和不信任感进一步加深。”由此,中共选择了“一边 倒”的政策。面在20世纪70年代,关国国内流行的观点也是认为当时的关国对华政策制定人的政策错误,才使准备与关国打交道的中
第八章 新世纪里的中国,承接着20世纪中期以来民族命运由衰而兴的转折,沿着改革开放的道路,正在向世界新兴大国的方向加快迈 进。中国独特的国际身份和国际地位既使它成为当今世界多种矛盾的交汇点,又赋予它重要的国际使命。中国以何种大战略来迎对新 世纪里的机遇与挑战,将是一个世纪性的话题。 一、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其重大调整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的外交决策 1.“一边倒”政策的提出及其原因 所谓“一边倒”,意思是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结成同盟。“一边倒”政策是新中国成立后最重要的外交 政策,其意义非同寻常。 “一边倒”政策的提出,经历了相当长的酝酿、发展时期。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的原 则,支持苏联,同时希望得到美国的支持和承认。当时美国内部对华问题上曾经出现两派,一派支持中共,另一派支持国民党,但是 在两派的斗争中,支持蒋介石的派别占了上风,因此总体而言,美国拒绝与中共合作抗日,而寄希望于国民党政府。 随后美国的对华政策转为支持蒋介石政府统一中国,反对中国共产党。而且,在雅尔塔会议后,为了各自的利益和目的,美国得 到了苏联的保证:只支持蒋介石政府,不支持中国共产党。整个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既得不到美国的支持,也得不到苏联政治、军事 等方面的承认和帮助。正是在这样不利的环境下,中国共产党独立地进行了武装斗争。美国则一心一意扶持蒋介石政府,投入了巨大 的财力人力,支持其打内战。而苏联公开表示支持蒋介石,并对中共发表了一些错误的言论。 与此同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苏开始了两极对抗的“冷战”时代,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世界日益划分为泾渭分明 的东西两个对立集团,美苏矛盾尖锐化。 1949年初,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已经在战场上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建立和发展新中国这一问题已提上议事 日程。当时,国内各种力量,包括中共和各民主党派在内,对于建立新中国后的各项大政方针都不太统一。于是,1949年7月1日,毛 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公开提出了“一边倒”的政策。文中说道:“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 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 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蒋介石反动派,我们也反对第三 条道路的幻想。”不仅在中国,即是在世界也绝无例外,不是倒向帝国主义,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中立是伪装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 的。 随后,中苏关系发展迅速,1950年2月,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正式结成同盟。而中美关系逐渐恶化,尤其 是朝鲜战争成为中美关系发展中的标志性事件,两国陷入敌对状态。但是,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和破裂,“一边倒”政策最终不复存 在,在20世纪60年代被反帝反修的“两个拳头打人”战略所取代。 关于中共选择“一边倒”政策的原因,学术界作了诸多探讨,其观点大致有如下几种: 第一种观点,强调了美国对华政策对“一边倒”决策的影响。在杨公素所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理论与实践》一书中,他明确 提出:“‘一边倒’是美国的政策促成的。”他认为抗日战争期间美国拒绝与中共合作,而后解放战争时美国自己站在了中共的对立 面,所以“一边倒”政策的提出是很自然的。当然,他也强调了中共选择的主观因素。林利民在《遏制中国—朝鲜战争与中美关系》 中也认为:“美国长期与蒋打内战的历史,美国与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上完全对立的事实及美国1944年以来在处理对华政策时,一 向按意识形态画线的顽固立场,一直使中国共产党对美怀有疑虑和不信任,并在处理对美关系时万分警惕,时时检讨政策立场。美国 官方在南京会谈中的表现及司徒雷登拒绝北平,使中国共产党对美国的猜疑和不信任感进一步加深。”由此,中共选择了“一边 倒”的政策。而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内流行的观点也是认为当时的美国对华政策制定人的政策错误,才使准备与美国打交道的中
共倒向苏联一边。一般而言,绝大多数的学者都注意到了促使中共作出这一决策过程中,美国当时对华政策所扮演的角色,并加以了 重视 第二种观点强调了“一边例”外交决策中,中国共产党本身的主视因素,尤其是基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方面的考虑。何迪在 《194科一1949年中因共产党对关政策的演变》一文中断定:“·一边倒”的政策是有其理论基础和现实利益的根据的,它是中共对外 政策合乎逻辑的发展。”毛泽东向来视中国的革命为世界社会主义苹命的一部分,把自己的力量看成是以苏联为首的反帝统一战线的 组成部分。同时他认为:“中共作出一边倒决策不仅仅是由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考虑到国家安危与经济建设的需 要。“不过,他也强调了关国和苏联对中国的态度对中共决策的重要影响,张小明在(冷战时期新中国的四次对外战略执)一文叫 也谈到“一边倒”是中共领导人从维护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考虑等出发而提出的,认为冷战时美苏争夺很难让中国中立,而中国发展 有赖于外部援助和文持,同时领导人的主观认识与苏联、斯大林一致,即“两个阵营”思想。而倒向苏联,则是被中国领导人视为最 符合国家利益和共产党的意识形态信仰的选择,牛军所写的《建国前夕影响中共中央制定对美政策的主要因素》一文中提出,当时中 共面临的外部环境是受到关国和苏联的双重压力,中共领导人从一开始便将对苏关系放在首位,并且断定中美对抗难以造免,所以更 相信良好的中苏关系符合中因的战略利益。而此时在因内、党内和军内存在强烈的反美情绪,同时中共极为敏感、警锡及反感美国利 用中国的“第三势力”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干预。他认为中共制定对美政策确实包含着对此时关国对华政策的反应 “但在更大的程度 上是反映了中国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内在趋势和要求”,同时,此时中共领导人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取得革命胜利和之后如何巩 固政权的向避。所以,“一边倒”政策的提出就顺理成章了。刘建飞所著《敌人,朋友,还是伙伴一中美日战略关系演变(1899 1999)》中也提出,新中国领导人的革命理想决定了他们实行亲苏政策,面美苏对抗同而的存在,又决定了亲苏必定反美。他认为“ 边倒”是中共的必然迹择。由于中共一直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同时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部分,接受了无产阶级国际主 义,导致了中共联苏反关的基本立场。此外,反帝民族主义在“一边倒”决策中也起了很大作用。当然,一些客观因素的存在,也使 中共选择了“一边倒”的决策。许多西方学者也认为在“一边倒”的决策之中,中国共产党的主观考虑是促成这一政策的主要原因。 关国学者谠在《关国在中国的失败:1945一1950》一书中就断定:“意识形态上的信仰同对关敌意相结合促使毛跟中国传统的以夷 制夷政策彻底决裂。 第三种观点强调了苏联因素在中田“一边倒”地倒向苏联决策中的作用。华庆昭所著《从雅尔塔到板门店》一书中,引用了伍修 权在(我在外交部八年的经历(1950.1一1958.10)》中的说法,即斯大林对于中国可能走“南斯拉夫道路”特别敏感和警惕,毛泽东于 是针对苏联的猜疑损出了“一边倒”政策。虽然苏联猜疑中共,但是,由于苏联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领导作用、在社会主义阵营 的强大实力,所以,除非到了苏联施加的压力变得忍无可忍时,中共别无选择,只能与苏联结成同盟。为了表明中共诚意,消除苏联 猜疑,中共只好宜布“一边倒”。《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一1965年)》一书中分析认为,“一边倒”政策总的考察是因为毛泽 东认识到新中国的经济重建与发展中急需苏联援助,还有若干特殊因素:第一,处在美苏冷战的背景之下,苏联强而中国弱,毛泽东 对斯大林对中共的猜疑感到不安。第二,很可能毛泽东认为采取亲苏政策可以巩固其在竞内的领导地位。第三,也是最重要因素,由 于苏联的存在,毛泽东担心中国的领土完整。当然,在强调苏联因素对中共的影响时,它也分析了毛泽东所考虑的意识形态因素 2.如何评价“一边倒”外交诀第 许多学者充分背定了“一边倒”的外交决策,认为其是必然的选择。《新中国外交50年)一书中提出,“一边倒”促进了中国与 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这对当时加强和壮大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保障社会主义国家的安全,维护世界的和平 和进行社会主义的建设都起了积极作用。”当然,该书也指出,中国的“一边倒”是以独立自主为基础的,对苏联的大国主义是警惕 的,同时谈到“一边倒”使中国的对外行动受到了一定限制。但总的来看,该书对“一边倒”政策是持积极肯定态度的。 张小明在《冷战时期新中国的四次对外战略选择》一文中认为,“一边倒”政策莫定了10年新中国外交的基本格局,确定了此时 中国在东西方冷成时的地位和作用。他认为,理论上“一边倒”并不是必然的,但当时的情势使新中国难以选择同关友好与苏疏远或 者保持中立这两种战略。“一边倒”是中共根据对国际局势的估计,从维护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等因素出发谨慎和独立地制定 的,“在今天看来,一边倒战略并不完善,有很大的局限性和弱点,但是它在当时确实是一个符合逻辑的战略选择” 美国学者斯蒂芬·戈德斯坦在《失去的机会,还是根本没有机会》一文中明确提出,新中国成立前,中美间的关系恶化是一种希 腊式的悲刷,是种“注定的悲刷”,而非一种基督教式的悲剧,即“可能的悲剧”。虽然他未背定和支持“一边倒”政策,但是可以
共倒向苏联一边。一般而言,绝大多数的学者都注意到了促使中共作出这一决策过程中,美国当时对华政策所扮演的角色,并加以了 重视。 第二种观点强调了“一边倒”外交决策中,中国共产党本身的主观因素,尤其是基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方面的考虑。何迪在 《1944—1949年中国共产党对美政策的演变》一文中断定:“‘一边倒’的政策是有其理论基础和现实利益的根据的,它是中共对外 政策合乎逻辑的发展。”毛泽东向来视中国的革命为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把自己的力量看成是以苏联为首的反帝统一战线的 组成部分。同时他认为:“中共作出一边倒决策不仅仅是由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考虑到国家安危与经济建设的需 要。”不过,他也强调了美国和苏联对中国的态度对中共决策的重要影响。张小明在《冷战时期新中国的四次对外战略抉择》一文中 也谈到“一边倒”是中共领导人从维护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考虑等出发而提出的,认为冷战时美苏争夺很难让中国中立,而中国发展 有赖于外部援助和支持,同时领导人的主观认识与苏联、斯大林一致,即“两个阵营”思想。而倒向苏联,则是被中国领导人视为最 符合国家利益和共产党的意识形态信仰的选择。牛军所写的《建国前夕影响中共中央制定对美政策的主要因素》一文中提出,当时中 共面临的外部环境是受到美国和苏联的双重压力。中共领导人从一开始便将对苏关系放在首位,并且断定中美对抗难以避免,所以更 相信良好的中苏关系符合中国的战略利益。而此时在国内、党内和军内存在强烈的反美情绪,同时中共极为敏感、警惕及反感美国利 用中国的“第三势力”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干预。他认为中共制定对美政策确实包含着对此时美国对华政策的反应,“但在更大的程度 上是反映了中国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内在趋势和要求”。同时,此时中共领导人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取得革命胜利和之后如何巩 固政权的问题。所以,“一边倒”政策的提出就顺理成章了。刘建飞所著《敌人,朋友,还是伙伴—中美日战略关系演变(1899— 1999)》中也提出,新中国领导人的革命理想决定了他们实行亲苏政策,而美苏对抗局面的存在,又决定了亲苏必定反美。他认为“一 边倒”是中共的必然选择。由于中共一直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同时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部分,接受了无产阶级国际主 义,导致了中共联苏反美的基本立场。此外,反帝民族主义在“一边倒”决策中也起了很大作用。当然,一些客观因素的存在,也使 中共选择了“一边倒”的决策。许多西方学者也认为在“一边倒”的决策之中,中国共产党的主观考虑是促成这一政策的主要原因。 美国学者邹谠在《美国在中国的失败:1945—1950》一书中就断定:“意识形态上的信仰同对美敌意相结合促使毛跟中国传统的以夷 制夷政策彻底决裂。” 第三种观点强调了苏联因素在中国“一边倒”地倒向苏联决策中的作用。华庆昭所著《从雅尔塔到板门店》一书中,引用了伍修 权在《我在外交部八年的经历(1950.1—1958.10)》中的说法,即斯大林对于中国可能走“南斯拉夫道路”特别敏感和警惕,毛泽东于 是针对苏联的猜疑提出了“一边倒”政策。虽然苏联猜疑中共,但是,由于苏联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领导作用、在社会主义阵营 的强大实力,所以,除非到了苏联施加的压力变得忍无可忍时,中共别无选择,只能与苏联结成同盟。为了表明中共诚意,消除苏联 猜疑,中共只好宣布“一边倒”。《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年)》一书中分析认为,“一边倒”政策总的考察是因为毛泽 东认识到新中国的经济重建与发展中急需苏联援助,还有若干特殊因素:第一,处在美苏冷战的背景之下,苏联强而中国弱,毛泽东 对斯大林对中共的猜疑感到不安。第二,很可能毛泽东认为采取亲苏政策可以巩固其在党内的领导地位。第三,也是最重要因素,由 于苏联的存在,毛泽东担心中国的领土完整。当然,在强调苏联因素对中共的影响时,它也分析了毛泽东所考虑的意识形态因素。 2.如何评价“一边倒”外交决策 许多学者充分肯定了“一边倒”的外交决策,认为其是必然的选择。《新中国外交50年》一书中提出,“一边倒”促进了中国与 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这对当时加强和壮大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保障社会主义国家的安全,维护世界的和平 和进行社会主义的建设都起了积极作用。”当然,该书也指出,中国的“一边倒”是以独立自主为基础的,对苏联的大国主义是警惕 的,同时谈到“一边倒”使中国的对外行动受到了一定限制。但总的来看,该书对“一边倒”政策是持积极肯定态度的。 张小明在《冷战时期新中国的四次对外战略选择》一文中认为,“一边倒”政策奠定了10年新中国外交的基本格局,确定了此时 中国在东西方冷战时的地位和作用。他认为,理论上“一边倒”并不是必然的,但当时的情势使新中国难以选择同美友好与苏疏远或 者保持中立这两种战略。“一边倒”是中共根据对国际局势的估计,从维护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等因素出发谨慎和独立地制定 的,“在今天看来,‘一边倒’战略并不完善,有很大的局限性和弱点,但是它在当时确实是一个符合逻辑的战略选择”。 美国学者斯蒂芬·戈德斯坦在《失去的机会,还是根本没有机会》一文中明确提出,新中国成立前,中美间的关系恶化是一种希 腊式的悲剧,是种“注定的悲剧”,而非一种基督教式的悲剧,即“可能的悲剧”。虽然他未肯定和支持“一边倒”政策,但是可以
推断他认为这一政策有必然性的一面 也有些学者认为,“一边倒”有两面性或者认为它并不是必然的。杨公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理论与实骏》一书中提 出:“按照199年新中国建立时的情况看,中国不宜布一边倒”政策并不是不可能的。”他认为中国共产党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取 得了政权,苏联当时并不能决定中共政策。而且苏联认为中共只是民族主义的、主要由农民组成的政党,并非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因此对中共采取观望和怀疑态度。同时,杨公素认为,中国在“一边倒”支持苏联的过程中,有错误地支持苏联的行为,如南斯拉为 间题。而且在当时一边倒向苏联的情况下,无论党还是国家的关系上,中因都受到了一定的约束。当然,他又指出,如果中共当时不 宜布“一边倒”,在美苏间保持暖味态度,会造成形式上的中立、实质上的孤立,新中国将在较为困难的环境下维护与巩周独立。元 成章在其《中国对外战路的确立与调整》·文中谈到了“一边倒”政策的重要意义:打破了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孤立和封锁。 赢得了苏联支持,巩固了政权,改善了国际环境:为新中国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争取到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使中国得了抗美援朝 争,但是,他认为“一边倒”战略有其两面性:一方面它符合当时客观存在的“世情”和“国情”,是正确的:但另一方面,“一边 倒”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新中国完全独立自主的于脚,并且也以“南斯拉夫问愿”为例证明了这一观点。刘建飞所著的《敌人,朋 友,还是伙伴一中英日战略关系演变(1899一1999)》一书中认为,当时的选择有其必然性,但是当时中共领导人对国际形势和国家利 益的认识有一定局限性。战后国际共运高斋并没有持续多久,斯大林所说的“三大矛后”并未尖锐和扩大化:而美苏两国都管损害过 中国利益,但相比之下苏联尤甚,他认为“一边倒”的决策有得有失,中国得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支持,新中国成立后短短 数月,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与中国建交,大大有助于中国外部环境的改善,打破了帝国主义封镇,维护了国家安全。此外,由于苏用 的经济援助,中国较顺利地实现了经济恢复并建立起自己的工业体系。但他同时指出,从长远来看,“一边倒”的负而影响也是巨大 的。第一,西方国家在20世纪下半叶仍是世界经济和世界市场的主流,而“一边倒”使中国与西方国家长期处于对立、隔高状态,不 利于中国的经济发展。美国推动的对中国的禁运,参与者多达50国。第二,与美国对立使中国东部边境时常出现安全危机,由此使用 国后来在经济建设上采取重内地轻沿海方针,即“ 、二、三线”布局,这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第三, ·一边倒”造成的与 关国对立,也使台湾问题成了难以解决的悬案。同时,他认为当时所面临的国际因内形势,如消灭闲民觉残余分子、寻求外部援助及 关国对华政策中对中共的敌对等情况,可以采取其他外交政策解决,不是“一边倒”的根本性因素 “一边倒”的决策是中国共产党在当时的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等一系列作用下作出的重大外交执择,是新中国成立后最重要的外 交政策,因此围绕其展开的研究和探讨如此之多,是不足为奇的, (仁)中国参加朝鲜战争的决策及其彩响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按照美国和苏联的协议,两国军队以北纬38度线为界,美国进驻朝鲜南部,苏联进驻朝鲜北部, 分别接受日军的投降。随后,冷战的开始使得美苏两因进入对峙状态,也使朝鲜问题复杂起来。美苏两国分别支持南北各方的政权, 结果1948年8月,南朝鲜成立了“大韩民国”:随即在9月,北朝鲜宜布“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诞生。在被人为分裂之后,南北 朝鲜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终于在1950年6月25日爆发了朝鲜战争。 战争爆发后,南朝鲜军队节节败退,而北朝鲜军队则迅速推进。面对这一局面,关国开始了动用武力支持南朝鲜的行动。6月27 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宜布派造关国军队参加朝鲜战争,并出动美国第七舰队封锁台湾海峡,同时加强美国在菲律宾的驻军,干涉印度 支那战争。而且,美因还利用联合国,先是控告北朝鲜侵略南朝鲜,后来又成立以其为首的“联合因军”,以图挽回局而。随着美因 的军事介入,朝鲜的战局发生了不利于北朝鲜的变化,特别是9月15日的仁川登陆,迫使北朝鲜撒退。10明4日,关军大举越过三八 线。与此同时,关国对中国的武力挑衅和侵犯不断。由于中国和饲鲜利益休戚相关,所以美国参加朝鲜战争的行为,严重威胁了中国 的安全 当时,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坚决反对美国入侵朝鲜,并提出了严正的警告,但是美国仍步步进。面对如此危急的局面,新中国 的领导人经过艰难的决策,在北朝鲜的一再婴求下,终于决定: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成,以抗美授朝,保家卫国。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骑过鸭绿江,入朝抗击美国侵略者。从此。中朝两国人民并肩作战,在军事战线和外交战线上 与美国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从1950年10月到1953年7月,经过长达三年左右的交火和黄判,在双方都付出沉重的代价后,1953年7月27 日,关国被迫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双方仍然以北纬38度线为界,朝鲜战争宜告结束
推断他认为这一政策有必然性的一面。 也有些学者认为,“一边倒”有两面性或者认为它并不是必然的。杨公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提 出:“按照1949年新中国建立时的情况看,中国不宣布‘一边倒’政策并不是不可能的。”他认为中国共产党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取 得了政权,苏联当时并不能决定中共政策。而且苏联认为中共只是民族主义的、主要由农民组成的政党,并非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因此对中共采取观望和怀疑态度。同时,杨公素认为,中国在“一边倒”支持苏联的过程中,有错误地支持苏联的行为,如南斯拉夫 问题。而且在当时一边倒向苏联的情况下,无论党还是国家的关系上,中国都受到了一定的约束。当然,他又指出,如果中共当时不 宣布“一边倒”,在美苏间保持暧昧态度,会造成形式上的中立、实质上的孤立,新中国将在较为困难的环境下维护与巩固独立。亓 成章在其《中国对外战略的确立与调整》一文中谈到了“一边倒”政策的重要意义:打破了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孤立和封锁, 赢得了苏联支持,巩固了政权,改善了国际环境;为新中国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争取到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使中国赢得了抗美援朝战 争。但是,他认为“一边倒”战略有其两面性:一方面它符合当时客观存在的“世情”和“国情”,是正确的;但另一方面,“一边 倒”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新中国完全独立自主的手脚,并且也以“南斯拉夫问题”为例证明了这一观点。刘建飞所著的《敌人,朋 友,还是伙伴—中美日战略关系演变(1899—1999)》一书中认为,当时的选择有其必然性,但是当时中共领导人对国际形势和国家利 益的认识有一定局限性。战后国际共运高潮并没有持续多久,斯大林所说的“三大矛盾”并未尖锐和扩大化;而美苏两国都曾损害过 中国利益,但相比之下苏联尤甚。他认为“一边倒”的决策有得有失,中国得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支持,新中国成立后短短 数月,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与中国建交,大大有助于中国外部环境的改善,打破了帝国主义封锁,维护了国家安全。此外,由于苏联 的经济援助,中国较顺利地实现了经济恢复并建立起自己的工业体系。但他同时指出,从长远来看,“一边倒”的负面影响也是巨大 的。第一,西方国家在20世纪下半叶仍是世界经济和世界市场的主流,而“一边倒”使中国与西方国家长期处于对立、隔离状态,不 利于中国的经济发展。美国推动的对中国的禁运,参与者多达50国。第二,与美国对立使中国东部边境时常出现安全危机,由此使中 国后来在经济建设上采取重内地轻沿海方针,即“一、二、三线”布局,这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第三,“一边倒”造成的与 美国对立,也使台湾问题成了难以解决的悬案。同时,他认为当时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如消灭国民党残余分子、寻求外部援助及 美国对华政策中对中共的敌对等情况,可以采取其他外交政策解决,不是“一边倒”的根本性因素。 “一边倒”的决策是中国共产党在当时的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等一系列作用下作出的重大外交抉择,是新中国成立后最重要的外 交政策,因此围绕其展开的研究和探讨如此之多,是不足为奇的。 (二)中国参加朝鲜战争的决策及其影响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按照美国和苏联的协议,两国军队以北纬38度线为界,美国进驻朝鲜南部,苏联进驻朝鲜北部, 分别接受日军的投降。随后,冷战的开始使得美苏两国进入对峙状态,也使朝鲜问题复杂起来。美苏两国分别支持南北各方的政权, 结果1948年8月,南朝鲜成立了“大韩民国”;随即在9月,北朝鲜宣布“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诞生。在被人为分裂之后,南北 朝鲜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终于在1950年6月25日爆发了朝鲜战争。 战争爆发后,南朝鲜军队节节败退,而北朝鲜军队则迅速推进。面对这一局面,美国开始了动用武力支持南朝鲜的行动。6月27 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宣布派遣美国军队参加朝鲜战争,并出动美国第七舰队封锁台湾海峡,同时加强美国在菲律宾的驻军,干涉印度 支那战争。而且,美国还利用联合国,先是控告北朝鲜侵略南朝鲜,后来又成立以其为首的“联合国军”,以图挽回局面。随着美国 的军事介入,朝鲜的战局发生了不利于北朝鲜的变化,特别是9月15日的仁川登陆,迫使北朝鲜撤退。10月4日,美军大举越过三八 线。与此同时,美国对中国的武力挑衅和侵犯不断。由于中国和朝鲜利益休戚相关,所以美国参加朝鲜战争的行为,严重威胁了中国 的安全。 当时,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坚决反对美国入侵朝鲜,并提出了严正的警告,但是美国仍步步进逼。面对如此危急的局面,新中国 的领导人经过艰难的决策,在北朝鲜的一再要求下,终于决定: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入朝抗击美国侵略者。从此,中朝两国人民并肩作战,在军事战线和外交战线上 与美国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从1950年10月到1953年7月,经过长达三年左右的交火和谈判,在双方都付出沉重的代价后,1953年7月27 日,美国被迫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双方仍然以北纬38度线为界,朝鲜战争宣告结束
朝鲜战争影响巨大,它不但对中美关系及两国各自的发展产生了重大作用,也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冷战时的力量消长情况。朝鲜战 争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派兵出境作战,而且对于是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关国,最终使关国在第一场没有打胜的战争停战 定上签了字。 L.中国为何要参加朝鲜战争 第一种观点认为,主要是美国方面的原因促使中国参加朝鲜战争。中国国内的主流观点是,正是由于关国入侵朝鲜,并不断侵犯 中闲鸭绿江边境。严重碱胁了中国的安全。所以中国被逍参战。抗美提胡,保家卫国。谢益显在其主编的《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利 因时期199一1979)》中认为:关国严重威胁了中国安全,并且不理会中国的警告,意图侵占北朝鲜,在这种形势下,中国毅然决定参 战。朱成虎在其主编的《中关关系的发展变化及其趋势》一书中写道:“抗美援朝战争,是美国强加给中国人民的,是中国人民在关 国扩大侵朝战争和严重成胁中国安全的情况下被迫进行的。”而许多美国学者也强调美国自身的判断和行动错误,刻激了中国决定出 兵朝鲜。如《建向对抗之路》的作者威廉·斯托克就认为,由于美国在朝鲜战争初期受六个方面因素的影响,贸然决定越过三八线进 攻,导致了中国参加朝鲜战争。而另一学者齐纳森·被拉克在其文章《朝鲜战争和中关关系》中提及,由于关国干预朝鲜战争,并且 迅速扭转了战争局势,所以引起了中国的严重不安。尤其是美国越过三八线的进攻和对台湾海峡的封镇,促使中国决心参战,而后者 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更为深远。 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国参加朝鲜战争,中国和美国两方面都有诸多因素。美国学者邹说在其所著的(美国在中国的失收:1941 1950》一书中分析指出:美国没有正确判断中国对美国的不信任和敌意的严重程度,因此采取了使台湾海峡中立化和美军越过三八线 进攻的举动,导致中关冲突不可避免:另一方面。中共“对关国意图的冷酷的、带意识形态色彩的看法”,使中共认为中国的安全与 北朝鲜政权的存在紧密相连。“但中国共产党人参加朝鲜战争,并不是不抱有军事胜利和政治收益的期望的。”因此,“除了为防守 鸭绿江国界线以对付想象中的美国‘侵略'的威胁之外,北京的参成是为了提高它的国际城望,尤其是在亚洲的威望。”而林利民所 著《過制中国一朝鲜战争与中关关系》一书中提到,关国曲解了中国传达的信息,无视中国的警告,而且为暂时的军事胜利所陶醉, 因此错误地认为中国不会干预,于是大举北上,越过三八线作战。而中国方面认为出兵朝鲜好处很多:可以保障边境安全,打击国际 国内反动分子气焰,使东北边防军不被长久牵制,参战利益极大。其结论认为,美国政府自恃装备优势,无视新中国警告,悍然越过 三八线向中朝边境进通,所以中国在两难之中作出了起兵应战的重大决策。 第三种观点认为,中国之所以参加朝鲜战争,主要是中国方面的一些因素起了作用。例如,美国资深外交官约瀚·日·霍尔德里奇 在其《195年以来关中外交关系正常化》一书中说道:“中国参加朝鲜战争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可以妇因于当时支配整个共产党世界的 理论思潮,即当时的各国共产党政权应该到处发动革命。”他还认为:“中国参战的动机很可能至少有三个:拯数一个‘社会主义见 弟因家”,以免它毁灭:支持斯大林实现其扩展共产主义边界的计划:保卫中国自己的边境。”陈鞋在其文章《中国走向胡鲜战争 之路》中提出促使毛泽东决心出兵朝鲜的主要动机并非保卫中朝边境的安全。而是希望将美军赶出朝鲜,从而取得一个辉煌的胜利。 2.如何评价中国参加朝鲜战争的历史影响 一种观点全盘肯定或者基本肯定了抗美援朝战争对中国的有利作用,而不提及其负面影响。谢益显主编的(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 共和国时期1949一1979)》中评价道:“朝中人民反侵略战争的胜利,使关国遭到第一次军事败绩,严重打击了战后关国跋扈的气焰。 世界人民看到了关国不可战胜的神话的破产。这大大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追民族和被压追人民的反帝斗争,朝中人民反侵略战争的胜 利,以正义战争制止了非正义战争,使美国以反华为中心的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侵略遭到极大的挫敷。这个胜利捍卫了朝鲜北半部的 人民民主制度,维护了中国安全,保卫了亚洲和世界和平。” 而在纪念抗美援朝50周年之际,又有一大批评价朝鲜战争的著作和文章面世。其中,绝大多数发表的文章都肯定了抗美援朝的意 义,在(半月谈》举办的座谈会上,与会学者认为:第一,出兵援明是英明的历史决策。其正义性质不容歪曲:第二,抗关援铜打破 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第三,赢得了长期建设的和平环境,促进了解放军现代化建设:第四,创 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仲共竞史研究》杂志刊登的石仲泉的《抗美援朝在世界走向和平与发展中的历史作用》和黄宏、郭风淘 的《维护世界和平和我国因家安全的战略选择一抗关援朝战争及其历史价值》两篇文意,也持肯定态度。前者认为:第一,抗关援朝 的胜利,稳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以两个大国为首的两大阵营均势状态,大大增强了世界走向和平与发展阶段的可能性:第 二,其胜利进一步推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使一支新兴的维护和平的强大的政治力量登上了世界舞台:第三
朝鲜战争影响巨大,它不但对中美关系及两国各自的发展产生了重大作用,也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冷战时的力量消长情况。朝鲜战 争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派兵出境作战,而且对手是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美国,最终使美国在第一场没有打胜的战争停战协 定上签了字。 1.中国为何要参加朝鲜战争 第一种观点认为,主要是美国方面的原因促使中国参加朝鲜战争。中国国内的主流观点是,正是由于美国入侵朝鲜,并不断侵犯 中国鸭绿江边境,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安全,所以中国被迫参战,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谢益显在其主编的《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 国时期1949—1979)》中认为:美国严重威胁了中国安全,并且不理会中国的警告,意图侵占北朝鲜,在这种形势下,中国毅然决定参 战。朱成虎在其主编的《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及其趋势》一书中写道:“抗美援朝战争,是美国强加给中国人民的,是中国人民在美 国扩大侵朝战争和严重威胁中国安全的情况下被迫进行的。”而许多美国学者也强调美国自身的判断和行动错误,刺激了中国决定出 兵朝鲜。如《走向对抗之路》的作者威廉·斯托克就认为,由于美国在朝鲜战争初期受六个方面因素的影响,贸然决定越过三八线进 攻,导致了中国参加朝鲜战争。而另一学者齐纳森·波拉克在其文章《朝鲜战争和中美关系》中提及,由于美国干预朝鲜战争,并且 迅速扭转了战争局势,所以引起了中国的严重不安。尤其是美国越过三八线的进攻和对台湾海峡的封锁,促使中国决心参战,而后者 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更为深远。 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国参加朝鲜战争,中国和美国两方面都有诸多因素。美国学者邹谠在其所著的《美国在中国的失败:1941— 1950》一书中分析指出:美国没有正确判断中国对美国的不信任和敌意的严重程度,因此采取了使台湾海峡中立化和美军越过三八线 进攻的举动,导致中美冲突不可避免;另一方面,中共“对美国意图的冷酷的、带意识形态色彩的看法”,使中共认为中国的安全与 北朝鲜政权的存在紧密相连。“但中国共产党人参加朝鲜战争,并不是不抱有军事胜利和政治收益的期望的。”因此,“除了为防守 鸭绿江国界线以对付想象中的美国‘侵略’的威胁之外,北京的参战是为了提高它的国际威望,尤其是在亚洲的威望。”而林利民所 著《遏制中国—朝鲜战争与中美关系》一书中提到,美国曲解了中国传达的信息,无视中国的警告,而且为暂时的军事胜利所陶醉, 因此错误地认为中国不会干预,于是大举北上,越过三八线作战。而中国方面认为出兵朝鲜好处很多:可以保障边境安全,打击国际 国内反动分子气焰,使东北边防军不被长久牵制,参战利益极大。其结论认为,美国政府自恃装备优势,无视新中国警告,悍然越过 三八线向中朝边境进逼,所以中国在两难之中作出了起兵应战的重大决策。 第三种观点认为,中国之所以参加朝鲜战争,主要是中国方面的一些因素起了作用。例如,美国资深外交官约翰·H·霍尔德里奇 在其《1945年以来美中外交关系正常化》一书中说道:“中国参加朝鲜战争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可以归因于当时支配整个共产党世界的 理论思潮,即当时的各国共产党政权应该到处发动革命。”他还认为:“中国参战的动机很可能至少有三个:拯救一个‘社会主义兄 弟国家’,以免它遭毁灭;支持斯大林实现其扩展共产主义边界的计划;保卫中国自己的边境。”陈健在其文章《中国走向朝鲜战争 之路》中提出促使毛泽东决心出兵朝鲜的主要动机并非保卫中朝边境的安全,而是希望将美军赶出朝鲜,从而取得一个辉煌的胜利。 2.如何评价中国参加朝鲜战争的历史影响 一种观点全盘肯定或者基本肯定了抗美援朝战争对中国的有利作用,而不提及其负面影响。谢益显主编的《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 共和国时期1949—1979)》中评价道:“朝中人民反侵略战争的胜利,使美国遭到第一次军事败绩,严重打击了战后美国跋扈的气焰。 世界人民看到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的破产。这大大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的反帝斗争。朝中人民反侵略战争的胜 利,以正义战争制止了非正义战争,使美国以反华为中心的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侵略遭到极大的挫败。这个胜利捍卫了朝鲜北半部的 人民民主制度,维护了中国安全,保卫了亚洲和世界和平。” 而在纪念抗美援朝50周年之际,又有一大批评价朝鲜战争的著作和文章面世。其中,绝大多数发表的文章都肯定了抗美援朝的意 义。在《半月谈》举办的座谈会上,与会学者认为:第一,出兵援朝是英明的历史决策,其正义性质不容歪曲;第二,抗美援朝打破 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第三,赢得了长期建设的和平环境,促进了解放军现代化建设;第四,创 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中共党史研究》杂志刊登的石仲泉的《抗美援朝在世界走向和平与发展中的历史作用》和黄宏、郭凤海 的《维护世界和平和我国国家安全的战略选择—抗美援朝战争及其历史价值》两篇文章,也持肯定态度。前者认为:第一,抗美援朝 的胜利,稳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以两个大国为首的两大阵营均势状态,大大增强了世界走向和平与发展阶段的可能性;第 二,其胜利进一步推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使一支新兴的维护和平的强大的政治力量登上了世界舞台;第三
其胜利用事实向全世界证明,站起来了的中国人民,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后者认为抗美援朝战争的重大历史价值在于:第 一,极大影响了战争的表现形态,有力地维护了世界和平:第二,极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莫定了新中国在亚洲和国际社会中的 重要地位:第三,为中国赢得了和平建设的环境,促进了中国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同时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高了国防实 力:第四,保证和维护了中国地缘战略上的有利态势,对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意义重大:第五,标志着中华民族走向自立、自,走 伟大的民族复兴之路。 第二种观点则认为中国参加朝鲜战争有得有失,得和失都很突出。华庆昭在其著作《从雅尔塔到板门店》中写道:“中国取得了 胜利,成立不到一年的新中国敢于和关国交锋,把关军和联合国军从鸭绿江打回到三八线,打破了关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证明 国人民不但有能力解放自己,也能够在国际战争中帮助邻邦转危为安,捍卫祖国的安全,一洗100多年来受尽侵略凌辱的国耻。这是 件了不起的事情。”同时,他也指出了中国在朝鲜战争中有所失的三个方面:第一,失掉了解放台湾的机会,祖国分裂造成的影响 为严重,苦果延续至今:第一,付出了巨大的兵员伤亡,总计成斗死亡36.6万人,因伤因病致死14.84万人:第三,失去了与关国关系 正常化的机会,结果造成二十多年的敬对,消极后果显而易见。齐钠森·泼拉克在《朝鲜战争和中美关系》中分析指出,中国参战是 个目险,但终究是成功的,它拯教了北朝鲜政权,消除了美国对鸭绿江边的军事威胁。同时中国取得了战争经验,进行了军队现代化 改苹。朝鲜战争也对中苏关系发生了重大影响,斯大林对中共“铁托主义”倾向的长期怀疑清除了,中国的影响和权威增长了,中国 作为合格盟友的可靠性和可信性经受住了考验,而且中国也懂得了在安全关系上依赖刚人的代价和后果,坚定了自力更生的信念,总 之,北京顶住了变化和危险,成为更成热、更受人尊重的国家。但是,他同时也指出了朝鲜战争对中国的负而作用:人民生命付出了 惨重的代价:中国军队的复员和恢复经济计划被推迟:中国和美国开始长期敌对。其中最大的政治代价是台湾无限期地与大陆分离, 关国极力扶植台湾。“因此,朝鲜战争排除了中国内战提前结束的结果,确定了中关关系的长期疏远格局。”邹谠也进行了两方面的 闸述。一方而,他指出:“北朝鲜战役是中国军队对一个大国作战所赢得的第一次伟大胜利:自从鸦片战争铜开了现代中国的序幕以 来,这一胜利对于一场国际战争的结局,具有持久性的影响。”中国在远东以强国姿态出现。另一方面,他认为,朝鲜战争使中美冲 突其至比美苏冲突更激烈,中国对苏联外交上的依赖性随之加强。而且,中国的成就还使毛泽东过高估计了共产主义阵营的实力,并 鼓吹对关国的好战政策。而关国则以恐惧和敌意代替了传统友谊,重新扶植国民党,最大限度地孤立北京,门户开放政策因中关互相 对崎而中断。美国的托马斯·博克和中国的丁伯成合著的《大洋彼岸的中国幻梦一美国“精英”的中国观》一书中也写道:中国人成 功地阻止了美国领导的联合因军队入侵朝鲜,保卫了自己的边界,这使中因作为一支独立的、令人生畏的力量,提高了自己的国际声 望,从此,关国不得不在它的战略计划中认真地对待中国。当然,中国为朝鲜战争也付出了高品的代价。在朝鲜战争的后期,关国的 领导人开始把中国看做是最危险的共产主义敌人,感到必须用核武器加以過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并还将经历严峻的考验, 第三种观点则强调中国参加朝鲜战争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不提或者否认其成功之处。曙在《真相》一文中提出,中国的抗美 朝战争是一场失败的战争,迟滞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拖延了粗国统一,对中国来说没有好处,只有坏处。而约翰·H·霍尔德里奇在 《1945年以来美中外交关系正常化》一书中谈到:“不管怎样,在朝鲜的三年激战给美中关系留下的后果是相互敌视。”中国参加 鲜战争的后果之一,就是关国对华全面的贸易禁运。而美国采取的有关台湾的举动,对中国的影响比较深刻。总之,对于中因参加朗 鲜战争的一系列相关问恶,国内国外的学术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也值得大家去关注和思考 (三)中苏冲突原因探析 1.中苏两国间的冲突 中苏之间的分歧及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国家关系来看,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与苏联之间经历了一个友好合 作的时期,但到了50年代中期以后,矛盾逐渐增多,最后发展到国家间关系的破裂和冲突。 1958年4月,苏联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致函中国国防部长彭德怀,希望在1958年~1962年间,由中国和苏联共同建设一座大功率 的长波发报无线电中心和一座远程通讯的特种收报无线电中心(即长波电台),以便指挥苏联在太平洋地区活动的潜艇:这两座中心的 费用,苏联出大部分,中国出小部分。由于涉及中心的所有权归属问愿,中国对此非常慎重,坚持由中国承担全部费用,中苏共同使 用,但中心的所有权归中国。苏联未能就此与中国达成一致。 同年6月,周恩来致函赫鲁晓夫,希望苏联能够对中国的海军建设给予新的技术援助。7月,苏联驻华大使尤金以苏联领导人赫色 晓夫的名义提出,希里问中国建立一支共同的潜艇舰队。由于建立联合舰队涉及中国的国家主权,中国对此建议予以了明确的拒绝
其胜利用事实向全世界证明,站起来了的中国人民,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后者认为抗美援朝战争的重大历史价值在于:第 一,极大影响了战争的表现形态,有力地维护了世界和平;第二,极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奠定了新中国在亚洲和国际社会中的 重要地位;第三,为中国赢得了和平建设的环境,促进了中国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同时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高了国防实 力;第四,保证和维护了中国地缘战略上的有利态势,对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意义重大;第五,标志着中华民族走向自立、自强,走上 伟大的民族复兴之路。 第二种观点则认为中国参加朝鲜战争有得有失,得和失都很突出。华庆昭在其著作《从雅尔塔到板门店》中写道:“中国取得了 胜利,成立不到一年的新中国敢于和美国交锋,把美军和联合国军从鸭绿江打回到三八线,打破了美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证明中 国人民不但有能力解放自己,也能够在国际战争中帮助邻邦转危为安,捍卫祖国的安全,一洗100多年来受尽侵略凌辱的国耻。这是一 件了不起的事情。”同时,他也指出了中国在朝鲜战争中有所失的三个方面:第一,失掉了解放台湾的机会,祖国分裂造成的影响极 为严重,苦果延续至今;第二,付出了巨大的兵员伤亡,总计战斗死亡36.6万人,因伤因病致死14.84万人;第三,失去了与美国关系 正常化的机会,结果造成二十多年的敌对,消极后果显而易见。齐纳森·波拉克在《朝鲜战争和中美关系》中分析指出,中国参战是 个冒险,但终究是成功的,它拯救了北朝鲜政权,消除了美国对鸭绿江边的军事威胁。同时中国取得了战争经验,进行了军队现代化 改革。朝鲜战争也对中苏关系发生了重大影响,斯大林对中共“铁托主义”倾向的长期怀疑消除了,中国的影响和权威增长了,中国 作为合格盟友的可靠性和可信性经受住了考验。而且中国也懂得了在安全关系上依赖别人的代价和后果,坚定了自力更生的信念。总 之,北京顶住了变化和危险,成为更成熟、更受人尊重的国家。但是,他同时也指出了朝鲜战争对中国的负面作用:人民生命付出了 惨重的代价;中国军队的复员和恢复经济计划被推迟;中国和美国开始长期敌对。其中最大的政治代价是台湾无限期地与大陆分离, 美国极力扶植台湾。“因此,朝鲜战争排除了中国内战提前结束的结果,确定了中美关系的长期疏远格局。”邹谠也进行了两方面的 阐述。一方面,他指出:“北朝鲜战役是中国军队对一个大国作战所赢得的第一次伟大胜利;自从鸦片战争揭开了现代中国的序幕以 来,这一胜利对于一场国际战争的结局,具有持久性的影响。”中国在远东以强国姿态出现。另一方面,他认为,朝鲜战争使中美冲 突甚至比美苏冲突更激烈,中国对苏联外交上的依赖性随之加强。而且,中国的成就还使毛泽东过高估计了共产主义阵营的实力,并 鼓吹对美国的好战政策。而美国则以恐惧和敌意代替了传统友谊,重新扶植国民党,最大限度地孤立北京,门户开放政策因中美互相 对峙而中断。美国的托马斯·博克和中国的丁伯成合著的《大洋彼岸的中国幻梦—美国“精英”的中国观》一书中也写道:中国人成 功地阻止了美国领导的联合国军队入侵朝鲜,保卫了自己的边界,这使中国作为一支独立的、令人生畏的力量,提高了自己的国际声 望,从此,美国不得不在它的战略计划中认真地对待中国。当然,中国为朝鲜战争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在朝鲜战争的后期,美国的 领导人开始把中国看做是最危险的共产主义敌人,感到必须用核武器加以遏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并还将经历严峻的考验。 第三种观点则强调中国参加朝鲜战争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不提或者否认其成功之处。袁唏在《真相》一文中提出,中国的抗美援 朝战争是一场失败的战争,迟滞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拖延了祖国统一,对中国来说没有好处,只有坏处。而约翰·H·霍尔德里奇在 《1945年以来美中外交关系正常化》一书中谈到:“不管怎样,在朝鲜的三年激战给美中关系留下的后果是相互敌视。”中国参加朝 鲜战争的后果之一,就是美国对华全面的贸易禁运。而美国采取的有关台湾的举动,对中国的影响比较深刻。总之,对于中国参加朝 鲜战争的一系列相关问题,国内国外的学术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也值得大家去关注和思考。 (三)中苏冲突原因探析 1.中苏两国间的冲突 中苏之间的分歧及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国家关系来看,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与苏联之间经历了一个友好合 作的时期,但到了50年代中期以后,矛盾逐渐增多,最后发展到国家间关系的破裂和冲突。 1958年4月,苏联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致函中国国防部长彭德怀,希望在1958年~1962年间,由中国和苏联共同建设一座大功率 的长波发报无线电中心和一座远程通讯的特种收报无线电中心(即长波电台),以便指挥苏联在太平洋地区活动的潜艇;这两座中心的 费用,苏联出大部分,中国出小部分。由于涉及中心的所有权归属问题,中国对此非常慎重,坚持由中国承担全部费用,中苏共同使 用,但中心的所有权归中国。苏联未能就此与中国达成一致。 同年6月,周恩来致函赫鲁晓夫,希望苏联能够对中国的海军建设给予新的技术援助。7月,苏联驻华大使尤金以苏联领导人赫鲁 晓夫的名义提出,希望同中国建立一支共同的潜艇舰队。由于建立联合舰队涉及中国的国家主权,中国对此建议予以了明确的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