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当代世界政治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开启了当代世界政治的进程,国际体系从一种典型的两极对抗形态逐步发展为各种关系纵横交错、内涵不 断丰富的“复杂聚合体系”。两极格局瓦解之后,世界而临着建构新的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的迫切任务,而多方面动荡因素的存在使 得国际社会走向和平与发展的前景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今天,越来越多的问趣需要国际社会共问努力才能解决,完全可以说,研究 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就等于探求人类的生存之道 一、世界政治的内涵 世界这个概念通常在地理空间意义上使用,但是当它与其他特定的概念相结合时,就需要在一定的学术语境中加以界定。从严格 的理论意义上讲,“国际政治”(international politics))和“世界政治”(world politics))在内涵上是有区别的,其分歧的背后是 不同理论流派的存在,大致划分一下,可以分为“传统派”和“全球主义”两大思想体系, (一)关于国际政治的不同理解 一般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推动下国际经济的发展和近代民族国家群体的出现是国际政治产生的基础要素,威斯特伐里亚和 约则标志着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际体系的形成,面作为对国际政治实践进行理论抽象的国际政治学的问世却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后。迄今为止,国际政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究竟怎样理解和界定国际政治,学术界并没有达成一致的看法,并目 由于在核心概念、分析路径以及基本观点等方面大相径庭面演进为不同的理论流派。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现实主义学派强调国家是国际 关系的基本单位,国际政治的主避就是主权国家之间的权力之争:而马克思主义、新自由主义、建构主义等学派却从经济、社会乃到 思想等要素与政治的互动来解析国际政治的发展。 从因内有代表性的教材对国际改治学研究对象的界说来看,有的认为,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国际社会中各个国际政治行 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这个定义包含四个要素,第一是国际社会。所谓因际社会,指的是一定历史时期内 各个人类共同体或因家间相互交往关系的总和,它是国际政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国际政治学所要研究的不是一般的国际社会,面是 国际政治社会,指国际社会内各构成要素或各种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交往关系的总和,具体包括国际政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物质 前提,国际政治社会的一般特征,国际政治社会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结构状态,国乐政治社会运行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等。第二 是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它是国际政治社会中最主要的构成要素,包括国家行为主体(住权国家)和国家行为主体(如国际组织、跨国园 党、跨国公司等)。第三是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国际关系错综复杂,包括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军事关系、外交关系, 法律关系、文化关系、历史关系等,而政治关系主要涉及各国对外政策及其发展演变,国家之间的冲突与合作,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 的发展变化,国家集团的形成、分化和改组,世界秩序的形成、发展与变革,等等。第四是关于国际政治发展的一般规律。首先要研 究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或时代的特点,其次要全面分析国际政治主体相互关系的结构状态,再次要了解各类国家相互关系的基本特征 最后要分析各种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从而总揽全局,分清主次,把提因际政治的发展动力,揭示国际政治的发展规律。 有的教材强调,应当对国际关系学和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加以区分。国际政治学主要是围绕权利、权力和利益来认 识和研究国际社会演变和发展的规律,因际政治的中心内容是权力、权利和利益,强调的是安全,包括政治安全、军事安全和经济安 全,重点研究国际社会中政治关系、政治现象和经济、文化的政治影响,其水恒主题是战争与和平,团际关系学所研究的是经济关 系、政治关系、军事关系、文化关系的总和,其范围更加宽泛,研究国际政治学,首先应该着眼于国际政治的整体,具体可以分为国 际政治体系、国际政治格同和国际政治秩序三个层次,其次是注意宏观同微观相结合 随着国际关系理论新自由主义流派的兴起,人们对国际政治的理解有了新的变化。有学者指出,对国际政治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 两种取向,狭义的理解是指因家间政治,即代表不同民族的政府之间的政治,如外交、国家贸易、势力均衡、相互宜战等:另一种是 指广义的国际政治(他可叫世界玫治),即存在于国际社会并且作用于这个特殊社会的各个国家的政治,它与前者的主要区别之一是这 种政治的参与者较多,不只有国家、民族、政府,更有众多的非国家行为主体,如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女权运动、生态运动、恐施 主义等超国家和骑国界的集团与势力,还有一点重要的不同,它的重点不在国家(政府)层面,而在世界共同体(国际社会)。西方传统 的因际政治学主要研究狭义的国际政治,把外交、军事等视为所谓“高级政治”,而把广义国际政治的某些内容(如经济一体化和集团 化现象,跨国公司现象,环保、难民、毒品和核扩散等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现象)称为“初级政治”,但是,由于科技及信息业的进步利
第二篇 当代世界政治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开启了当代世界政治的进程,国际体系从一种典型的两极对抗形态逐步发展为各种关系纵横交错、内涵不 断丰富的“复杂聚合体系”。两极格局瓦解之后,世界面临着建构新的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的迫切任务,而多方面动荡因素的存在使 得国际社会走向和平与发展的前景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今天,越来越多的问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完全可以说,研究 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就等于探求人类的生存之道。 一、世界政治的内涵 世界这个概念通常在地理空间意义上使用,但是当它与其他特定的概念相结合时,就需要在一定的学术语境中加以界定。从严格 的理论意义上讲,“国际政治”(international politics)和“世界政治”(world politics)在内涵上是有区别的,其分歧的背后是 不同理论流派的存在,大致划分一下,可以分为“传统派”和“全球主义”两大思想体系。 (一)关于国际政治的不同理解 一般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推动下国际经济的发展和近代民族国家群体的出现是国际政治产生的基础要素,威斯特伐里亚和 约则标志着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际体系的形成,而作为对国际政治实践进行理论抽象的国际政治学的问世却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后。迄今为止,国际政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究竟怎样理解和界定国际政治,学术界并没有达成一致的看法,并且 由于在核心概念、分析路径以及基本观点等方面大相径庭而演进为不同的理论流派。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现实主义学派强调国家是国际 关系的基本单位,国际政治的主题就是主权国家之间的权力之争;而马克思主义、新自由主义、建构主义等学派却从经济、社会乃至 思想等要素与政治的互动来解析国际政治的发展。 从国内有代表性的教材对国际政治学研究对象的界说来看,有的认为,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国际社会中各个国际政治行 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这个定义包含四个要素,第一是国际社会。所谓国际社会,指的是一定历史时期内 各个人类共同体或国家间相互交往关系的总和,它是国际政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国际政治学所要研究的不是一般的国际社会,而是 国际政治社会,指国际社会内各构成要素或各种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交往关系的总和,具体包括国际政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物质 前提,国际政治社会的一般特征,国际政治社会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结构状态,国际政治社会运行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等。第二 是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它是国际政治社会中最主要的构成要素,包括国家行为主体(主权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主体(如国际组织、跨国政 党、跨国公司等)。第三是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国际关系错综复杂,包括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军事关系、外交关系、 法律关系、文化关系、历史关系等,而政治关系主要涉及各国对外政策及其发展演变,国家之间的冲突与合作,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 的发展变化,国家集团的形成、分化和改组,世界秩序的形成、发展与变革,等等。第四是关于国际政治发展的一般规律。首先要研 究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或时代的特点,其次要全面分析国际政治主体相互关系的结构状态,再次要了解各类国家相互关系的基本特征, 最后要分析各种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从而总揽全局,分清主次,把握国际政治的发展动力,揭示国际政治的发展规律。 有的教材强调,应当对国际关系学和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加以区分。国际政治学主要是围绕权利、权力和利益来认 识和研究国际社会演变和发展的规律,国际政治的中心内容是权力、权利和利益,强调的是安全,包括政治安全、军事安全和经济安 全,重点研究国际社会中政治关系、政治现象和经济、文化的政治影响,其永恒主题是战争与和平。国际关系学所研究的是经济关 系、政治关系、军事关系、文化关系的总和,其范围更加宽泛。研究国际政治学,首先应该着眼于国际政治的整体,具体可以分为国 际政治体系、国际政治格局和国际政治秩序三个层次,其次是注意宏观同微观相结合 随着国际关系理论新自由主义流派的兴起,人们对国际政治的理解有了新的变化。有学者指出,对国际政治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 两种取向,狭义的理解是指国家间政治,即代表不同民族的政府之间的政治,如外交、国家贸易、势力均衡、相互宣战等;另一种是 指广义的国际政治(也可叫世界政治),即存在于国际社会并且作用于这个特殊社会的各个国家的政治,它与前者的主要区别之一是这 种政治的参与者较多,不只有国家、民族、政府,更有众多的非国家行为主体,如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女权运动、生态运动、恐怖 主义等超国家和跨国界的集团与势力,还有一点重要的不同,它的重点不在国家(政府)层面,而在世界共同体(国际社会)。西方传统 的国际政治学主要研究狭义的国际政治,把外交、军事等视为所谓“高级政治”,而把广义国际政治的某些内容(如经济一体化和集团 化现象,跨国公司现象,环保、难民、毒品和核扩散等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现象)称为“初级政治”。但是,由于科技及信息业的进步和
非政府非国家行为主体对外交往能力的增强,经济的相互依赖过程加速和边界作用的下降,各种国际组织和国际运动的日益活跃和垂 要,以及其他种种原因, “初级政治”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在逐渐上升,影响也在扩大。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全球政治”研究的发展,对威斯特伐里亚体系建立以来的传统理念形成了持 的冲击,这些变化启示我们,以系统的、多维的、发展的眼光来审视世界政治,才能不断深化和丰富我们对它的认识。 (仁)国际政治研究的历史发展及主要理论流派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国际政治研究尚未完全脱离其他学科(如政治学、法学、哲学、历史学等)的影彩响而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 直到1919年5月30日,出席巴黎和会的英美代表同意在各自国家建立国际关系的学术研究机构,以推动对战争与和平的研究,国际政 治研究才走上学科化发展道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学科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通过吸收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以及自 然科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一批新兴的分支学科迅速发展起来,理论流派和研究方法日益多元化,所研究的衡域也在不断拓展。 从理论性质来讲,大体可以把国际政治理论分为马克思主义学派和非马克思主义学派。马克思主义学派包括了经典马克思主义和 当代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政治的思想、学说:在非马克思主义学派中,西方国际政治学以其理论论说的系统性和不断创新而主导了列 究的发展方向,美因因际问题研究尤其活跃。也有学者把因际政治学划分为团际政治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国际政治学的美国学派」 国际政治学的中国特色来加以论述。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国际关系理论的关系。学界的看法并不一致。争论主要涉及两个问题:其一,马克思、总格斯是否仓建了关于 国际关系的系统理论:其二,马克思主义是否适用于认识和研究闲际关系问题。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关于第一个问题,不少人持否定 意见:而在涉及国际问题研究或国际关系理论时,即使是批评甚至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人也不能无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从而昭示了马 克思主义在国际问题研究中的独特地位。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以及在当今时代的发展的研究,国内有影响 的几本教科书都对此作出专论,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论文、专著问世。在这方面的研究方向主要有:探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 际问题研究的认识论和重要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梳理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各种分支理论流派之间的关系:关 于创建国际政治学中国学派或形成国际政治学的中国特色的问。至于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思想具体包括哪些内容,有学者归纳 为五个方面:关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发展与全球化的关系:关于阶级,民族与国家的学说:战争与和平观、殖民主义、民族解放运 动、落后国家的发展道路和历史作用问题: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也有学者将其分为时代观、世界体系理论、民族殖民地理论、马克 思列宁主义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和战争与和平理论。梁守德数授在其所著《国际政治学理论》一书中则拔照历史线索,并从中国的 角度,将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国际政治理论,由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提出,列宁加 以充实、完善,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其后又以中国的毛泽东、周恩来和邓小平为代表,话应国际社会的演变,说明新现象,回答新问 题,给予马克思主义的国际政治理论以极大的丰富和发展” 关于西方国际致治学的发展,有学者将其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前二十年(1919一1939)为形成期,中间四十年(1939一1979)是成 长成热期,后二十年(1979一1999)是发展期。具体到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又可以微以下归钠:两次“革命(现实主 义革命和行为主义革命),三次论战(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科学主义与传统主义、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六个主要学派(理想主 义、现实主义、科学行为主义、传统主义、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此外,20世纪90年代初期反思主义理论异军突起,尤其是建构 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向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发志起了强有力的质疑和挑战。大体说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现实推动了理想主义流 派的出现,该流派的特点是注重国际合作,相信以集体安全为原则建立起来的回际联盟和共同制定的国际法能够避免战争,一种和平 的、正义的国际秩序能够通过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面建立,最终使世界实现安宁、和平。理想主义又被称为酸尔逊主义,不过,它还 构不成一个完整的学说体系,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争斗、混乱和世界大战的再度举发沉重地打击了理想主义,以立足于权力政治为特征的现实主义学派姬 起。美因最著名的国际关系理论家汉斯·摩根索在其代表作《国家间政治》一书中对国际政治给以了现实主义的经典性说明,提出了 现实主义六原则以及权力政治概念。他认为:政治的本质是一种利益的冲突,面“国际政治像一切政治一样,是追逐权力的斗争。无 论国际政治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权力总是它的直接目标。”现实主义很快就成为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主流学派,其思想不仅深刻地影响 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政治的发展,而且至今还在发挥重要作用
非政府非国家行为主体对外交往能力的增强,经济的相互依赖过程加速和边界作用的下降,各种国际组织和国际运动的日益活跃和重 要,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初级政治”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在逐渐上升,影响也在扩大。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全球政治”研究的发展,对威斯特伐里亚体系建立以来的传统理念形成了持续 的冲击,这些变化启示我们,以系统的、多维的、发展的眼光来审视世界政治,才能不断深化和丰富我们对它的认识。 (二)国际政治研究的历史发展及主要理论流派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国际政治研究尚未完全脱离其他学科(如政治学、法学、哲学、历史学等)的影响而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 直到1919年5月30日,出席巴黎和会的英美代表同意在各自国家建立国际关系的学术研究机构,以推动对战争与和平的研究,国际政 治研究才走上学科化发展道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学科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通过吸收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以及自 然科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一批新兴的分支学科迅速发展起来,理论流派和研究方法日益多元化,所研究的领域也在不断拓展。 从理论性质来讲,大体可以把国际政治理论分为马克思主义学派和非马克思主义学派。马克思主义学派包括了经典马克思主义和 当代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政治的思想、学说;在非马克思主义学派中,西方国际政治学以其理论论说的系统性和不断创新而主导了研 究的发展方向,美国国际问题研究尤其活跃。也有学者把国际政治学划分为国际政治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国际政治学的美国学派、 国际政治学的中国特色来加以论述。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国际关系理论的关系,学界的看法并不一致。争论主要涉及两个问题:其一,马克思、恩格斯是否创建了关于 国际关系的系统理论;其二,马克思主义是否适用于认识和研究国际关系问题。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关于第一个问题,不少人持否定 意见;而在涉及国际问题研究或国际关系理论时,即使是批评甚至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人也不能无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从而昭示了马 克思主义在国际问题研究中的独特地位。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以及在当今时代的发展的研究,国内有影响 的几本教科书都对此作出专论,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论文、专著问世。在这方面的研究方向主要有:探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 际问题研究的认识论和重要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梳理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各种分支理论流派之间的关系;关 于创建国际政治学中国学派或形成国际政治学的中国特色的问题。至于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思想具体包括哪些内容,有学者归纳 为五个方面:关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发展与全球化的关系;关于阶级、民族与国家的学说;战争与和平观、殖民主义、民族解放运 动、落后国家的发展道路和历史作用问题;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也有学者将其分为时代观、世界体系理论、民族殖民地理论、马克 思列宁主义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和战争与和平理论。梁守德教授在其所著《国际政治学理论》一书中则按照历史线索,并从中国的 角度,将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国际政治理论,由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提出,列宁加 以充实、完善,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其后又以中国的毛泽东、周恩来和邓小平为代表,适应国际社会的演变,说明新现象,回答新问 题,给予马克思主义的国际政治理论以极大的丰富和发展”。 关于西方国际政治学的发展,有学者将其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前二十年(1919—1939)为形成期,中间四十年(1939—1979)是成 长成熟期,后二十年(1979—1999)是发展期。具体到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又可以做以下归纳:两次“革命(现实主 义革命和行为主义革命),三次论战(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科学主义与传统主义、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六个主要学派(理想主 义、现实主义、科学行为主义、传统主义、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此外,20世纪90年代初期反思主义理论异军突起,尤其是建构 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向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发起了强有力的质疑和挑战。大体说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现实推动了理想主义流 派的出现,该流派的特点是注重国际合作,相信以集体安全为原则建立起来的国际联盟和共同制定的国际法能够避免战争,一种和平 的、正义的国际秩序能够通过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而建立,最终使世界实现安宁、和平。理想主义又被称为威尔逊主义,不过,它还 构不成一个完整的学说体系。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争斗、混乱和世界大战的再度爆发沉重地打击了理想主义,以立足于权力政治为特征的现实主义学派崛 起。美国最著名的国际关系理论家汉斯·摩根索在其代表作《国家间政治》一书中对国际政治给以了现实主义的经典性说明,提出了 现实主义六原则以及权力政治概念。他认为:政治的本质是一种利益的冲突,而“国际政治像一切政治一样,是追逐权力的斗争。无 论国际政治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权力总是它的直接目标。”现实主义很快就成为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主流学派,其思想不仅深刻地影响 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政治的发展,而且至今还在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形成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进入0世纪70年代以后受到多方面的冲击,经济相互依存、区域经济一体化、国 际协调机制的发展和国际组织的活跃等现象引起人们对传统理论进行重新思考。现实主义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先后适到来自科学行为 主义、新自由主义等学派的挑战。70年代末,以肯尼思·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一书的出版为标志,宣告新现实主义问世。新现实 主义提出了国际政治结构分析新模式及其结构分析的三要素,试图揭示国际体系中政治结构的因果关系,以及这些结果如何随结构的 李化而变化。 0世纪70年代末以“新自由主义”冠名的种种理论对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给以了强有力的质疑和桃战。该学派认为,现实主义如 终局限于以国家为中心的认识模式中,忽视了相互依存的发展和国际组织的作用。该学派主张,国际关系理论应超越民族国家中心 论,注重国际机制、国际组织、国际合作,注重经济环境和相互依存。美国国际关系理论家大卫·鲍德温认为,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 主义的分歧集中在6个方面,即:无政府状态的性质和后果,国际合作、相对获益对绝对获益、国家的优先目标、意图对能力、体制和 制度。 冷战的结束使国际政治研究变得空前活跃,其表现是国际关系理论多元化趋势大大加强,国际关系研究的视角不断被更新,新的 观点、学说也不断添加进来,其中,欧洲和北美一些中青年学者发出的人们称之为“反思主义”的声音尤其引人注目。进而,亚历山 大·温特在(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一书中针对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等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全面地提出了“关于国际体系的建构 理论”。该理论强调以国际生活本体论为主题,对新现实主义的物质主义和个体主义本体论观点提出了尖锐的质疑,并通过闸释“施 动者一结构”的互动关系,得出了国际生活具有“社会”和“建构”性质,因而,国家逐步发展了一种集体自我意识,并在国际社会 的公共领域里得以发现和得到表现。尽管现阶段这种意识仍是不成热的,但它是实在地明示了理念主义、整体主义所揭示的“建 构”因素。这一理论一经提出,立即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形成了“新的三方争论”的局面。 这几大理论流深之间的争论有助于我们开拓理论思考的空间,但任何理论都不可能脱离一定的价值取向,国际政治研究作为与国 家利益具有密切联系的学科更是如此,这在借鉴西方国际政治理论时要加以注意。 随若非西方国家现代化和融入世界体系进程的普遍发动和加速,不同于西方的、反映发展中国家经验和问题的理论创建正在篷勃 兴起。可以预见,以往西方国家一言堂的理论格局将随着国际政治力量的多元化而被打破,理论的多元化和不同思想的交锋将成为国 际关系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冷战的起源和特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以“杜鲁门主义”出台为标志,罗斯福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大国合作为基础建立国际秩序的设想 被美苏冷战所取代,其历史影响持续四十多年直到两极格局瓦解。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冷战史就是二战结束到苏联解体这四十多 年的国际关系史”。时至今日,冷战虽然已经结束,其遗产仍然困扰着国际社会的发展,因此,冷战不仅是当代史最重要的研究课恩 之一,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冷战研究的发展 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谁是使用“冷战”一词的第一人尚无一致说法,有人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英园作家乔治·奥韦 尔于1945年10明首先使用“冷战”一词,有人认为,1946年初关闲政治家赫伯特·斯沃普为美国参议员起草的演说中首先使用了 “冷战”一词。也有人说“冷战”一词是由美国原子垄断技术的鼓吹者贝纳德·巴鲁赫在1946年4月提出的。不过,一般公认“冷 战”一词是由于美国政论家沃尔特·李普曼于1947年出版了(冷战》一书而得到广泛流行。 由于冷战对美因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其研究自燃得到各个方面的高度重视,不仅著求数量汗牛充栋。而且出现了被称为正统 派、修正派和后修正派等不同的派别,新的研究成果仍在不斯问世。传统主义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术,50年代~60年代普鉴断关国列 交史研究,以约箱·斯帕尼尔和小约瑟·施米辛格为代表。修正主义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有成廉·威壤斯和霍洛维茨 等。后修正主义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约翰·加迪斯和托马斯·帕森斯等人为代表。 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苏联的突然解体,支配战后世界政治长达40多年的冷战似乎在一夜之间结束了,这对冷战研究也造成了巨 大的冲击。一方面,冷战的结束使得有必要重新研究整个冷战史:另一方面,关因、苏联的一批档案资料解密,许多似成“定论”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形成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受到多方面的冲击,经济相互依存、区域经济一体化、国 际协调机制的发展和国际组织的活跃等现象引起人们对传统理论进行重新思考。现实主义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先后遇到来自科学行为 主义、新自由主义等学派的挑战。70年代末,以肯尼思·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一书的出版为标志,宣告新现实主义问世。新现实 主义提出了国际政治结构分析新模式及其结构分析的三要素,试图揭示国际体系中政治结构的因果关系,以及这些结果如何随结构的 变化而变化。 20世纪70年代末以“新自由主义”冠名的种种理论对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给以了强有力的质疑和挑战。该学派认为,现实主义始 终局限于以国家为中心的认识模式中,忽视了相互依存的发展和国际组织的作用。该学派主张,国际关系理论应超越民族国家中心 论,注重国际机制、国际组织、国际合作,注重经济环境和相互依存。美国国际关系理论家大卫·鲍德温认为,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 主义的分歧集中在6个方面,即:无政府状态的性质和后果、国际合作、相对获益对绝对获益、国家的优先目标、意图对能力、体制和 制度。 冷战的结束使国际政治研究变得空前活跃,其表现是国际关系理论多元化趋势大大加强,国际关系研究的视角不断被更新,新的 观点、学说也不断添加进来,其中,欧洲和北美一些中青年学者发出的人们称之为“反思主义”的声音尤其引人注目。进而,亚历山 大·温特在《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一书中针对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等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全面地提出了“关于国际体系的建构 理论”。该理论强调以国际生活本体论为主题,对新现实主义的物质主义和个体主义本体论观点提出了尖锐的质疑,并通过阐释“施 动者—结构”的互动关系,得出了国际生活具有“社会”和“建构”性质,因而,国家逐步发展了一种集体自我意识,并在国际社会 的公共领域里得以发现和得到表现。尽管现阶段这种意识仍是不成熟的,但它是实在地昭示了理念主义、整体主义所揭示的“建 构”因素。这一理论一经提出,立即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形成了“新的三方争论”的局面。 这几大理论流派之间的争论有助于我们开拓理论思考的空间,但任何理论都不可能脱离一定的价值取向,国际政治研究作为与国 家利益具有密切联系的学科更是如此,这在借鉴西方国际政治理论时要加以注意。 随着非西方国家现代化和融入世界体系进程的普遍发动和加速,不同于西方的、反映发展中国家经验和问题的理论创建正在蓬勃 兴起。可以预见,以往西方国家一言堂的理论格局将随着国际政治力量的多元化而被打破,理论的多元化和不同思想的交锋将成为国 际关系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冷战的起源和特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以“杜鲁门主义”出台为标志,罗斯福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大国合作为基础建立国际秩序的设想 被美苏冷战所取代,其历史影响持续四十多年直到两极格局瓦解。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冷战史就是二战结束到苏联解体这四十多 年的国际关系史”。时至今日,冷战虽然已经结束,其遗产仍然困扰着国际社会的发展,因此,冷战不仅是当代史最重要的研究课题 之一,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冷战研究的发展 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谁是使用“冷战”一词的第一人尚无一致说法,有人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英国作家乔治·奥韦 尔于1945年10月首先使用“冷战”一词。有人认为,1946年初美国政治家赫伯特·斯沃普为美国参议员起草的演说中首先使用了 “冷战”一词。也有人说“冷战”一词是由美国原子垄断技术的鼓吹者贝纳德·巴鲁赫在1946年4月提出的。不过,一般公认“冷 战”一词是由于美国政论家沃尔特·李普曼于1947年出版了《冷战》一书而得到广泛流行。 由于冷战对美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其研究自然得到各个方面的高度重视,不仅著述数量汗牛充栋,而且出现了被称为正统 派、修正派和后修正派等不同的派别,新的研究成果仍在不断问世。传统主义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60年代曾垄断美国外 交史研究,以约翰·斯帕尼尔和小约瑟·施来辛格为代表。修正主义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有威廉·威廉斯和霍洛维茨 等。后修正主义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约翰·加迪斯和托马斯·帕森斯等人为代表。 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苏联的突然解体,支配战后世界政治长达40多年的冷战似乎在一夜之间结束了,这对冷战研究也造成了巨 大的冲击。一方面,冷战的结束使得有必要重新研究整个冷战史;另一方面,美国、苏联的一批档案资料解密,许多似成“定论”的
观点都要进行重新思考。在这种背景下,冷战研究又掀起新的高湖。西方学者先后在欧美各国召开了若干次国际学术会议,研讨冷战 问题。俄罗斯学者也加器了与西方学者的合作,共同研究“斯大林与冷战”等课题,挖据了大量档案资料,发表了许多论著。 在关国外交史学界, 一个引人注目的动向是关于“新冷战史”(the new Co1 ar history))的研究。“新冷战史”出现的一个垂 要标志,是1996年2月12日至13日在美国天普大学召开的一次学术会议,这次会议是由卡内基公司赞助的。会议的主避为“冷战'的 起源:新的证据、新的解释和新的意义”,其目的是两方面的:一是根据新近解密的档案重新考察冷战的起源,二是在更为广阔的领 域里研究“避免及解决冲突”的历史,但重点放在冷战的起源问题上。美国研究冷战史的著名学者、耶鲁大学教授约翰输·L·加迪撕做 了圈为《新冷战史:一些最初感》的主愿发言,对“新冷战史”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提出了建议,他提出 ,“新冷战史”研究基于 以下六个假设: 第一,“新冷战史”将强调“力量的多样化”,这种多样化不仅体现在如军事、经济、意识形态等多种形式上,而且还体现在世 界各国的相互作用上。由此,“新冷战史”将避免“旧”冷战史单向研究的缺陷。 第二,“新冷战史”将考察美国和苏联建立各自“帝国”的方式,以此揭示这些帝国在运作过程中所形成的至关重要的差别。 第三,“新冷战史”将显示社会主义国家领袖个人,尤其是断大林和毛泽东所具有的“革白的浪漫主义”在外交领域的表现和影 第四,“新冷战史”将显示,美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现实政治”(re1 politik)的追子,比“旧”冷战史研究中的现实主义 学派通常所相信的要更为实际和成功。 第五,“新冷战史”将显示,西方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已经对共产主义集围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高压的独裁主义和行将期溃的 经济最终破坏了共产主义的法统地位,并导致华约和苏联的解体,冷战之所以会延续,加迪斯将之归因于美苏双方过分注重军备竞 赛,掩盖了苏联因内不断出现的各种严峻的问,并妨碍了东西方之间的早日和解 第六,“新冷战史”还将证实“正统派”冷战史学家的一些结论:也许其中最有意义的是,新的证据将进一步充实以下论点 即只要斯大林一天掌权,冷战的对抗就不可避免。 随后,加迪斯在《我们现在知道了:重新思考冷战史》的论著中进一步系统阐述了“新冷战史”的思想,探讨了冷战史(1947年一 192年)中的重大问愿,如欧洲的分裂、中国内战、朝鲜战争、核军各克赛以及古巴导弹危机等。 从现有的评论看,美因外交史学界虽然也批评加油斯的“新冷战史”存在着史料运用方面的不足以及研究视野上的缺憾等问题 但多给予背定。中国学者中有人指出,在看到“新冷成史”所提供的新视角、新观点之外,还要看到“新冷战史”所折射的当代关国 外交史学思潮。不独是一个单纯的学术现象,实质上是美国保守主义的政治思潮在美国外交史学界的反映。首先。“新冷战史”反映 了关国对其惟一的世界超级大国地位和价值观的自负,重新审视和强调西方意识形态对当代国际关系发展的作用。其次,“新冷成 史”凸现了冷战后美园国内政治思潮从自由主义向保守主义的重要转变,尽管保守主义的观点不尽相同,但对外政策基本上强调加强 美国的军事力量,肯定美固军事力量和发服军备对维护美国领导地位所起的重大历史作用,“新冷成史”正是要在这方面总结历史经 验。再次,“新冷战史”研究试图为美国决策者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一方而,它强调了美国以外的国家的影响和作用,以努才 扩展和巩固关国在世界各地现有的致治、经济和军事同盟:另一方面,还宜扬力量的多样化,特别注重意识形态、文化、国家间经贸 关系等在“帝国”建立过程中的作用,从而使关国对外扩张的手段和策略更为隐蔽和有效。 在中国,冷战研究近年来有很大进展,一方面,由于学者们加强了对外交流与合作,可以及时地利用近年来一些国家解禁的一批 历史档案,研究的基础更加扎实、可靠: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对新的分析框架的借鉴性运用,从而使中国学者成为冷战研究领城里 支不可忽视的力量。除了综合性研究以外,冷战时期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成为中国学者投入的重点。 (仁)冷战的起源 冷战起源问题直接涉及大国的利益、国际责任等因素,同时也是分析冷战性质、特点及影响的前提,其结果是“没有任何论避能 像冷战起源这样,引出如此之多的论著问世,激起如此尖锐面激烈的争论
观点都要进行重新思考。在这种背景下,冷战研究又掀起新的高潮。西方学者先后在欧美各国召开了若干次国际学术会议,研讨冷战 问题。俄罗斯学者也加强了与西方学者的合作,共同研究“斯大林与冷战”等课题,挖掘了大量档案资料,发表了许多论著。 在美国外交史学界,一个引人注目的动向是关于“新冷战史”(the new Cold War history)的研究。“新冷战史”出现的一个重 要标志,是1996年2月12日至13日在美国天普大学召开的一次学术会议,这次会议是由卡内基公司赞助的。会议的主题为“‘冷战’的 起源:新的证据、新的解释和新的意义”,其目的是两方面的:一是根据新近解密的档案重新考察冷战的起源,二是在更为广阔的领 域里研究“避免及解决冲突”的历史,但重点放在冷战的起源问题上。美国研究冷战史的著名学者、耶鲁大学教授约翰·L·加迪斯做 了题为《新冷战史:一些最初感想》的主题发言,对“新冷战史”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提出了建议。他提出,“新冷战史”研究基于 以下六个假设: 第一,“新冷战史”将强调“力量的多样化”,这种多样化不仅体现在如军事、经济、意识形态等多种形式上,而且还体现在世 界各国的相互作用上。由此,“新冷战史”将避免“旧”冷战史单向研究的缺陷。 第二,“新冷战史”将考察美国和苏联建立各自“帝国”的方式,以此揭示这些帝国在运作过程中所形成的至关重要的差别。 第三,“新冷战史”将显示社会主义国家领袖个人,尤其是斯大林和毛泽东所具有的“革命的浪漫主义”在外交领域的表现和影 响。 第四,“新冷战史”将显示,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现实政治”(realpolitik)的追寻,比“旧”冷战史研究中的现实主义 学派通常所相信的要更为实际和成功。 第五,“新冷战史”将显示,西方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已经对共产主义集团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高压的独裁主义和行将崩溃的 经济最终破坏了共产主义的法统地位,并导致华约和苏联的解体。冷战之所以会延续,加迪斯将之归因于美苏双方过分注重军备竞 赛,掩盖了苏联国内不断出现的各种严峻的问题,并妨碍了东西方之间的早日和解。 第六,“新 冷战史”还将证实“正统派”冷战史学家的一些结论;也许其中最有意义的是,新的证据将进一步充实以下论点, 即只要斯大林一天掌权,冷战的对抗就不可避免。 随后,加迪斯在《我们现在知道了:重新思考冷战史》的论著中进一步系统阐述了“新冷战史”的思想,探讨了冷战史(1947年~ 1962年)中的重大问题,如欧洲的分裂、中国内战、朝鲜战争、核军备竞赛以及古巴导弹危机等。 从现有的评论看,美国外交史学界虽然也批评加迪斯的“新冷战史”存在着史料运用方面的不足以及研究视野上的缺憾等问题, 但多给予肯定。中国学者中有人指出,在看到“新冷战史”所提供的新视角、新观点之外,还要看到“新冷战史”所折射的当代美国 外交史学思潮,不独是一个单纯的学术现象,实质上是美国保守主义的政治思潮在美国外交史学界的反映。首先,“新冷战史”反映 了美国对其惟一的世界超级大国地位和价值观的自负,重新审视和强调西方意识形态对当代国际关系发展的作用。其次,“新冷战 史”凸现了冷战后美国国内政治思潮从自由主义向保守主义的重要转变,尽管保守主义的观点不尽相同,但对外政策基本上强调加强 美国的军事力量,肯定美国军事力量和发展军备对维护美国领导地位所起的重大历史作用,“新冷战史”正是要在这方面总结历史经 验。再次,“新冷战史”研究试图为美国决策者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一方面,它强调了美国以外的国家的影响和作用,以努力 扩展和巩固美国在世界各地现有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同盟;另一方面,还宣扬力量的多样化,特别注重意识形态、文化、国家间经贸 关系等在“帝国”建立过程中的作用,从而使美国对外扩张的手段和策略更为隐蔽和有效。 在中国,冷战研究近年来有很大进展,一方面,由于学者们加强了对外交流与合作,可以及时地利用近年来一些国家解禁的一批 历史档案,研究的基础更加扎实、可靠;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对新的分析框架的借鉴性运用,从而使中国学者成为冷战研究领域里一 支不可忽视的力量。除了综合性研究以外,冷战时期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成为中国学者投入的重点。 (二)冷战的起源 冷战起源问题直接涉及大国的利益、国际责任等因素,同时也是分析冷战性质、特点及影响的前提,其结果是“没有任何论题能 像冷战起源这样,引出如此之多的论著问世,激起如此尖锐而激烈的争论
L.推挑起了冷战 从责任的角度考察,不少中国学者认为,冷战主要是由美国医酿和发动的,苏联只是被动的应战者。造成冷战紧张局势的根源在 于关国推行霸权主义,关国必须对冷战承担主要责任。从两大阵营形成的基本过程看,也反映出关国是冷战的责任者。 在美国,“传统派”的研究重点是围绕国家责任展开的,并指责苏联是挑起冷战的罪魁祸首,认为冷战是美国政府对威胁人类自 由的“共产主义扩张”作出的“勇敢反应”。“修正主义”派的一些学者则认为,冷战是由关国最先引起的,是关国对外政策的必然 产物,其物质基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急剧膨账起来的经济力量,由于担心苏联和共产党国家会使他们的国家与世界经济体系相隔 绝,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得冷战不可避免。后修正主义认为,冷战是美国和苏联互动的结果。战后苏联的行动是“矛盾 的”、“防御的”,其能力是有限的,面杜鲁门政府曲解了苏联的行为,忽视了斯大林的保守主义,夸大了苏联的威胁,错误地把第 三世界的反殖民主义运动看做是苏联扩张共产主义的工具,导致了关国对外政策的失误。苏联方面则在意识形态和扩展“安全”边界 等因素的驱动下,在西部缓冲地带问题上同美国、西欧产生了尖锐矛盾,引起冷战。 后修正派还突破了两极论看法,有的学者基于对西欧国家对外政策的研究,认为西欧国家担心新的共产主义庞然大物,要求美国 把它们从东方的掉夺者手中解救出来是冷战爆发的原因。随着英国档案的解密,主张非极化主义的一些学者提出,英国在促成冷战方 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此外,有些学者还从领袖个人因素方面佩述引起冷战的原因,如杜鲁门责任论和斯大林责任论等。(早在30年 前,小阿艺·施莱辛格(rthur Schlesinger,Jr.)在《外交季刊》发表的一篇代表“正统深”论点的著名文章中,将冷战的起源归因 于苏联的意识形态和所谓斯大林的“偏执狂”·事过30年,“新冷战史”的代表人物加迪斯同样将斯大林问希特勒相提并论,认为美 国冷战时期的外交政策是在为抵制专制集权主义而斗争 近年来,中国有学者提出:“冷战”是一个互动的双向过程,它起源于参与冷战的两个行为主体,不仅美国而且苏联都是冷战起 源的源头。具体而言,斯大林体制、断大林对外政策中的“一国安全”战略和“世界革命”战略是苏联走向冷战的基础。 2关于冷成起源的综合分析 在责任问题之外,学者们还力求把冷战起源问愿提升到更为综合的、更为理论化的层面加以考察,并以此对国际政治理论中的 些重要假设进行检验或者作出修正。 中国学者普途认为冷战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所谓冷战起源向愿,实际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关系,特别是大 国关系急卿转折的问避。苏美英三大国由热战中的盟友转变为冷战中的对手,这一转变并非某一方或某个人单独的作用或过错,而是 由诸多因素和条件所促成的,可以说具有某种历史的必然性。 有的学者运用层次分析法剖析了冷战的缘起,指出:“从国际层次上看,意识形态的差异和战后地缘政治因素逐渐使东西方形成 战略对峙,双方互感‘安全成胁””:“从国家层面来看,关国综合国力和核武器的优势,使美因确立了‘领导世界'的国际战略, 并首先采取对苏强硬政策”,与其有特殊关系的英国“对美苏冷战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美国国内政治钟摆的右倾,使得冷战思维 得到“会府一致”和“两党一致”的支持。从决策者个人层面看,“‘政治现实主义’理论家的政策建议是促成华盛领选择‘過 制'道路的重要因素”。也有的学者概括说:“战后初期的国际环境,为关苏间的冲突与对抗创造了条件:关苏意识形态信仰对立利 国家利益相?,使得两国在上述国际环境中迎头相撞,冲突与对抗不可避免:两国领导人或者决策者对对方的认识与处理外交的方式 加周了双方的对立,加速了全而对抗的爆发和冷战的到来。”这三方面的因素有着内在的联系,不可孤立起来看待. 有的学者则从更为宏观的国际关系史和际关系理论两大方面来分析冷战。从历史角度来讲,其考察可以以整个国际体系历史变 迁的大框架为背景,尤其是欧洲国际体系中心地位衰落和侧翼超级大国崛起这一不可抗拒的转变:也可以从最接近的历史背景当中寻 找原因,这涉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与其西方盟国之间在战争日的、军事合作、战后领土与政治安排等方面存在的一系列歧异, 关于战后秩序安排的不同的出发点、理念、行为,领袖的作用,等等。罗斯福所设想的战后蓝图基本上是威尔逊主义的,谋求建立政 治上贯彻自决原则、经济上实行门户开放的自由主义秩序,并且希望以基于大国协调的世界性国际组织来维护和保障这种秩序,面苏 联最强烈的关注点是国家的安全,并直接体现为对控制东欧国家边界的变更的强烈要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在地缘政治方 面的争夺成为矛居的主要方面,涉及东欧、德国、黑海海峡、伊朗、东亚等一系列问愿。此外,冷成也源于以关苏为代表的两种不同 意识形态即社会制度的抗争,两国远未因战时和战后初期的合作而消除敌意。美国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意欲把自己的自由民主制
1.谁挑起了冷战 从责任的角度考察,不少中国学者认为,冷战主要是由美国酝酿和发动的,苏联只是被动的应战者。造成冷战紧张局势的根源在 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美国必须对冷战承担主要责任。从两大阵营形成的基本过程看,也反映出美国是冷战的责任者。 在美国,“传统派”的研究重点是围绕国家责任展开的,并指责苏联是挑起冷战的罪魁祸首,认为冷战是美国政府对威胁人类自 由的“共产主义扩张”作出的“勇敢反应”。“修正主义”派的一些学者则认为,冷战是由美国最先引起的,是美国对外政策的必然 产物,其物质基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急剧膨胀起来的经济力量,由于担心苏联和共产党国家会使他们的国家与世界经济体系相隔 绝,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得冷战不可避免。后修正主义认为,冷战是美国和苏联互动的结果。战后苏联的行动是“矛盾 的”、“防御的”,其能力是有限的,而杜鲁门政府曲解了苏联的行为,忽视了斯大林的保守主义,夸大了苏联的威胁,错误地把第 三世界的反殖民主义运动看做是苏联扩张共产主义的工具,导致了美国对外政策的失误。苏联方面则在意识形态和扩展“安全”边界 等因素的驱动下,在西部缓冲地带问题上同美国、西欧产生了尖锐矛盾,引起冷战。 后修正派还突破了两极论看法,有的学者基于对西欧国家对外政策的研究,认为西欧国家担心新的共产主义庞然大物,要求美国 把它们从东方的掠夺者手中解救出来是冷战爆发的原因。随着英国档案的解密,主张非极化主义的一些学者提出,英国在促成冷战方 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此外,有些学者还从领袖个人因素方面阐述引起冷战的原因,如杜鲁门责任论和斯大林责任论等。(早在30年 前,小阿瑟·施莱辛格(Arthur Schlesinger,Jr.)在《外交季刊》发表的一篇代表“正统派”论点的著名文章中,将冷战的起源归因 于苏联的意识形态和所谓斯大林的“偏执狂”。事过30年,“新冷战史”的代表人物加迪斯同样将斯大林同希特勒相提并论,认为美 国冷战时期的外交政策是在为抵制专制集权主义而斗争。 近年来,中国有学者提出:“冷战”是一个互动的双向过程,它起源于参与冷战的两个行为主体,不仅美国而且苏联都是冷战起 源的源头。具体而言,斯大林体制、斯大林对外政策中的“一国安全”战略和“世界革命”战略是苏联走向冷战的基础。 2.关于冷战起源的综合分析 在责任问题之外,学者们还力求把冷战起源问题提升到更为综合的、更为理论化的层面加以考察,并以此对国际政治理论中的一 些重要假设进行检验或者作出修正。 中国学者普遍认为冷战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所谓冷战起源问题,实际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关系,特别是大 国关系急剧转折的问题。苏美英三大国由热战中的盟友转变为冷战中的对手,这一转变并非某一方或某个人单独的作用或过错,而是 由诸多因素和条件所促成的,可以说具有某种历史的必然性。 有的学者运用层次分析法剖析了冷战的缘起,指出:“从国际层次上看,意识形态的差异和战后地缘政治因素逐渐使东西方形成 战略对峙,双方互感‘安全威胁’”;“从国家层面来看,美国综合国力和核武器的优势,使美国确立了‘领导世界’的国际战略, 并首先采取对苏强硬政策”,与其有特殊关系的英国“对美苏冷战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美国国内政治钟摆的右倾,使得冷战思维 得到“会府一致”和“两党一致”的支持。从决策者个人层面看,“‘政治现实主义’理论家的政策建议是促成华盛顿选择‘遏 制’道路的重要因素”。也有的学者概括说:“战后初期的国际环境,为美苏间的冲突与对抗创造了条件;美苏意识形态信仰对立和 国家利益相悖,使得两国在上述国际环境中迎头相撞,冲突与对抗不可避免;两国领导人或者决策者对对方的认识与处理外交的方式 加剧了双方的对立,加速了全面对抗的爆发和冷战的到来。”这三方面的因素有着内在的联系,不可孤立起来看待。 有的学者则从更为宏观的国际关系史和国际关系理论两大方面来分析冷战。从历史角度来讲,其考察可以以整个国际体系历史变 迁的大框架为背景,尤其是欧洲国际体系中心地位衰落和侧翼超级大国崛起这一不可抗拒的转变;也可以从最接近的历史背景当中寻 找原因,这涉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与其西方盟国之间在战争目的、军事合作、战后领土与政治安排等方面存在的一系列歧异, 关于战后秩序安排的不同的出发点、理念、行为,领袖的作用,等等。罗斯福所设想的战后蓝图基本上是威尔逊主义的,谋求建立政 治上贯彻自决原则、经济上实行门户开放的自由主义秩序,并且希望以基于大国协调的世界性国际组织来维护和保障这种秩序,而苏 联最强烈的关注点是国家的安全,并直接体现为对控制东欧国家边界的变更的强烈要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在地缘政治方 面的争夺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涉及东欧、德国、黑海海峡、伊朗、东亚等一系列问题。此外,冷战也源于以美苏为代表的两种不同 意识形态即社会制度的抗争,两国远未因战时和战后初期的合作而消除敌意。美国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意欲把自己的自由民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