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结证 鱉病因-外邪入里化热,与水互结于胸膈 病机--水热互结(胸胃-水热互结) 证候--身无大热,心下痛,按之石硬,甚则 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头汗出 治法--泻热逐水破结 方药-大陷胸汤
大结胸证 病因---外邪入里化热,与水互结于胸膈 病机----水热互结(胸胃----水热互结) 证候----身无大热,心下痛,按之石硬,甚则 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头汗出 治法----泻热逐水破结 方药----大陷胸汤
辨阳明腑实与大结胸证 原文137/140) 误重发汗一再次发汁,津液重伤+ 治复下之--津液更亏,表热内陷 不大便五六日-—-津枯肠燥,大便干结似 证 太阳病 舌上燥而渴--胃热伤津,津不上布 状 日晡小有潮热--肠液枯,有燥屎 阳明腑实 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水热互结于胸腹 辨 证不可近--以手按之,其痛更剧 治疗:大陷胸汤-泻热逐水
辨阳明腑实与大结胸证 (原文137/P140) 太 阳 病 误 治 重发汗----再次发汗,津液重伤 复下之----津液更亏,表热内陷 证 状 不大便五六日----津枯肠燥,大便干结 舌上燥而渴----胃热伤津,津不上布 日晡小有潮热----肠液枯,有燥屎 似 阳 明 腑 实 辨 证 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水热互结于胸腹 不可近----以手按之,其痛更剧 治疗:大陷胸汤----泻热逐水
2.大陷胸丸证 热实结胸病位偏上的证治 (原文131下143) 结胸者-大结胸,邪结高位之证 证候项亦强-邪偏于上,影响经脉不舒 如柔痉状--轻度角弓反张,发热汗出 类似柔痉 病发于阳 呼吸不利(补)-邪结高位,肺气不利 治疗:下之则和「实邪去经脉和,项强可愈 宜大陷胸丸(峻药缓攻)
2. 大陷胸丸证 热实结胸病位偏上的证治 (原文131下/P143) 病 发 于 阳 证候 结胸者----大结胸,邪结高位之证 项亦强---邪偏于上,影响经脉不舒 如柔痉状----轻度角弓反张,发热汗出 类似柔痉 呼吸不利(补)----邪结高位,肺气不利 治疗:下之则和 实邪去经脉和,项强可愈 宜大陷胸丸(峻药缓攻)
3.小陷胸汤证 小结胸证治(原文138/P144 正在心下表邪内陷,与痰浊互结 脉证 不在胸中,正在心下 小按之则痛一证情较轻,不按则不痛 结 胸脉浮滑。浮为阳邪,滑为有痰,热与痰结 病 治疗:小陷胸汤主之清热涤痰开结
3.小陷胸汤证 小结胸证治 (原文138/P144) 小 结 胸 病 脉证 正在心下 表邪内陷,与痰浊互结 不在胸中,正在心下 按之则痛----证情较轻,不按则不痛 脉浮滑----浮为阳邪,滑为有痰,热与痰结 治疗:小陷胸汤主之-----清热涤痰开结
鉴别 大陷胸汤证: 小陷胸汤证: 病位 从心下至少腹 正在心下 主证 硬痛拒按 按之则痛 主脉 沉紧 浮滑 病机 热与水结 热与痰结 病情 较重 较轻 治法泻热逐水 清热化痰
鉴别 大陷胸汤证: 小陷胸汤证: 病位 主证 主脉 病机 病情 治法 从心下至少腹 正在心下 硬痛拒按 按之则痛 沉紧 浮滑 热与水结 热与痰结 较重 较轻 泻热逐水 清热化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