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树立科学思维观念 解析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未知判断的思 划,还考虑到了这个计划的未来发展”,体现了辩证思维。 维形式,而仅仅依靠概念和判断认识未知事物情况是不够 故选A项。 的。故选C项。 2.如果以“所有的A是B,有的B不是C”为前提,进行有效 3.下列推理,有效的是( ) 推理,则() A他是非党员,所以他不是党员 A.不能推出结论 B.他不是老年人,所以,他是年轻人 B.得出“有的A不是C”的结论 C.团员是青年,所以,青年是团员 C.得出“有的A是C”的结论 D.有的干部不是党员,所以,党员不是干部 D.得出“有的A不是C”或“有的C不是A”的结论 答案A 答案A 4.分析以下推理的结构是否合理。 3.中华民族具有勤劳勇敢、团结协作的民族精神,这是战胜 所有的A都符合B. 各种困难的法宝。在2020年抗洪、抗击疫情中,全国人民 所有的B都不符合C, 继承和发扬了这种民族精神,从而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 所以,所有的A都不符合C。 这种抽象思维形式属于() 答案推理形式正确,前提和结论之间具有必然的联系, A.概念 B.判断 因此它是一个正确的推理,当然也是一个具有逻辑性的 C.推理 D.综合与分析 推理。 答案C 拓展:提高 挑战·创新 L.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但能源短缺,西部地区则 某届电影奖评选结束了。甲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黄河,中 是能源丰富、经济落后,国家因此决定实施西气东输计划。 华民族的摇篮》获得最佳故事片奖,乙电影制片厂拍摄的 这个计划的实施要考虑很多问题,例如,多处气源联网互 《孙悟空和小猴子》获得最佳美术片奖,丙电影制片厂拍摄 供、大型地下储气库、高质量管道、管道安全、地质状况、施 的《白娘子》获得最佳戏曲片奖。 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等。西气东输计划不仅把当前 授奖大会结束后,丁电影制片厂邀请这三部电影的导 的很多相关问题统筹规划,还考虑到了这个计划的未来发 演去介绍经验。在火车上,甲厂的导演说:“真是有趣得 展。材料中西气东输计划的考虑过程所体现的思维方法 很,我们三个人的姓分别是片名第一字,再说,我们每个人 是() 的姓同自己所拍片子片名的第一个字又不一样。”这时,另 A.辩证思维 B.逆向思维 外那个姓孙的导演笑起来说:“真的是这样!” C,聚合思维 D.发散思维 请问:这三部电影的导演各姓什么? 答案A 答案《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的导演姓白,《孙悟空和小 解析“西气东输计划不仅把当前的很多相关问题统筹规! 猴子》的导演姓黄,《白娘子》的导演姓孙。 第二框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素养 目标定位 目标素养 知识概览 同一律的含义 同一律:思维 的确定性要求 同 一律的公式 逻 同一律的要求 1.准确掌握逻辑思维的三大规律。 2.寻找课题进行逻辑思维训练,通过网络等 矛盾律的含义 形式搜集资料,比较三大基本规律之间的 矛盾律:思维 区别,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的一致性要求 矛盾律的公式 3.树立尊重逻辑的意识,培养科学思维的品 本 矛盾律的要求 质和习惯。 要 求 排中律的含义 排中律:思维 的明确性要求 排中律的公式 排中律的要求 11
第一单元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 解析 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未知判断的思 维形式,而仅仅依靠概念和判断认识未知事物情况是不够 的。故选C项。 3.下列推理,有效的是( ) A.他是非党员,所以他不是党员 B.他不是老年人,所以,他是年轻人 C.团员是青年,所以,青年是团员 D.有的干部不是党员,所以,党员不是干部 答案 A 4.分析以下推理的结构是否合理。 所有的 A都符合B, 所有的B都不符合C, 所以,所有的 A都不符合C。 答案 推理形式正确,前提和结论之间具有必然的联系, 因此它是一个正确的推理,当然也是一个具有逻辑性的 推理。 拓展 提高 1.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但能源短缺,西部地区则 是能源丰富、经济落后,国家因此决定实施西气东输计划。 这个计划的实施要考虑很多问题,例如,多处气源联网互 供、大型地下储气库、高质量管道、管道安全、地质状况、施 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等。西气东输计划不仅把当前 的很多相关问题统筹规划,还考虑到了这个计划的未来发 展。材料中西气东输计划的考虑过程所体现的思维方法 是( ) A.辩证思维 B.逆向思维 C.聚合思维 D.发散思维 答案 A 解析 “西气东输计划不仅把当前的很多相关问题统筹规 划,还考虑到了这个计划的未来发展”,体现了辩证思维。 故选 A项。 2.如果以“所有的 A是B,有的B不是C”为前提,进行有效 推理,则( ) A.不能推出结论 B.得出“有的 A不是C”的结论 C.得出“有的 A是C”的结论 D.得出“有的 A不是C”或“有的C不是 A”的结论 答案 A 3.中华民族具有勤劳勇敢、团结协作的民族精神,这是战胜 各种困难的法宝。在2020年抗洪、抗击疫情中,全国人民 继承和发扬了这种民族精神,从而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 这种抽象思维形式属于( ) A.概念 B.判断 C.推理 D.综合与分析 答案 C 挑战 创新 某届电影奖评选结束了。甲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黄河,中 华民族的摇篮》获得最佳故事片奖,乙电影制片厂拍摄的 《孙悟空和小猴子》获得最佳美术片奖,丙电影制片厂拍摄 的《白娘子》获得最佳戏曲片奖。 授奖大会结束后,丁电影制片厂邀请这三部电影的导 演去介绍经验。在火车上,甲厂的导演说:“真是有趣得 很,我们三个人的姓分别是片名第一字,再说,我们每个人 的姓同自己所拍片子片名的第一个字又不一样。”这时,另 外那个姓孙的导演笑起来说:“真的是这样!” 请问:这三部电影的导演各姓什么? 答案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的导演姓白,《孙悟空和小 猴子》的导演姓黄,《白娘子》的导演姓孙。 第二框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素养·目标定位 目 标 素 养 知 识 概 览 1.准确掌握逻辑思维的三大规律。 2.寻找课题进行逻辑思维训练,通过网络等 形式搜集资料,比较三大基本规律之间的 区别,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树立尊重逻辑的意识,培养科学思维的品 质和习惯。 11
思想政治 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 配人教版 课前·基础认知 一、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2.矛盾律的要求 1.同一律的含义及公式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 (1)同一律的含义: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 “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主。违反矛盾律要求的 思维。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与规律,必须让思维 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 确定下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这就要遵 微思考2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和唯物辩证法所 循同一律的要求。 讲的事物的客观矛盾是一回事吗? (2)公式:通常用公式“A是A”来表示同一律的 提示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不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 内容。 的事物的客观矛盾,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 (3)公式的含义: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 映,而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 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 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 就是假的。 微训练“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 2.同一律的要求 经死了。”这个表述是否违背了矛盾律?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 提示不违背。第一个“死了”和第二个“活着”是从生 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 理方面讲的,第一个“活着”和第二个“死了”是从精神方面讲 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的,它们是从不同方面来讲的,不违背矛盾律。 3.同一律与认识对象的变化发展 三、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 1.排中律的含义及公式 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同一律并 (1)排中律: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 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和发展。它所反对 逻辑思维既要排除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也要反对在“是”与 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 “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 判断。 态度。 微思考坚持同一律的要求就是无论何时都必须 (2)排中律公式: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来表示拥 保持自身同一性吗? 中律的内容。 提示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 (3)公式的含义: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 性。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 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 2.排中律的要求 微割断(1)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 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 “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违反排中律要求 提示√ 的逻辑错误叫作“两不可”。 (2)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 3.矛盾律与排中律之间的关系 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 矛盾律表明,论断“A”和“非A”必有一假:排中律进 提示X 一步表明,“A”和“非A”必有一真。 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4.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1.矛盾律的含义及公式 这些基本规律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认识客观事 (1)矛盾律: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 物的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 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 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 的要求。 ·徽思考3“既不能说青年小李爱美,也不能说青年 (2)矛盾律公式: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矛 小李不爱美。”这句话违反了什么逻辑规律?请说明理由。 盾律的内容。 提示违反了排中律。依据排中律,在同一思雏过程中 (3)公式的含义: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 对矛盾的论断不能都否定。对“爱美”与“不爱美”这一矛盾 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 关系都进行否定,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必有一假。 12
思想政治 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 配人教版 课前·基础认知 一、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1.同一律的含义及公式 (1)同一律的含义: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 确定性 的 思维。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与规律,必须让思维 确定 下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这就要遵 循 同一律 的要求。 (2)公式:通常用公式“A 是 A ”来表示同一律的 内容。 (3)公式的含义: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 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 真的 ;如果是假的, 就是 假的 。 2.同一律的要求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 同一性 , 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 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 ”或“偷换论题 ”。 3.同一律与认识对象的变化发展 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 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 同一 的。同一律并 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和发展。它所反对 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 判断。 微思考 1 坚持同一律的要求就是无论何时都必须 保持自身同一性吗? 提示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 性。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 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 微判断 (1)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 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 ) 提示 √ (2)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 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 ) 提示 × 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1.矛盾律的含义及公式 (1)矛盾律: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 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 矛盾律 的要求。 (2)矛盾律公式: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 A ”来表示矛 盾律的内容。 (3)公式的含义: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 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 A”不能 同真 ,其中 必有 一假 。 2.矛盾律的要求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 “A”和“非 A”,不能断定它们 都成立 。违反矛盾律要求的 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 ”。 微思考 2 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和唯物辩证法所 讲的事物的客观矛盾是一回事吗? 提示 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不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 的事物的客观矛盾,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 映,而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 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 微训练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 经死了。”这个表述是否违背了矛盾律? 提示 不违背。第一个“死了”和第二个“活着”是从生 理方面讲的,第一个“活着”和第二个“死了”是从精神方面讲 的,它们是从不同方面来讲的,不违背矛盾律。 三、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1.排中律的含义及公式 (1)排中律: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 明确性 的思维。 逻辑思维既要排除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也要反对在“是”与 “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 ”的 态度。 (2)排中律公式: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 A ”来表示排 中律的内容。 (3)公式的含义: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 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 A”不能 同假 ,其中必有 一真 。 2.排中律的要求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 “A”和“非 A”,不能断定它们都 不成立 。违反排中律要求 的逻辑错误叫作“两不可 ”。 3.矛盾律与排中律之间的关系 矛盾律表明,论断“A”和“非 A”必有 一假 ;排中律进 一步表明,“A”和“非 A”必有 一真 。 4.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这些基本规律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认识客观事 物的 正确思维 活动的总结。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 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 科学 的思维。 微思考 3 “既不能说青年小李爱美,也不能说青年 小李不爱美。”这句话违反了什么逻辑规律? 请说明理由。 提示 违反了排中律。依据排中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对矛盾的论断不能都否定。对“爱美”与“不爱美”这一矛盾 关系都进行否定,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12
第一单元树立科学思维观念 课堂 重难突破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A.这三大规律是人们在长期的思维实践中对思维确定 性的概括和总结,是对人类的思维形式结构中最普遍最一般 重难归纳 的规律和关系的概括和总结 B.这三大规律分别从不同的方面表现思维确定性的要 1.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区别 求,是客观规律在人脑中的反映和体现 规律 基本 适用 逻辑 C,各种思维形式的具体规则和规律都源于基本规律, 名称 公式 内容 范围 要求 错误 是基本规律的具体体现 D.这三大规律对于一切思维形式都是普遍有效的 思想自 确定性 答案B 同一御身同 A是A 概念和 (自身同 偷换概念、偷 判断 换论题 解析形式逻辑的三大基本规律是人们在长期的思雏 一) 实践中对思维确定性的概括和总结,是对人类的思维形式结 一个思 ,致性 构中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和关系的概括和总结,对一切思雏 想及其A不是 矛盾判断 (不能同 自相 形式是普遍有效的。形式逻辑的研究对象是思维的形式,而 矛盾律御 和反对 否定不 非A 判断 真,必有 矛盾 不是思维的内容。B项中前半句是正确的,而后半句“是客 能同真 假) 观规律在人脑中的反映和体现”属于思维的内容,而不是思 互相矛 明确性 维的形式,故选B项。A、C、D三项都正确,不选。 排中律 盾的思A或者 (不能同 矛盾判断 两不可 二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 想不能 非A 假,必有 同假 真) 重难归纳 2.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联系 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都是保证思维的确定性的规律 1.我们承认客观世界普遍存在着客观矛盾,同时要致力 于在思维中正确反映这种矛盾。但这种“矛盾”是指客观事 它们分别从不同的方面表现思维确定性的要求。同一律要 物的“对立统一”及其在思维中的反映,而不是形式逻辑所讲 求任何思想都是与自身同一的,即一个思想该反映什么就反 映什么:矛盾律要求任何思想不能既反映什么又不反映什 的“自相矛盾”,决不可把这两个“矛盾”概念混为一谈。 2.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的根本区别是:包含逻辑矛盾的 么:排中律要求任何思想反映什么,或不反映什么,二者必居 其一。可以说,同一律从整体上提出保证思维确定性的问 判断即自相矛盾的判断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断定事物具有某 题,矛盾律将问题加以展开,排中律又进而作出补充。 种属性,同时又断定事物不具有该属性:而辩证矛盾的判断 断定的是事物具有两种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属性。 情境体验 3.在日常思维中区分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要特别注意 把日常语言与其所表达的思想相区别。“运动物体既在这一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反映的思维形式结构规律的本质 点,又不在这一点”,如果理解成物体运动“既有间断性,又有 特征是什么? 连续性,是间断性与连续性的对立统一”,则其所表达的是辩证 提示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分别从不同的方面表达思 矛盾思想。但若理解成物体运动既有连续性,又没有连续性”, 维确定性的要求。 那就是逻辑上自相矛盾的思想,就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 典例剖析 情境体验 在驳斥一种错误论题时,可以不必直接证明其错误,而 承认辩证矛盾与允许逻辑矛盾是不是一回事? 只要把与之相矛盾的另一论题的真实性证明之后,就可以推 提示不是一回事。任何科学的认识都要求排除逻辑 出它是假的,它根据的是( ) 矛盾,而科学认识又是在研究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辩证矛盾, A同一律 B.矛盾律 所谓认识事物也就是认识事物本身的辩证矛盾。承认辩证 C.排中律 D.充足理由律 矛盾是辩证法的前提和出发点,允许逻辑矛盾则是诡辩论的 答案B 特征。 解析矛盾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 矛盾的思想不能同真。这告诉我们: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 典例剖析 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判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 必有一假。材料恰能体现这一点:证明一论题为真,也就证 “只有判断和判断才能相互矛盾,事物是不能相互矛盾 的,世界本身不存在什么真正的矛盾。”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明了与之相矛盾的另一论题为假。故选B项。 ①把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混为一谈②用逻辑矛盾否认 学以致用 辩证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③否认了逻辑矛盾是辩证矛盾的 对形式逻辑的三大基本规律认识不正确的是( 主观映象④把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对拉起来 13
第一单元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 课堂·重难突破 一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重难归纳 1.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区别 规律 名称 基本 内容 公式 适用 范围 要求 逻辑 错误 同一律 思 想 自 身同一 A是 A 概 念 和 判断 确 定 性 (自身同 一) 偷换概念、偷 换论题 矛盾律 一 个 思 想 及 其 否 定 不 能同真 A不是 非 A 矛盾判断 和 反 对 判断 一 致 性 (不能同 真,必有 一假) 自相 矛盾 排中律 互 相 矛 盾 的 思 想 不 能 同假 A或者 非 A 矛盾判断 明 确 性 (不能同 假,必有 一真) 两不可 2.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联系 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都是保证思维的确定性的规律, 它们分别从不同的方面表现思维确定性的要求。同一律要 求任何思想都是与自身同一的,即一个思想该反映什么就反 映什么;矛盾律要求任何思想不能既反映什么又不反映什 么;排中律要求任何思想反映什么,或不反映什么,二者必居 其一。可以说,同一律从整体上提出保证思维确定性的问 题,矛盾律将问题加以展开,排中律又进而作出补充。 情境体验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反映的思维形式结构规律的本质 特征是什么? 提示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分别从不同的方面表达思 维确定性的要求。 典例剖析 在驳斥一种错误论题时,可以不必直接证明其错误,而 只要把与之相矛盾的另一论题的真实性证明之后,就可以推 出它是假的,它根据的是( ) A.同一律 B.矛盾律 C.排中律 D.充足理由律 答案 B 解析 矛盾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 矛盾的思想不能同真。这告诉我们: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 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判断“非 A”不能同真,其中 必有一假。材料恰能体现这一点:证明一论题为真,也就证 明了与之相矛盾的另一论题为假。故选B项。 学以致用 对形式逻辑的三大基本规律认识不正确的是( ) A.这三大规律是人们在长期的思维实践中对思维确定 性的概括和总结,是对人类的思维形式结构中最普遍最一般 的规律和关系的概括和总结 B.这三大规律分别从不同的方面表现思维确定性的要 求,是客观规律在人脑中的反映和体现 C.各种思维形式的具体规则和规律都源于基本规律, 是基本规律的具体体现 D.这三大规律对于一切思维形式都是普遍有效的 答案 B 解析 形式逻辑的三大基本规律是人们在长期的思维 实践中对思维确定性的概括和总结,是对人类的思维形式结 构中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和关系的概括和总结,对一切思维 形式是普遍有效的。形式逻辑的研究对象是思维的形式,而 不是思维的内容。B项中前半句是正确的,而后半句“是客 观规律在人脑中的反映和体现”属于思维的内容,而不是思 维的形式,故选B项。A、C、D三项都正确,不选。 二 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 重难归纳 1.我们承认客观世界普遍存在着客观矛盾,同时要致力 于在思维中正确反映这种矛盾。但这种“矛盾”是指客观事 物的“对立统一”及其在思维中的反映,而不是形式逻辑所讲 的“自相矛盾”,决不可把这两个“矛盾”概念混为一谈。 2.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的根本区别是:包含逻辑矛盾的 判断即自相矛盾的判断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断定事物具有某 种属性,同时又断定事物不具有该属性;而辩证矛盾的判断 断定的是事物具有两种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属性。 3.在日常思维中区分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要特别注意 把日常语言与其所表达的思想相区别。“运动物体既在这一 点,又不在这一点”,如果理解成物体运动“既有间断性,又有 连续性,是间断性与连续性的对立统一”,则其所表达的是辩证 矛盾思想。但若理解成物体运动“既有连续性,又没有连续性”, 那就是逻辑上自相矛盾的思想,就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 情境体验 承认辩证矛盾与允许逻辑矛盾是不是一回事? 提示 不是一回事。任何科学的认识都要求排除逻辑 矛盾,而科学认识又是在研究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辩证矛盾, 所谓认识事物也就是认识事物本身的辩证矛盾。承认辩证 矛盾是辩证法的前提和出发点,允许逻辑矛盾则是诡辩论的 特征。 典例剖析 “只有判断和判断才能相互矛盾,事物是不能相互矛盾 的,世界本身不存在什么真正的矛盾。”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 ) ①把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混为一谈 ②用逻辑矛盾否认 辩证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③否认了逻辑矛盾是辩证矛盾的 主观映象 ④把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对立起来 13
思想政治 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 配人教版 A.①②③ B.②③④ 观性和普遍性,因此題千并没有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混为 C.①②④ D.①③④ 一谈而是将两者对立起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项。 答案B 解析逻辑矛盾是人们思维不合逻辑、违反逻辑规则造 学以致用 成的,它是思维违反形式逻辑的自相矛盾。辩证矛盾是客观 下列对逻辑矛盾认识错误的是() 世界本身的矛盾,它揭示的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对立与统一 A.是思维混乱的表现 关系及其运动过程。两者的区别在于:逻辑矛盾仅仅出现在 B.不是对客观事物矛盾二重性的揭示 思维领域中,是可以避免的,但是辩证矛盾则是客观的、普遍 C.不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存在的,不可能排除。“只有判断和判断才能相互矛盾”,显 D.能正确地反映事物 然是承认逻辑矛盾存在,而认为“事物是不能相互矛盾的,世 答案D 界本身不存在什么真正的矛盾”,则是否认了辩证矛盾的客 随堂训练 “小张去年还是学生,现在已是教师了。”据此回答1、 B项。 2题。 2.由此我们得到的启示是( 1.上述说法() A.同一律要求对同一对像的判断一定是同一的 A正确,符合排中律的要求 B.同一律否认了事物的变化发展 B.正确,符合同一律的要求 C.同一律并不否认在不同时间和不同条件下,认识对象 C错误,违背了同一律的要求 可以发生变化 D.错误,违背了排中律的要求 D.同一律反对任意变更概念和判断 答案B 答案C 解析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所使用的概念和判 3.老师问:“你的作业做完了吗?”学生答:“我作业做得很认 断必须是确定的,其含义和范围不得随意改变,但同一律 真。”这违背了 要求。() 并不否认在不同时间和不同条件下,认识对象可以发生变 A.同一律 B.排中律 化:排中律则要求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可能同时都是假 C.矛盾律 D.矛盾分析法 的,其中必有一真。题中的说法符合同一律的要求,故选 答案A 课后·训练提升 基础·巩固 3.“这架飞机上的乘客并非都是美国人,但这架飞机上的乘 客汤姆并非不是美国人。”这段论述() 甲问:“你费成丙为班长吗?”乙答:“我不赞成。”甲问: A.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 “你反对吗?”乙答:“我也不反对。”据此回答1、2题。 B.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 1.乙的回答() C.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 A.正确,符合矛盾律的要求 D.不违反逻辑规律的要求 B.正确,没有违反排中律的要求 答案D C.错误,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 D.错误,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 解析乘客汤姆并非不是美国人,与这架飞机上的乘客并 答案B 非都是美国人并不矛盾。所以,D项符合题意。 解析在题述材料中,“簧成”与“反对”并不是“A”与“非 4.下列观点违反了逻辑规律的什么要求?请说明理由。 A”、非此即彼的关系,可能存在第三种特况,即人们对一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我们从书本中学习 件事情还没有认真考虑,对“A”或“非A”暂不明确表态, 到的知识有时也是判别真理与否的标尺。 也是允许的,故乙的回答并未违反排中律的要求,应选 (2)有人说:“历史剧作为文艺作品,应该允许有艺术虚 B项。 构。”我反对这个意见,因为我们怎能把历史剧看成“艺 2.上述材料启示我们() 术虚构”呢? A.科学的思维就是无矛盾性的思维 答案(1)该议论主要违反了矛盾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B.科学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具有矛盾关 C.要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 系的论断,不能都成立。既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 D.对论断进行分析应正确运用逻辑规律 准,依据矛盾律,“实践”和“从书本中学习到的知识”两个 答案D 标准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14
思想政治 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 配人教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B 解析 逻辑矛盾是人们思维不合逻辑、违反逻辑规则造 成的,它是思维违反形式逻辑的自相矛盾。辩证矛盾是客观 世界本身的矛盾,它揭示的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对立与统一 关系及其运动过程。两者的区别在于:逻辑矛盾仅仅出现在 思维领域中,是可以避免的,但是辩证矛盾则是客观的、普遍 存在的,不可能排除。“只有判断和判断才能相互矛盾”,显 然是承认逻辑矛盾存在,而认为“事物是不能相互矛盾的,世 界本身不存在什么真正的矛盾”,则是否认了辩证矛盾的客 观性和普遍性,因此题干并没有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混为 一谈而是将两者对立起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项。 学以致用 下列对逻辑矛盾认识错误的是( ) A.是思维混乱的表现 B.不是对客观事物矛盾二重性的揭示 C.不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D.能正确地反映事物 答案 D 随堂训练 “小张去年还是学生,现在已是教师了。”据此回答1、 2题。 1.上述说法( ) A.正确,符合排中律的要求 B.正确,符合同一律的要求 C.错误,违背了同一律的要求 D.错误,违背了排中律的要求 答案 B 解析 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所使用的概念和判 断必须是确定的,其含义和范围不得随意改变,但同一律 并不否认在不同时间和不同条件下,认识对象可以发生变 化;排中律则要求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可能同时都是假 的,其中必有一真。题中的说法符合同一律的要求,故选 B项。 2.由此我们得到的启示是( ) A.同一律要求对同一对象的判断一定是同一的 B.同一律否认了事物的变化发展 C.同一律并不否认在不同时间和不同条件下,认识对象 可以发生变化 D.同一律反对任意变更概念和判断 答案 C 3.老师问:“你的作业做完了吗?”学生答:“我作业做得很认 真。”这违背了 要求。( ) A.同一律 B.排中律 C.矛盾律 D.矛盾分析法 答案 A 课后·训练提升 基础 巩固 甲问:“你赞成丙为班长吗?”乙答:“我不赞成。”甲问: “你反对吗?”乙答:“我也不反对。”据此回答1、2题。 1.乙的回答( ) A.正确,符合矛盾律的要求 B.正确,没有违反排中律的要求 C.错误,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 D.错误,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 答案 B 解析 在题述材料中,“赞成”与“反对”并不是“A”与“非 A”、非此即彼的关系,可能存在第三种情况,即人们对一 件事情还没有认真考虑,对“A”或“非 A”暂不明确表态, 也是允许的,故乙的回答并未违反排中律的要求,应选 B项。 2.上述材料启示我们( ) A.科学的思维就是无矛盾性的思维 B.科学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 C.要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 D.对论断进行分析应正确运用逻辑规律 答案 D 3.“这架飞机上的乘客并非都是美国人,但这架飞机上的乘 客汤姆并非不是美国人。”这段论述( ) A.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 B.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 C.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 D.不违反逻辑规律的要求 答案 D 解析 乘客汤姆并非不是美国人,与这架飞机上的乘客并 非都是美国人并不矛盾。所以,D项符合题意。 4.下列观点违反了逻辑规律的什么要求? 请说明理由。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我们从书本中学习 到的知识有时也是判别真理与否的标尺。 (2)有人说:“历史剧作为文艺作品,应该允许有艺术虚 构。”我反对这个意见,因为我们怎能把历史剧看成“艺 术虚构”呢? 答案 (1)该议论主要违反了矛盾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具有矛盾关 系的论断,不能都成立。既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 准,依据矛盾律,“实践”和“从书本中学习到的知识”两个 标准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14
第一单元树立科学思维观念 (2)主要违反了同一律。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允 答案B 许有艺术虚构”与“艺术虚构”是两个不同的论题,在同一 解析“刚刚”表示时间不长,一个学期至少五个月,“不到 思维过程中论题不一致,没有保持同一性。故违反了同 两个学期”,那就是半年以上,一年以内,这个时间不算短 一律。 了。“时间不短”与“刚刚”是矛盾的。可见,该同学自相矛 拓展·提高 盾,①②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B项。 1.对同一律认识正确的是( 挑战·创新 ①遵守同一律就是该是什么就是什么②人的思维一旦 一位刚上公交车不久的乘客发现手提袋被人割开,装在里 确立就要始终保持不变③在一定条件下,真的就是真 面的2000元线不见了,乘客说上车前手提袋还是好的。 的,假的就是假的④不能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 因为当时公交车还没有人下过车,于是司机把车开到了附 A.①②③ B.②③④ 近的派出所。经过调查寻找,发现2000元钱已被扒手扔 C.①③④ D.①②④ 在公交车椅子下面。嫌疑人有甲、乙、丙、丁。 答案C 下面是审问笔录: 2.依据排中律我们可以这样认为( 甲说:“反正不是我千的。” A.对矛盾的论断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乙说:“是丁千的。” B.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 丙说:“是乙千的。” 对象所形成的具有矛盾关系的论断,不能断定它们都 丁说:“乙是诬陷。” 成立 假设他们当中只有一个人说假话,扒手只有一个,请问是 C,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矛盾的论断不能都否定,不能对 谁?写出你的推理过程。 “是”与“非”各打五十大板 答案根据材料内容:“乙说:‘是丁干的。’和丁说:‘乙是 D.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具有矛 诬陷。'”我们不难发现乙和丁的话正好矛盾。根据矛盾律 盾关系的论断可以同假或同真 的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具 答案C 有矛盾关系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 解析A项说法不全面,缺少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 假。我们便可推知乙和丁二人的话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 同一对象的限定条件:B项是矛盾律,不符合题意:D项说 人说假话。而题中已知只有一人说假话,乙和丁到底是谁 法错误。故选C项。 说假话我们不必追究,但我们可推知甲和丙说的一定是真 3.某教师:“小胖是什么时候转学到你们班上来的?”某学生: 话,甲说:“反正不是我干的。”丙说:“是乙干的。”因此我们 “小胖刚刚来我们班不到两个学期。”这个学生的答话错误 可以断定扒手就是乙。 在于他的话(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对形式逻辑基本规律中的矛盾律的 ①自相矛盾 ②违背了矛盾律③违背了排中律④违 理解和运用。材料中已知“只有一个人说假话”,所以需要 背了同一律 运用矛盾律把说假话者排除,那么剩下的人说的都是真 A.①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话,如此,便不难找出扒手。 第三课 领会科学思维 第一框 科学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素养·目标定位 目标素养 知识概览 科学思维的含义 1.结合具体事例,了解科学思维的含义,明确 科学思维的基本条件。 科学思维的 科学思维的含义 科学思维的基本条件 2.把握科学思维的客观性、预见性、可检验性 的特征,让我们的思维自觉地走向科学 客观性 思维。 义与特征 科学思维的特征 预见性 可检验性 15
第一单元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 (2)主要违反了同一律。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允 许有艺术虚构”与“艺术虚构”是两个不同的论题,在同一 思维过程中论题不一致,没有保持同一性。故违反了同 一律。 拓展 提高 1.对同一律认识正确的是( ) ①遵守同一律就是该是什么就是什么 ②人的思维一旦 确立就要始终保持不变 ③在一定条件下,真的就是真 的,假的就是假的 ④不能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C 2.依据排中律我们可以这样认为( ) A.对矛盾的论断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B.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 对象所形成的具有矛盾关系的论断,不能断定它们都 成立 C.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矛盾的论断不能都否定,不能对 “是”与“非”各打五十大板 D.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具有矛 盾关系的论断可以同假或同真 答案 C 解析 A项说法不全面,缺少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 同一对象的限定条件;B项是矛盾律,不符合题意;D项说 法错误。故选C项。 3.某教师:“小胖是什么时候转学到你们班上来的?”某学生: “小胖刚刚来我们班不到两个学期。”这个学生的答话错误 在于他的话( ) ①自相矛盾 ②违背了矛盾律 ③违背了排中律 ④违 背了同一律 A.①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刚刚”表示时间不长,一个学期至少五个月,“不到 两个学期”,那就是半年以上,一年以内,这个时间不算短 了。“时间不短”与“刚刚”是矛盾的。可见,该同学自相矛 盾,①②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B项。 挑战 创新 一位刚上公交车不久的乘客发现手提袋被人割开,装在里 面的2000元钱不见了,乘客说上车前手提袋还是好的。 因为当时公交车还没有人下过车,于是司机把车开到了附 近的派出所。经过调查寻找,发现2000元钱已被扒手扔 在公交车椅子下面。嫌疑人有甲、乙、丙、丁。 下面是审问笔录: 甲说:“反正不是我干的。” 乙说:“是丁干的。” 丙说:“是乙干的。” 丁说:“乙是诬陷。” 假设他们当中只有一个人说假话,扒手只有一个,请问是 谁? 写出你的推理过程。 答案 根据材料内容:“乙说:‘是丁干的。’和丁说:‘乙是 诬陷。’”我们不难发现乙和丁的话正好矛盾。根据矛盾律 的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具 有矛盾关系的论断“A”和“非 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 假。我们便可推知乙和丁二人的话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 人说假话。而题中已知只有一人说假话,乙和丁到底是谁 说假话我们不必追究,但我们可推知甲和丙说的一定是真 话,甲说:“反正不是我干的。”丙说:“是乙干的。”因此我们 可以断定扒手就是乙。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对形式逻辑基本规律中的矛盾律的 理解和运用。材料中已知“只有一个人说假话”,所以需要 运用矛盾律把说假话者排除,那么剩下的人说的都是真 话,如此,便不难找出扒手。 第三课 领会科学思维 第一框 科学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素养·目标定位 目 标 素 养 知 识 概 览 1.结合具体事例,了解科学思维的含义,明确 科学思维的基本条件。 2.把握科学思维的客观性、预见性、可检验性 的特征,让我们的思维自觉地走向科学 思维。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