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年 3~刘潜,徐德蜀.安全科学技术也是第一生产力·《中国安全科学学报》,1993,No3 4]隋鹛程,孙世昌,安全科学及其发展方向,《中國安全科学学报》,1991,No2 [5]刘潜·一个发展中的交叉枓学领域——安全科学·《中国安全科学学报》,1 No2 [6]曹琦,论安全工程基本原理·《中国安全科学学报》,1991,No3 7]冯肇瑞安全系统工程的回顾与展望·《中国安全稈学学报》,192,No3 8]王增和,试论工业企业安全管理,《中国安全科学学报》,1991,No1 9]吴宗之·中国安全科学技术发展回顾与展望·《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0,No1 6
第二章安全观 第一节安全科学的指导思想 安全科学是研究安全的木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安全科学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 学。哲学是把人们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并用理论的形式予以论证和表述的学问,是在理论 的基础上迸行高度抽象概括,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 想体系,也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 待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是主观的、精神的现象, 存在是客观的、物质的现象。因此,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间题也可理解为主观和客观、精神 和物质的关系。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其哲学的根本之点在于:始终站在现实历史 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酉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于全部哲学理论中的灵魂,对 安全科学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唯物辮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 规律,否定之否定規律;五对范畴: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内 容和形式,现象和本质对安全科学的研究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例如,安全与事 故就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安全是为了不发生事故,有了事故才需要安全;事故有其必 然性和偶然性,只要我们掌握了事故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就能够有效地防止事故的发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白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论述是具体科学研究的基础。具 体科学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思维,其任务在于透过现象揭示本质,从外部的联系 深人到内部的联系,从偶然中发现必然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门科学与具体科学 一样,都是客观规律的反映,都是关于客观规律的科学,这是他们的共同点。然而,任何 具体科学领域中的矛盾及其规律,不但具有自己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普遍性,都是普遍 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对立统一。揭示贯穿在自然、社会和思维的一切领域中的普遍的规 律,就是哲学这门科学的任务。所以,哲学与其他科学虽然同样是研究事物的规律,但它 们的对象和内容却又有普遍和特殊之别。 哲学与具体科学既同又异,同中有异。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哲学是以具体科学为基础, 具体科学又以哲学为指导 首先,哲学依赖于具体科学,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同时,反过来哲学 又给予具体科学以世界观和一般方法论的指导,不论科学家是否意识到,他们都不能不在 其具体科学研究中以哲学作为指导,依靠哲学所作出的一般结论,运用哲学所提供的一般 概念和范畴,技照某种一般方法论进行分析和推理等等。历史上大多有重大成就的科学家 都比较重视晢学的理论思维,自觉地思考认识论、世界观的问题,如提出量于假说的德国
物理学家普朗克曾明确指出:“研究人员的世界观将永远决定着它的工作方向”;爱因斯坦 说:“认识论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成为一个空架子。科学要是没有认识论—一要是这真 是可以设想的·一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晢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还表现在:以关于世界观和人类思维的一般 规律的知识,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正确的思绯理论和研究方法;在于它是排除唯心主义和形 而上学干扰的思想武器,使具体科学的研究小致偏离方 第二节安全本质及安全第一原理 安全的本质 根据第章的为容可知,安全是指人的身心免受外界因素危害的存在状态(包括健康 状况)及保障条件。无危则安,无损为仝。安全与否是从人的身心健康活动的角度提出的, 是针对与人的身心存在状态(包括健康状态)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事或物而肓的 人们对于安全的认识往往比对事故的认识难度大,因为事故比较直观,对人们的影响 比较深刻,人们容易从其危害中加以认识。而安全给人们的印象是同事故相对存在的,只 有社会属性,没有自然属烂。长期以米,人们对安全的认识虽然从多方面进行了深人的思 索与探讨,但多数停留在感性认识上,没有深人到安全的内在联系中加以认识,目前人们 对安全认识大致有如下五种类型: (1)从事故的危害屮认识到,安全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需要之…:安全 是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经济繁荣的条件,企业安全生产、人们安全生活,是人类社会永 恒的主题。 (2)从安全与事故的相对存在中认识到,安全是指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发生事放 的环境:安全等于无事故,安全是指人身没有伤害、设备没有损坏、财产没有损失的状态。 (3)从安全与事故之间的联系中认识到,安全系判明的危险性不超过允许限度。危险 系判明危险发生概率以及有害性超过了允许限度,安全是可以接受的危险等。 (4)从安全内容的扩展中认识到:其一,安全是指人的身心而言,不仅仅是人的躯体 不伤、不死、不病,而要保障人的心理、生理的安仝与健康;其二,安全涉及的范围超出 了生产过程、劳动生产的时空领域,拓展到人能进行活动的一切领域,叮以延仲到人能生 活、牛存的一切地方;其三,人们随着社会文明、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的程度 不同,对安全需求的水平和质量也不同 ()从安全的存在中认识到,安全是一种状态。如企业安全生产的状态,人们生活的 状态、社会交通安全的状态,消防的安全状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社会的安定局面等。 人们从不问角度产生的安全认识,绝大多数其有一定的正确性,但均属于感性知识,是 对安伞的现象认识,其中也具有对安全的假象认识,如把安全称之为可以接受的危险,就 是对安全的--种假象的认识。在安全这一客观事物中,不是任何现象都易于把自身包含和 隐藏着的规律性反映出来为人们所认识,而只有围绕着安全本身反复出现的现象,才易于 反映和暴露它所包含和隐藏着的安全本质和规律,成为人们认识安全本质和规律的向导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对安全现象的认识,即对安全的感性认识,是不能解决安全本 18
质问题的。例如,用不受威胁、不发生事枚的感性认识指导安全下作,必然导致就事论事 地认识与解决一些威胁人们生产、安全生活的表面问题,不能从本质上解决如何持续稳定 安会局而的问题。又如,用“安全系判明的危险性不超过允许限度”的概念去指导实践,就 会导致人们对安全的追求停留在“可以接受的危险”的水乎上,给客观事物留下危险因 素(隐患)而导致事故发生。如1986~1992年世界发生的17起航大发射事故,大多数是 由于火箭推进系统和制导与控制系统,在发射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没有排除(即存在着 隐患)而发生的。可见,把安全理解为“系判明的危险性不超过允许限度”不符合实际;安 仝就是安仝·危险就是危险·两者有本质前区别,不能混为一体。在安全中掺上了危险 因素事实上就不安全了,因为危险就是隐患,能导致半故发生。因此,对安仝认识既不应 是名词解释、又不能停留在感性阶段,只有运用安全现象提小出安全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 确诊安仝和安全规{,户生预防事故的理论与方法,用于指导实践,才能超前有效地预防 事故的发牛,实现安全生产、安全生活,达到征服享故的目的 生产安全的本质,是生产实践符合生产规律的规律运动,具有安全必然性。它通过总 结安全生产的历史经验教训,联系生产实践·遵循生产规律,实现了安全生产的事实加以 确认。例如.透过劳动者在生产中按章办事的行为,设备符合规章要求的运行方式,实现 了安全生广的事实认识到:人们按章办而构成的生产实践符合生产规律的長现形式,其 内在本质联系所具有的安全必然性,即生产实践的规律运动,就是安全的本质、这是因为, 安全规彦制度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通过总结安全生产经验和吸取事故教训,从正反 两个方面具体认识了朱产规律,而逐步建立健全符合生户规律的产物。所以按安全规章制 度办事·就是按生产规律办事,按产规律办事,午产必然安全 二、安全的规律 安全规律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安全规律,是指某一领域或系统中的安全规律,如 生产安∵规律、交通安全规律。广义安全规律,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安全,即大安 仝的普遍规律·其内在本质联系,即人与物在其置于的系狁中符合客观规律的规律运动、具 有的安全必然性,是安全的根木规律。与其内在本质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形式,即受安全本 质支配同律安全现象,是安仝的具体规律 所谓规律通常是指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联系,或客观事物之间的内在本质联系。世 界上任何规律都属于一定的物质运动和客观物自身所固有的,不能由人来制造、消灭或 改变的:同样安全规律也不例外,安全规律,就是安全这一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联系。 联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安全现象,在与安全本质有普遍联系的安全现象中, 安全具有生存规律,构成规律和发展变化规律 1.三存规律 安个的存规律是指安全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中,具有与自然界的生态规律 和社会发展规律相依而生的自然属性, 安全不仅是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发生事故,是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经济繁荣的 条件,m且是伴随人类在生严、生活实践中按事物客观规律办事产生和存在的安全普遍 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活动之中,由其自身的内在本质联系所具有的安全必然性决定 自然界的安仝,是由自然界中的各种物质运动(包括动、植物),在其置于的系统中符
合自然生态规律的规律运动,具有安全必然性的内在联系。 人类社会的安全,是由人类社会中的各种事物,在其置于的系统中符合客观事物发展 规律的规律运动,具有安全必然性的内在本质联系。例如.在生产系统中芳动者、劳动于 段、芳动对象,三者结合的生产实践符合生产规律的规律运动,是生产的安全。在交通系 统中人、车、路,三者结合的交通实践符合交通规律的规律运动,是交通的安全。可燃物 点火源、助燃物在消防系统中符合于消防规律的规律运动,是消防安全。尘、毒等有害物 质在环保系统中符合环保规律的规律运动,是环墙的安全等。这些均属于安全具有的生存 规律。 2.枃成规律 安全的构成规律,是指能构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客观事物规律运动的诸因素,各自内 在与相互之间的本质联系所具有的安全必然性 安全的构成规律同事故的构成规律之间,不仅有区别,而且也较复杂;事故是由某种 异常因素与其他因素异常结合发生质变而形成的;安全则是由多种因素各自内在与相互结 合的持续规律运动而构成的。例如、生产安全是由劳动者、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劳动时 间、劳动空问,各自内在与相互之间的本质联系,符合生产规律的持续规律运动而构成的。 能够构成生产实践规律运动的五种素包括: (1)劳动者的安全构成因素,是由劳动者的安全思想≯安全技能→安全心态→安全行 为→安全效果的系列安全因素,相序组合的规律运动构成的。 安全思想是人们认识事故危害和安全价值而形成的自我保护意识,它是人们学习安全 技能、产生安全心态、支配安全行为的思想保证。 安全技能是人通过学丬和在实践中具有的预防控制事故能力它是人们产生安全心态 安全行为的技术保证。 安全心态是反映人们的安全思想、安全技能,在安危动态变化中所具有的环境适应性 它是支配人们行为的直接决定因素。 安会行为是人们受思想、安仝技能,安全心态支配,而形成的生产实践规律运动的表 现,它是产生安全效果的决定因素 安全效果是人们的安全行为,为促进生产发展、而获得的安全效益,它是检验安全生 产的标准之一。 2)劳动手段的安全构成因素,如设备的安全构成因素,是由设备的自身安全结构 外延安全功能→安全运行方式→实际安全效果的系列安全因素,相序组合的整体规律运动 而构成的 3)劳动对象的安全构成因素,仅以煤炭生产中的原煤为例加以说明。原煤开采的安 全构$因素,是由原煤的自然结构(如顶板庄力、煤层厚度、瓦斯含量等因素)符合生产 规律各观要求(即达到安全利用标准)决定的 如果顶板压力大,瓦斯含虽超限,不符合与劳动者有机结合的生产规律要求,就会产 生隐患,必须采取防范措施,如做好顶板攴护,排放瓦斯,加强通风等,使之达到安全利 用的婺求,才能构成生产实践的整体规律运动 4)劳动时间与劳动空间的安全构成因素,是安全的相关因素。它的安全构成因素是由 劳动者,芳动手段、劳动对象在其置于的时间与空间内有机结合达到生产规律要求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