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表达交流《美的发现—学习抒 情》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抒情文字的特点和写法 (2)学会抒情的两种方法 2、过程与方法 了解抒情文字的特点和写法,在写作实践中,能够采用多种抒情方法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善于发现自身、人类、社会及自然的美:善于从生活中寻找快乐,感受幸福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各种抒情方式方法,特别是托物言志这种抒情方式的把握。 难点: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并通过抒情这一表达方式写出来。 教学时数:2-—3课时 教学过程: 、话题探讨: 1.美是什么? 美是一种感觉,美是一种心态,美的东西很多,需要人们去发现,去认识。不同时代的人 同一时代的不同人,对于美都会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理解。浩瀚无边、气势磅礴的大海美, 晶莹剔透的露珠也美;高山的险峻美,石子的光滑也美;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繁华的都市美, 茅草屋篱笆墙牧童樵夫恬静的山村也美 美是拂面的春风,美是七色的彩虹;美是优雅的体态,美是动人的声音:美是勃勃的生机, 美是高尚的品德……可以说,美无处不在。你发现这些美了吗? 2.你的心目中,什么是美呢? 预设各种可能 美是一种潮流,美是一种时尚。 美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统一的标准,对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有“水色帘前流玉霜,赵家 飞燕侍昭阳,掌中舞罢箫声绝,三十六宫秋夜长”的赞美诗句,对唐明皇的贵妃杨玉环大诗 人白居易有“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名句
2019-2020 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表达交流《美的发现——学习抒 情》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抒情文字的特点和写法。 (2)学会抒情的两种方法。 2、过程与方法 了解抒情文字的特点和写法,在写作实践中,能够采用多种抒情方法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善于发现自身、人类、社会及自然的美;善于从生活中寻找快乐,感受幸福。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各种抒情方式方法,特别是托物言志这种抒情方式的把握。 难点: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并通过抒情这一表达方式写出来。 教学时数:2——3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话题探讨: 1.美是什么? 美是一种感觉,美是一种心态,美的东西很多,需要人们去发现,去认识。不同时代的人、 同一时代的不同人,对于美都会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理解。浩瀚无边、气势磅礴的大海美, 晶莹剔透的露珠也美;高山的险峻美,石子的光滑也美;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繁华的都市美, 茅草屋篱笆墙牧童樵夫恬静的山村也美。 美是拂面的春风,美是七色的彩虹;美是优雅的体态,美是动人的声音;美是勃勃的生机, 美是高尚的品德……可以说,美无处不在。你发现这些美了吗? 2.你的心目中,什么是美呢? 预设各种可能: 美是一种潮流,美是一种时尚。 美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统一的标准,对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有“水色帘前流玉霜,赵家 飞燕侍昭阳,掌中舞罢箫声绝,三十六宫秋夜长”的赞美诗句,对唐明皇的贵妃杨玉环大诗 人白居易有“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名句
美,是一道波,在心头滑过,从触觉进入心灵 美,是一朵花,在眼前绽放,从视觉进入心灵 美,是一首歌,在耳际萦绕,从听觉进入心灵 小结:美离我很近,却无法触摸;美离我很远,却似乎又离心灵很近。既然美是这样的,我 们就要捕捉美,创造美。方法之一—一—学会抒情 、学习抒情 这个单元作文训练的话题是“美的发现”。那么,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吗?你发现过生活 中那些被人忽略的美吗?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这就 要求我们首先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要有一颗发现美的心。 同学们,怎样才能发现美呢? 是多多投入审美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发现美的能力 二是扩大知识面,渊博的知识无疑有助于我们发现客观事物的美 是丰富生活阅历,阅历越广,体验越多,就越能发现美。如果我们发现了美,又怎样将美 好的情感表达出来,和大家分享呢?那就要学会用“抒情”这种表达方式写出自己的内心感 受 当然,学习抒情不仅仅是个学习技巧的问题。尤其要紧的,应在日常生活中陶冶熔炼自己的 感情。“人生经验愈丰富,事理观察愈深刻,情感也就愈沉着,愈易融化于具体的情境。”(朱 光潜语 抒情的关键在于把感情融化于具体的形象。或寓情于事,如“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好, 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不言惜别而惜别自见;或寓情于景,如“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不言悲凉而悲凉自见。同学们应认真体味、学习 抒情,特别要注意下边几点: 情要真实。虚假的感情不仅不能感动人,反而令人反感,甚至厌恶。白居易说:根情, 苗言,华声,实义。“根情”,“情”是文章的根本。作者内心一片真情,倾吐在文章中,文 章就震撼人心 情要健康,向上,能鼓舞人心。消极颓废的感情不应该写入文章。鲁迅的《记念刘和珍 君》、巴金的《小狗包弟》抒发的都是健康的感情,因此感人至深,使人读过后久久不能忘 怀。因此,同学们写作文要抒发那些积极进取,昂扬向上,反映当代中学生进取精神的风貌, 弘扬时代主旋律的感情,消极颓废的思想不应该写入文章。具体地说,应特别注意:谩骂老 师、家长,谩骂高考制度,揭露中国社会腐败、黑暗,自己如何不学习,抽烟、喝酒、逃课
美,是一道波,在心头滑过,从触觉进入心灵; 美,是一朵花,在眼前绽放,从视觉进入心灵; 美,是一首歌,在耳际萦绕,从听觉进入心灵; 小结:美离我很近,却无法触摸;美离我很远,却似乎又离心灵很近。既然美是这样的,我 们就要捕捉美,创造美。方法之一——学会抒情。 二、学习抒情 这个单元作文训练的话题是“美的发现”。那么,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吗?你发现过生活 中那些被人忽略的美吗?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这就 要求我们首先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要有一颗发现美的心。 同学们,怎样才能发现美呢? 一是多多投入审美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发现美的能力; 二是扩大知识面,渊博的知识无疑有助于我们发现客观事物的美; 三是丰富生活阅历,阅历越广,体验越多,就越能发现美。如果我们发现了美,又怎样将美 好的情感表达出来,和大家分享呢?那就要学会用“抒情”这种表达方式写出自己的内心感 受。 当然,学习抒情不仅仅是个学习技巧的问题。尤其要紧的,应在日常生活中陶冶熔炼自己的 感情。“人生经验愈丰富,事理观察愈深刻,情感也就愈沉着,愈易融化于具体的情境。”(朱 光潜语) 抒情的关键在于把感情融化于具体的形象。或寓情于事,如“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好, 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不言惜别而惜别自见;或寓情于景,如“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不言悲凉而悲凉自见。同学们应认真体味、学习。 抒情,特别要注意下边几点: 情要真实。虚假的感情不仅不能感动人,反而令人反感,甚至厌恶。白居易说:根情, 苗言,华声,实义。“根情”,“情”是文章的根本。作者内心一片真情,倾吐在文章中,文 章就震撼人心。 情要健康,向上,能鼓舞人心。消极颓废的感情不应该写入文章。鲁迅的《记念刘和珍 君》、巴金的《小狗包弟》抒发的都是健康的感情,因此感人至深,使人读过后久久不能忘 怀。因此,同学们写作文要抒发那些积极进取,昂扬向上,反映当代中学生进取精神的风貌, 弘扬时代主旋律的感情,消极颓废的思想不应该写入文章。具体地说,应特别注意:谩骂老 师、家长,谩骂高考制度,揭露中国社会腐败、黑暗,自己如何不学习,抽烟、喝酒、逃课
泡网吧、早恋等等,在平时作文、考试作文尤其是高考作文中绝不许出现。 怎样抒情: 1.什么是抒情 抒情是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内心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抒情,是文章打 动读者、感染读者的重要手段。抒情,是抒情诗、抒情散文的主要表述方法:在叙事性的作 品中,它常常与叙述、描写、议论等结合运用。在议论说理的文章中,作者一般很少直抒感 情,而是通过对某种观点的论证,体现作者的爱憎感情。 记叙中运用抒情表达方式,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2抒情的方式方法 从上述表述中可见,抒情分为两类: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抒情往往不会单独出现在文中,它常与记叙、描写、议论等结合在一起。一般来说,直 接抒情一般要与议论结合在一起,而间接抒情一般与叙述、描写结合在一起。这“结合”, 要求自然,不能牵强,切忌空泛、虚浮,无病呻吟 3各种抒情方式方法概述 (1)直接抒情法 又称直抒胸臆法。直抒胸臆,就是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不借助于任何别的手段,直接 地表白和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直抒胸臆的特点是:不要任何“附 着物”,而是思想感情直截了当地宣泄:不讲究含蓄委婉,而是思想感情毫无遮掩地袒露。 这种直陈肺腑的抒情方式,往往显得坦率真挚,朴质诚恳,很能打动人心。如魏巍《谁是最 可爱的人》,在介绍志愿军战士的几个英雄事例后,写下了这样一段抒情文字: 朋友们,用不着多举例。你已经可以了解我们的战士是怎样的一种人,这种人是什么一 种品质,他们的灵魂是多么美丽和宽广。他们是历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 他们是世界上一切伟大人民的优秀之花!是我们值得骄傲的祖国之花!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 这样的英雄而骄傲,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 作者饱含深情,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志愿军战士的无比崇敬和热爱之情。 (2)间接抒情,具体又有如下几种 ①借景抒情法 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 情。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 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杜甫的《春望》:“国
泡网吧、早恋等等,在平时作文、考试作文尤其是高考作文中绝不许出现。 三、怎样抒情: 1.什么是抒情 抒情是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内心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抒情,是文章打 动读者、感染读者的重要手段。抒情,是抒情诗、抒情散文的主要表述方法;在叙事性的作 品中,它常常与叙述、描写、议论等结合运用。在议论说理的文章中,作者一般很少直抒感 情,而是通过对某种观点的论证,体现作者的爱憎感情。 记叙中运用抒情表达方式,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2.抒情的方式方法: 从上述表述中可见,抒情分为两类: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抒情往往不会单独出现在文中,它常与记叙、描写、议论等结合在一起。一般来说,直 接抒情一般要与议论结合在一起,而间接抒情一般与叙述、描写结合在一起。这“结合”, 要求自然,不能牵强,切忌空泛、虚浮,无病呻吟。 3.各种抒情方式方法概述: (1)直接抒情法 又称直抒胸臆法。直抒胸臆,就是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不借助于任何别的手段,直接 地表白和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直抒胸臆的特点是:不要任何“附 着物”,而是思想感情直截了当地宣泄;不讲究含蓄委婉,而是思想感情毫无遮掩地袒露。 这种直陈肺腑的抒情方式,往往显得坦率真挚,朴质诚恳,很能打动人心。如魏巍《谁是最 可爱的人》,在介绍志愿军战士的几个英雄事例后,写下了这样一段抒情文字: 朋友们,用不着多举例。你已经可以了解我们的战士是怎样的一种人,这种人是什么一 种品质,他们的灵魂是多么美丽和宽广。他们是历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 他们是世界上一切伟大人民的优秀之花!是我们值得骄傲的祖国之花!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 这样的英雄而骄傲,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 作者饱含深情,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志愿军战士的无比崇敬和热爱之情。 (2)间接抒情,具体又有如下几种: ①借景抒情法 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 情。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 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杜甫的《春望》:“国
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 国的忧愤、离散的感伤。在写作中,抒情而不直写情,绘景而不止写景,借景抒情,情以景 兴,能使文章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②触景生情法 触景生情,是指触及外界景物而引起情思,发为感叹述怀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先写景, 再抒情:也可以先抒发对景物的感受,然后再描写景物:还可以把二者交织起来,一边写景, 一边抒情。写景是为了抒情,笔在写景,却应当“字字关情”。如刘白羽的《急流》就是 篇运用触景生情法的佳作。文章的前一部分主要是写景,作者首先是描写闽江江水的绿,再 写江中急流的险,然后笔锋一转,重点描写急流中的飞舟。写“绿”,写“急流”,写“飞舟”, 都是为写船上的勇士作铺垫。面对这幅急流飞舟、惊心动魄的画面,作者触景生情:在那紧 急关头,是急流勇进,还是急流勇退呢?结论是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因为“只要你稍微 怯弱,一动摇,那船便会撞碎在尖厉的岩石上”。作者抒发了不畏艰难险阻,急流勇进,知 难而上的革命情怀。情从景出,扣人心弦 ③咏物寓情法 咏物寓情,是通过描写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咏物寓情的关键 在于“寓”。它的特点是,只描写物象,不直接抒情,作者将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对 物象的具体描绘之中,通过比喻、拟人、象征等方式,委婉曲折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如 流沙河的《藤》,就是运用了咏物寓情的手法。 他纠缠着丁香,往上爬,爬,爬,……终于把花挂上树梢。丁香被缠死了,砍作柴烧了。 他倒在地上,喘着气,窥视着另一株树… 这里写的是“藤”,但影射的是那种趋炎附势、踩着别人的肩膀向上爬的人。作者把自 己对这种政治投机商的愤恨与蔑视的感情,寄寓在对“藤”的物性的描写之中,达到了形象 性与抒情性的高度和谐与统一。咏物寓情,将思想感情化作生动的形象和具体的画面,不仅 使读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作者的思想观点,而且文章也因此而显示出情意深邃、韵味隽永的 艺术魅力 ④咏物言志法 咏物言志,是指有感于外物而述志抒怀的方法。它与咏物寓情的区别是:咏物寓情只状 物,不直接抒情:以状物代替抒情:咏物言志既状写事物,也直接抒怀,因物生情,有感而 发。如许地山的《落花生》就是咏物言志之作。文章首先“咏物”,描写花生的可贵品质: 它只把果实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拔出来。”然后“言志”,说明做人的道理
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 国的忧愤、离散的感伤。在写作中,抒情而不直写情,绘景而不止写景,借景抒情,情以景 兴,能使文章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②触景生情法 触景生情,是指触及外界景物而引起情思,发为感叹述怀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先写景, 再抒情;也可以先抒发对景物的感受,然后再描写景物;还可以把二者交织起来,一边写景, 一边抒情。写景是为了抒情,笔在写景,却应当“字字关情”。如刘白羽的《急流》就是一 篇运用触景生情法的佳作。文章的前一部分主要是写景,作者首先是描写闽江江水的绿,再 写江中急流的险,然后笔锋一转,重点描写急流中的飞舟。写“绿”,写“急流”,写“飞舟”, 都是为写船上的勇士作铺垫。面对这幅急流飞舟、惊心动魄的画面,作者触景生情:在那紧 急关头,是急流勇进,还是急流勇退呢?结论是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因为“只要你稍微一 怯弱,一动摇,那船便会撞碎在尖厉的岩石上”。作者抒发了不畏艰难险阻,急流勇进,知 难而上的革命情怀。情从景出,扣人心弦。 ③咏物寓情法 咏物寓情,是通过描写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咏物寓情的关键 在于“寓”。它的特点是,只描写物象,不直接抒情,作者将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对 物象的具体描绘之中,通过比喻、拟人、象征等方式,委婉曲折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如 流沙河的《藤》,就是运用了咏物寓情的手法。 他纠缠着丁香,往上爬,爬,爬,……终于把花挂上树梢。丁香被缠死了,砍作柴烧了。 他倒在地上,喘着气,窥视着另一株树…… 这里写的是“藤”,但影射的是那种趋炎附势、踩着别人的肩膀向上爬的人。作者把自 己对这种政治投机商的愤恨与蔑视的感情,寄寓在对“藤”的物性的描写之中,达到了形象 性与抒情性的高度和谐与统一。咏物寓情,将思想感情化作生动的形象和具体的画面,不仅 使读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作者的思想观点,而且文章也因此而显示出情意深邃、韵味隽永的 艺术魅力。 ④咏物言志法 咏物言志,是指有感于外物而述志抒怀的方法。它与咏物寓情的区别是:咏物寓情只状 物,不直接抒情;以状物代替抒情;咏物言志既状写事物,也直接抒怀,因物生情,有感而 发。如许地山的《落花生》就是咏物言志之作。文章首先“咏物”,描写花生的可贵品质: “它只把果实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拔出来。”然后“言志”,说明做人的道理:
要做有用的人,不能做表面好看而对别人没有益处的人。咏物言志,既有物象,又有情志 情志因物象而显得具体,物象因情志而饶有韵味。二者相融相汇,相映生辉。 ⑤融情于事法 融情于事,指通过叙述事件来抒发感情,让感情从具体事件的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 感染读者。这种渗透着感情的叙述,读者品味起来就更觉得真诚可亲。如朱自清的《背影》, 写父亲给儿子道别时买橘子的那一段叙述文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 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 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 地流下来了。 这一段叙述文字,朴实无华,把慈父的爱子之情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表达得淋漓尽 致 ⑥融情于理法 融情于理,就是把感情寄寓在说理之中,理中含情,既可以使情具有深度、厚度,又可 以使理闪烁出充满个性色彩的情思.拨动人的心弦。如林觉民的《与妻书》就是一篇融情于 理的美文。为了向妻子最后一次表白自己的心志和爱憎,作者并非情意缠绵,泪语柔情,而 是以理代情:“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 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 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作者将爱妻之情与“勇于就死”之理熔为一炉, 以含情之笔说理,以明理之言诉情,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⑦托物言志 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 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 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 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 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托物言志,是间接表现主观主题思想的方式(也即间接抒情方式)之一。通过对客观事 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 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托物言志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 托物言志属于作文的整体手法,是以物写人,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
要做有用的人,不能做表面好看而对别人没有益处的人。咏物言志,既有物象,又有情志, 情志因物象而显得具体,物象因情志而饶有韵味。二者相融相汇,相映生辉。 ⑤融情于事法 融情于事,指通过叙述事件来抒发感情,让感情从具体事件的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 感染读者。这种渗透着感情的叙述,读者品味起来就更觉得真诚可亲。如朱自清的《背影》, 写父亲给儿子道别时买橘子的那一段叙述文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 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 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 地流下来了。 这一段叙述文字,朴实无华,把慈父的爱子之情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表达得淋漓尽 致。 ⑥融情于理法 融情于理,就是把感情寄寓在说理之中,理中含情,既可以使情具有深度、厚度,又可 以使理闪烁出充满个性色彩的情思.拨动人的心弦。如林觉民的《与妻书》就是一篇融情于 理的美文。为了向妻子最后一次表白自己的心志和爱憎,作者并非情意缠绵,泪语柔情,而 是以理代情:“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 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 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作者将爱妻之情与“勇于就死”之理熔为一炉, 以含情之笔说理,以明理之言诉情,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⑦托物言志 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 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 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 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 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托物言志,是间接表现主观主题思想的方式(也即间接抒情方式)之一。通过对客观事 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 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托物言志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 托物言志属于作文的整体手法,是以物写人,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