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考模拟测试 九年级语文 (本卷共23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友情提示:所有答案必须填写到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学校 姓名 考生号 积累与运用。(20分) 1.古诗文默写(12分) (1)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 (2)采菊东篱下, 。(陶渊明《饮酒》) (3)山河破碎风飘絮, (文天祥《过零丁洋》) (4)野芳发而幽香, (欧阳修《醉翁亭记》) (5)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曹操《观沧海》) (6)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曹 刿论战》 (7)知不足 知困, 。(《虽有嘉肴》) (8)《已亥杂诗》中作者以落花自比,表达自己不忘报国之志的诗句是 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8分) “岁寒三友”之一的竹,其叶四季常青,清丽俊逸:其秆虚中有节,挺拔凌云;其形 千姿百态,情趣盎然。漫步于青青翠竹之下,便觉神清气爽,心旷神怡。竹既美化了人的生 活,又陶冶了人的情操,在我国_甲_(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隐逸之士携它唱和清风明月,_乙_(淡泊/淡薄〕功名利禄;谦谦君子学它不向权贵折腰 不为屈服世俗。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选择题只填序号)。(4分) ①心旷神yi( ②情趣ang然 ③唱和(A.heB.he)④折腰(A.sheB.zhe) (2)从文中【甲】【乙】两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2分) 【乙】 (3)文段中画线句有语病,请将正确的句子写在下面。(2分) 二、阅读理解。(70分)
2017 年中考模拟测试 九年级语文 (本卷共 23 题;满分:150 分;考试时间:120 分钟) 友情提示:所有答案必须填写到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学校 姓名 考生号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 古诗文默写(12分) (1)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 (2)采菊东篱下, 。(陶渊明《饮酒》) (3)山河破碎风飘絮, 。(文天祥《过零丁洋》) (4)野芳发而幽香, 。(欧阳修《醉翁亭记》) (5)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曹操《观沧海》) (6)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 。”(《曹 刿论战》) (7)知不足, ;知困, 。(《虽有嘉肴》) (8)《已亥杂诗》中作者以落花自比,表达自己不忘报国之志的诗句是: , 。 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8分) “岁寒三友”之一的竹,其叶四季常青,清丽俊逸 ;其秆虚中有节,挺拔凌云;其形 千姿百态,情趣盎然。漫步于青青翠竹之下,便觉神清气爽,心旷神怡。竹既美化了人的生 活,又陶冶了人的情操,在我国 甲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隐逸之士携它唱和清风明月, 乙 (淡泊/淡薄)功名利禄;谦谦君子学它不向权贵折腰, 不为屈服世俗。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选择题只填序号)。(4 分) ①心旷神 yí( ) ②情趣àng 然( ) ③唱和. (A.hè B. hé) ④ 折.腰 (A. shé B. zhé) (2)从文中【甲】【乙】两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2 分) 【甲】 【乙】 中/华-资*源%库 (3)文段中画线句有语病,请将正确的句子写在下面。(2 分) 二、阅读理解。(70 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5分)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3.下面对本诗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诗歌首联写农家拿鸡和鱼招待客人,“足”字可见其热情好客。 B.颈联中的“春社”和鲁迅笔下的“社戏”一样,都是一种庆祝活动,表达了农民丰 收后的喜悦。 C.“拄杖”说明诗人已年迈,加之去职回乡后的郁闷,所以诗人不愿乘月叩门叨扰人 D.这首诗记叙村行沿途风光,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流露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4.请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蕴含的晢理 (二)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5-9题。(16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 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 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 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 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 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②。其上,为睥睨粱棚之形;其旁,出堡 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 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5,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而列是夷狄, 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 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5 分)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3.下面对本诗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诗歌首联写农家拿鸡和鱼招待客人,“足”字可见其热情好客。 B.颈联中的“春社”和鲁迅笔下的“社戏”一样,都是一种庆祝活动,表达了农民丰 收后的喜悦。 C.“拄杖”说明诗人已年迈,加之去职回乡后的郁闷,所以诗人不愿乘月叩门叨扰人。 D.这首诗记叙村行沿途风光,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流露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4.请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蕴含的哲理。 (二)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 5-9 题。(16 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 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 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 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 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①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 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②。其上,为睥睨梁 之形③;其旁,出堡 坞 ④,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 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⑤,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⑥,而列是夷狄⑦, 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⑧,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 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⑨。”是二者,余未
信之。(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注释】①黄茅岭:在湖南零陵县城西面。②垠:边界,尽头。③睥睨(pini):即 “埤堄”,城上有孔的矮墙。梁桶(l):屋的正梁。④堡坞(bωσ吣):村落外边,土筑的 小城堡,用以守卫。⑤箭:小竹子。⑥中州:中原,指现在的黄河中下游一带。⑦夷狄: 古代汉族统治阶级对中原以外少数民族的侮辱性称呼,这里指偏远地区。⑧伎:同“技”, 即技巧,指小石城山的奇景。⑨楚之南:湖南一带是古代楚国的南部。 5.请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其岸势犬牙差互(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3)益奇而坚() (4)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投以小石 先帝不以臣卑鄙 B.是固劳而无用 潭西南而望 C.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环而攻之而不胜 D.是二者,余未信之 是日更定矣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 9.这两篇短文都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到湖南永州而写的作品,两篇文章在写法上都运 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请结合文本的内容加以分析。(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0-12题。(12分) 和为贵 ①“和为贵”在我国几乎家喻户晓,但其精髓和要义究竟是什么,今天还有进一步阐 发的必要。子曰:“礼之用,和为贵。”(《论语》)意思是说礼的运用、礼的功用以“和” 为最重要,以和谐为目标。结合当今实际,我以为“和为贵”的要义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 即各得其所、各安其位
信之。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注释】①黄茅岭:在湖南零陵县城西面。 ②垠:边界,尽头。 ③睥睨(pìnì):即 “埤堄”,城上有孔的矮墙。梁 (lì):屋的正梁。 ④堡坞(bǎowù):村落外边,土筑的 小城堡,用以守卫。 ⑤箭:小竹子。 ⑥中州:中原,指现在的黄河中下游一带。 ⑦夷狄: 古代汉族统治阶级对中原以外少数民族的侮辱性称呼,这里指偏远地区。 ⑧伎:同 “技”, 即技巧,指小石城山的奇景。 ⑨楚之南:湖南一带是古代楚国的南部。 5.请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 分) 其 气 之 灵 不 为 伟 人 而 独 为 是 物 故 楚 之 南 少 人 而 多 石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 分) (1)其岸势犬牙..差互 ( )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 (3)益.奇而坚( ) (4)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投以.小石 先帝不以.臣卑鄙 B.是固劳而.无用 潭西南而.望 C.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环而攻之.而不胜 D.是.二者,余未信之 是.日更定矣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 9.这两篇短文都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到湖南永州而写的作品,两篇文章在写法上都运 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请结合文本的内容加以分析。(4 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0-12 题。(12 分) 和为贵 ①“和为贵”在我国几乎家喻户晓,但其精髓和要义究竟是什么,今天还有进一步阐 发的必要。子曰:“礼之用,和为贵。”(《论语》)意思是说礼的运用、礼的功用以“和” 为最重要,以和谐为目标。结合当今实际,我以为“和为贵”的要义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 即各得其所、各安其位
②“和为贵”反映了我国古人对宇宙万物的深刻认识。古人认为,天地万物均由多种 成分以一定关系共处,形成有机统一的状态,这个状态就是“和”。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 认为宇宙万物存在于“和”的状态中,没有“和”就没有世界,没有一切事物的存在。正是 从这种认识出发,我国古人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应当把“和”作为人的一切活动的最高目标。 ③“和”是多种成分共生共荣、有机统一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各种成分都有确定 位置,与其他成分形成密切联系,对整体的“和”发挥一定作用。各种成分所处的位置恰当, 能发挥应有作用,“和”的状态就能够保持;任何一种成分的位置和作用不恰当,整体的 “和”就会遭到破坏。由此可见,毎一种成分都处于它应在的位置,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 就是各得其所、各安其位。 ④实现各得其所、各安其位,应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则。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 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就是承认差别与多样化是正常、合理的,否认差别、强求一致是 不正常、不合理的;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求和谐,而不是取消差别求统一。应承认在统一的 整体内,各成分均有存在的权利和价值;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相互尊重,尊 重各方利益,尊重不同的思想、信仰等 ⑤实现各得其所、各安其位,还应遵循无过无不及的原则。过和不及都会破坏“和” 的局面,正所谓“过犹不及”。如烹饪,各种佐料和水、火,分量都有一定之规,必须做到 每一项都无过无不及,才可能做出美味佳肴。同样,在人际关系中,权利和义务、责任和回 报都要讲平衡、讲恰当。只求权利、不讲义务,或只讲义务、忽视权利;不负责任或越俎代 庖,都会导致对“和”的破坏。因此,每一个人都需认清自己应处的位置,恰当地处理个体 发展与整体和谐的关系 ⑥各得其所、各安其位不是安于现状、不求进取,而是尽职尽贲、尽心尽力,不好高 骛远,亦不推诿謇责。志存高远、锐意进取,应该鼓励;碌碌无为、不求上进,应当反对 从这个意义上讲,“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是正确的。但同样重要的是,当一天士 兵就要安于其位,尽一天士兵的职责;只想当元帅却不能当好士兵的 人,非但不可能成为元帅,也不是一个好士兵。为此,应把志存高远、锐意进取与安于其位、 尽职尽责有机结合起来。 ⑦古人所说的各得其所、各安其位仍然具有积极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 国家和社会秉持和而不同的理念,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集体和个体秉持无过无不及的理念, 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此基础上努力促进各得其所,各安其位。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5年1月)
②“和为贵”反映了我国古人对宇宙万物的深刻认识。古人认为,天地万物均由多种 成分以一定关系共处,形成有机统一的状态,这个状态就是“和”。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 认为宇宙万物存在于“和”的状态中,没有“和”就没有世界,没有一切事物的存在。正是 从这种认识出发,我国古人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应当把“和”作为人的一切活动的最高目标。 ③“和”是多种成分共生共荣、有机统一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各种成分都有确定 位置,与其他成分形成密切联系,对整体的“和”发挥一定作用。各种成分所处的位置恰当, 能发挥应有作用,“和”的状态就能够保持;任何一种成分的位置和作用不恰当,整体的 “和”就会遭到破坏。由此可见,每一种成分都处于它应在的位置,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 就是各得其所、各安其位。 ④实现各得其所、各安其位,应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则。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 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就是承认差别与多样化是正常、合理的,否认差别、强求一致是 不正常、不合理的;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求和谐,而不是取消差别求统一。应承认在统一的 整体内,各成分均有存在的权利和价值;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相互尊重,尊 重各方利益,尊重不同的思想、信仰等。 ⑤实现各得其所、各安其位,还应遵循无过无不及的原则。过和不及都会破坏“和” 的局面,正所谓“过犹不及”。如烹饪,各种佐料和水、火,分量都有一定之规,必须做到 每一项都无过无不及,才可能做出美味佳肴。同样,在人际关系中,权利和义务、责任和回 报都要讲平衡、讲恰当。只求权利、不讲义务,或只讲义务、忽视权利;不负责任或越俎代 庖,都会导致对“和”的破坏。因此,每一个人都需认清自己应处的位置,恰当地处理个体 发展与整体和谐的关系。 ⑥各得其所、各安其位不是安于现状、不求进取,而是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不好高 骛远,亦不推诿塞责。志存高远、锐意进取,应该鼓励;碌碌无为、不求上进,应当反对。 从这个意义上讲,“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是正确的。但同样重要的是,当一天士 兵就要安于其位,尽一天士兵的职责;只想当元帅却不能当好士兵的 人,非但不可能成为元帅,也不是一个好士兵。为此,应把志存高远、锐意进取与安于其位、 尽职尽责有机结合起来。 ⑦古人所说的各得其所、各安其位仍然具有积极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 国家和社会秉持和而不同的理念,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集体和个体秉持无过无不及的理念, 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此基础上努力促进各得其所,各安其位。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5 年 1 月)
10.下列选项中的说法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3分) A.春秋时期的人们认为“和”是世间万事万物存在的基础,不可或缺。 B.为了保持“和”的状态,我们只需要让各种成分都有其应在的位置 C.文章第⑤段以烹饪为例,论述了实现“和”应秉持无过无不及的原则。 D.作者认为探索“和为贵”的精髓和要义于今天仍有积极的意义 11.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5分) 2.作者认为应如何实现“各得其所、各安其位”?(4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7题。(22分) 卖面包的小女孩 马海霞 ①我被护士领着离开病房,准备去八楼手术,一位小女孩提着两大袋面包堵在了病房门 口,她把两大袋面包放在地上,弯腰,然后目视大家,伸出了三个手指,示意她的面包三元 个。老公忙掏出二十元钱递给小女孩,然后让她取六个面包放在我的病床上,又对同病房 的人说:“这孩子可能不会讲话,大家帮帮她,买点她的面包吧。” ②我从手术室出来后,老公见我已无大碍,便给我雇了个护工,然后去公司打理业务去 了 ③下午,病房门被推开,那个卖面包的小女孩又来了,依旧提着两大袋面包,弯腰,然 后目视大家,这次她没有打哑语,而是用极低的声音吐出几个字:“帮帮我吧。” ④哎喲,原来她会说话!那昨天干嘛打哑语欺骗大家消费?这孩子心术不正,装可怜让 大家买她的面包,哼,骗人只能骗一次,坚决不再上当。“昨夭买的面包还没吃呢,今天就 不买了。”大家纷纷指着桌子上的面包对她讲。 ⑤她没有离开,依旧呆站在原地,行弯腰礼,日光扫过病房里的每个人,楚楚可怜的模 样里掺杂着一股不卖捭面包绝不离开的“黏人”劲儿,让人甚是生厌。我躺在病床上暗自庆 幸:幸亏老公不在,否则他定招架不住她这可怜见儿。病房里的人不再理会她,任她站在那 里,也不会和她目光对接,五分钟后,她提着袋子弯腰退出了病房。 ⑥第二天,我能下地自己走动了,下午病房门被推开,那个卖面包的小女孩又来了,“帮 帮我吧。”说完便立在原地,不待够五分钟她是不会离开的,但大家这次都懒得和她对话, 把她当空气是对她最大的冷遇。我看不下去了,走到她面前说:“大家不想买面包,你待多 久也没用。”她仿佛没有听见我的话,还呆立在那里,“好个倔丫头,你越这样,我们越不买。” 她退出病房后,大家一致这样决定。 ⑦以后的每天下午,小女孩准时光顾病房,她一进病房,大家就假装睡觉,连看都不看
10.下列选项中的说法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3 分) A. 春秋时期的人们认为“和”是世间万事万物存在的基础,不可或缺。 B. 为了保持“和”的状态,我们只需要让各种成分都有其应在的位置。 C. 文章第⑤段以烹饪为例,论述了实现“和”应秉持无过无不及的原则。 D. 作者认为探索“和为贵”的精髓和要义于今天仍有积极的意义。 11.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5 分) 12.作者认为应如何实现“各得其所、各安其位”?(4 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3-17 题。(22 分) 卖面包的小女孩 马海霞 ①我被护士领着离开病房,准备去八楼手术,一位小女孩提着两大袋面包堵在了病房门 口,她把两大袋面包放在地上,弯腰,然后目视大家,伸出了三个手指,示意她的面包三元 一个。老公忙掏出二十元钱递给小女孩,然后让她取六个面包放在我的病床上,又对同病房 的人说:“这孩子可能不会讲话,大家帮帮她,买点她的面包吧。” ②我从手术室出来后,老公见我已无大碍,便给我雇了个护工,然后去公司打理业务去 了。 ③下午,病房门被推开,那个卖面包的小女孩又来了,依旧提着两大袋面包,弯腰,然 后目视大家,这次她没有打哑语,而是用极低的声音吐出几个字:“帮帮我吧。” ④哎哟,原来她会说话!那昨天干嘛打哑语欺骗大家消费?这孩子心术不正,装可怜让 大家买她的面包,哼,骗人只能骗一次,坚决不再上当。“昨天买的面包还没吃呢,今天就 不买了。”大家纷纷指着桌子上的面包对她讲。 ⑤她没有离开,依旧呆站在原地,行弯腰礼,目光扫过病房里的每个人,楚楚可怜的模 样里掺杂着一股不卖掉面包绝不离开的“黏人”劲儿,让人甚是生厌。我躺在病床上暗自庆 幸:幸亏老公不在,否则他定招架不住她这可怜见儿。病房里的人不再理会她,任她站在那 里,也不会和她目光对接,五分钟后,她提着袋子弯腰退出了病房。 ⑥第二天,我能下地自己走动了,下午病房门被推开,那个卖面包的小女孩又来了,“帮 帮我吧。”说完便立在原地,不待够五分钟她是不会离开的,但大家这次都懒得和她对话, 把她当空气是对她最大的冷遇。我看不下去了,走到她面前说:“大家不想买面包,你待多 久也没用。”她仿佛没有听见我的话,还呆立在那里,“好个倔丫头,你越这样,我们越不买。” 她退出病房后,大家一致这样决定。 ⑦以后的每天下午,小女孩准时光顾病房,她一进病房,大家就假装睡觉,连看都不看